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给学生解疑答难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讲究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真正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释疑必须做到“五适”。下面结合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此作一简要分析阐述。
1对象要适合
教师解答疑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释疑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释疑方法,做到释疑与对象的切实相符。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清楚释疑对象数量的多少,部分学生的零散疑难则个别讲解,多数学生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集中讲解。其二是要熟悉释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比如学习基础的好坏、求知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释疑的深浅多少,同时把集中释疑与单独释疑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疑难的求解要求。2005年秋至2006年春,笔者担任两个高一年级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两个班的同学都喜欢提问题,学习兴趣浓厚,但两个班同学的学习基础、能力素质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释疑就根据两班学生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变化。对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稍强的班级的同学解答疑难则进行一定的拓展引伸,力争讲深讲透,让学生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刻。在另一个班级则注意删繁就简,尽量少讲浅讲、讲得通俗明了,以利学生理解,或只要求学生知其然。就是在每个班内,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问题,释疑解惑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好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样,释疑要依据不同的对象而灵活变化。
2早晚当适时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是不是都应立即予以解答呢?笔者认为不尽然,什么时候释疑最好,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释疑时机的问题。释疑要适时就是指教师要把握好释疑的火候,在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时候进行点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教师只有在最佳的时间适时解答,才能收到释疑的最佳效果、发挥释疑的最大作用。一般来讲,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就应立即解答。即时解答是教师释疑最主要和最佳的时间。但有时根据释疑对象和疑难问题的不同,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时间和方式,如课后个别解答,让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再解答,遇到某一特定时机后再解答,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等。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经济常识》时,疑难问题特别多,诸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商品和使用价值、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问题是学生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适于课堂集中讲解。而有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学好政治?怎样解答选择题和政治主观题?则不是一下子或者凭空几句话就能讲解好的,而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解答,或是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指导讲解,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3多少应适量
适量就是指教师释疑时,要依照疑难问题的多少和解疑的实际要求,该多讲就多讲,该少讲就少讲,该提示的就只要适当提示。讲解的量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讲少了,疑难得不到解决,等于没讲;讲多了,学生认为是废话、没有必要。所以释疑的量应以解决疑难问题为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释疑的时间和提高释疑的实效。比如股票价格的确定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不宜讲多。学生只要弄明白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并知道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这个结论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与预期股息成正比,特别是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则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因为讲清这些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其他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讲,或是太难或是不要求学生掌握。若讲解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故少讲不讲为最好。
4深浅宜适度
适度就是指教师释疑时,要按照疑难问题的难度高低,掌握好讲解的深浅度,需要深讲、能够深讲的就加深拓宽、讲全讲透;只需浅讲、可以浅讲的就粗略涉及、简明扼要。释疑既不能讲得过浅,也不能讲得过深。太浅了,疑难得不到突破,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达不到释疑目的;太深了,学生感到难上加难,不可企及而只好放弃。所以,教师释疑一定要深浅有度。能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具体,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把深奥的内容讲得浅显,把晦涩的内容讲得通俗,不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释疑能力,而且更是教师高水平教学艺术的直接体现。如汇率以及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问题,是《经常常识》第八课的一大难点,这个问题讲深了,学生肯定接受不了;讲浅了,学生又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我就运用一种呆板加灵活、简便且易行的方法帮助学生来化解这一难点。即按照下列思路: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外匯升值→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加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增加进口、不利于出口。通过这一简单的思路把深奥难懂的道理浅显化、通俗化,从而实现了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如果将汇率与币值的变化关系、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为什么会波动,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讲解并扩展延伸,显然是高一学生难已接受的。所以教师释疑一定要把握好深浅度,不能主观随意。
5方法须适宜
适宜的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好释疑的对象、时机、多少和深浅以指导学生切实解决具体的疑难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释疑掌握必要的答疑解惑的方法和分析疑难、解决疑难的能力。为此,教师在释疑的方法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释疑不能只单纯给个答案,只授“鱼”,不授“渔”,要细致讲解释疑的思维过程,认真分析释疑的思维方法。②释疑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激发鼓励学生踊跃配合,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说解。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释疑能力,要启发诱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局限于只破解疑难问题本身。比如2006年高考文综(湖北卷)政治试题,在12道客观题中,有8道是组合选择题。笔者在引导学生做这些高考试题的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化疑解难、分析探究出该题的正确答案,而且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归纳出了解答组合选择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又让学生掌握了相应解题方法,增强了学生的释疑能力,取得了超出解答疑难问题本身之外的成效。
总之,教师释疑要做到因人而异、因疑而异,方法科学、综合运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释疑能力,把由学生出疑、教师释疑迁移上升为由学生出疑、学生自己释疑,以实现教师释疑的多方面效能。
1对象要适合
教师解答疑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释疑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释疑方法,做到释疑与对象的切实相符。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清楚释疑对象数量的多少,部分学生的零散疑难则个别讲解,多数学生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集中讲解。其二是要熟悉释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比如学习基础的好坏、求知能力的强弱、努力程度的高低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释疑的深浅多少,同时把集中释疑与单独释疑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疑难的求解要求。2005年秋至2006年春,笔者担任两个高一年级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两个班的同学都喜欢提问题,学习兴趣浓厚,但两个班同学的学习基础、能力素质在整体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笔者释疑就根据两班学生的特点不同而有所变化。对知识基础较好、学习能力稍强的班级的同学解答疑难则进行一定的拓展引伸,力争讲深讲透,让学生掌握得更加全面深刻。在另一个班级则注意删繁就简,尽量少讲浅讲、讲得通俗明了,以利学生理解,或只要求学生知其然。就是在每个班内,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问题,释疑解惑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好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样,释疑要依据不同的对象而灵活变化。
2早晚当适时
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是不是都应立即予以解答呢?笔者认为不尽然,什么时候释疑最好,这里面就有一个选择释疑时机的问题。释疑要适时就是指教师要把握好释疑的火候,在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时候进行点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教师只有在最佳的时间适时解答,才能收到释疑的最佳效果、发挥释疑的最大作用。一般来讲,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就应立即解答。即时解答是教师释疑最主要和最佳的时间。但有时根据释疑对象和疑难问题的不同,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时间和方式,如课后个别解答,让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再解答,遇到某一特定时机后再解答,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等。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经济常识》时,疑难问题特别多,诸怎样理解商品、价值、交换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商品和使用价值、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问题是学生比较集中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适于课堂集中讲解。而有的问题如怎样才能学好政治?怎样解答选择题和政治主观题?则不是一下子或者凭空几句话就能讲解好的,而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解答,或是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指导讲解,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3多少应适量
适量就是指教师释疑时,要依照疑难问题的多少和解疑的实际要求,该多讲就多讲,该少讲就少讲,该提示的就只要适当提示。讲解的量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讲少了,疑难得不到解决,等于没讲;讲多了,学生认为是废话、没有必要。所以释疑的量应以解决疑难问题为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释疑的时间和提高释疑的实效。比如股票价格的确定是一个较难的问题,不宜讲多。学生只要弄明白股票价格的高低一般取决于预期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并知道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这个结论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与预期股息成正比,特别是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则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因为讲清这些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学的其他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讲,或是太难或是不要求学生掌握。若讲解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把学生弄糊涂,故少讲不讲为最好。
4深浅宜适度
适度就是指教师释疑时,要按照疑难问题的难度高低,掌握好讲解的深浅度,需要深讲、能够深讲的就加深拓宽、讲全讲透;只需浅讲、可以浅讲的就粗略涉及、简明扼要。释疑既不能讲得过浅,也不能讲得过深。太浅了,疑难得不到突破,学生茫茫然不知所措,达不到释疑目的;太深了,学生感到难上加难,不可企及而只好放弃。所以,教师释疑一定要深浅有度。能把抽象的内容讲得具体,把枯燥的内容讲得生动,把深奥的内容讲得浅显,把晦涩的内容讲得通俗,不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释疑能力,而且更是教师高水平教学艺术的直接体现。如汇率以及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问题,是《经常常识》第八课的一大难点,这个问题讲深了,学生肯定接受不了;讲浅了,学生又不能掌握相关的知识。所以,我就运用一种呆板加灵活、简便且易行的方法帮助学生来化解这一难点。即按照下列思路: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外匯升值→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降→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有利于增加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增加进口、不利于出口。通过这一简单的思路把深奥难懂的道理浅显化、通俗化,从而实现了对这一难点的突破。如果将汇率与币值的变化关系、汇率的决定因素、汇率为什么会波动,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讲解并扩展延伸,显然是高一学生难已接受的。所以教师释疑一定要把握好深浅度,不能主观随意。
5方法须适宜
适宜的方法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好释疑的对象、时机、多少和深浅以指导学生切实解决具体的疑难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释疑掌握必要的答疑解惑的方法和分析疑难、解决疑难的能力。为此,教师在释疑的方法上还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释疑不能只单纯给个答案,只授“鱼”,不授“渔”,要细致讲解释疑的思维过程,认真分析释疑的思维方法。②释疑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激发鼓励学生踊跃配合,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说解。三是要培养学生的释疑能力,要启发诱导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能局限于只破解疑难问题本身。比如2006年高考文综(湖北卷)政治试题,在12道客观题中,有8道是组合选择题。笔者在引导学生做这些高考试题的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化疑解难、分析探究出该题的正确答案,而且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归纳出了解答组合选择题的一般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实效,又让学生掌握了相应解题方法,增强了学生的释疑能力,取得了超出解答疑难问题本身之外的成效。
总之,教师释疑要做到因人而异、因疑而异,方法科学、综合运用,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释疑能力,把由学生出疑、教师释疑迁移上升为由学生出疑、学生自己释疑,以实现教师释疑的多方面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