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是幼儿阶段的重要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的规律特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行。
关键词: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
幼儿阶段是人们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没有比奠定一个良好的品行基础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良好品行的教育很有必要。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教育环境里,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盲目的。教师应尊重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养成良好品行的规律和权利,科学地引导幼儿,促进其良好品行的自我养成。
一、关于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再认识
幼儿自我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其养成过程其实是外在教育要求的内化过程,也是从顺从走向自觉、由被动接受走向自我养成的过程。
1.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是社会价值的内化过程。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求得”。幼儿对规则的尊重是道德学习的开始,也是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途径之一。
2.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是品格构建。幼儿品德和行为作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构建的。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其实质就是交往行为逻辑的逐步构建,是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系列行为规则的过程,也是良好品格构建的过程。
3.幼儿良好品行的自我养成是体验式学习。幼儿自我养成良好的品行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和师幼互动中展开的。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独特色调”和“主观感受”,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体验式学习重在触动幼儿的内心世界,更适合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
二、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三个阶段
1.幼儿的“主动参与”阶段。首先是兴趣。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自主性功能表现出来。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幼儿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其次是热情。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阻碍。如果缺乏持续执着的热情,就难以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2.幼儿的“积极实践”的阶段。第一,自己动手操作。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直接经验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基础,他们借助自己的经验或体验去构建知识。第二,参与合作。在社会职能不断细化的今天,交往合作能力的好坏可能影响幼儿一生的生活状态。第三,组织游戏。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决定了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3.幼儿“自明道理”的阶段。思维的发展和积极性密切相关。幼儿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好奇、爱提问题、喜欢从事探究活动等方面。
(1)自己提问题。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语言,15%属于提问性质。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2)自主思考。人们对客观世界正确、概括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生活材料后,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达到的。
(3)自说道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认识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幼儿才得以逐渐摆脱实际行动的支持,摆脱表象的束缚,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三、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幼儿思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幼儿,让他们有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启发幼儿思维。
1.诱发兴趣动机。诱导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成功的诱导在于“调动”,而不是“强制”。要诱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选好“诱饵”至关重要。这个“诱饵”既要新奇有趣,又要符合幼儿的理解认知水平。
2.引导行动操作。幼儿的行为很多时候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让幼儿学习操作、游戏和合作,以及在操作中游戏、在合作中操作。
3.引导思维方向。引导是教师通过设计提问或相关活动,引领幼儿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或解决问题。成功的引导是“指引”,而不是“牵引”。
总之,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幼儿都能实现自我养成。若能熟练掌握“导”的策略与技巧,做好“诱发兴趣动机”“引导行动操作”“引导思维方向”的工作,幼儿就可以实现“主动参与”“积极实践”“自明道理”,让幼儿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道德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凯伦.关于幼儿养成教育的学习研究[J].考试周刊,2013(9).
[2]姚凤杰,赵玉成.浅谈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与引导[J].商业文化,2011(4).
[3]玛利亚·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张博.兼论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2(2).
关键词: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
幼儿阶段是人们个性形成的关键阶段,没有比奠定一个良好的品行基础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在幼儿园开展幼儿良好品行的教育很有必要。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教育环境里,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他们并不是完全被动、盲目的。教师应尊重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养成良好品行的规律和权利,科学地引导幼儿,促进其良好品行的自我养成。
一、关于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再认识
幼儿自我养成良好的品行,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部分,其养成过程其实是外在教育要求的内化过程,也是从顺从走向自觉、由被动接受走向自我养成的过程。
1.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是社会价值的内化过程。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所有道德的实质都要在人所学会的那种对于规则的尊重中求得”。幼儿对规则的尊重是道德学习的开始,也是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途径之一。
2.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是品格构建。幼儿品德和行为作为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学习构建的。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其实质就是交往行为逻辑的逐步构建,是去认识和理解这一系列行为规则的过程,也是良好品格构建的过程。
3.幼儿良好品行的自我养成是体验式学习。幼儿自我养成良好的品行是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是在教学实践和师幼互动中展开的。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独特色调”和“主观感受”,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体验式学习重在触动幼儿的内心世界,更适合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
二、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三个阶段
1.幼儿的“主动参与”阶段。首先是兴趣。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自主性功能表现出来。没有了兴趣,就没有了幼儿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其次是热情。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阻碍。如果缺乏持续执着的热情,就难以克服困难、达成目标。
2.幼儿的“积极实践”的阶段。第一,自己动手操作。幼儿在活动中产生的直接经验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基础,他们借助自己的经验或体验去构建知识。第二,参与合作。在社会职能不断细化的今天,交往合作能力的好坏可能影响幼儿一生的生活状态。第三,组织游戏。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与从事这些活动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决定了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3.幼儿“自明道理”的阶段。思维的发展和积极性密切相关。幼儿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好奇、爱提问题、喜欢从事探究活动等方面。
(1)自己提问题。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语言,15%属于提问性质。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
(2)自主思考。人们对客观世界正确、概括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生活材料后,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达到的。
(3)自说道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只有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体验、认识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幼儿才得以逐渐摆脱实际行动的支持,摆脱表象的束缚,抽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三、幼儿良好品行自我养成的方法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幼儿思考,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幼儿,让他们有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从而启发幼儿思维。
1.诱发兴趣动机。诱导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成功的诱导在于“调动”,而不是“强制”。要诱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热情,选好“诱饵”至关重要。这个“诱饵”既要新奇有趣,又要符合幼儿的理解认知水平。
2.引导行动操作。幼儿的行为很多时候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引导,让幼儿学习操作、游戏和合作,以及在操作中游戏、在合作中操作。
3.引导思维方向。引导是教师通过设计提问或相关活动,引领幼儿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学习或解决问题。成功的引导是“指引”,而不是“牵引”。
总之,无论是在教学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幼儿都能实现自我养成。若能熟练掌握“导”的策略与技巧,做好“诱发兴趣动机”“引导行动操作”“引导思维方向”的工作,幼儿就可以实现“主动参与”“积极实践”“自明道理”,让幼儿不知不觉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道德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凯伦.关于幼儿养成教育的学习研究[J].考试周刊,2013(9).
[2]姚凤杰,赵玉成.浅谈幼儿时期的品德教育与引导[J].商业文化,2011(4).
[3]玛利亚·蒙台梭利.教育中的自发活动[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张博.兼论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