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治学与书法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minzhu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手纸笔相合,得遇“字中之天”,是傅山对写字一道的最大期许。他感言道,有时武将、蒙童,无意为之,反出奇古,而自诩为书家之人,因作字“卑鄙捏捉”,反而难遇“字中之天”。于是,傅山喟叹:“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傅山《杂记》)又曰:“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傅山《家训》)无论是“神至而笔至”,抑或“笔不至而神至”,至与不至,皆为天意。此“字中之天”,唯有“积月累岁”,才可于不经意中获得。
  一、来历行事奇——傅山生平
  作为横跨明末清初的一代奇人,傅山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十九日,即1607年8月11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
  傅山一生拥有诸多名号,来源于其不同时期的身份与心境,在不同时期与环境下变换使用。他最初名鼎臣,后名山,字青主,又字啬庐。而其别号更多,有真山、公它、公之它、浊翁、石老人、石道人、丹崖、丹崖子、丹崖翁、朱衣道人、石头、六持、浊堂老人、青羊庵主、红叶楼主、不夜庵主人、不夜庵老人、随厉、崖翁、侨山、侨侨山、侨黄、侨松、侨黄山、侨黄真山、侨黄老人、酒道人、酒肉道人、老蘖禅、闻道下士、大笑下士、龙池道人、居士、道士、道人、霜翁、观化翁、西北老^等数十个。
  傅山出生于山西阳曲西村,明亡之后曾几次搬家,并且根据住地不同而变换别号。其居阳曲县黄花山时,别号侨黄;居太原城东松庄时,别号侨松。在经历过“朱衣道人案”后,其大部分时间住在现太原市北郊汾河西岸的崛崛山。傅山安家于崛崛山下土堂村,避世于山中读书写作、精研学问,山中多福寺正殿旁窑洞即为其“读书处”。山中旧时有楼,曰红叶楼,山顶处还隐藏着傅山行医问诊之处——青羊庵。傅山“红叶偻主”“青羊庵主”等名号也由此而来。
  世人常以“傅青主”之名称呼傅山,其“青主”之号便可能来自其所居住的青羊庵。在傅山《霜红龛集》中,收录了一首《青羊庵》,诗文这样写道:“芟苍凿翠一庵经,不为瞿昙作客星。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峰青。”在这首诗中,傅山名为描绘住所,实则阐发心声:老道隐居于此,并非只为修禅悟道,更为抒发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于这纷乱世道中再添一座不肯同流合污的青峰。
  “公它”之号语出《诗经》,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时人常在诗文中用以称呼傅山。另外,傅山常在书画的落款署“真山”。“真山”则是其道号。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清兵攻占太原,傅山在寿阳山中避乱,拜五峰山五峰寺道士郭靜中为师,还阳真人郭静中赐道号“真山”。而在明末清初致力于反清复明运动的傅山,在活动渐趋消沉之时,还抱有对人心世道改变的奢望,于是为自己取别号日“观化翁”。
  傅山的先祖颇有声望,其祖上原居山西大同。至傅山六世祖傅天锡,移居太原府下的忻州。曾祖傅朝宣入赘宁化王府,并因此迁居阳曲。祖父傅霖中进士,官至山东辽海兵备道,战功赫赫。父亲傅之谟不曾出仕,共有三子,傅山排行第二。
  虽然早已迁出忻州,但傅家在忻州仍然拥有土地并得以坐收田租,直至傅山一代。祖上的渊源也使得傅山在22岁时得以迎娶忻州籍官员张泮之女张静君为妻,生子傅眉。傅眉5岁时,张静君亡故,此后傅山一直未曾再娶,只与儿子相依为命。傅眉生子傅莲苏,小名莲和尚;生女傅莲宝,小名班班。
  傅山对于经史的研究也传自家学。六世祖傅天锡以研究《左传》见长。祖父傅霖虽为武将,却对文史颇有兴趣,专攻《汉书》。不曾取得功名的父亲傅之谟则以教书为业。书香世家的氛围使得傅山自小便博览群书,“遂读十三经,读诸子,读史至《宋史》而止,因肆力诸方外书”。15岁时,应童子试取得生员资格,后又通过考试,成为领取政府薪饷的廪生。
  傅山一生中发生过三件举足轻重的大事,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而且为其赢得声望。其一为明亡前,进京为老师袁继成鸣冤的学潮运动;其二为鼎革之际,进行压清复明活动引发的“朱衣道人案”事件;其三为入清后,为保持气节而拒征博学鸿词科考试。
  为老师袁继成鸣冤源自傅山早年于三立书院读书的经历。明崇祯九年(1636),袁继成修复了山西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三立书院,并邀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来此讲学。傅山及其他来自山西各地300余名生员入学读书。在书院中,傅山很快就展露出才华,成为个中翘楚。但在书院成立的同年,因受到朝廷党派之争的牵连,袁继成遭到政敌张孙振以贿赂之罪弹劾。十月,袁继成被捕入狱,送至北京受审。为营救老师袁继成,傅山不仅变卖家产筹措资金,还与薛宗周一同率领山西学子共赴京城向朝廷请愿。在京城,傅山及学子们起草疏文,印制揭帖,为袁氏申冤,很快扩大了此事的影响。随后,明崇祯十年(1637)一月,张孙振被捕受审,四月袁继成被判无罪获释。傅山所带头的这次请愿行为可谓最早的学生运动,获得时人赞誉一片。马世奇所撰写的《山右二义士记》以及傅山自作的《因人私记》等文中都详细记述了此事经过。自此,年轻的傅山被视为山西士林之领袖。
  明亡之后,清朝建立,傅山坚持气节,成为明遗民,亦成为山西反清复明的一员领袖。他四处奔走,以期复国。清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湖广黄州府蓟州生员宋谦在山西、河南一带因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后因事泄被捕。傅山被其供出为知情人,于六月被捕下狱。在狱中时,傅山几经刑讯,拒不承认与宋谦有过任何往来。后经清廷中同情明遗民的汉族官僚龚鼎孳、魏一鳌、孙茂兰等人的鼎力相助,以及傅山友人弟子白孕彩、陈谧等人的从中斡旋,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傅山在身陷囹国一年有余后获释,史称“朱衣道人案”。案中与傅山一同被捕的其他三位涉案人士萧峰、朱振宇、张锜都受到了绞刑或流放的惩处,唯有傅山未予判刑。其作为山西文化领袖的社会影响,使得傅山成为重点营救对象。
  康熙年间拒不参加博学鸿词特科考试,成为傅山晚年又一世所瞩目的作为。清康熙十七年(1678),皇帝下令举行博学鸿词特科考试,由各地荐举180余位学者参加。这些学者虽然背景、身份不一,但无疑都是各地最有名望的士人精英,其中也包括傅山这样的明遗民。康熙帝想借助特科考试这一手段拉拢汉族文人为其效力。在时人看来,参加考试无疑是一种仕清行为。作为坚定的明遗民,傅山最初称病拒绝赴京,后因阳曲县知县戴梦熊亲备车辇极力劝行,而不得不勉强启程。但到达北京的傅山并没有进城,而是住在城外荒寺中,并称老病拒绝参加考试,终得返乡。傅山保持遗民气节,赢得了世人的敬重。   可以说,傅山生平遭遇种种奇事,皆出于不共流俗的自我性情。正如其在《作字示儿孙》中所主张的那样:“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也正因为“心正笔正”的信仰,傅山在清初有奇士之誉。清初大儒顾炎武曾谓:“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友人毕振姬亦感叹,傅山“来历奇,行事奇,诗文书画奇”。
  二、忽出奇古——遗民与草书
  虽然在甲申国变之前,傅山已是誉满山西的学人,但其书画艺术、学问研究的成就高峰形成于入清之后。这不能不归结于明清鼎革为傅山所带来的心境与思想上的变化。
  身处乱世,面对满族入主中原的现状,天下汉族士人皆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共同问题:忠于先朝,抑或出仕新朝?面对这样两难的历史困境,傅山给出的答案是做一名明遗民。
  在崇祯帝自缢身亡后的那年除夕,满腔愤懑无处宣泄的傅山还在为明王朝兢业守岁——“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言。徐生许下愁方寸,庾子江关黯一天。蒲团小坐消客夜,烛深寒泪下残编。怕眠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傅山《甲申守岁·其一》)也许他在追思朱明王朝,也许还在期盼南明政权的复兴。总之,在傅山看来,身处这样一个国变之年,自顾生计是可耻的,应该有所作为——“自顾亦何隘,乾坤难我庐。星河照双泪,骚楚异三闾。偃卧常蒙袂,何门可曳裾?壶觞愁不解,悔读古今书。”(傅山《自顾》)
  于是,傅山不僅出家为道,逃避剃发,参与了山西的反清活动,还在顺治十六年(1659)53岁时下江南、渡江淮、赴金陵,既兴奋又急迫地试图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的反清队伍会合。只不过未待其抵达故都,郑军早已败退,傅山满眼所见仅是清军的战船战卒,失望与懊恼瞬时占据其心胸。于是,傅山悲怆地写下《金陵不怀古》《朝沐赋》等诗文,并在《燕子矶看往来船态颌之》一诗中感叹如大梦一场:“北马久无性,南船也不情。优优凭战卒,泛泛信风撑。想着如饥怒,经过即厌生。长江三百里,如梦到金陵。”在清初的困境中,傅山为了坚持遗民立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选择做明遗民,也促使傅山在书法风格上形成转变。年轻时的傅山醉心于赵孟頫书风,但改朝换代之后,赵孟頫“贰臣”的身份为傅山所不齿,进而对其“熟媚绰约”之书风感到厌烦。傅山认为写字与做人一样,不能带有奴俗气:“字亦何与人事,政复恐其带奴俗气。若得无奴俗习,乃可与论风期日上耳。不惟字。”(傅山《家训》)傅山认为赵孟頫出仕新朝的做法,使得其书法浅薄无骨,带有奴俗之气。
  为臣忠心不贰、书风雄秀刚健的颜真卿,成为傅山自明亡之后的学书楷模。“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傅山《作字示儿孙》)国变之后,因家贫而无钱买笔的傅山偶然以柳枝代笔:“折来菀菀秋风叶,削去亭亭冷玉苕”,居然写成丑拙奇字,书风依然趋于颜体。“腕拙临池不曾柔,锋枝秃硬独相求。公权骨力生来足,张绪风流老渐收。隶饿严家却萧散,树枯冬月突颠由。插花舞女当嫌丑,乞米颜公青许留。”(傅山《索居无笔,偶折柳枝作书,辄成奇字,率意二首·其一》)这一时期,傅山书法作品如为老友曹伟寿辰所书《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条屏,其连绵行草的笔法便源自颜真卿。
  正是在比较颜真卿、赵孟頫二人书法风格后,傅山进一步提出“四宁四毋”的书学理念:“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傅山《作字示儿孙》)在傅山看来,颜真卿代表的是拙、丑、支离、直率,赵孟頫则体现了巧、媚、轻滑、安排。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喷涌磅礴、连绵不绝的草书逐渐成形,成为傅山最具辨识性的代表书体之一。
  《宿东海倒座崖》诗轴即是傅山连绵大草的代表书作。“关窗出海云,着被裹秋皓。半夜潮声来,鳌扦郁州倒。佛事要血性,此近田横岛。不生不死间,如何为怀抱。”此诗作于傅山奔赴江南与反清队伍会合而未果之时,倒座崖是海州云台山东海边一座悬崖的名字。诗中以抗秦而亡的田横五百壮士为喻,暗指反清复明的将士,其中也隐含了起事失利、反清无望的忧患。整幅书法笔势圆曲,字字牵连,颇具激情澎湃的动势。同时,傅山将行距压缩,极尽繁密,又给人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另外,傅山以浓墨重笔形成涨墨效果,之后墨色逐写逐淡,整幅作品笔画粗细、墨色浓淡反差极大,形成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体现傅山心性的连绵大草还有《忠孝节义》《不觉》等书迹,傅山在诗文中一再强调了“忠孝节义,人之大根,不可不厚”的思想,并以变幻莫测、回旋盘转的草书用笔来体现。
  对明亡的反思还反映在傅山读《宋史》后的有感而发:“一切文武病,只在多言。言者名根,本无实济。……偶读《宋史》,暗痛当时之不可为,而一二有廉耻之士,又未必中用。奈何哉!奈何哉!天不生圣人矣,落得奴才混账。所谓奴才者,小人之党也。不幸而君子有一种奴君子,教人指摘不得。”(傅山《书(宋史)内》)傅山极其厌恶空谈而无实用的理学,并且指出“奴君子”比奴才更为可恶,必须扫除才行。无法亲身复国,身为遗民的傅山只能通过读史、写字的方式抒发心绪。这种读《宋史》而发的感慨,同样体现在傅山以草书写就的《读宋南渡后诸史传》等作品中。
  三、读书观化——治学与楷书
  由于受到晚明实学的影响,更因从民族身份的立场出发,如顾炎武等一批明朝遗民厌恶崇尚空谈的宋明理学,转而主张发展经世致用的实学。傅山亦是其中代表,认为“宋儒好缠‘理’字。‘理’字本有义,好字,而出自儒者之口,只觉其声容俱可笑也”(傅山《宋儒好缠理字杂记》)。
  面对反清复明无望的现实,傅山开始潜心读书、精研学问。傅山转向的是相对于经学而言的子学研究。所谓经学,无论其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的“六经”,还是《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合称的“九经”,抑或是加入《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十三经”,都关涉的是训解儒家经典的学问。傅山认为“经子同等”,儒家不过是百家争鸣中诸子学问之一,亦是从子学中脱胎而出的,因此,应当平等看待子学,并对其进行阐释。   对待子学校注这般“学问事”,傅山的态度可谓精研至极,且不以为苦,反而认为治学之乐即在于此。正如傅山在《赠太原段孔佳》文中所言:“学问之妙,莫过于深,故曰‘极深研’。”亦如其《杂记》所言:“读书不可贪多,只于一种里钻研穷究。”此语大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之意。在如此深沉的陶醉中,傅山校注了诸多先秦诸子著作,如《老子注》《庄子注》《管子注》《荀子评注》《列子注》《墨子注》《鬼谷子注》《公孙龙子注》《淮南子评注》,等等。
  在诸子学问中,傅山最崇尚的莫过于老庄之学。傅山自称“学老庄者”,并曾言不读老庄之书便难以说话:“三日不读《老子》,便觉舌本软。畴昔但习其语。五十以后,细注《老子》,而觉前辈精于此学者,徒费多少舌头,舌头总是软底。何故?正坐猜度,玄牝不着耳。”
  傅山一生将庄子奉为老师,称“吾师庄先生”。他曾感叹《庄子》之高妙不在“六经”之下:“庄子为书,虽恢谲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闕。古今文士每奇之,顾其字面,自是周末时语,非复后世所能悉晓。”(傅山《读(南华经)》)
  傅山读《庄子》常发出人意表之声,如其认为“读过《逍遥游》之人,自然是以大鹏自勉,断断不屑作蜩与莺鸠,为榆枋间快活矣。一切世间荣华富贵,哪能看到眼里?所以说金屑虽贵,着之眼中,何异砂石头?奴俗龌龊意见,不知不觉打扫干净。莫说看今人不上眼,即看古人上眼者有几个?”(傅山《读(南华经)》)在傅山看来,未必人人都要追求成为那前途无量的展翅鲲鹏,其实做个弱小卑微的蜩与鸴鸠,却能超脱世间的荣华富贵,清除奴俗龌龊之见,也未尝不是没有价值的。
  如果将傅山放逐荒岛,且随身只准带一本书的话,那必定是《庄子》无疑。顺治十年(1653)冬天,傅山“自汾州移寓土堂,行李只有《南华经》”。因为“时时目在,遂写此数篇”(山西博物院藏傅山《庄子逍遥游人间世则阳外物》册前题识),诸如《逍遥游》《人间世》《则阳》《外物》《养生主》等。其中《逍遥游》一篇是傅山于“土堂大佛陶之南呵冻”写成,全篇采用精细的颜体小楷。这些小楷《庄子》册页家藏数十年,为傅山最为珍视、留以传世之作,在其晚年托孤时,送给了曾任刑部山西司郎中的李振藻。
  对于其他诸子之说,傅山亦多有评注研究。面对这些年代久远、一般人难以读瞳的“奥义奇文”,傅山首先进行整理、校勘、注释,包括文字训诂、读音与考证等。在这般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傅山再予以评论、阐发一家之言,治学态度可谓十分严谨。从书写风格来看,这些评注册页大多以颜体小楷精工写就,实为傅山呕心沥血之作。
  除去子学研究,傅山还对史学颇有兴趣。傅山曾在其子傅眉的协助下编纂而成《两汉书姓名韵》一书,书中按韵部罗列《汉书》《后汉书》中所提及人物,并在每人名下附有简短小传。另外,作为傅氏后人,傅山还收集并整理了历代傅姓名人,编成《傅史》一书。《傅史》分上、下及补遗三部分,共收傅喜等94位傅性名人,傅山对他们逐个进行了评论。
  明亡之后,身为遗民的傅山更加注重读史,并力求从史书中吸取教训。傅山训诫晚辈读书亦要明辨是非——“除经书外,《史记》《汉书》《战国策》《左传》《国语》《管子》、骚、赋,皆须细读。……廿一史,吾已尝言之矣:金、辽、元三史列之载记,不得作正史读也。”(傅山《训子侄》)傅山对《辽史》《金史》《元史》的不认同,正是对现实中清廷统治不认同的体现。正如其《读史》所言:“天地有腹疾,奴物生其中。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金虎亦垂象,宝鸡谁执雄?太和休妄颂,笔削笑王通。”在傅山看来,天地间充满了奴物,需要扫除一番才行。
  傅山对研究及撰写历史的热忱,可从其—方印文为“太史公牛马走”的印章中看出,亦可从其受到司马迁影响的史笔中见出。傅山所撰写的诸多人物传记不仅遵循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所建立的纪传体例,而且仿照司马迁的文末评论“太史公曰”,以“傅山曰”“丹崖子曰”“野史氏曰”“闾史氏曰”等来指摘历史人物。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变革中,在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书家辈出的书坛,傅山之所以能以鲜明的自身面貌独立于世,实现“我来添尔一峰青”的宏愿,源于其为人治学上的坚守。傅山认为身外之事不妨交与后人评说,正如其所言:“字原有真好真赖。真好者人定不知好,真赖者人定不知赖。得好名者定赖,亦须数十百年后,有尚论之人而始定之。”(傅山《啬庐妙翰》)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其他文献
一、硕学通儒 气节凌霜  王伯沆先生家学渊源,先辈数代业儒。其父名杰,字鹤臞,是饱读诗书的博雅之士,“喜属文”。其母陈氏知书达理,尤“喜读明史”。先生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聪慧好学,读书过目成诵。他6岁叩见南京词人端木埰,18岁入泮,19岁为廪生。其曾随金陵名宿端木埰、高子安研读《说文解字》及诗、古文辞。后其就读钟山书院,每试皆名列前茅,为书院山长黄翔云(黄侃之父)器重。  以
期刊
南朝谢赫以“气韵生动”为绘画第一要义,其中“韵”者,本义乃指声韵,由此或可溯源绘画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清人王原祁曰:“声音一道,未尝不与画通。音之清浊,犹画之气韵也。音之品节,犹画之间架也。音之出落,犹画之笔墨也。”这是从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绘画与音乐的相通性。依宗白华之论:“中国的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潜伏着音乐感,即所谓‘韵’。西方有的美学家说:一切的艺术都趋向于音乐。这话是有部分真理的。”故宗
期刊
六百年昆曲艺术传承之愿,十一折经典剧目赏鉴之道,一出大师与特殊少年的对手戏……由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主创的《说戏》一书,甫出版即收获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2018年“英国D&AD Awards铅笔奖”等业内荣誉。腰封上几句推荐语,更显得本书戏味十足。  该书以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联出柯军主演的十一出经典昆剧折子戏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昆艺秘技等
期刊
王仁海  1971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方向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倾情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精研于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专著《走近(清明上河图)》《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入选省部级课题项目,多篇论文入选
期刊
青绿山水本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原初形态,也符合山青水绿的自然本色。然而,在中国画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水墨艺术风行天下,名家佳作迭出,而绚烂明丽的青绿艺术反而显得式微,以青绿名世的中国画家也很有限,如唐代大小李将军父子,宋代宫廷画家王希孟以及赵伯驹、赵伯骕皇族兄弟,明四家之一的仇实父等。一直到近现代画坛,这种“水墨为上”的格局都未曾改变,以致给外界留下“中国画家在色彩领域落后”的印象。所以,我非常期待中
期刊
三十七、篆书的创作——章法美观  篆书创作的第二个重点便是要做到章法美观。书法创作都很强调章法布局。但是正书类的章法布局规则鲜明,简单明了,而不像在行草书中那样有许多较抽象而隐晦、灵活而多变的布局法则。篆书创作的章法布局和楷书、隶书较近似,总体来说强调排列的规整性。大多数篆书特别是小篆在章法布局上首要的、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纵横行列分明,并在行列分明、间距匀称的前提下,适当做一些变化。或间距整体较小,
期刊
王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生,安徽阜阳人。1990-1994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0-2002年,游学于美国;2004-200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2015-2018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于《美术研究》《美术观察》《中国书法》《装饰》《人民日报》等发表多篇论
期刊
1947年,美术史家俞剑华曾在其《七十五年来的国画》—文中说: “民国七年到十二年,那时聚在北平的画家有萧谦中、萧屋泉、姚茫父、陈半丁、贺履之、汤定之、陈师曾、胡佩衡、王梦白、凌克直、余绍宋、金拱北、齐白石诸先生,人才济济,各体具备。除齐白石外,都是笔墨纯正,气息古雅。”[1]可见“笔墨纯正,气息古雅”是当时艺术作品的主流评判标准。如何摆脱“四王”窠臼而入宋元画境、博得纯正的文人画笔墨渊源,已成为
期刊
陈昌宝  字道永,斋号百纳精舍,祖籍六安。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雀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安徽现代山水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合肥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师。2008年获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学位;201 5年参加北师大第四届全国书法骨干教师研修;2017年获得“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外访学研修项目”支持赴中国美术学院访问学习。近年来参加并完成省级以上课题4项,主编和
期刊
陆景龙  1965年7月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198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天民书法与写意山水工作室专业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创作专项课题王天民工作室助理。1985-1987年结业于安徽黄山书画院和新安书画院,后先后师从刘岳林先生和王天民教授。  小鸭戏水,绿荷纷披,  呱呱咏爱,忽东忽西,  忽南忽北,无法寻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