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科学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健康全面发展将会形成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那么如何让青少年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呢?笔者认为,构筑“家庭—学校—社区”联动的青少年志愿活动机制,实现公益教育及实践的有效进行,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相交流,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健康成长,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那么如何有效地推动家校社三方联动的青少年志愿活动呢?笔者将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一、家庭层面
从对家庭的调研情况来看,家庭对于青少年志愿活动持支持态度,他们希望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把这类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寄希望于学校,而没有认识到公益教育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家长培训,改变家庭观念,使青少年志愿活动走进家庭
家庭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家庭支持,青少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比较多,便能够通过志愿活动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青少年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是可以为社会做点具体事情的。但是从调查走访的家庭来看,依然存在着家长公益教育意识淡薄,志愿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家长培训,改变家庭传统观念,真正使青少年志愿活动走进家庭,落到实处。
2、鼓励家长走进学校和社区,加强家庭与学校、社区的互动联系
从调研走访的家庭来看,虽然大部分家庭都是非常支持青少年志愿活动的,但是他们又往往把活动的具体落实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自己则停留在参与的最表层。其实,家庭成员也可以成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参与者与倡导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参与到青少年志愿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况,指导青少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青少年志愿活动中,家长可以扮演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参与中多方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样就能及时针对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二、学校层面
学校毋庸置疑,必定是青少年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缺少专门教师、缺少课程设置和开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1、加强师资配备,保证青少年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虽然每个学校都曾开展过各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但是活动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这个学校是否配备“公益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有专职教师负责的学校,青少年志愿活动开展的次数就比较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也比较高;而缺少专职教师的学校,这类志愿活动开展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正规化和系统化,也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学校配备公益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是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2、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发挥公益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心目中,公益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包含青少年志愿活动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往往被他们当成副课,被边缘化,有时甚至被主课教师随意挤压,其重要作用没有被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公益教育意识,使公益教育在学校落到实处。
3、改变评价体系,促进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
青少年志愿活动是将社会服务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活动模式对教师现有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青少年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实施、反思、总结和评价等多个环节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沟通联系。因此,学校有必要在加强公益教育方面的培训的同时,改变现行以分数为目标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青少年志愿活动开展的效果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
三、社区层面
1、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强化社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的许多社区之所以难以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社区中缺乏公益机构和组织。因此青少年要在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就举步维艰。要顺利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必须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能帮助青少年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实现价值,促进青少年进一步健康成长为社会人;另一方面,这些公益机构和组织也为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场域和平台。由此可见,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既可以转变社区的功能,又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和场域。
2、建立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三维互动
鉴于目前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相对封闭状态,我们提倡社区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三维互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实施:第一,学校资源向家长开放。多数青少年的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不懂得教育的规律,自然不会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孩子在学校中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得以保持,因此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成立“家長学校”,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多媒体学习。第二,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可设立“开放日”,组织附近的社区居民到学校阅览室阅读报刊杂志,以提高居民素养;走进微机房学习上网查阅资料及时了解所需知识,以与时俱进;到操场或者室内体育馆强身健体,进而依托社区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第三,社区资源向学校开放。例如可以请社区派出所人员到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和安全教育;请交警来学校上交通法规课;请社会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为青少年介绍社区现状及需求。第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周末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如到社区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得青少年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体验,感悟责任。通过这些初步的协作和交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少年在社区的志愿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
一、家庭层面
从对家庭的调研情况来看,家庭对于青少年志愿活动持支持态度,他们希望通过志愿活动的开展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但是,大多数家庭都把这类公益教育活动的开展寄希望于学校,而没有认识到公益教育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1、加强家长培训,改变家庭观念,使青少年志愿活动走进家庭
家庭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活动有着较大的影响,家庭支持,青少年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比较多,便能够通过志愿活动得到锻炼,从而增强青少年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是可以为社会做点具体事情的。但是从调查走访的家庭来看,依然存在着家长公益教育意识淡薄,志愿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家长培训,改变家庭传统观念,真正使青少年志愿活动走进家庭,落到实处。
2、鼓励家长走进学校和社区,加强家庭与学校、社区的互动联系
从调研走访的家庭来看,虽然大部分家庭都是非常支持青少年志愿活动的,但是他们又往往把活动的具体落实寄托在学校、教师身上,自己则停留在参与的最表层。其实,家庭成员也可以成为青少年志愿活动的参与者与倡导者,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主动走进校园和社区,参与到青少年志愿活动中,针对具体情况,指导青少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青少年志愿活动中,家长可以扮演实施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参与中多方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这样就能及时针对青少年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实现社会化。
二、学校层面
学校毋庸置疑,必定是青少年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是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缺乏系统性、缺少专门教师、缺少课程设置和开展模式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
1、加强师资配备,保证青少年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虽然每个学校都曾开展过各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但是活动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这个学校是否配备“公益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有专职教师负责的学校,青少年志愿活动开展的次数就比较多,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参与度也比较高;而缺少专职教师的学校,这类志愿活动开展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正规化和系统化,也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学校配备公益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是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2、改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发挥公益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心目中,公益教育方面的课程,如包含青少年志愿活动的思想品德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等往往被他们当成副课,被边缘化,有时甚至被主课教师随意挤压,其重要作用没有被真正发挥出来,因此很有必要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公益教育意识,使公益教育在学校落到实处。
3、改变评价体系,促进青少年志愿活动顺利开展
青少年志愿活动是将社会服务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活动模式对教师现有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在青少年志愿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实施、反思、总结和评价等多个环节互动,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家长和社区进行沟通联系。因此,学校有必要在加强公益教育方面的培训的同时,改变现行以分数为目标的单一教师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将青少年志愿活动开展的效果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
三、社区层面
1、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强化社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的许多社区之所以难以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社区中缺乏公益机构和组织。因此青少年要在社区开展志愿活动就举步维艰。要顺利开展青少年志愿活动,必须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他们能帮助青少年在开展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开发潜能,实现价值,促进青少年进一步健康成长为社会人;另一方面,这些公益机构和组织也为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提供了场域和平台。由此可见,建立社区公益机构和组织既可以转变社区的功能,又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志愿活动提供平台和场域。
2、建立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三维互动
鉴于目前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相对封闭状态,我们提倡社区应该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从而实现“家庭—学校—社区”的三维互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实施:第一,学校资源向家长开放。多数青少年的家长不是专业的教育者,他们不懂得教育的规律,自然不会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孩子在学校中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得以保持,因此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学校可以成立“家長学校”,组织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多媒体学习。第二,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可设立“开放日”,组织附近的社区居民到学校阅览室阅读报刊杂志,以提高居民素养;走进微机房学习上网查阅资料及时了解所需知识,以与时俱进;到操场或者室内体育馆强身健体,进而依托社区促进家庭教育的发展。第三,社区资源向学校开放。例如可以请社区派出所人员到学校进行普法教育和安全教育;请交警来学校上交通法规课;请社会社会工作者到学校为青少年介绍社区现状及需求。第四,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周末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活动,如到社区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帮助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使得青少年能更多地了解社会,增强体验,感悟责任。通过这些初步的协作和交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推动青少年在社区的志愿活动。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薛家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