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的文化也得从基础培养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推荐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着相同的需求,面临同样的挑战。对中小型博物馆而言,由于阅读和培训的时间通常十分有限,要跟得上新的观点和实践中的诸多变化,是极富挑战性的。《博物馆基础》服务于那些靠有限的资源和极少的专业员工运营的博物馆;同时,书中提供的综合训练方案也适用于希望全面了解博物馆实务的专业读者。
  ·本书作者从丰富的实践经验出发,为博物馆方方面面的工作提供了一份基础指导手册,涵盖观众的发展与教育、藏品的管理和保护,以及博物馆的组织和未来发展规划。
  ·《博物馆基础》的结构根据单元划分,共有109个单元,包含案例研究、项目工作和团体讨论,既可作为博物馆日常管理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岗前和在职培训项目的主要教材。
  ·《博物馆基础》第3版新增百余张图表,并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词汇表、精选书目和相关信息来源。同时,《博物馆基础》得到配套网站(www.routledge.com/cw/ambrose)的支持,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额外资源。
  【作者简介】
  蒂莫西·阿姆布罗斯(Timothy Ambrose)
  是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咨询顾问、伦敦文物学会和英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克里斯平·佩恩(Crispin Paine)
  是伦敦大学学院(UCL)考古研究所荣誉讲师、英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博物馆和遗产领域顾问及作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博物馆和宗教物质文化。
  【内容简介】
  《博物馆基础》是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基础工作手册,可以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同时也可以作为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培训的基础工作教程。第三版《博物馆基础》在1993年第一版和2006年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完成,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专业领域所经历的重要变化,内容覆盖面十分宽泛,形成8个部分、109个单元的框架结构,扩充了一百多张流程图和更新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其实用性大为增强。较之前版,首次引进中国的第三版《博物馆基础》更侧重于藏品的诠释和有效管理、观众的研究与服务,以及博物馆员工和志愿者、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等。
  【文摘】
  第1单元 本书说明
  《博物馆基础》的写作目的
  《博物馆基础》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帮助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为那些专业人员稀缺、经济资源有限的博物馆提供良好的实践纲要。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着相同的需求,面临共同的挑战。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维护并管理着独一无二的资源——作为世界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藏品。本书旨在帮助博物馆更好地维护其收藏、更充分地对公众开放,同时帮助博物馆应对其所面临的诸多管理方面的挑战。
  《博物馆基础》于1993年推出了第一版。当时,作者在与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合作的基础上,广泛咨询了世界各国、各类型博物馆中的工作人员,听取他们关于主旨、话题、文本和编排等方面的观点和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确定了第一版的形式与内容,并且基于不同国家在博物馆发展方面的不同传统,增强了与各国博物馆实际运营的相关性。2006年,《博物馆基础》再版,该版本涵盖了第一版所获得的信息,并继续受益于同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是《博物馆基础》的第三版。它将近年来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专业环境中所经历的重要变化纳入了修订范围。这些变化包括:
  全球范围内博物馆数量的持续增长;
  博物馆运营中更为广阔的背景,包括全球化与地区冲突;
  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
  宏观政治和宏观经济的变化;
  博物馆发展中私人资金的使用;
  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对博物馆各级工作人员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博物馆基础》的组成架构
  通过修改文本、增加新的单元、扩充一百多张流程图和更新辅助资源的相关信息,《博物馆基础》第三版的实用性大为增强。《博物馆基础》配套网站(www.routledge.com/cw/ambrose)的开发也与第三版的修订和出版同步进行,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
  新版《博物馆基础》分为八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开篇都是概述性的绪论,之后逐步进入具体的讨论。作为对博物馆的基本介绍,本书不同部分的各个单元既可按单元阅读,也可与相关单元结合起来阅读。在撰写本书时,作者充分参考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人员培训国际委员会(ICTOP)设计的培训课程,因此每一单元都可以作为培训教材。每一单元在标题下都清晰地标出了与之相关的其他单元,供读者对照参考。相似的观点和建议也在不同的单元中反复出现——这是作者特别设计的细节——以鼓励读者思考各个单元的内容如何运用于博物馆工作的不同方面。
  本书还将书中所用的术语单独列表。当然,国际上博物馆工作中术语的用法变化多端,虽然作者尽可能使本书适用于各种情况,但是读者在对术语的意思和使用方法产生疑问时仍需查阅书后的词汇表。作者在书中设有“关键词”栏目来详细解释某些特定的术语。
  《博物馆基础》就不同的话题领域提供了一些书目,建议读者进一步阅读,作为对本书的补充。书目中的书籍都很容易找到,通常都是重点教材。其他资料可以在配套的网站中寻找。
  与以前的版本一样,新版《博物馆基础》的覆盖面十分宽泛,内容主要来自于实践,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在不少人手匮乏、资金有限的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得到运用。此外,本书还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地管理藏品——博物馆独一无二的资源;
  在维护藏品和使之尽可能广泛地向公众开放之间实现平衡;
  有效沟通、市场研究、市场营销和观众拓展,以及对一些国家而言或许并不熟悉的博物馆工作方法;
  对博物馆观众和使用者的合理安排,满足他们在知识和物质方面的需求;
  对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管理;
  对博物馆资产和资源的管理。
  由于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建和改扩建博物馆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加上国际旅游业快速发展,以上这些方面在博物馆工作中受到了特别关注。
  保持更新
  随时了解新的思想观念,与处于动态中的实践保持一致,根据公认的标准不断加以修正,以及学习其他博物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这些对于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尤其在小型博物馆中,获得信息的途径、读书充电的时间和得到培训的机会往往非常有限。因此,《博物馆基础》及其配套网站将定期更新信息,以帮助博物馆工作人员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任何一本关于博物馆和博物馆运营的书都不可能是全面的。虽然新版《博物馆基础》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帮助博物馆管理者解决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作者也考虑到了那些资源有限的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但仍然会有一些主题或话题是读者想要探究而本书没有涉及到的。本书作者和出版社都密切关心也十分希望以后的版本和配套的网站能够准确地反映博物馆领域内的各种需求。因此,我们欢迎读者和评论家对《博物馆基础》今后的版本和网站的更新提出建议。敬请写信至:Routledge, 2 Park Squar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fordshire OX14 4RN, United Kingdom,由罗德里奇出版社转交作者。
  国际博物馆界最大的优点之一是乐于分享行之有效的观点和网络信息。此版《博物馆基础》及其配套网站正是以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共同的基础,我们相信今后的版本将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其他文献
最近什么最火?说是大圣应该不为过吧~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完成了票房逆袭,喜欢悟空的你,何不到上海来一次「面圣」之旅呢!目前,上海电影博物馆正在举办「《大闹天宫》诞生50周年纪念展」,绝对不容错过喔~  “大闹天宫”展项  位于三楼【动画长廊】展区  造型设计  展示墙的这一部分陈列了张光宇为《大闹天宮》设计的孙悟空人物造型(右上)以及时任原画设计师的严定宪当年对着镜子反复琢磨、体会孙猴子特定动
期刊
国际博物馆协会曾在2001年将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社区”。意在指其对于社区文化建设所起到的推动发展作用。  博物馆作为社区中的特殊成员,其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要用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协作精神来衡量。博物馆与社区成员互相依赖,如果没有了协作精神,双方不能从中互相学习,那么举办多少场活动都是毫无意义的。  社区,宏观社会的缩影  在美国,博物馆经常被用作社区活动中心;人们围绕着自己所感兴趣的
期刊
在下半刊中,杂志精选了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具有标志性内容的文章。以“博物馆與文化遗产关键概念” 为主题,开启《国际博物馆》杂志的新阶段。  对于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来讲,沙罗 · 高斯(1986)、迈克尔 · 埃姆斯(1985)、阿尔法 · 奥马尔 · 科纳雷(1983)等作者所阐述的观点以及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都对巩固博物馆学科地位,发展博物馆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博物馆,为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平台。  博物馆长期以来对于物质形态藏品的研究与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制度与方法,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需要依托行为人自身而存在,并通过技艺、声音等载体口传身教来得以传承。所以如何在博物馆将“非遗”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下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将从博物馆教育入手,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依托博物馆平台向公众进行传播。  细纹刻纸  非物
期刊
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行业发生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从数量上,几乎平均每天都有一家新的博物馆开馆;其次,未成年访客的数量上涨得最为迅速,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教育空间,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最重大的一个改变是,公共教育成为了中国博物馆评级的核心指标,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只重收藏和研究的机构,而是转向了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过去几年的这些大事对博物馆而言,催生出一个问题:为满
期刊
踏进美术馆,人人所期待的都是一场不虚此行的经历。  但常常会发现,从作品晃悠到作品,每件艺术品停留个十秒二十秒之后,别人兴趣盎然,自己却疲惫不堪?在博物馆面对,也同样如此。  阿兰·德波顿说:“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不仅如此,甚至,还可能会陷入各种对于看展览的偏见里去——  对这些,一位来自荷兰的资深艺术顾问约翰·艾迪玛,或许能给出一些有趣的建议。  他的建议很实际,诸如:如
期刊
博物馆作为教育机构,是通过展览来达到其普惠启发大众的目的,而展览质量的高低,则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感体验,以及是否能够把握住展览所要传递的信息。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展览依旧只停留在文物单纯的陈列展示上,或是大范围的强加一些关联性并不大的数字媒体技术,并没有充分挖掘文物价值——其背后的故事性。  一个展览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是否把故事讲好了,而博物馆作为藏有无数故事的宝库,如何通过展览“讲故事”,如何为
期刊
展览开幕那天,我在幽暗的展厅仔细看着,一件一件地,不肯落下任何细节。  除去我自己对历史的兴趣之外,这大概是因为展览开幕前的一个月,媒体上的信息已经在狂轰滥炸——展览本身脱胎于BBC的广播节目、中国是巡展的最后一站、100件文物会带你领略世界史……  大英展开幕当天,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博士正给观众介绍展品。  然而,当身处展厅内,顺着号码逐一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论是此前报道的媒体
期刊
昨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开幕,今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用物品叙述历史”的经典展览,带来了100件有趣的文物,并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精心准备的第101件展品“2001年宣布中国重返世贸组织(WTO)的木槌和中国重返世贸组织的签字笔”收尾。  这些文物在来北京之前,已经陆续在日本、阿布扎比、澳大利亚进行巡展,并曾在当地引起非常大的轰动。那么,与在中
期刊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博物馆对自身人才素质、队伍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藏品保护、展览策划、社会传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正日益成为博物馆走向现代化、专业化最迫切的需要。  现代化的博物馆人才,应具备现代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科学素养;注重获取新的知识,注重吸纳前沿理论;尊重客观存在事实,尊重新的实践成果,及时通过科学管理和文化成果,使博物馆文化更多惠及社会民众。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