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引导,提高幼儿“科学实验活动”能力

来源 :山西教育·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87850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引导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体验科学的趣味和重要性,学习运用感官及工具,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对信息有一定的收集、整理和运用的能力,让幼儿热爱科学。
  在幼儿科学活动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有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从简单的现象开始,逐步引导幼儿不断思考、动手实验和反复论证,同时培养幼儿对活动中自主生成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下面,以小班科学活动“糖怎么不见了”为例作具体分析。

一、针对实际,不照本宣科


  1.活动方案调整
  之前的教学目标为: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水在口味上所发生的变化。
  (2)思考并积极探索常见可溶物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3)引导幼儿对溶解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在进行科学活动之前,幼儿园举办了“欢乐水世界,亲子庆六一”的活动,我班举行有关水溶解的小游戏,让幼儿尝一尝水的味道,并加以描述。所以结合实际情况,我将活动目标调整为:
  (1)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对溶解现象产生好奇。
  (2)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能加速糖溶解的方法。
  (3)乐意继续探索其他常见物品在水中溶解的现象,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物质准备:分为四组,每组有若干透明玻璃杯、糖、温水、搅拌棒、纸、笔。
  经验准备: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2.前期活动的过程
  教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杯子。你们仔细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说有什么不一样,老师再倒入凉白开。
  幼儿:是白开水,没颜色,也没有什么味道,水是凉的。
  教师: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杯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幼儿:尝一尝。
  教师:那你来尝一尝。
  幼儿:是甜的,里面放了糖!
  教师:糖怎么在水里不见了?
  幼儿:糖被水吃掉了,消失了。
  教师:这种现象就叫溶解,就像小朋友在家里泡果珍一样。
  前期通过让幼儿摸、看、闻、尝来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引导幼儿对杯子里的水充满好奇,并对“溶解”这一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基于以上的经验,我引导幼儿自发地回忆平时在家看到过的溶解现象,从而提出新的问题。

二、重视幼儿自发性问题,不盲目打断


  1.幼儿提问题
  幼儿:家里泡果珍是用热水的,热水泡得快。
  教师:老师刚才用的冷水也溶解了,我觉得也挺快的。
  幼儿:可是家里都是用热水泡的,我觉得热水溶解得更快。
  教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是热水溶解得快还是冷水溶解得快呢?
  幼儿:可以做实验对比!
  2.幼儿讨论提出操作方案
  教师:我们有四张桌子,分成四组,好吗?你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帮助你们做实验呢?
  幼儿:糖、水。
  教师:水?冷水吗?
  幼儿:需要冷水和热水。
  教师:还需要什么?我们的实验结果要不要记录下来?
  幼儿:那我们还需要笔和纸。
  引入生活现象“泡果珍”后,幼儿很自然地联想到在家里都是用热水泡这一生活经验,从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质疑。于是,我趁热打铁,提出“糖在冷水中也可以溶解,而且溶解得也挺快的”这一观点,来刺激幼儿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确定对比实验后,我让幼儿自己说一说需要什么材料,而不是包办代替,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又在讨论交流中让幼儿明白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从而在接下来的小组实验中减少争执,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当然,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提出了要记录实验结果,却没有将记录表格提供给幼儿,而是提供了一张白纸。我想,幼儿有自己的思考和记录方式,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实践吧!

三、引导幼儿小组合作,不急于求成


  1.冷水、热水比一比
  操作开始后,每组幼儿都出现了谁来记录、谁来操作、谁来观察的问题。于是,我故意对幼儿说时间不多了,XX小组已经分工完成准备实验了。果然,大家听到后马上进行讨论,让画画好的幼儿负责记录,动手能力强的负责放糖、倒水,操作能力较弱的幼儿则负责观察。
  幼儿:老师,热水里的糖溶解了!冷水里的还没有,热水溶解得快!
  教师:你们的实验记录都记好了吗?实验结果是什么?
  幼儿1:热水溶解得快!
  幼儿2:但是,我们等了好久。
  教师:热水比冷水溶解得快,但是也要等很长时间。那怎么办呢?
  幼儿:在家里妈妈都会用筷子在杯子里搅一搅,然后就泡好了。
  教师:那我们可以试一试同样的热水,是搅拌快还是不搅拌快。
  2.搅拌、不搅拌试一试
  第二次操作前,我在每组的工具箱里放了一根搅拌棒。有了第一次实验的经验,幼儿很快就有条不紊地进行了分工,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了下来。
  教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幼儿:我们发现两杯热水搅拌了溶解得快,不搅拌溶解得慢。
  教师: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下次我们再泡东西,怎样才能让它溶解得最快呢?
  幼儿:用热水,还要搅拌。
  这一环节完成了目标二——愿意思考并积极探索能加速糖溶解的方法。在第一次比较热水溶解得快还是冷水溶解得快的操作实验中,需进行大约五到八分钟的观察,可幼儿仍专心致志地盯着杯子,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这一现象告诉我:吸引幼儿的永远是他们感兴趣、想要去探索的东西。得出热水溶解得快的结果后,幼儿马上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一般泡东西都是会搅一搅的,这样是不是溶解得更快?于是,他们又重新投入到新的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我扮演的角色始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并引导幼儿一起总结。

四、交流——鼓励幼儿的延伸想法,不自我总结


  1.拓展幼儿的思维
  教师:还记得糖在水里不见了的现象叫什么吗?
  幼儿:溶解。
  幼儿1:老师,盐也可以在水里溶解!
  幼儿2:老师,烧菜的油可以吗?
  教师:除了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呢?我们怎么去证实自己的想法?
  幼儿:可以做实验,然后记录下来就知道了。
  2.鼓励幼儿的想法
  教师:想知道结果我们就需要做实验。
  幼儿: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这样我们就知道什么东西能溶解在水里了。
  教师: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那在班级哪个区域可以做实验呢?
  幼儿:科学区!
  教师:对呀!我们还可以在科学区和同伴一起做实验,老师会为你们提供需要的材料。
  幼儿:还要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结果做些什么呢?
  幼儿:给没有做实验的小朋友看,这样他们也就知道了。
  教师:对!我们可以给自己班的小朋友看,也可以做成操作圖展示给其他班级的小朋友看,好吗?
  两次实验结束后,幼儿对“溶解”这一现象热度不减,还问其他物品如油、盐等能否在水中溶解?至此,本次活动的第三个目标得以实现。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去完成呢?我决定让幼儿自己讨论、发言,最终选择了两种方式: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做实验,在科学区和小伙伴做实验。关于实验记录表,应该如何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我还是把决定权交给了幼儿。他们也“不负所望”,提出了自己的可行性想法。
  整个活动进行下来,教师的表达并不多,更多的是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自己去提出问题、计划操作、交流分享。期间教师的支持和引导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高控现象”,而且通过在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探索、动手实验和不断论证,幼儿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均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他文献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给孩子做好充分的物质和思想准备,家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进入小学前的暑假,这两个月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空档期,恰好是家长进行衔接教育的黄金期。此时,家长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顺利过渡呢?家长要做到“三个讲究”。一、自理训练有讲究  家长必须清楚地知道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衔接教育。进入小学,教学时间延长,幼儿园养成的很多习惯都将改变,比如加餐、午睡、如厕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科学做好幼小衔接,重点就是要关注幼儿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入学必备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作为一名毕业班教师,在过去这一年里,我用心思考,改变思路,以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为载体,关注区域环境的创设、
期刊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幼儿所面临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师生关系都会发生变化,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是这个时期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那么,幼儿升入小学后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幼儿园又应该帮助幼儿做好怎样的衔接呢?  2020年3月,在得知受疫情影响要延期开学后,为了使幼小衔接工作依然能有效开展
期刊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是让幼儿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适应,这个适应包含幼儿的时间观念、规则意识、专注力、耐力以及前书写准备等。其中,写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中,通过多种活动间接培养幼儿的前书写能力,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打下基础。  案例描述:  蒙大三班的萱萱小朋友,在美术活动中拿工具的手总是发抖,头跟着手一起动,老师提醒纠正,但萱萱还是习惯用自己的方法,画起来比较吃力
期刊
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是指幼儿教师基于自身工作实践和已有经验,主动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管理,不断丰富已有教学知识、提升教学技能的学习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教师学习的被动性,强调教师自我提高的主动性,利于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师学习的终身性和示范性。幼儿教师的自主学习不仅是幼儿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要,还是提高幼儿教师培训质量的有效举措,更是当前学习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历史使命。一、幼儿教
期刊
自主游戏是近几年在幼儿教师口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当然,自主游戏时间也是幼儿在园期间最为期盼的游戏时间。所谓自主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地选择、开展游戏并在其中自发交流互动的过程,具有内容自主、材料多样、形式灵活等特点。  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概括化的情感倾向。随着自主游戏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游戏时间的分配上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园本课程内容
期刊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主张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课程应该是“活”的,应回归生活。幼儿是“活”的,具有主动发展的力量。课程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的好奇心,开始于倾听幼儿的对话,展开于幼儿的问题。生活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幼儿园的停车场是幼儿园教职工日常进出的场所,对教师而言它的存在很平常,每天匆匆地经过并没有特别关注。但这里却引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停车场究竟有多少辆汽车呢?
期刊
一直以来我都认可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比成人陪伴孩子或者是给孩子提供若干玩具的质量要高很多,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毫不犹豫地生了二胎。在我的计划中,二胎的教育有一大部分会在和老大的相处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学习和锻炼,也会在这样的相濡以沫中,使孩子们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加浓厚。实践证明,确实是这样的,儿童更加了解儿童,我要向儿童致敬,向儿童学习。  在一次洗澡中,花花(二胎:一岁8个月)不想洗头发,我用大人的威力
期刊
近来,玩百变魔尺在我班幼儿间悄然兴起,参与者越来越多,玩法越来越丰富。刚开始,有些男孩将魔尺当作一个追逐打闹的工具,有些幼儿让魔尺安静地躺在书包中“睡觉”。于是,我开始观察幼儿晨(午)间的活动内容,关注他们玩魔尺的次数及方法。一、依托《指南》,变“要我学”为“我想学”  面对幼儿间悄然兴起的趣玩魔尺活动,我从“无意之察”到“有意之导”做起,却收到了“得意之获”。  (一)无意之察  1.魔尺不魔。
期刊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攻击性行为是3-6岁幼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往往伴随着攻击他人、争抢玩具、蛮横无理、谩骂等现象。本文将从牛牛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外在因素及心理因素入手,分析造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探寻教育牛牛健康成长的策略,以此改善不良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牛牛身心的健康成长。一、个案描述  牛牛是一位从其他幼儿园转到班上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讨人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