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各种问题,激发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克服困难,进而获得成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情境可分为现实生活情境与数学内部情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本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通过数学内部引入容易更快地理解所要讲授的知识,促进学生更快地思考数学问题,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于年级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所以我们应该有不同的选择,适合学生才是最好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方式;选择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种教学情境.
  一、课堂引入,关注学生体验和理解
  体验和理解,笔者认为是设身处地感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生活常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数学问题.苏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二章从情境设置就可以发现“2.1比0小的数”中的引入是从生活中的零上和零下一对相反的量的图片来引入负数概念.“2.3绝对值与相反数”中的情境:小明的家在学校西边3千米处,小丽的家在学校东边2千米处,你会用数轴描述上述的情境吗?“2.4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中的情境: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3球,在客场以1∶3输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净胜1球.后面的有理数加法、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方.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从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来源于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和体验数学.这样学生能基于原有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新知识的过程.
  二、课堂引入,关注学生操作和实践
  初中数学研究代数和几何两部分,几何的定理、概念、性质等都是可以从学生动手操作中发现的.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的性质”是通过折叠一张纸后分别打孔、展开、标记、连线发现轴对称性质的.同样,“轴对称的性质(2)”也是通过网格画图引入,然后画图得到其性质的.《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这样引入问题情境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更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来源.
  三、课堂引入,关注学生思维和生疑
  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学法、教法.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还要了解学法,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心对称图形(2)”中确定圆的条件:怎样确定一个圆呢?以及“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1)”需要多少个元素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呢?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生疑.怎样确定一个圆中分别经过三个活动?活动一:一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两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三点能确定一个圆吗?任意三点能确定一个圆吗?同样,“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1)”中知识引入需要几个元素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然后分别从一个元素、两个元素再到三个元素.进行探究,在知识引入时,就能激发学生思考和质疑,在反思中提升学生思维.数学是一门思维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实验探究、生疑猜测、计算推理等思维活动过程.情境的引入就应该处处设疑,引起学生的思考,在猜想和说理、证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在不断探究中提升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引入,关注知识的生长和延伸
  《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情境引入也需要关注知识的生长,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4线段、角的轴对称性”的引入是通过操作引入: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对称轴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思考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也能这样研究.本节情境的引入有利于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知识在学生的思维中开花结果,更有利于局部知识的理解,更容易理解类似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知识的生长应该如同植物的生长一般,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顺势而行,自然生长.我们相信有了第一节的情境的引入以及后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有利于知识的引入.更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活动经验,领悟基本方法.达到知点通面的效果.
  五、课堂引入,关注知识的呈现和变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堂标准(2011年版)》中提倡“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课的引入也能以动态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图形变化中猜想结论,然后去验证结论.苏教版八年级下册“9.5三角形的中位线”我们也可以这样引入:在△ABC中,点D,E分别为AB,AC线段上的两个动点,请问线段DE在平移的过程中,点D和E平移到什么位置时,线段DE在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上比较特殊?这样的情境引入改变了教材上的动手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这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合理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在观察线段变化的过程中关注线段的特殊性.改变了教材上的動手操作,更改变了引入的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感兴趣,更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引入的变化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更让知识能动起来,化腐朽为神奇.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数学课上.情境的引入不仅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是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中去的数学.这样贴近学情,产生怀疑,引起共鸣,利于知识生长,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想真正敲好第一锤,我们首先要知道情境选择,然后才能真正上好一节课,因为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创设出更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丽萍.中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2):77-80.
  [2]周丽.身临其境,诱发兴趣——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J].数学之友,2014(12):17-18.
其他文献
【摘要】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笔者尝试将具身认知与图形学习有机结合,通过营造具身之境,开展具身活动,建构具身认知,创意具身评价,促进学习过程的渐进,完成学习意义的建构,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具身;认知;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儿童认识、研究实物和感知理解生存空间的重要基础.它主要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
【摘要】在高中数学解题中,一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一个题目不止一种解法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需要在解题中,合理利用分类思想,在分类中各个击破,有效解题.所以,分类思想应用到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中,就有着很大的必要.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的解题教学,探究分类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高中生的数学解题和课堂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分类;解题;题型;合作  在高中数学的解题中,分类思想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规律性为一体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从低年级的学生通过掰手指头、拨动算盘数数,到中年级的学生通过列竖式进行计算,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解题方式.而到了高年级,数学知识以抽象、复杂等特点为主,实践应用题的类型偏多,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授学生一些更符合实际,更便捷的解题方法,以全面
江苏数学高考中圆的方程每年都有所涉及,是C级考点,其中一类题目的条件中没有直接给出圆的方程,但是却隐藏在题目中,需要通过分析和转化去发现圆,将题目中特定的条件化“隐性”为“显性”,进而利用圆的知识解决问题,此类问题便是“隐形圆”问题.其中涉及“隐形圆”的高考题可参考:2017年第13题、2016年第19题、2013年第17题等.本文以最新的高考及模拟题为例,总结了部分“隐形圆”的解题策略.  策略
【摘要】数学课程虽然抽象单调,但却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学好数学是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是数学学习的奠基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关键期.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及个性化鲜明的实践过程,要让学生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并利用这样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建立教学改革意识,通过完善学生多元数学学习能力,让学生顺利完成
【摘要】《长、正方体的展开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呈现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完整的教学过程实录,并围绕“创想”探讨了从“结构化”想象到“结构化”操作的活动经验积累对深度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几点尝试及收获的效果.  【关键词】创造;想象;结构化;空间观念  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例题教学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一、正方体的展开图  1.揭示正方体的展开图 
【摘要】发现是人类对于自我的内在的、具体性的自然及其整体的认识或再创造.小学数学中的发现学习(简称“发现数学”)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出发,创设适合学生主动发现的问题情境,提供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的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猜想实验、归纳内化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学习方式.本文以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摘要】《角的度量》一课教学,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回顾度量长度和面积的方法为开篇,通过分层设计量角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的需求中,经历创造量角器模型的过程、认识度量角的本质,从而自主建构运用量角器度量角度的认知结构,形成技能.  【关键词】度量本质;度量经验;建构模型;量角器使用  我们知道,度量的本质是将事物的某些属性标准化,再通过测量赋予事物该属性一个量值,从而对同一维度上事物的该属
【摘要】体验学习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此种情境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还要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懂得在实践中体会与思考.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体验学习;再创造;做数学;说数学;用数学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让学
【摘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专家学者提醒一线教师:数学教学需要凸显所教内容的数学本质[1-2].为此,许多学者、老师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本质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方面,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创造的“无痕教育”在课堂上润物无声地将数学本质呈现给学生,值得学界研究、探讨[3-4].本文以徐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探究其中体现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