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干掉公知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我得到太多,终有一天会偿还。”韩寒说,但他没想到,是用一场闹剧的方式。整个春节,微博上口水阵阵、硝烟滚滚,真理却越辩越乱。白岩松说:微博干掉了那些深入思考的精英者,造就了一批热衷于使用浮夸煽动语言的所谓公知(公共知识分子)。微博上,人人都想扮演意见领袖,但领袖早已消亡。微博这架话语的机器,已经不再是那件趁手得令公知叫绝的兵器,事实上,它才是统治者。
  
  不止是两个人的战斗
  有了微博的推波助澜,公共事件发酵得快也腐败得快。
  遥控器从来不由一人掌握,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操控着事件发展的规律。
  
  微博世界大战
  “很多人已经不再信他了,也许他还能够继续赚钱,但是他的形象已经不一样了,跟以前那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完全不一样了。”方舟子理了理身上的西服说道。西服应该是被细心熨烫过,清晰的轮廓线将方舟子衬得精神干练。他扬起一只手,继续说下去,“有人说方舟子还是那个方舟子,但韩寒已经不是以前那个韩寒了。”
  韩寒出现在凤凰网视频中,一脸疲惫,标志性的浅笑凝固在脸上,但桀骜与戏谑已无踪影。他缓缓摇着头,像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如果再有一个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不会再想当一个作家了。”后来,他承认这是一时太过失望造成的冲动发言。
  2012年2月3日,韩寒发布新的博客,宣布对方韩论战不再回应,且表示“我将用各种各样的作品,让他们觉得有这样一个同路人是多么的骄傲。”语气依然是高傲的,却有了以往难见的对粉丝示好的意味。被视为挺韩派的公共知识分子刘瑜在这一天悄悄清空了自己的微博,只留下一句:“去冰岛了。大家玩好。”韩寒好友、出版人路金波则抓住了一月份的尾巴,早早宣布戒网退出战斗。一直关注论战的宪政学者萧瀚在被删号再注册再被删号数次之后,如今已经变成微博敏感词。网络名人王小山宣布不再对此事发表意见,甚至告诉其手下的员工,避免在微博上对此事做评论。只有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主持的《锵锵三人行》来了个迟到的讨论,但梁文道显然兴趣寥寥:“我真觉得有点无聊,关我什么事。”
  几天前还沸反盈天,被人冠之“第一次微博世界大战”的方韩论战,如今已现颓势。但这并不让我们意外,我们早已习惯网络的节奏。从“定点爆破”到“步步惊心”,随之而来的“全民狂欢”,就在我们以为事情将要失控的时候,它往往又悄然隐匿。但方韩论战的影响力还是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有人称其为中国的“沙利文案”,甚至说这是一场中国民主的大演练。论战的混乱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纷涌而来的站队、粉丝之间的谩骂攻击、当事人一次又一次的隔空对战、媒体的火上浇油,公共知识分子利用论战发表观点,惯于消费公共事件的网民做了恶搞视频,口水、观点、娱乐、考据癖、谩骂党、骑墙派,大家各取所需,各投所好。但喧嚣过后,我们还能从瓦砾中挖出什么?
  “其实在论战之外,更值得思考的是知识界对这一事件本身的反思。”社会学者郭于华这样评价方韩论战的意义:公共知识分子的介入的确让论战变得更有看头,至少在表面上看来,也更加深入。但论战与混战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中国的公知群体从未如此大范围集体发声,但公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厌倦“公知”。一不小心,方韩论战成为一个万花筒,折射出公知的尴尬。而公知的含金量,也在网民舆论的试金石上,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检验。
  不看春晚看公知
  20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让许多人意兴阑珊,赵本山的退出、王菲的走音让这顿娱乐年夜饭乏善可陈,更多人将注意力投向网络,投向韩寒的博客与方舟子的微博。
  “好多人在我微博留言,说今年不看春晚了,专看方舟子打韩寒。”方舟子语气中透出几分得意。在他眼中,这场论战始于韩寒发布的博客《小破文章一篇》,在这篇博客里,韩寒悬赏两千万寻找代笔证据。“我看不惯韩寒拿钱砸人的态度,于是发了几条微博。”方舟子描述自己论战的兴趣是怎样被慢慢培养起来的,“你可以说我这个时候开始有点兴趣,然后他写了一篇长篇文章来骂我,捏造了一些我没说过的话,那我就不得不应战了。”
  春节长假给了方舟子时间,没有媒体的打扰,手头也没有别的工作,他每天抽三到四个小时来看韩寒过去发表的文章,并找出文章中的疑点。事情的进展显然让他感到惊讶,很快,他在博客上公布了对《三重门》的质疑,又接连发布对《求医》《书店》等几篇文章的质疑证据。随着韩寒的回应,范冰冰、姚晨等明星的参与,事件很快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等到初七媒体大规模开工以后,方舟子的时间表已经被采访计划排满了。
  在这段时间里,公共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不常见的后知后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论战早在“韩三篇”发布以后便已打响,而话题的突转多少令他们有些手足无措。
  真伪韩寒
  2011年末,韩寒在博客上接连发布《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以从未有过的磅礴之势介入宏大命题。习惯杀戮权贵的他这次将炮火也对准了民众。《南都周刊》用“公敌韩寒”来描述“韩三篇”发布以后韩寒所面对的质疑,恰恰回应其2009年冠以韩寒的“公民”头衔。“韩三篇”的出炉让关于“革命”“民主”“自由”的讨论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但在很多右派公知眼中,这一次韩寒玩砸了。
  媒体评论员魏英杰这样解释“韩三篇”与方韩论战之间的关系:“韩三篇才是这场论战的起源,麦田和方舟子的思想光谱没那么明显,但如果光是他们摇旗呐喊,下面没有追随者,没有起哄的,也没办法闹出这么大声势。”
  “韩三篇”让许多公知眼中的“公民韩寒”回归为“不读书的韩寒”,但方舟子更进一步,他要尝试证明的,是“伪韩寒”。
  当还执着于政治理念分歧之争的公知们发现事情有了新的突破口,复杂的形势也让他们变得彷徨起来。“真伪韩寒”这个更深层的争论明显触及到他们更敏感的地方,它关系到被他们一手推上“青年领袖”地位的韩寒,是否只是一个海市蜃楼的泡影。此刻的站队表态,也变得尤其重要。
  但在方舟子的眼中,以上的考虑似乎只存在于挺韩派中,“倒韩派都是没有利益相关的,里面的人我都不认识,彼此没有任何私交,甚至以前还有恩怨。”方舟子话锋一转,“而挺韩派一方面与韩寒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圈子的问题。有一些公知一时还转不过弯来,还想维持韩寒这个形象,利用他的话语权。”
  在经典动漫《攻壳机动队》中,“个别十一人”是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互不相识,却基于某件事实共识之上的自觉结为一体。在方舟子看来,倒韩派正是建立在对“打假韩寒”共识之上的自觉,他们以一种独立的方式结盟,既无利益关系,也无政治诉求。而关于倒韩派的成员结构,方舟子认为主要由学者、教授、媒体人三部分组成,“(他们)不希望有导向,希望大家有独立思考能力。”
  当方韩之间进入白热化阶段之后,各方势力也逐渐明朗。挺韩一方有学者萧瀚质疑方舟子侵犯韩寒私权,刘瑜称方舟子的“打假”将使中国的文字工作者陷入恐怖主义氛围,张鸣教授干脆站出来与方舟子现场激辩。倒韩一方则有彭晓芸坚持不懈地做文本分析,王志安告诉韩寒他反对的正在成为他自己,教授张放不小心跳进韩寒挖下的坑,拍拍身上的土继续战斗。另一边媒体人林楚方则与刘戈一起,悄无声息地骑上了墙……公知们的参与极大地拓展了话题,却也让公众变得更加迷惑:究竟什么才是这场论战的意义所在?论战又为何变成了一场公知混战?
  公知变公姿?
  从2005年开始,每到10月,高先生都会整理出一份名单,名单中是他挑出的年度百大公共知识分子候选人。在整理好这份名单后,他将它发到一个私人BBS上,高先生与另外十几个朋友会花两个月的时间讨论名单,其间不乏针锋相对。直到12月30日,高先生将最终敲定的名单在网上公布。
  对于高先生来说,公共知识分子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力量:“他们一方面具有专业的素养,一方面勇于向公众发声,对公众产生正面的影响。”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研究不仅仅是出于高先生的兴趣,他希望能够借自己的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知群体。
  但必须承认的是,从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出影响中国的50大公共知识分子以来,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语经过媒体的滥用,听上去已经不那么光彩。方舟子拒绝将公知的旗号安在自己头上,“现在的很多人名为公共知识分子,做的事情却没有体现这个公心。”在方舟子眼中,公知已经成为利益集团与圈子的代表,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变味了。
  在媒体人林楚方心目中,公知是这样一种人:“发言慎重,只对自己的坚持发言,不会带有情绪性,也不会做站队性的发言,在石头和鸡蛋面前,他既不选择石头也不选择鸡蛋。”这该是一个备受尊重和信赖的群体,但林楚方也承认,“公知”这个词现在被妖魔化了,“其实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没有问题,但可能有些被打上‘公知’标签的人发言不是很谨慎,连累了这个词。”
  这个词之所以变成贬义,林楚方认为原因有二:“应该欢迎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发言,但发言应该有知识分子的水准。言论自由,你可以乱说话,但乱说话必然造成名誉下降,对公共事务发言错误或者拘于谣言和不正确信息得出结论,这样的人多了,经过炒作就形成了‘公知’一词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家都不愿意被标签化,我有独立的人格,你要给我扣标签我就给你扣回去,你说我是公知,我就说‘你们全家都是公知’。”
  与公知称号变质相伴的,是网络上大大小小的论战。2011年10月,评论家五岳散人与教授吴法天在微博上“约架”,干脆将论战变成决斗,只是决斗未遂,上演了一出闹剧。
  有观点的地方就有论争。只是进入微博时代,公知论战转向短兵相接的阶段,赤膊相见,更易失控。公知找到了一个迅速有效的发声出口,但微博140字的限制,也让公知的言论流于口号和论断。一方面是积累足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保持理性与客观,在微博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下,公知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困境。关于论战的时代特征,文学评论家白烨这样说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论战,一般都发生于报纸、期刊,大都是深思熟虑的。论文发出来之后,赞同与不赞同的,都是仔细研究之后再写文章。现在网上的论战,学术的成分很淡薄,但又火药味十足,相互的回应很快,参与的人也多,这不仅是论述平台不一样了,包括文化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氛围都变了。”
  对于公知圈在方韩论战中的表现,方舟子的评价是“非常糟糕”,网友似乎也对公知持续不断的口水战而感到厌倦。学者断桥认为微博论战不过是为了争夺话语权而展开的厮杀,比拼的不是逻辑和证据,而是传播力:“论战进入微博时代的特点就是比拼双方各人以及朋友圈子的影响力。一个粉丝只有1万的人,在没有其它有影响力的朋友协助传播的情况下,肯定吵不过一个粉丝有100万的人。因为传播能力到不了。说是论战,其实是个争夺话语权的游戏。”于是有人将公共知识分子戏称为公共姿势分子,知识水平不再重要,选择恰当的姿势迎合公众博取话语权才是关键。但众口难调,只要左右派之争依旧存在,口水便永远不会停息。断桥指出:“公众的兴趣来自于对丑闻的天然敏感。”话语权的夺取,也意味着垮台风险指数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公知的每一次公开发言,都是在网络舆论的平衡木上一次危险的行走。
  
  沙利文案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索赔。陷入绝境的《纽约时报》将官司打到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批评官员的尺度》生动细致地回顾了新闻史上这一案例。沙利文案终结了美国关于煽动性诽谤的观念。更多的批评性意见,得到保护,“自由辩论中错误在所难免,如果自由要找到赖以生存的呼吸空间,就必须保护错误的意见”。诽谤诉讼,不再是挟制媒体的政治利器,这极大地增强了媒体信心。判决文甚至把批评官员确立为公民的职责。“公民履行批评官员的职责,如同官员恪尽管理社会之责。”这一点,对于媒体来说意义重大。沙利文案后,美国媒体在揭露政治真相的战场上,更加骁勇善战,“持续报道越南战争”和“水门事件”足称两大硕果,并为新闻记者赢得“无冕之王”的桂冠。
其他文献
张嘉译说真实的自己很像《失恋33天》里的大老王,走路说话,还有疼女儿的那个劲儿。这个目光犀利、眼神温暖的西北汉子,当下除了演戏以外,家庭、高尔夫,还有一个神秘的雕漆工作室,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高尔夫,游戏之乐  张嘉译一向随性,不太讲究,却喜欢一种有点讲究的运动―高尔夫。人生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一次的话,张嘉译说他绝对会选择做一个高尔夫球员。  在电视剧《蜗居》中,宋思明把手中的高尔夫球杆交给
期刊
2010年12月1日,丹西从家中离开后,被霰弹击中颈部,不治身亡。警方随后锁定了重大嫌疑人:丹西的儿时好友,与他住同一楼层的布莱克。  这也许是第一起由推特引发的谋杀案,《每日邮报》援引纽约警方的话说:“‘推特’两名网友不断在微博上发表互相攻击的言论,最终导致这起凶案。”  口水是不分国界的,老外的微博互掐也并不比我们消停。不信?那就试试搜索这个关键字:Justin Bieber(贾斯汀·比伯)。
期刊
情人节这一天,除了常规的饭馆、电影院,剧场成了人最多的地方。这无疑是一个征兆—属于中国戏剧市场的情人节档期已经日渐成熟。或许会有越来越多谈论爱情的剧目会为这一天而生,但对于戏剧人而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交出如何的作业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去年的“圣光棍节”应景地推出了话剧《一个都不能剩》之后,邵泽辉就已经瞄准了2012年的情人节,他为这一次升級版的作品取名为《非情勿扰》。  2012年2月1
期刊
收购了沃尔沃,签下了林书豪,纵使如今还是会有着质疑和嘲讽相伴,但李书福已经用事实告诉所有人,他的故事,或喜感或热血,你可以一笑而过,但决不能蔑视,即便是结局依旧不明朗的现在。  2012年4月23日,北京车展首个媒体开放日。W4馆,你可以选择去路虎的展区看看贝嫂维多利亚,你还可以选择早早赶到沃尔沃的展区,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被中国人收购了的欧洲汽车品牌,更是因为在此前几乎所有相关的报道中都提到的—
期刊
唯我彭大将军  如果说在“方韩大战”中有谁一战成名,非彭晓芸莫属。  就在方舟子刚刚介入“麦田质疑韩寒”事件,战局并不明朗的情况之下,彭晓芸横刀立马,在微博与博客上两路齐发。先是抛出对韩寒两篇《书店》做出的“文学批评”,指出文章中存在的代笔疑点,接着又将“韩寒现象”视为正在社会中扩散的毒瘤,并称韩寒被“绑架”上文人之路。这两篇文章,一个是对“真伪韩寒”的精确制导、定点打击,另一个则可算是釜底抽薪,
期刊
《浩荡两千年》是吴晓波“中国企业史三部曲”的完结篇,他试图在公元前7世纪到1869年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里,继续前两部作品的研究主题,再次探寻国家与资本、政府与商人阶层之间的关系。  吴晓波一开始也没想过自己的企业史写作会一直上溯到两千年前—那时候中国有企业吗,有企业家吗?但是在写作《跌荡一百年》时,他发现很多问题回答不了,仍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么早慧而晚熟?中国的商人阶层在
期刊
在影视圈,舞蹈演员出身的当红演员并不少,  但成名之后,能靠知名度“反哺”舞蹈的,  王亚彬是独一份。  她不只是赵本山电视剧里的女一号,  大学里的年轻老师,  更是一个痴心的舞蹈者。  舞台上的时光,永远让她着迷。    很多人认识舞蹈家王亚彬都是因为《乡村爱情故事》里的王小蒙,但是对她来说,每年 “亚彬和她的朋友们”演出季才是她投入最多心血的作品。  今年,她邀来现代舞编导大师Mark Ha
期刊
与雅虎在美国陷入困境不同,雅虎设立了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招揽中国的顶级技术人才研发其核心业务。一向在人才战略上被人诟病的雅虎,是否能借助中国人才制造出命运转机?     12月21日,雅虎公司撤下了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处标志性户外广告牌。这块广告牌已经在此盘踞了近12年,上面写着“Yahoo!Where the world checks in daily”(雅虎!全球用户每天登录的网站)。  外界由此
期刊
今年1月6日的南京枪击抢劫案在全国引起即刻反响,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案犯的决绝所致。从戏剧人物的角度,这名嫌疑人已经超出了亦正亦邪的灰色地带,径直进入反社会的行列,其行径既有007反角的夸张,又带着类似纳粹的冷酷。  一般来说,抢劫的目的是为了钱。在西方,抢劫和伤人(或杀人)的处罚有天渊之别,纯粹抢财物判得很轻,伤人越重,判得也就越重。因此,劫犯会尽量不伤人,而民众(包括银行职员)都恪守珍惜生命的原
期刊
明星们为什么纷纷去赶时装周?为什么越来越把红地毯看得比天大?这绝不是烧包,而是利益驱动。然而成为Fashion Icon绝非易事,在时尚的不归路上,引导这些光鲜面孔的,还有背后的那些造型师们。    蒋勋曾说,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这话绝大多数时间成立,只有在娱乐圈略不适用—在这里,美是必须要被看到的竞争力。  在今天,这种竞争力被愈加强化。它的背景,是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井喷,截至2011年12月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