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陕西民俗与社会发展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是任何社会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俗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在历史场域下形成的惯习。所以民俗的形成也是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其民俗别具一格,且赋有良好的历史传承性和延续性。但这中传承和延续并不是说陕西的民俗自古以来一成不变,在社会与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民俗也不例外,现代社会,经过千年发展的民俗,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已经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历史性蜕变。
  关键词:场域;惯习;民俗文化;变迁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俗称"十大怪",是陕西省最为著名的民俗缩影。"十大怪"实际上代表了陕西乡村民众独特的生活方式,"怪"即特色,这也是陕西乡村社会特有的风景线,是一种民间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质,文化的创造与传承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核心所在。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涤荡。陕西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省份之一,民俗中自然蕴涵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这种历史文化的底蕴恰是陕西民俗得以世代相传的内聚力。
  一、历史场域内的惯习
  民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现代性成果,而是经过历史的沉淀与筛选逐渐形成,是对一定地域内的人产生潜移默化般内在影响的民间文化。在陕西乡村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种特有的民俗在陕西人民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尤其对陕西人民性格、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欲明陕西民俗与陕西文化之间的关系,必先了解陕西的民俗自身所表达的涵义以及陕西民俗成型的社会历史过程。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而陕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繁昌的地域,尤其在周秦至汉唐,西安更是作为都城引领着当时的文化发展。陕西不仅在历史发展中独具特色,而且在地里位置上也是别具一格。陕西省地处内陆,可以说是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带,所以无论在古代纷争的社会中,还是在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蹂躏阶段,陕西地域的民众都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中。这一点也是陕西民俗区别与我国其他省份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单就一定意义上的民俗而言,陕西地区可以自成体系,其民俗实际就是在陕西社会与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种时间场域内逐渐形成的惯习。
  场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中,场域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种网络,现代社会中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这些社会小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的场域,并且有着自己的逻辑和必然性。[1]借前人之观念,场域其实可以拿来比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达的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社会发展水平。在此种意义上来讲,场域兼具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具体表现在连续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在这种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陕西民众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与时间特点的惯习。
  惯习本是一种哲学概念,具体是指一种美德和气质。社会学家布迪厄对其加以改造,用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1]人类实践之所以能够具有延续性,并不是因为人们的精心策划,而是自然而然的。诸多形式的人类实践,特别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为,往往是在潜意识状态抑或无意识状态下自动进行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在社会学家看来是一种惯习,而在人类学家或民俗研究者看来则在时间节点上称为民俗。民俗形成于人类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一旦形成,则不需要有意识、有目的去策划人类的行动,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人类行为。
  "秦腔"是现代社会中陕西独具特色的剧种,又称"乱弹",源起西周,成熟于秦,是目前中国最为古老的剧种。它生于民间,故而最能代表陕西民间的艺术文化,最受陕西人民的喜爱。几千年来,"秦腔"以其高亢激昂、豪放不羁的嗓音,回荡在三秦大地上,至今从未间断。"秦腔"的吼唱其实也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民间性与延续性,就其延续性来讲,是我国其他剧种所不能及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陕西民众至今依然喜爱的"秦腔",已经不是几千年前周王朝所吟唱的"秦腔"。在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秦腔"也发生着诸多变化。在历朝历代,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在陕甘宁新,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秦腔"吟唱着不同的声音。然而无论怎样,"秦腔"保留了其最为原始的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性和原创性。这一种民间艺术是目前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民众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是在历史场域中形成的一种惯习。
  或许"秦腔"带有较为浓厚的历史传承意味,不一定每一个陕西人都会吼"秦腔",故其惯习意味稍显淡薄。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惯习形成特点的是一个地方的语言,陕西也不列外。从地理空间上分析,现代社会陕西分为三大块,即陕北、陕南、关中,每一个地方有着这个地方独特的语言特色。而最能代表陕西方言的是关中语言。关中话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演绎着一代又一代陕西人民的本土情怀。我们大胆预测历史,秦始皇的口音或许与现代关中语言口音相差无几。这种语言的传递性在民俗文化中显得最为连贯,也最容易被人忽视,因为语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东西。或许作为一个陕西关中人一生并不会吼上几句"秦腔",但是必定能说上几句标准的"陕西话"。现代社会依然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人们,与人交流之时,特别是与本乡之人交流之时,一般采用的就是本土化以为极浓的陕西方言。意指方言在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惯习,也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习惯。方言形式的交流也是自发形成的实践活动,没有一丝刻意为之的迹象。
  二、陕西民俗与文化
  民俗是在历史场域中形成的惯习,也是一种民间的文化,具有传承性与延续性。可以说,正是陕西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领域内形成的民俗,铸造了陕西令人艳羡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陕西人的社会实践与行为,在陕西人民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沾染着文化对灵魂的熏陶。   文化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全部社会生活的结晶,是区别于动物最为主要的特征。它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即任何文化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具体讲是经过后天社会化获致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体有接受文化、传承文化的能力,甚至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形成文化的力量。所以,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的概念。文化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性体系,它是分层次的,从文化分层角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域、文化模式。[2]文化特质是最小的文化分析单位,文化丛次之,依次递增,一个社会中最为显著的是它所特有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3]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外显与内在兼具的概念,它既代表着社会中物质性的文化,也蕴涵了社会中无形的非物质文化,即精神文明气质。
  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宽泛的文化模式,而陕西作为此种文化模式下的一个文化区域,具有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相一致、相贯通的地方。当然,由于陕西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陕西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文化模式,包括陕西特有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民俗是陕西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它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陕西人民,特别是陕西本土乡村人民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
  陕北的信天游旋律奔放高亢,旋律扣人心弦,用词合仄押韵,唱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彰显了黄图高原沟壑万千的自然景观以及风情万种、清新盎然的民俗风貌;古朴生动的剪纸,形式各样,风格迥异,阐释了陕北人民,尤其是陕北妇女丰富的生活情趣以及表达了她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传统意味十足的合阳皮影,生动形象,人物传神,不仅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更是在陕西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扬;陕北的安塞腰鼓已经尽人皆知,但是在陕西的关中地区,最为知名的是乾县王村"蛟龙转鼓",其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之处不亚于安塞腰鼓,而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舞蹈与古乐相结合,不仅表现了当地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应该由中国人民一代代相传。此外,还有陕南地区别具一格的婚丧嫁娶制度以及各种与众不同的家族称谓,这些都是陕西民俗应有之意。
  细细品来,其实不难发现陕西现存的民俗具有共通之处。首先,具有历史传承性意义,即陕西的民俗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历史性断裂。恰如前文所述,民俗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最终沉淀保存下来的民俗也是经过了人类历史地选择。陕西地区自秦至今,由于各种社会历史条件,都是一个战乱不易祸及之地,这样就使得陕西地域免受战乱之人祸。历史的断裂性程度低,也就意味着人们能够较为完整地传承民间的文化,延续此种独特民俗的发展。其次,陕西民俗能够表达个性鲜明的地域特色。陕北的信天游民歌民曲、关中地区的秦腔皮影、陕南地区酒席腊肉都代表了特定地区的民风与民俗,各具特色。但是三个地区的民俗特色都能体现陕西人民共同具有的特征,豪迈奔放、不失传统,但是又比较保守。所谓"三秦大地",就是指三个地区的人民共同具有某种特质,进而能够团结在一起,共同维系陕西地域内的和谐发展。最后,陕西民俗是陕西文化,特别是陕西民间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更多的民俗呈一种非物质文化状态,像秦腔、腰鼓、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但是也不排除一些民俗寄托在某些物质层面之上。比如说陕西乡村的建筑风格,所谓"房子半边盖",是指在古代社会陕西乡间的房子朝一边倾斜,呈"丿"字状。因为陕西地区雨水稀少,这样做房子是为了更好的收集雨水,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建筑设计一直影响着现代社会发展状态下陕西乡村的住宅建筑,已经成为一种"老陕风格",也是陕西人民智慧的象征。
  民俗体现于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学视域内,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成长会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其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陕西民俗文化作为民间最为重要的文化形式,无论是陕西农村还是城市,民俗都在民众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种民俗方面的文化涉及制度层面的安排,在社会的运行过程中属于文化资本。文化资本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助于社会的发展与运行,因为文化资本不同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它可能转化成无形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对人的性情的塑造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民族的团结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三、时代的变迁
  虽然陕西的民俗自古传承至今,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延续性,但是作为一种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历史场域内形成的惯习,陕西民俗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也发生着一定的变迁。从形式意义上,陕西的很多民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式微状态发展。例如陕西蓝田的水会音乐,本是祈雨祭祀略带迷信色彩的传统音乐形式,但是发展到近代社会,尤其是自然科学愈益发达的现代社会,水会音乐这种传统的乐律形式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应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只在记忆中保留了这种传统形式,当然淘汰迷信的传统是历史正确的选择,但是作为一种艺术,人们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在旧有的民俗形式发生变迁之际,一些新的民俗也正在悄无声息的形成过程中。在当今社会,陕西地区在原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基础之上,新发展了些许新的民俗。这些具有新意的民俗包括法门寺旅游文化节、钟鼓楼元灯会、紫阳毛尖茶文化节的举办等。笔者认为,这些带有新意的民俗登上历史舞台绝非偶然,应该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例如钟鼓楼元灯会,就是依托钟鼓楼这种历史遗留下的物质文化,另加中国传统的元宵节闹元灯的文化传统组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民俗。目的也是为了迎合西安市民的需求,寓乐于民,并且这种具有陕西地域特征的灯会也受到了西安市民的普遍欢迎。相信在未来社会中,诸如此般的民俗将会在人民群众的呼声中继续繁荣发展。
  现代社会中的陕西民俗,已经具备了很多现代性的元素,渗透到历史、文化、宗教、民族、艺术等各个领域中。陕西民俗在一定意义上构建了陕西文化产业的绝大部门,与陕西文化产业特别是饮食业、旅游业等陕西著名产业密切相关。现代性影响下的陕西民俗,已经在原有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创新,而这种创新也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社会正向的发展。仿唐建筑云集城内、宫廷仪仗活跃于各个艺术节之中、民间剪纸形式更加多样、《长安瑰宝》音乐剧华灯初上……这一切都标志着陕西民俗在现代化社会中,以新的形式出现在公众眼球之下,而为之一亮的是陕西民众对创新之处的连连称赞。所以,我们可以大胆预测,未来社会场域内所形成的民俗,一定是现代性与历史性结合而成的民俗,而这种方式的民俗也必将为民众所接受。这也是陕西民俗社会发展一个最基本的愿景。
  四、小结
  民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场域内形成的惯习,所以民俗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由于历史与地理位置的因素,陕西的民俗得到世代较为完整的传承,延续性相比于其他省份来说更高。陕西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大省,民俗作为陕西文化,尤其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的民俗不仅对形塑陕西人民的性情至关重要,对构建陕西社会的总体框架,尤其是对陕西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产生深远影响。陕西民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做出适应社会与历史发展潮流的改变。在现代社会,陕西民俗也能够在原有文化底蕴下做出适时、实势的变动,而这种变动恰恰符合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本道理。所以,在未来社会中陕西民俗定能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达致共赢。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09-413.
  [2]克拉克·威斯勒.人与文化[].钱岗南,傅志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5.
  作者简介:方茹(1980-),女,陕西西安人,蓝田县焦岱镇人民政府文化专干,从事基层群众文化、文艺工作。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式被逐步导入房地产市场中,成为指导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活动的理论基础。房地产市场营销的概念可以从简单的两个方面来表述,狭义的概念是指将房地产产品从企业的手中买卖到消费者手中的关系;广义的概念则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经销商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对房地产产品的构想、策划、定义、促销等全过程,万达集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市综合体。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营销;
期刊
摘 要:自然灾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痛楚,却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本文拟通过用加缪的反抗理论完成对灾难过后人们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的阐述。  关键词:加缪;反抗;自杀;荒谬  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  --加缪  一、关于自杀  毫无疑问,自杀是一种反抗的方式,在绝望中反抗,以自杀来反抗绝望。加缪将自杀拔到了哲学的高度,他说:"真正严肃的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因为他认为"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发展下的文化全球化发展热潮为背景,以美国文化产业及产业政策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作出比较,同时分析美国文化产业发达、政策体系全面的原因,探究中国文化产业提升、政策体系完善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政策;比较;启示  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浪潮中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产业可产生
期刊
摘 要:它召唤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人性的自省、关于生命的思考。它的发表充分的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  关键词:解构;解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哲学家雅克o德里达发起解构主义思潮。他指出:词语只是一种印迹,具有"延异"特征:是一个差异与变化无限递延的过程。杰弗里o哈特曼是"耶鲁学派"的一员,他批判性地继承了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具有天然的不
期刊
每一颗年轻的心都有过不安分的悸动,渴望真理、渴望远行,幻想在漂泊中实现对心灵信仰的皈依。远行、在路上--这是实现自我、追求青春的青年知识者的标签,是年轻的"我们"面对那段感觉看透了现实、拒绝尘蒙的内心的岁月时奋不顾身的抗争。  一鸣就是苏童笔下那个曾经奋力远行的代表,不管是在80、90年代,还是当下的世纪初,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许许多多一鸣或是被家庭及其他捆住双脚的某某--"一鸣穿着四十三码的鞋子几乎
期刊
摘 要:随着商品混凝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商品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也频频出现各色各样的问题,所以商品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监控就显得尤为的迫切。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常见问题;质量控制  1、莆田市商品混凝土质量监控的现状  1.1 莆田市商品混凝土生产厂家之间的无序竞争  随着莆田市商品混凝土生产行业的迅速发展, 造成混凝土市场的产能过剩,个别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为了
期刊
摘 要:2013年8月25日,微博大V薛蛮子因参与聚众淫乱被警方拘留,舆论为之轰动。华语圈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平台天涯社区的网民对该案进行了密切的关注并热烈讨论。笔者将对2013年8月22日至2013年11月11日期间此天涯论坛上与此相关的共749篇帖子的议题分布进行定性研究,将其归纳成五类,分析其发帖动机并举例说明,评估天涯网民的思辨能力、质疑能力及语言、道德素养,并在对如何提高我国网民媒介素养提出
期刊
信念偏差效应是指人们在三段论推理过程中,并非完全遵循推理逻辑,而经常依赖于已有信念的倾向。当结论和已有信念相符合时(一致性条件),已有信念对推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结论和已有信念不相符合时(不一致性条件),已有信念对推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双加工理论认为,老年人由于认知老化的发生,认知需求和工作记忆水平都会显著下降,在三段论推理过程中将展现出更强的信念偏差效应。因此,本研究拟探讨老年人的信念偏差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研究1共选取了107名老年人被试,按照他们的日常认知锻炼偏好,将其分成下棋组、麻将组以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两位英国诗人托马斯·哈代的《鼓手霍奇》与鲁伯特·布鲁克的《士兵》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进而探究两位对于战争的不同理解与态度。  关键词:托马斯·哈代、鲁伯特·布鲁克、战争诗  托马斯·哈代(1840-1928),小说家、诗人。他是横跨19和20世纪的一位著作颇丰的,对于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英国作家。他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共发表了近20部长篇小说,其中最
期刊
摘 要: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微时代",出现"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广告作为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紧跟时代走品牌导向型道路,逆向思维,运用电影的形式、情感诉求的手法,试图在受众心中重新建构品牌形象。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微电影广告情况的简析,探讨其在我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希望给微电影广告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审核;感性诉求。  2011年底,广电总局下发了《〈广播电视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