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9801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最大弊端是重“教”轻“学”,重“师”轻“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性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剥夺的种种现象及危害
   (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的主体意识淡薄。
   “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课堂为主”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这必然产生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2)只注重认知教育;(3)学生的参与只为教师的教学服务;(4)皮影戏演员操纵式的“启发”;(5)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作的教学设计;(6)能力知识化、知识记忆化;(7)考出高分等于高智力,等于成功;(8)进行分层次、分类教学等。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视知识的传授为唯一,学习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代替一切,缺乏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少。评价式激励占主导,而不是发展式激励占主导,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恰恰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了学生的独立要求,不给学生充足的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缺乏科学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果导致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三)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学任务”的束缚,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
   现在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的,一般一课时内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些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压堂”,二是“走过场”。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因此更多的是第二种现象。第二种现象又以下面两种情况为多见:(1)课上重、难点的地方不敢花时间讨论,有时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讨论,但时间不充足,学生发言不充分,教师就急于下结论;(2)学生在关键处、易混处、易错处发生分歧时,教师不让学生争辩,急于裁判,使问题弄得不深不透。
   二、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转变师生观念,确立主体意识。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树立了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时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出哪些题学生容易懂,哪些题难以掌握。
   (二)优化教法学法,强化主体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用不厌其烦的“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为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要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要尝试点拨指导,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时空;四要运用多种方式,强化主体实践;五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六要开展辩论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论”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一个球怎样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办法,并展开辩论,亲自动手实践。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参与条件,促进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如果课堂上气氛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做保障,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有时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的条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留足思维时空,为学生提供看、说、做的条件,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让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活泼;设置质疑、问难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发展人的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参与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课堂已经不能再承受教育新形势的冲击,其痛苦的师传生受、压抑的课堂氛围、极低的学习效率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老师忙着备和讲,学生则忙着记和背,没有思考和感悟,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既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又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超过传统的教学方式呢?新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最后目标。因此,新的
期刊
古人云:“静能生慧”。课堂教学需“动”,更需“静”,没有“静”的“动”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放羊式研读,喧闹、华丽不是语文教学的本真。“静”是一种内心的沉思。“静”让语文教学逐渐走向质朴和真实;“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更体现了师生对文本的尊重与理解,这是一种内蕴,标志着语文教学的安宁和谐……现结合《背景》教学谈谈研学后教中静态研读的运用。  静读文本,初探作品的美妙境界   我们的语文
期刊
走上讲台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因为教材变动的缘故,虽然教了过一整轮学生,但指导学生作文一直感觉力不从心。转眼又担任新一轮三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看着学生交上来的第一篇作文,顿时傻了眼:大多数同学的作文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东拼西凑、一塌糊涂……总之让我拿着红笔无从下手。惨痛的教训使我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把作文写好。于是我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网上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的经验论文非常多,但这些经验论文或故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这种带着感情、读出感情的朗读,叶圣陶称之为美读。余映潮先生说:美读,就是诗意的朗读。《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撰写的一篇铭文,篇幅很短,主要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因为文章的形式很优美,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对仗
期刊
初中生早恋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和生理反应,那无非是一种感情的萌动。面对早恋,家长和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心理和行为引导,将这种情感引入到发展学生智力和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轨道上来,让友谊之花结出理想的果实。教师引导有以下方法:   一、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和心理咨询法   鉴于初中生的早恋与生理变化有关,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破除学生的性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因此,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语文学习的情趣。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
期刊
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学校每年都要面向全区举办“教学公开周”活动。我参与了2014年的教学公开周活动,教学《项脊轩志》这篇课文,这是引发我很多思考的一次公开课。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涵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 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
期刊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农村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制约
期刊
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适时施教,可以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因此,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如何激发的课外阅读热情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寻找源头活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
期刊
古诗鉴赏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分值11分为全国诗歌鉴赏题目之冠。复习此类题目,常常使得老师觉得捉襟见肘,考点也讲过了,模式也训练了,常识也补充了,但是只要一考试,就会发现大量的“失分”现象,细细看来,学生其实还有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包括对于古诗本身的理解,还包括对于已经讲过的知识的运用,这些失分令老师们异常失望。本文提出答题“过程”思想,希望对于大家有所裨益。   所谓答题“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