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传统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最大弊端是重“教”轻“学”,重“师”轻“生”。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根本性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剥夺的种种现象及危害
(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的主体意识淡薄。
“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课堂为主”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这必然产生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2)只注重认知教育;(3)学生的参与只为教师的教学服务;(4)皮影戏演员操纵式的“启发”;(5)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作的教学设计;(6)能力知识化、知识记忆化;(7)考出高分等于高智力,等于成功;(8)进行分层次、分类教学等。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视知识的传授为唯一,学习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代替一切,缺乏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少。评价式激励占主导,而不是发展式激励占主导,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恰恰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了学生的独立要求,不给学生充足的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缺乏科学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果导致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三)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学任务”的束缚,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
现在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的,一般一课时内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些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压堂”,二是“走过场”。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因此更多的是第二种现象。第二种现象又以下面两种情况为多见:(1)课上重、难点的地方不敢花时间讨论,有时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讨论,但时间不充足,学生发言不充分,教师就急于下结论;(2)学生在关键处、易混处、易错处发生分歧时,教师不让学生争辩,急于裁判,使问题弄得不深不透。
二、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转变师生观念,确立主体意识。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树立了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时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出哪些题学生容易懂,哪些题难以掌握。
(二)优化教法学法,强化主体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用不厌其烦的“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为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要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要尝试点拨指导,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时空;四要运用多种方式,强化主体实践;五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六要开展辩论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论”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一个球怎样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办法,并展开辩论,亲自动手实践。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参与条件,促进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如果课堂上气氛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做保障,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有时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的条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留足思维时空,为学生提供看、说、做的条件,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让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活泼;设置质疑、问难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发展人的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参与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被剥夺的种种现象及危害
(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师、生的主体意识淡薄。
“以教师为主、教材为主、课堂为主”的思想仍占统治地位,这必然产生错误的教育教学观念。具体表现为:(1)以教师为主体,以教为主,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2)只注重认知教育;(3)学生的参与只为教师的教学服务;(4)皮影戏演员操纵式的“启发”;(5)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作的教学设计;(6)能力知识化、知识记忆化;(7)考出高分等于高智力,等于成功;(8)进行分层次、分类教学等。其结果是:教师的教学视知识的传授为唯一,学习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代替一切,缺乏社会实践,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少。评价式激励占主导,而不是发展式激励占主导,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恰恰低估和漠视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或压制了学生的独立要求,不给学生充足的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缺乏科学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结果导致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
(三)在课堂教学中,受“教学任务”的束缚,学生缺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
现在的教材都是分课时编写的,一般一课时内的任务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一些教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压堂”,二是“走过场”。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因此更多的是第二种现象。第二种现象又以下面两种情况为多见:(1)课上重、难点的地方不敢花时间讨论,有时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讨论,但时间不充足,学生发言不充分,教师就急于下结论;(2)学生在关键处、易混处、易错处发生分歧时,教师不让学生争辩,急于裁判,使问题弄得不深不透。
二、确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转变师生观念,确立主体意识。
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树立了真正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时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出哪些题学生容易懂,哪些题难以掌握。
(二)优化教法学法,强化主体实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习。”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用不厌其烦的“教”去代替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课堂上才有发挥主体性的能力。为此,教师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要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要尝试点拨指导,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时空;四要运用多种方式,强化主体实践;五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六要开展辩论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辩论”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一个球怎样求出它的体积?让学生说出各自的办法,并展开辩论,亲自动手实践。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参与条件,促进主体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固然重要,但如果课堂上气氛紧张,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做保障,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限制。有时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合作交流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要设法创设全体学生参与的条件,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参与求知的欲望;留足思维时空,为学生提供看、说、做的条件,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让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活泼;设置质疑、问难环节,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发展人的角度来认识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为学生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参与学习的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