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皮革马利翁效应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sslove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皮革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塑的女神像。他每天守护在雕像旁边,深情地注视着她。王子的执著感动了上天,女神终于神奇地复活了,并成为他的妻子。
  人们对他人的期望真的能成为事实吗?1966年,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种期望效应的存在。在一所小学开学之初,研究者对1-6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研究者告诉教师,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在学业上是否会有成就作出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能力。
  接下来,每个班级的班主任都得到了一份名单,上面记录着本班在该测验中得分最高的前五分之一的学生,以便老师们了解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有发展潜力。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教师所得名单中这些得分在前五分之一的学生是被完全随机地分配到这种实验条件下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以为他们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发展表现。学期快结束时,研究者对所有学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智力测验。
  实验结果发现,那些被教师认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智商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其他的学生,说明教师的期望确实产生了作用。但是,更仔细地分析后发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1、2 年级组中这两部分学生的差异引起的,在高年级,这种期望所产生的差异并不明显。
  罗森塔尔的实验向社会展示了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可能性。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一效应的应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你期望什么,就能实现什么。认真分析该实验中的一些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期望的实现需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第一,期望应该有一定的现实可能性。实验结果中,期望效应的表现形式是这部分学生智力测验成绩的较大幅度提高,并没有证明他们的智力的确变得比别人更优秀,只是跟自己原来的水平比较,进步更快。在原有基础上争取更大进步,这一期望是合理的,是完全可能做得到的。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发人深省。只要稍稍作些调查就能发现,今日中国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很多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父母们多半要求孩子的考试成绩必须挤进班里的前多少名,否则就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失败的,是不符合父母要求的。
  试想,每个班级、每个学校、每个省市乃至全国,第一名和前多少名注定只有那么几个,却有如此多的父母期望他们的孩子成为这为数不多的人当中的一员,岂不是注定要失望!正因为人群中存在差异,才有可能选拔出优秀者,凡期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者,必定是承认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而在另一方面,不少父母盲目与他人攀比,生搬硬套别人教育子女的办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出天才儿童,却又否认了差异的存在。石头雕像复活成为少女,毕竟只是神话,至少在当今的社会,它不可能实现。只对孩子提出可能实现的期望,是聪明父母的明智选择。
  第二,期望变为现实,是通过期望者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而达到的。在罗森塔尔之后,又有其他学者进行了几项有趣的后续研究,这些研究考察了教师如何在不经意间向他们认为有较大潜能的学生传递他们的期望。研究者告诉教师其班里的某些学生极为聪明(这些所谓的“聪明”学生其实是从全体学生中随机抽取的),然后对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进行了录像。仔细观看录像就会发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教师都表现出对 “聪明”学生的偏爱。他们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微笑,更多的眼神交流,对这些学生的课堂回答给予更多的赞同。即使这些“聪明”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教师的反应也经常是积极的,他们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另一项研究中,原本教差班的老师被告知这些学生都很聪明、很优秀。老师用原来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发现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但是他们相信专家的预测,既然这些学生都很优秀,那么一定不是他们学得不好,而是教学方法有问题。于是,老师们在各个方面改进教学,果然使得学生的学习大为进步。可见,要想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并付出努力。
  那么,作为父母,当我们对孩子提出期望之后,是否对他们充满了坚定的信心?是否时时表现出关心、肯定、信心和鼓励呢?有不少父母虽然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但内心里是不自信的。一遇到学校考试,自己先焦虑得不行,逼着孩子挑灯夜战,事无巨细样样操心,孩子即使自己有信心,也会受父母影响而焦虑起来。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父母就会勃然大怒,惩罚、打骂孩子,甚至使用羞辱性的语言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扑灭他们心头的希望。这样做,与原本的期望不是正好背道而驰吗?所以,父母若想自己的期望能够实现,请先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并学习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第三,期望的影响作用还取决于双方的相互关系。前面提到,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教师的期望只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比较明显。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影响因素,研究者推测,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更容易受教师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更依赖于教师的反应。这就是说,当我们对某人赋予期望时,效果如何,还得看我们对这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他是否信任我们,是否愿意配合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来调整他的反应。
  因此,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否能建立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良好关系,对于期望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假如亲子关系疏远、冷淡甚至恶劣,彼此很难沟通,孩子又怎能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和关心?进一步来说,假如父母与孩子敌对起来,经常因为某些事情而争执、发生冲突,互相讨厌,孩子不但不会遵照父母的希望进行努力,甚至可能故意违抗父母的意愿,你让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亲子关系中缺少了爱与尊重,什么期望都是一场空。有期望当然是好事,但是什么样的期望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终生幸福,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美好愿望,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认真思考,规划设计,并且身体力行。
其他文献
台阶怎么给,圆场怎么打,很多人并不熟悉其中的技巧,下文介绍的是几种常用小策略。    调侃自嘲 自寻台阶    如果因自己失误而造成窘况,一旦意识到,最得体的办法是:多些调侃,少些解释;多些自嘲,少些掩饰。比如: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交谈中有些话题可能比较敏感,若不慎触及“雷区”,则可以自嘲的方式转移话题,便可轻松地找到台阶。有时给自己找一个台阶并不难,主要是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来改变被动的局面。  
期刊
5月是花开的季节,令人不禁联想到孩子们那花朵般盛开的笑脸。可是,漫步在大街上、校园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行色匆匆”的幼小身躯,就不难发现,他们天真的笑脸背后有着无法掩饰的世故沧桑,稚嫩的双肩所背负的与其说是沉甸甸的书包,还不如说是父母和社会所寄予的无限期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叫做“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他人的期望对一个人行为表现的影响。这个概念被应用于教
期刊
一对年青伴侣满怀豪情,充满着期望,扬起“家庭号”的风帆,向着远大的目标,开始了伟大的航程。  一个小生命在航船上诞生了。  年轻的父亲无比激动地对孩子说:“我们要把你带到人世间最美最美的地方去!”  年轻的母亲无限深情地对孩子说:“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到达最美最美的地方。宝宝,你要努力,为爸爸妈妈争气啊!”  从此,孩子背负起了“要做最优秀的人”的殷切期望。起初,孩子一点没有让父母失望,他与小伙伴们
期刊
如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最严峻的问题是离异家庭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很大,甚至有人把单亲家庭的孩子简单地称为“问题儿童”。这显然是不客观的、不公正的。笔者认为,子女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的素质而不完全是家庭的类型,家长的素质和责任心,才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女儿的同学华华,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父母在她上幼儿园时就离婚了,她跟了母亲。华华的母亲是公务员,尽管工作很忙,但她一刻也没有忘记
期刊
生活中,总会遇到失败的挫折和意外的打击:由于粗心答错了考题而高考落榜;由于误会而遭到他人无端的猜疑;由于说错了一句话而使朋友反目等等。当这些挫折发生后,人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心理学中称为消极不良情绪。对这种不良情绪,许多人郁积在心,耿耿于怀,总是越想越懊悔,越想越遗憾,使自己无法控制,难以自拔。  笔者认为,避开这种消极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忘记过去。为过去忧伤,为过去懊悔,为过
期刊
编者按:培养孩子是家长永远的主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亲的感情可能发生变化、裂痕甚至分道扬镳。父母关系的脱离不是其与孩子感情疏远的理由,因为孩子是年幼而无辜的,他们最容易受到伤害。单亲家庭中承担抚育责任的一方,或者是走进单亲家庭的继父(母),他们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呢?  为人父母本不容易,何况继母!孩子纯洁无邪的心是一面镜子,如果我的爱心已经激起孩子心中九十九度的温情,那么,她最后需要的就
期刊
笔者受本刊编辑部的委托,写一篇关于子女教育的报道,了解今日父母在孩子身上承载着多少期望。于是,笔者选了本市一所重点中学采访。对校长说明来意后,校长对我说:“正巧,今天晚上学校要召开初中部学生家长会,你可以学生家长的身份参加,既可以采访,又可以亲身体验一下现代学生家长的感受。”  家长会准时开始。先播放校长的讲话,然后各班班主任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请家长座谈。班主任强调,座谈内容要明确,围
期刊
编者按:本期的“婚恋心曲”来自一位正在服刑的犯人的亲身经历。这也是我刊首次刊登在押犯人的文章。阅后,我们不能不感谢那些始终关爱着“劣势群体”的工作者,是他们在用“心”和“情”支撑着那些几乎要自暴自弃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霾,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此,我们特向文中提到的监狱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致敬!并衷心地祝愿青松今后走好。    “爱”,能使枯枝重发新芽,能身处寒冬而备感温暖,能让失望甚
期刊
婚变无须说出更多的理由,仅性格不合就可以选择分手。如果这个家庭有孩子,那父母离婚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不复存在,这样一种变化会不会导致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呢?  这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甚至成为一个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有关心理学家分析,这些儿童常出现以下一些心理障碍。  一、心理自卑而敏感。按照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离婚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很多父母离异的子女总是感到没脸见
期刊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非常沮丧的小伙子,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情感故事:  “我叫小伟,读高二。一年前,我在一个英语辅导班里认识了小丽,她是一个甜甜的女孩,对每位同学都很热情,我也很喜欢她,更重要的是她的英语很棒,我经常问她问题,就这样我们交往起来。开始,我们多是讨论学习问题,慢慢地就无话不谈了,后来还一起看电影,一起散步。每周两次的辅导班学习是我最快乐的时间。  “半年后,我发现我对她的感情已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