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琴魅舞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kuilove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18日,在上海大宁剧院的音乐厅,何珏、梁小敏两位钢琴家与两位古巴当代舞蹈艺术家合作演绎了一场“双琴魅舞”——双钢琴及现代舞音乐会。近年来,何珏与梁小敏致力于芝加哥国际双钢琴比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并在第十八届东京国际双钢琴比赛中斩获头奖,受到国际各大媒体的关注。她们不仅有着娴熟的技巧,更有着不断推陈出新的音乐会构思,十多年的合作也使她们默契如一人。
  这场“双琴魅舞”音乐会的构思颇为巧妙,主题是双钢琴与现代舞,顾名思义,是一场力求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音乐会。不仅有双钢琴,还有杰出的古巴舞蹈家罗多尔弗·迪亚兹·乌特拉(Rodolfo Diaz Utra)先生和施戴丽·罗德里格斯·维嘉(Stelly Rodríguez Vega)女士共同演出。此时,音乐不再是孤独的宣叙,舞蹈也不再仅仅是无声的艺术,两者相辅相成,交流呼应,在现代艺术的时空中穿梭驰骋。
  其实,在这场音乐会之前,她们已经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过一次。在那里,除了双钢琴及舞蹈以外,还配有灯光设计、大屏幕放映、舞美效果等等,更像是一场多媒体的艺术演出,而相比之下,在大宁剧院的演出就要“质朴”得多了,没有任何舞台效果的加入。但这并不妨碍艺术内容的传递,相反,何珏告诉我,她个人感觉这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有着柔和灯光的舞台更显雅致。而对于观众来说,也许去掉了炫丽的舞美,才能更聚焦于音乐和舞蹈本身。
  整场音乐会的曲目极具“现代性”,除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幻想曲》(Op.5)之外,其它作品都创作或改编于1900年之后。作品的体裁也很丰富,既有芭蕾组曲,也有当代青年作曲家改写的经典歌舞剧,又有独具南美风味的皮亚佐拉创作的探戈。何珏与梁小敏表示,她们特意将上下半场的曲目加以分别,力求上半场的音乐更“意义深远并且靠近内心”,包括以典雅、时代久远的巴洛克宫廷舞曲为基调的塞谬尔·巴伯《纪念品》(Op.28)以及带着悠长延绵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拉赫玛尼诺夫《幻想曲》;而下半场的曲目则相对“外向”。无论是“近代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三首探戈舞曲,还是二十世纪波兰作曲家卢托斯拉夫斯基改编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都具有极强的炫技性,音响的戏剧程度和作品篇幅相较上半场也明显增强。而如此“上半场内敛,下半场奔放”的音乐设计唯有在演奏家与舞蹈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充分地展露,相互交融,缺一不可。


何珏与梁小敏

  音乐会的编舞主要由罗多尔弗·迪亚兹·乌特拉完成,他根据音乐以及演奏家的要求,将舞蹈略为小心地加入了巴伯《纪念品》中的两个小篇章,没有过多地参与两架钢琴在舞台上的专注呈现。上半场的两套曲目不紧不慢,有序、精巧地被有着相仿年龄、相似经历、相同着装的两位钢琴家共同演绎着,比默契更胜一筹的是彻底的自由,每一个音,每一个节拍,每一处呼吸,都让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个人在演奏,只是双钢琴的音响效果更加丰富,声音层次更加多彩,力度幅度也更为充沛。
  如果说上半场的音乐犹如精美的西式餐前浓汤以及前菜的话,那么大餐的主菜绝对就是下半场。阿根廷作曲家、“探戈之父”皮亚佐拉的三首探戈一开场便掀起了全场的高潮,两位舞者将现代芭蕾的元素和探戈舞蹈结合在一起,从第一首《自由探戈》(Libertango)跳到了《小探戈》(Tangata),直至终曲《米开朗基罗70》(Michelangelo 70)。舞蹈的故事情节也随之展开,两位舞者用肢体语言讲述了一对恋人由相识、相恋、互相追寻、到最终在一起的故事,展现了“爱”的主题。其中许多情节,如男主人公雨中急切地寻找,女主人公手执玫瑰花问卜等等,都让原本较为纯粹的音乐画面丰满了许多。音乐的灵感常常来源于无数其它的艺术形式及生活经历,而此刻,舞蹈恰恰成为了声音艺术无形而又有力的表达。


“双琴魅舞”演出现场

  之后的《天鹅》和《卡门幻想曲》均由美国新生代作曲家、钢琴家、视频制作人安德森(Greg Anderson)根据圣-桑及比才的原作改编而成。编舞并演绎这个双钢琴版本《天鹅》的施戴丽·罗德里格斯·维嘉将天鹅之美、天鹅之孤傲以及天鹅之死表现得栩栩如生。她身着传统芭蕾独舞“天鹅之死”中的装束,与双钢琴朴素真挚的音乐相呼相应,感人至深。这可以说是是整场音乐会中最“古典”的一个曲目。短短的两分钟,听众得到了从热辣、充满时代感的现代音乐抽身片刻的机会,仿佛穿越时空般回到了传统的古典音乐当中。经过前面的铺垫,紧接着的《卡门幻想曲》更显得爆发力十足,虽然没有舞蹈的加入,但是音乐本身的耳熟能详、戏剧起伏和技术难度已经十分夺人耳目。这两首作品原本就是脍炙人口的名曲,当它们经过改编出现在这场以双钢琴和现代舞作为转播媒体的音乐会上时,其新颖的形式、崭新的音响带来的全新的视听效果,不禁让笔者感叹这些青年艺术家的一片用心。
  整场音乐会让在场的观众为之回味。如今,双钢琴的演奏正在蓬勃发展,音乐表现的形式也不再拘泥于过往的某几种,而新的音乐创作也如雨后春笋,在世界各处生根发芽,这场音乐会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也许微不足道,但意义却不言而喻。
其他文献
我的父亲是德国哈雷(Halle)地区闻名遐迩的理发师兼外科医生,在勃兰登堡选帝侯府上任职。1685年2月23日,年过六旬的爸爸亲手迎接了我的降生。在我之前,爸爸与前妻的五个孩子以及与妈妈的第一个孩子都夭折了。爸爸对我爱不释手,经常带我和他一起出入朝廷、宫殿。在家里,我最喜欢摆弄乐器,但爸爸很不喜欢音乐,更鄙视以奏乐为生的音乐家,所以他严格禁止我接触音乐,府上所有的乐器都被移出家门。但宠爱我的妈妈在
期刊
现代音乐给人的感觉一向是曲高和寡,现代音乐的演出更是门可罗雀,和大众音乐生活相关甚少。但是在广西南宁,有一个现代音乐节,把阳春白雪的现代音乐变得像番茄炒蛋那样老少咸宜。川流不息的人群、摩肩接踵的观众席、门庭若市的大堂,都让人想起王府井大街的商场,而不是现代音乐论坛。  这个音乐节的背后,是一位六十开外的作曲教授,名叫钟峻程。2012年,他发起了首届中国—东盟音乐周。经过短短六年的发展,音乐周被业界
期刊
众所周知,歌剧是一门集合音乐、文学、美术、建筑等不同形式的综合艺术。但由于剧院上演“全舞台版”歌剧的制作周期长,花费成本又极高,而所谓的“音乐会版”歌剧又限于仅仅注重演唱与音乐,并不能很好地展现歌剧作为综合艺术的完整面貌,因此,去掉庞大复杂的幕布、装置以及环境背景,保留必要的“服化道”和舞台调度,在普通音乐厅也能上演的“半舞台版”歌剧时下颇为流行,这种折中的做法对于国内普及和推广歌剧艺术来说是有极
期刊
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十九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九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最为著名)、《狂欢节序曲》《奥赛罗序曲》《胡教徒序曲》《随想谐谑曲》《幽默曲》《斯拉夫舞曲》及歌剧《水仙女》《阿米达》等。  民間色彩,在音乐创作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间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
期刊
作为音乐家,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选择成为音乐家?音乐家所做之事对社会有什么价值?——这是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钢琴家罗伯特·布洛克尔(Robert Blocker)面对来自中国的年轻音乐家提出的三个问题。  2017年7月15日,结束了一周紧张充实的训练,NYO-China的学员们踏上了前往世界著名常春藤学府耶鲁大学的旅途。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学员们抵达了康州纽黑文,迎接他们的是拥有三百多年历史、
期刊
通过《跨文化创作中的女性艺术家》》(Creating Across Cultures:Woman in the Arts)这本书,我第一次了解到了林品晶,一位出生、成长于中国澳门,学习音乐于中国香港、美国,现往返于法国和美国纽约两地生活的作曲家。中国女性作曲家本就不多见,像林品晶这样跨越多种文化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更是少见。  林品晶1954年出生于中国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熏陶
期刊
在中国小提琴艺术史上,矗立着一座永久的丰碑。这座丰碑记述着一个人物,一个为中国小提琴艺术步入世界之巅而奋斗终生的人物。他,就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中国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林耀基。  世事沧桑,时过境迁。转眼间,已经离开人们八年之久的林耀基教授,迎来了他的八十诞辰。尽管大师已经不在人世,但无数热爱他的人们仍然深深怀念着他。为了更好地缅怀大师,继承他的事业,由香港林耀基音乐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小提琴巨
期刊
拉琴枯燥,是因为我们总是低头困在那些曲目和技巧当中,而从来没有抬头放眼去看一看那广阔的音乐世界,那是一个可以和同伴一起玩耍,可以和别人共同创造,可以深入到历史上的另一个时空、深入到另一个人内心的音乐世界。  失败与成功,一对反义词,原本是无法并用的词语,但这却是李青当时最真实的感受。二十四岁那一年,李青拿到了巴尔的摩交响乐团的录取通知书,在这个本该拥有成就感的时刻,她心中却升腾出了一种挫败感。李青
期刊
提及歌剧、音乐剧,人们自然会想起谱写出动人旋律的音乐家。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猫》、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的《悲惨世界》、三宝的《金沙》……而比起音乐家的辉煌,那些同样为歌剧、音乐剧付出心血的编剧和词作者则常常默默无闻,不为公众知晓。他们如何选材?怎样写词?歌剧、音乐剧编剧的“门道”在哪里?需要依循什么样的模式?让我们随着音乐剧编剧、作词关山的娓娓道来,走进那个神奇陌生
期刊
此次奥尔加·科恩以独奏家的身份加入了NYO-China在中国的巡演。她出生于莫斯科的音乐世家,父母都是钢琴家,曾祖母是女中音歌唱家。她曾祖母的母亲,即她的曾曾祖母,也是一位钢琴家,和柴科夫斯基过从甚密。因此,科恩说,当她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时候,觉得要“用正确的方式将这部伟大的作品表現出来”任重而道远……  就像一个完美的冬日早晨  奥尔加·科恩(Olga Kern)告诉我们,她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