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研究综述

来源 :高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福洲 350007)张黎星
  摘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对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现象的表现、成因、性质、影响及对策已有一定认识,但由于教育过度是复杂的综合现象,若从微观角度进行多学科的探讨与研究可能更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过度
  中国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实状况,不可能存在普遍意义上的教育过度,但高等教育领域又确实存在教育过度现象,且有滋生蔓延之势。重视教育过度研究,认清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增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确引导教育投资消费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三十多年来,尽管在教育过度研究上已经获得了有益的科学的认识,但由于教育过度是个新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的研究也是比较初步的,我国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本文试对所获得的国内已有文献进行综述,期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开展。
  
  一、我国教育过度研究历程
  
  我国学者对教育过度问题的探讨始于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教育过度现象也逐渐由隐蔽走向外显。仅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教育过度预警期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经济转型初期,由于我国大学生仍然实行同家统一分配制度,针对少量大学生分配难的状况,某些眼光敏锐的学者如曲恒昌、赵中建、付兴国、沈晓敏、邓存瑞、魏新、马学宽等人通过翻译国外教育过度论著、介绍西方教育过度状况和探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印度)的教育过度问题,给中国高等教育可能存在的教育过度趋势以预警。
  
  (二)1990~1996年,改革开放深化时期——教育过度潜伏期
  90年代初,学者们对教育过度的关注度由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逐步缓解而降低,如陶娅莉、夏再兴等人倾向于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只是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假象。1996年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对教育过度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王誉达认为“教育的贫穷和教育过度并存”矛盾已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难题;周贝隆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当时已超前发展,提出“高等教育与经济应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观点,主张高等教育要控制数量,注重质量,优化结构;曲恒昌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从总体上看,不存在过量教育的问题”,但存在“过量教育的趋势”。
  
  (三)1997~2003年,高等院校扩招前后——教育过度微显期
  在1999中国高等院校扩招之前,限制高等教育规模的理念使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均比例在世界上居于未位。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高科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整体的国民文化素质太不协调;二是为了拉动内需,为疲软的中国经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民间的呼声十分强烈,政府顺应民意。但这次扩大招生,不是经过充分准备提前决策,而是高层决定后临时追加指标。关于高等教育扩招是否可能引发教育过度及知识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1]主张扩招的主流观点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还很低,不可能出现教育过度;反主流观点认为我国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产业吸纳高学历人才的能力还很有限。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0年的3.4%增长到2002年的15%,标志着我国已跨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3]“上海和北京的高等教育手入学率分别达到53%和52%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4]李志仁提出教育过度是我国人才市场中出现人才高消费和知识性失业的深层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5]。李家才则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教育过度现象。[6]
  
  (四)2004年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过度形成期
  “200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236所,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7]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知识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人才高消费、考研热、大材小用、高知低就、学非所用、智力外流等反常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如曹小莉、夏再兴、常素巧、赵振江、王效仿、肖传强、徐敏、武向荣、张彦通、李明忠、黄敬宝、张曙光、施贤文、刘育锋等纷纷对我国高等教育教育过度的本质、成因、影响、对策问题进行许多有益的研究。
  
  二、国内教育过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教育过度?
  在学科术语上,国内学者对“over education”或“surplus education”的翻译主要有“过度教育”、“教育过度”、“教育过量”、“过量教育”、“超过教育”等。我国学者对教育过度的关注点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有学者建议把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教育过度界定为“错位教育”、“相对教育过度”、“结构型教育过度”等。
  对于教育过度的内涵,多数学者引用毕晓普、约翰·罗布斯特、鲁伯格和列文等的观点。尽管教育过度概念迄今为止尚无定论,但对教育过度的基本意义(教育供给超过社会需求)看法比较一致。
  
  (二)我国存在教育过度吗?
  目前对教育过度学术界还没有普遍认同的评判标准,夏再兴博士提出“判断教育过度与否,关键是要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积累的人力资本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要求是否匹配”[8]的见解值得重视。
  在当前高等教育是否存在教育过度方面主要存在过度教育论与非教育过度论两种观点。有的学者持非过度教育论,如王永莲和扬卫军[9]认为过度教育一般存在于发达国家,在我国目前教育整体水平仍很低的情况下,当前出现的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问题只是教育深化过程中暂时的“知识失业”,而不是过度教育。多数学者一般运用西方教育过度的含义来对照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知识失业、高知低就、考研热、人才高消费、起薪下降等现象,认同“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上并没有过度,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教育过度现象”的观点。夏再兴博士从中国教育投入、中国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中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中国人力资本现状等方面考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本质,得出“中国教育总体上不但没有过度,而且还存在严重不足,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并切实做到适度超前发展”的结论。[8]
  
  (三)我国教育过度表现在哪里?
  关于教育过度的表现,综合学者的研究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毕业生就业率降低、工作找寻时间延长、高文凭者多有受挫感、临时就业者比例增加、人才市场供求悬殊大、被迫教育深化者增多、人力资源低效配置(①高才低就;②学非所用;③大材小用;④学而无用。)、相对收益下降、知识失业外显、人才“高消费”现象、人才流失惨重、教育质量下降和高文凭崇拜热。
  
  (四)我国教育过度的本质是什么?
  多数学者指出与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过度不同,中国的教育不存在总量上的绝对过度,而是由于处于经济转型期所特有的相对过度,即教育结构性过度。认同“总体教育严重不足前提下的部分教育过度”的观点,对应于结构性失业的提法,夏再兴、周洁、刘茂松和刘果等学者把我国教育过度的这一特征界定为“结构性过度”。殷朝晖指出它具有不均衡性,赖德胜指出它具有相对性、社会性及不可避免性。还有其它学者认为它具有局部性、短暂性、外表性等性质。
  
  (五)我国教育过度有哪些类型?
  按过度教育形成的主客观原因,过度教育可分为:①补偿条件下的过度教育;②技术进步偏向条件下的过度教育;③被动条件下的过度教育。前两者称为隐性过度教育,第三者称为显性过度教育。[10]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①信息缺乏型过度教育;②社会制约型过度教育;③结构性过度教育;④功能型过度教育。[11]
  从教育本身来,教育过度分为:①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造成的高等教育规模过度;②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失衡造成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过度;③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失衡造成的高等教育专业过度。[12]
  
  (六)我国教育过度的成因是什么?
  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人力资本理论、筛选假设理论、工作竞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教育与技术变革理论及依附理论基础。国内对教育过度的理论分析,目前还处于借鉴摸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总的说来,大致有以下两种主要看法:
  1.多因素综合作用论
  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教育过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客观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及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高等教育发展脱离经济社会的需要,加剧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不平衡性,教育过度的主要原因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吻合,教育决策和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机制不健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行政主导的教育体制、人事管理机制的缺陷和高校毕业生择业观的偏误;传统文化的影响,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高等教育功能和大众化思想的泛化;高等教育的个人高收益率和低成本支付所导致教育深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收益期望值及人才的社会需求高估,对“教育先行”、“拉动内需”、“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片面理解等。还有的学者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期望收益和挤出理论,从市场、用人单位、求职者、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等多角度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教育的不可避免性。
  2.高校扩招首因论
  部分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投资过度化、高速扩张、结构失衡、质量降低、专科教育没能形成特色是导致教育过度的首要因素,如刘梅雪、张谋贵、胥秋、彭金冶、赵世奎和张彦通等。但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可能造成知识失业、受教育者收入下降、文凭膨胀等现象,但并不必然导致过度教育的产生,指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现有高等教育发展偏离社会实际需求、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不完善是导致过度教育的根本原因。
  
  (七)我国过度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哪些?
  从短期看,降低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产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态度和行为,制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就业市场人才结构的合理分布,可能在高端就业市场形成“劣币驱除良币”现象,导致受较高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造成高层次人才当前劳动、积累劳动的多重浪费,这是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高校办学整体效益和新兴学科建设发展,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教育投资效率低下和社会教育成本总量的增大,却不能通过充分就业创造价值,这是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高等教育价值功能的发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的潜势,助高学历文凭崇拜热与假文凭泛滥风,使家庭背景对就业的影响力更显著,使家庭条件差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造成低社会阶层群体边缘化,导致教育投入的隐性风险放大,降低个人家庭教育投资效益,妨碍教育投资者的继续社会化可能造成社会发展不稳定。
  
  (八)如何消除教育过度的消极影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收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分析、预测人才需求状况,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建立全国统一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引导学生理性对待教育投资行为,实行企业用人负担高等教育成本政策,遏制人才高消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投资重点,加强对教育特别是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幅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高等教育适度市场化,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体制,适度扩展高等教育规模,抑制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切实注重内涵发展,创新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有效降低过度教育发生率;构建合理的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别、学科、专业、区域、院校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突出专科教育特色,增强不可替代性,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人员岗位中培训,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实现动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健康、协调、和谐发展。
  
  (九)我国教育过度的实证研究有哪些?
  我国教育过度的实证研究很少,下面介绍一下魏新与武向荣的研究结论。
  北京大学魏新[13]早在1988年用工人自我评估法得出我国某大型联合企业的员工存在一年及以上教育过度者的比例达26.7%。武向荣[14]2003年按照职工受教育水平和工种分布为抽样标准,运用自我评估法、标准方差法以及众数法三种方法对某地区三个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估算得出“教育和工作匹配发生率为43.4%,教育和工作不匹配发生率为56.6%,其中,过度教育发生率为40.0%,教育不足发生率为16.6%。”他又于2005年对1995年与2003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有:①在个人同质性和职业同质性假设下,个人从事和教育不匹配的工作,收入就会受到损失,不过,过度教育收益率为正值;②在个人异质和职业异质性假设下,个人教育水平高或低于工作所需教育水平,收入不一定受到损失;③我国过度教育的收入损失随时间推移而扩大。[15]
  
  (十)我国学者对西方教育过度研究有何评述?
  我国学者对西方教育过度研究的评述文献较多,如赵世奎[16]等从教育过度产生原因出发,综合分析西方社会关于过度教育发生率、过度教育与劳动生产力、过度教育与教育质量、过度教育与个体收益率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孙志军[17]介绍了国外学者关于过度教育的概念,测量过度教育的方法,对过度教育的经济学解释和过度教育对生产力和个人收人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田;陈方红[18]发现教育过度的测定方法、教育过度的解释理论、教育过度的影响及危害成为国外教育过度研究三大主题。
  
  三、我国教育过度研究问题与方向
  
  由于教育过度现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尽管国内学者对教育过度的内涵、表现、性质、成因、影响、对策及研究方法以、预警模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呈现出多元性、探索性的“百家争鸣”景象;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科术语不统一,内涵理解不统一,评价标准不统一,程度本质分歧较大,影响危害分歧较大,对待态度分歧较大,尚无成系统的理论架构,尚无有影响的实证研究,尚无科学性的计量模型,尚无适切性的战略举措等。此外,已有研究很少触及到教育过度问题的背景(时代、社会、经济、政治、人口、文化、教育)特征,将研究内容纳入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紧密结合具体国情来分析,无疑更有助于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实证性。实际上,过度教育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教育、高校、政府及公众等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从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资源学、经济学、人口学和信息学等进行研究,可能更有价值,希望有更多的学者重视并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刑小群.扩大招生与教育改革[A].丁东,王彬彬等.大学深思录[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7
  3.教育部.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edu.cn,2004-05-27
  4.京沪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N].中国青年报,2004-02-02
  5.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J].高教探索.2000;(4):68
  6.李家才.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与警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11~12
  7.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edu.cn,2005-07-28
  8.夏再兴.中国“教育过度”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
  9.王永莲,杨卫军.论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下)
  10.赵世奎,张彦通.对过度教育研究的再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29~31
  11.马扬,陈茁.过度教育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0;(增刊)
  12.刘茂松,刘果.结构型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2):1~5,18
  13.魏新.教育对我国大型联合企业“无形的劳动投入”及生产影响与作用的定量研究[D].北京大学,1988
  14.武向荣.过度教育的经验研究——基于对三个企业的调查[R].[EB/OL],http://www.cnier.ac.cn/kyc/juece/kyc_20051221135115.html
  15.武向荣.中国过度教育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9):95
  16.赵世奎,张彦通,刘发明.西方关于过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高教探索,2005;(3):7~10
  17.孙志军.过度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5)
  18.陈方红.教育过度:国外研究的现状及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21~24
  作者简介:张黎星(1978- ),女,福建莆田,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研究生,学士学位,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现代教育经济研究。
其他文献
有直升机“接送”,还要啥自行车  南航的校园很大,甚至在学校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有一种异地恋,叫做你住在东区,而我在西区。”这是因为南航的将军路校区,被机场高速给无情地“一分为二”了。为了能让东西区的学生们团聚,学校还特意在高速上架了桥,修了地下通道。  虽然校园够大,遗憾的是学校里不能骑自行车,所以我们只能依靠“11路”来丈量校园的广阔,以至于每天我都是微信步数榜上那个最靓的崽。还好我们学校里
期刊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250023)张玉波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实施评教体系的必要性,学生评教系统的操作流程及功能特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评教理念。  关键词 评教体系 网上评教 建议    教学评价工作对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未来发展。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增强学校广大教职工的
期刊
河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洛阳 471003)郝希平张 超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物理基础课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探讨了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大学物理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ReformonPhysicsClassroomteachingUnderMassHigherEducation  Hao Xi-ping Zhang
期刊
广东商学院经贸学院(510320)芦有珍    摘要高质量的商务英语教材是完成商务英语教学的基础。而国际商务谈判英语课程的发展由于其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用性与前瞻性就显得格外迫切与必要。本文分析了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材的现状、指出了其教材的特点、并探讨了本课程教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国际商务谈判英语教材 现状 特点 发展前景    The Reform Prospect of Inter
期刊
潍坊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山东 261061)冯道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推进,高校教育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日趋激烈,教学质量的监控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每一所高校都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这是对全校教学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保证,但对于高校院(系)级教学单位来说,又有其具体的特点,各
期刊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广州大队(510510)梁海燕  广州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广东 510006)梁鸿东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在国内外的发展,并通过介绍虚拟仪器的特点和软件开发平台LabVIEW软件的使用优点分析了在高校理工科的实验教学和学术科研活动中引入虚拟仪器技术的意义和前景。  关键词 虚拟仪器(VI) LabVIEW 理工科教育 实验教学 
期刊
西安工程大学临潼校区(陕西 710048)高建会赵 宏刘雅怡    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到规模与质量并重发展和高校实现自身跨越式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与兄弟院校横向比较调研和工作实践,目前异地办学中新校区、教学区、联办、代办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和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着总结完善、提高发展的原则,在此将其整理归纳并提出对策建议,供同行参考。  
期刊
湖南科技大学教务处(湘潭 411201)石伟芬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使教学手段得到优化,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但多媒体教学在发挥独特作用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本文从我校三门公共基础课的多媒体教学调研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指出了多媒体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课件    Thoughtsofmu
期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610103)范仲文    摘要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较新的专业,也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针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市场定位、课程体系、知识结构、教学实践等专业建设问题,各校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本篇论文就以上几个专业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 劳动 社会保障 专业 建设    Thinkingaboutconstructionoflabour andsocialsecur
期刊
运城学院(山西 044000)姚纪欢 关文龙    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诞生在一个具有特殊的高等教育背景和具有特殊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诞生在人们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的时代。要顺应高等教育、社会发展和人的认识的转变的潮流,就必须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模式多样化和管理模式规范化,并以此作为其教育教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对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及其所支持的办学体系、办学机制、办学模式有重新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