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的原因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区域是位于地中海东南之滨的西亚和北非地区,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经的“两河流域”,希腊人称呼其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分为两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大约在BC6000年左右,游牧民族开始在这里聚居,尤其是南边的巴比伦尼亚地区成为很多游牧民的定居点。而到了大约BC4000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了这里,他们创造了人类社会最早的文明,故两河流域在这一时期逐渐由史前时期转向为历史时期,而苏美尔人基于生存的需要,在掌握人工灌溉技术和兴建灌溉系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于是城邦文明出现,完成了从氏族社会到城邦文明社会的过渡。对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什么出现在这一地区的原因,历来学者有各自的观点,而笔者要做的,就是呈现出几条笔者自身认为较为贴切的,较为科学的,较为易被大众所接受的几种观点。
  关键词:人类文明;城邦;灌溉;社会分工和起源
  正文:
  一.区域的恶劣自然环境条件的逆向导向作用: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刺激与反应”的文明起源理论,即文明出现的动因往往是人类遇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生存挑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反抗劳动,而文明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那么,我们不妨来分析下早期人类在这一区域所遇到的“挑战”。
  从自然区位因素来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堪称为恶劣:首先,位于北纬30度线以北,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干旱炎热少雨是这一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夏天气温平均在30度以上,最高甚至达到50摄氏度;其次,该区域降雨量较少,一年雨季仅有4个月左右,年降雨量大约在250mm——200mm以下;此外,尽管具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贯穿其中,但这二者的汛期规律不明确,无法预测,常常造成洪水泛滥或者干旱等极端的自然灾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恶劣的自然条件不仅对早期人类农业生产造成了阻碍,而且也为当地的早期人类生存问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由于种种恶劣自然条件的干扰,想开展农业生产,早期苏美尔人只能依靠人工灌溉体系,而就是在大型的人工灌溉体系工程开展的过程中,这些早期的苏美尔人进行了早期的分工合作劳动,最终导致了职业化和社会专门性质的社会形态组织的出现——即所谓的城邦,城邦的出现,可以说标志着苏美尔人进入了人类城邦文明时代。
  二.区域间的商业贸易加快了两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
  地中海东南部的西亚和北非地区矿产资源十分缺乏,南部巴比伦尼亚地区金属矿产资源稀缺,甚至建造房子,盖建筑所需的石块和木料也只能从周边地区进口和贩运,于是这一资源紧缺的情况不但没有阻碍两河流域地区的进步,反而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进一步促进了人类间的分工组织合作,促进剩余产品的进一步流通。久而久之,促进了两河流域地区城市生活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加速了苏美尔人的文明化进程。
  三.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非洲人口迁徙的第一站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欧亚两块大陆的交界处,区域人流量大,人口迁徙,商业贸易等人文活动频繁。并且根据达尔文在《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对于人类起源的大胆猜测以及后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得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结论,并且随着大陆板塊的分裂与迁徙,很有可能位于地中海东南部的两河流域,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即为出现在非洲的人类所进行迁徙的第一站,故于此出现了最早期的人类文明,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一样,这些大河区域往往位于多个大洲,大陆的交界处,方便早期人类迁徙后的定居问题,故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也是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有关系的。
  结语:综上所述,笔者将自身认为比较贴切,比较科学的几种流行的关于“人类文明为什么最早起源于两河流域”等观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大体概况为“自然环境的逆向作用,区域间商业联系促进了人类分工加深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自身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等三条原因,其实关于人类最早的文明为什么起源于两河流域,学术界的说法可谓是总说纷纭,比如“大陆板块交界说”“自然选择说”“劳动进化起源说”甚至是“外星人选择说”等,人类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价值不亚于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价值,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参考文献
  [1]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李海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N}.光明日报.2012.2.23
  [2]汪伟平.《两河流域:文明的诞生地》{J}.看世界.2019(04)
  作者简介:李子鸣,男,汉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19级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深受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户外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和理查德·帕克斯·伯宁顿的影响,在英国山水画传统上,巴比松画派是法国景观艺术发展的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初,风景画被保守的法国学院所推崇的美学准则所限制。画家和雕塑家在新古典主义传统中受到严格训练,以模仿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期的艺术家。  关键词:风景画;巴比松画派;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一、巴比松画派的起源  枫丹
期刊
2020年,又一个不同寻常的甲子年。新春伊始,全国上下便陷入了新冠疫情的恐慌之中,作为一名大学生,除了为国家志愿服务之外,待在家里便是为国家做最好的贡献。于我而言,在家除了日常学习以外,收获最大的便是在这一假期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本《红楼梦》。读《红楼梦》让我收获最大的一个字便是“还”。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
期刊
摘要:任何一个画种,都应该有自己的多种艺术风格。漆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理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多种风格。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漆画的表现形式应该与当下艺术观念相融合,扩展自己的形式语言,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拓展。本文主要通过漆画的写实性、装饰性、抽象性、意象性、象征性五个方面来阐释漆画艺术的形式语言。  关键词:写实性;装饰性;抽象性;意象性;象征性  一、写实性  写实是一种技巧,同样它也是绘画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正在为各个行业进行服务和改革。“互联网+”实现了互联网与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与深度融合,以互联网特有的优势实现了实时互联以及资源共享。“互联网+”不仅为新兴行业提供了改革和创新的机会。同时,还为传统行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发展机遇。图书馆作为传统的服务行业,为了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与“互联网+”同步,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一、安宁市县街雁塔村委会山口村“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  雁塔村委会山口村小组原来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经济发展方式单一,村民收入微薄,房屋低矮破旧,道路崎岖不平。然而,近年来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
期刊
摘要:本课题在研究思路上,将中国色彩看成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注重探索对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系统的理性认知建制、在现代性视阈下的范式更迭以及在染织业领域(以植物染为主要方向)的实际应用。结合调研历史文献、染色实践和制作色立体等方式,从与色彩有关的语言、工艺、文化作为与它互动的外围出发,探讨中国传统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发展的维度。  关键词:色彩观念;传统颜料;植物染色  第一章主题调研  第一节.色彩
期刊
摘要:德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云南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具有独特厚重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总结德宏州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探析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德宏;民族文化;乡村旅游;对策  一、德宏州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期刊
祖国的花  有盛夏的荷  我爱她的淡雅和素洁  有金秋的菊  我爱她的坚强和清高  有严冬的梅  我愛她的傲骨和料峭  那在我心中四季最难忘的芬芳  是我最爱的迎春花  她是春的使者  她拖着野雉一般长长的尾巴  就像春天里嫩黄的火苗  温暖了冬天  唤醒了大地  她没有娇艳动人  她不够艳丽名贵  她是最平平常常简简单单的花  我爱这样的花  她不求好的生长环境  只要几粒泥土  几滴雨露  便
期刊
摘要: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叶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叶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志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和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等。  关键词:茶文物;茶文博;风俗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最早饮茶的是文人雅士。唐代开元以后,茶叶渐渐不只是农业的
期刊
摘要:本文考察了日本流行文化各个方面在嘻哈文化中的应用,特别是在RZA和KanyeWest的作品中的应用。这些参考往往突出了许多日本流行文化中的高科技成分以及独特的未来主义美学,并与非洲未来主义的概念和做法产生了共鸣。本文运用杂合性的各种理论,分析了日本流行文化对非裔美国人身份建构的影响。  关键词:亚洲文化;嘻哈音乐文化;科技东方主义;应用  亚洲流行文化和非裔美国人的嘻哈文化的组合反映了21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