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阁”主人张宗宪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海阁”主人张宗宪出生名门,“藏”运亨通60余年,是当今全球华人圈数一数二的收藏大家。年轻时,他从十里洋场的放浪公子成为香港的古董店老板,后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以机舱为家,足迹遍布欧、亚、美,进而建立起名为“云海阁”的私人收藏。其收藏有道,屡屡在内地拍卖行制造传奇,拥有着“Robert Chang”以及“No.1”的美誉。其祖父是近代竹刻巨擘,在微雕方面独具一格,数次召入宫廷为皇室镌刻法书铭文,得太后赏识;其父是享誉海上的古玩巨商,远近驰名的古瓷鉴定专家;他与兄妹继承父业,是香港古玩界的名流,对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予了鼎力的支持。
  
  香港张宗宪先生,原籍苏州,出生上海,是位在海内外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享有盛誉和威望的鉴藏大家。六十年来藏运亨通,身兼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朵云等诸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的顾问。
  六十年间,张宗宪先生遍游世界各地搜集法帖书画、赏玩杂件和瓷器精品,游走于伦敦、巴黎、纽约、香港等各大拍卖行之间,遂把自己居住的姑苏张园定为“云海阁”,号“云海阁主人”。“云海阁”所藏,既富且精。伦敦的佳士得拍卖行向来视“云海阁”主人亦师亦友,1992年佳士得公司为他在伦敦举办“香港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118件藏品囊括了宋代五大名窑及明清珍瓷,震惊中外。1993年佳士得在其总部展出过他当时的全部收藏,并为其印制《云海阁珍藏》图录。2000年,张宗宪先生委托香港佳士得做其个人收藏的专场拍卖会,其中一件“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2002年香港苏富比公司为他在上海举办的“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展品208幅,件件精妙,令人咋舌。2006年底的苏富比秋拍,张宗宪先生再次拿出自己的瓷器藏品,其中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碗”被其妹妹张永珍以1.5亿港币的惊人价格拍走,刷新清朝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及亚洲拍卖史上艺术品最高成交价两项纪录,轰动一时。
  
  家族底蕴深厚:张氏家族在艺术创作、收藏、鉴定等领域人才辈出
  
  张宗宪祖父张揖如是近代竹刻巨擘,号西桥,在微雕方面独具格,并擅长仿古,其作品曾送到1915年3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当时闻名海内外。并曾数次被召入宫廷为皇室镌刻法书铭文,得到太后赏识。张揖如技艺还深获吴昌硕、褚德彝、冯超然等称赞。其父张仲英,是享誉海上的古玩巨商,在五马路开设有著名的“聚珍斋”古玩、珠宝行,经营明清官窑古玩、金石和书画。张仲英18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独具,为古瓷鉴定专家,远近驰名。三兄弟中哥哥张永芳、弟弟张宗儒继承父业,都是香港的古玩名商名人。妹妹张永珍近年来涉足古玩拍卖,多有惊人之举。堂兄张永昌,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古玩鉴定专家,与文物鉴定大师耿宝昌并称为“南张北耿”。
  按西方谚语的说法,“云海阁”主人张宗宪可谓是“口含着银匙呱呱坠地”,所以他在回忆自己翩翩年少时,可以坦然地甩派头“春花秋月,开怀金尊,尚不知忧愁为何物”。少年时代长得唇红齿白,一表人才,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再加上天资聪慧,从小亲泽于吉金、温玉,对书画古迹、竹木牙角无不涉猎,所以,一旦时来运转,就不鸣则已一鸣惊人,60余年来“藏”运亨通。从“率性不羁”到“奋斗创业”:由沪入港投身古玩生意
  张宗宪生性风流倜傥,浪荡不羁。十三四岁便混迹歌厅舞场,甚有令名。父亲虽然严加管教,促其攻读诗书,成就学业,但是他身处上海滩十里洋场,真是棒打难拒。再加上仪表堂堂,着装入时,成为当时的风流人物。其父张仲英,对其束手无策,只得迁就。16岁那年,其父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助他回老家苏州开了 家百货公司,拟定三个店名,飞达、荣华、光明。他不选飞黄腾达、不要富贵荣华,而以“光明”命名,结果这个漂亮的小开老板将此店以“送光、吃光、花光、当光”结业。以机舱为家:为寻华夏艺术精品率先走向世界拍卖行
  1948年国共内战连连,20岁的张宗宪只身离开上海,去香港开拓世界,开始投身古玩生意,从此踏上了他的奋斗之路。张宗宪离开上海时,其父张仲英叮嘱他,此次香港之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生意。到1951年才开设自己第一家古董店——“永元行”,“永元行”起初开设在竖道,后搬到云咸街,再搬到九龙汉口道。最后陆续在旧海运大厦开了两间首饰店、一间古董店,买卖越做越大。创业是艰难的。解放前夕,北京的旧王孙贵族,上海的昔日收藏大家们纷纷避居香港,香港顿时成为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20岁出头的张宗宪幸运地赶上了这一波浪头。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钱,可他一时没这么多钱,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三爷),对他颇为赏识,见张宗宪开口调钱,向来不借钱给别人的梁三爷,却借给了张宗宪十两金子,当时约台2700元港币。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了头,汇去港币3000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八成,收款10000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精明的张宗宪发现,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卖上有更大的发展,不能固守香港,必须“引进来,走出去”,闯荡世界这个大舞台。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的拍卖会,成为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期间,张宗宪先生为了寻觅华夏先祖先民文明之硕果,几以机舱为家,足迹遍布欧、亚、美。遂将所寻所觅公诸好友之余,自己也留下不少精奇佳玩,建立起名为“云海阁”的私人收藏。投身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屡创拍场传奇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张宗宪兴趣逐渐趋向中国书画收藏,他广交书画界朋友,好学多问,博闻强记,猛攻强占,以其可贵的毅力,十几年间遂有大成。他主要收藏近现代书画,为了有别于他人收藏,有时还追求作品的新奇,但主要还是按照“真、精、新”的收藏书画的标准来衡量,收藏主要倾心于张大干、林风眠、吴昌硕、傅抱石、徐悲鸿、潘天寿、于非厂、齐白石、黄宾虹等18位书画家的作品,他说“收藏不比买卖,今天买回来,明天就要卖出去,你得放上个五年十年,等人家都忘记了,你再拿出来。有时候一时市场行情低迷,你得沉得住气,坐得了冷板凳,行情总会有看涨的时候,那时再大展宏图也未尝不可”。事实证明,张宗宪先生收藏有道,不愧为鉴藏拍卖的大家。2009年北京匡时秋拍刚刚结束,“南张北溥”——张大干、溥心畲作品专场,由张先生提供的张大干《长生殿》拍出了第二高的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价,张大干的《修竹仕女图》成交价也在341万元,其他些作品也在原先的拍卖底价上翻倍,甚至多达4倍之巨。而张宗宪对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的意义,更在于在拍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上,张宗宪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予了鼎力的支持1993年,他在上海朵云轩首拍上,手持号竞买牌,当时是鉴定大师谢稚柳敲响第一槌,张宗宪买下了第号拍品和最后一号拍品,他说要有始有终,1994年中国嘉德首拍,第~号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底价7000元。手持一号牌的张宗宪站起来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一万八,一拍就发!场面顿时活跃,张宗宪继续加价,二万八、三万八……直到加到八万八,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上台敲响第一槌,张宗宪博得头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先生手持一号牌,一口气拿下1600万元,吃下了全场拍卖会成交额的百分之五十,轰动了拍卖界,遂有了“RobertChang”、“No.1”的美誉。
  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张宗宪善施乡里,频频慷慨捐赠藏品和助学金。其实早在1992年11月和1993年10月,张宗宪先生就分别将多年收藏曾流失海外的瓷器、书画等文物224件慷慨捐赠乡梓,于苏州博物馆辟专厅以长期陈列。在苏博新馆陈列时,又惠借了7件明清瓷器精品以光陈列。近年来,更是情深厚爱,频频顾问,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发展、藏品的征集、展品的陈列形式等事无巨细地给予关心和指导。为了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加强民间往来,他也多次出资邀请苏州评弹团、昆剧团赴香港演出,受到广泛的好评。今年以来,更同苏州大学联系,建立扶贫帮困对口奖学金、助学金等长效机制,以便对贫困的莘莘学子们,送去关爱和鼓励。
其他文献
从一场张学良藏品的拍卖说起    1994年4月10目的台北新光美术馆二楼,来自香港、台湾、东南亚和美国、日本等地的收藏家、古董商汇聚一堂,台湾苏富比拍卖公司即将在此举行“定远斋中国书画珍藏”拍卖会。他们为此已经翘首等待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了,不仅因为是苏富比进入亚洲市场后,首次为一个收藏家的藏品举行的专场拍卖会,更因为定远斋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张学良先生。  拍品共有古代和近现代书画作品207件(套
期刊
希腊是西方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她的古都雅典,是一座融合古文明的庄严、辉煌和现代气息的美丽都市。耸立在蓝天底下的雅典国立博物馆,更是雅典的象征。这座在帕得农神庙屹立的围城山丘上的,搜罗了来自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各地大量文物的博物馆,是雅典二十多所博物馆之中最大,也是收藏最丰富的。该馆收藏文物近2万件,可谓集古希腊文物之大全,其中绝大多数的文物反映了希腊神话中的内容。走进这座博物馆就如同进入了昔日光彩耀眼、
期刊
存世不多的象牙雕精品均凝结了千百年来我国匠师们细心的设计与钻研、大胆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艺。以下精选了十余件国内博物馆馆藏及历年来曾在拍卖场上出现的从明代到近现代的象牙雕精品供读者们鉴赏。    三招判别真假象牙,用火烧、看纹路、验明正身  “牙以质论,质之佳者,即新亦佳,惟作工今不如昔,故牙器仍以旧为贵。”“牙器虽以作工为贵,惜从来制作者均系匠人,故世只重其器而不名其人焉。”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琉璃厂“
期刊
在大量楚文物面世以前,人们对楚艺术的了解,只能是通过《楚辞》中那些瑰丽的描写所激发的艺术想象,至于《楚辞·招魂》篇里那些“内崇楚国之美”的令人神往的诗句,如:  “高堂邃字,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砥室翠翘,挂曲琼些。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帷翠帐,饰高堂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它们所铺陈的,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场景
期刊
冯友兰、冯景兰和冯沅君三兄妹,冯友兰居长,学术成就影响最大,是20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化泰斗;其弟冯景兰是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界元老;其妹冯淑兰(沅君),30年代与冰心、丁玲等人齐名,为散文界著名女作家,后来她由文学而学术,遂成知名学者。本文作者因缘际会之下,收集齐冯氏三兄妹的于迹,自是珍贵难得。    当年的冯氏家族是中原的百年望族。至今河南省的唐河县祁仅镇还保存着冯家的故居。冯家祖籍是
期刊
福建德化窑雕塑,以其着意刻画塑像的内涵而著称。这件白釉盘膝观音,高28厘米,底座径13.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出自明代德化陶瓷雕塑大师何朝宗之手,是其塑像中的典范之作。何朝宗之观音像,后世仿品颇多,观此可作鉴定之据。  盘膝观音宽额长耳,髻上顶戴如意花冠,上披一巾。丰腴端庄的容颜,显露出安然慈祥的表情:双眼低垂,正凝神静思。双唇紧闭,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丝若隐若现的笑意。观音着袒领宽袖衣,
期刊
郑逸悔收藏手札,为了写作,为了艺术欣赏,当然亦存保留历史档案之念,故特别重视书信丰寓的文中资料,在这种理念下,书札不管名头大小,只要具有史料价值,都不拒绝。这种收藏取向及理念获得偏重文史的书札藏家的重视,追慕他的人甚至以“步郑”表达敬意。  没有考证过像郑逸梅那样的旧式名士是否有过自己专属的笺纸,不过在1984年他90岁那年,上海的一些朋友出资为他印过一枚“梅笺”,用来纪念他的90寿辰。这枚“梅笺
期刊
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梳妆用具。在古代,铜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铜镜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特别是战国和汉唐时期的铜镜,其制作精细,纹饰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中国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已有铜镜,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出土了两面铜镜。 面是圆形素镜, 面是圆形七角星纹镜。商代的铜镜出土了六面,均为圆形。两面为叶脉
期刊
林徽因与东北大学藏书票  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一手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军阀张作霖被炸身亡。28岁的少帅张学良开始主政东北,他深知教育对振兴东北的重要性,同年8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十分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在海内外广聘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其中太部分是留学美、英、法、德、日等国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在当时,东北大学的经费和教员工资在全国首屈一指。东北大学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特聘请留美的中
期刊
叶恭绰身材短小而其书天骨开张,风神俊爽。虽盈寸之字,而有寻丈之势。据启功先生言,先生体短而气清,食少而气王,每见米饭只用半盂,面包只拈一片。盛筵之上,亦但取肉边之菜,而文章浩瀚,韵语丰穰,真异禀也。  旧俗丧家点主,以科举人物,尤以年高德劭,屡掌文教之翰苑人物为尚。若曾官礼部者,则尤为人所属望。曾官刑部或按察者,则不能预斯选。清社既屋,居穗遗老以吴道鎔声望最隆。故求者踵至,而其亲家张学华虽亦属翰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