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高歌能拔剑

来源 :贵州文史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祁寯藻是清代道、咸、同三朝帝师,位居首辅,影响整个咸丰初期的政局走向。他在政事之余作诗,出之以性情,寓平生哀乐于诗中,展示出晚清特定的时代风貌与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他是宋诗派领袖,诗歌除宗法杜甫、韩愈、苏轼外,尤其推崇白居易,在师法渊源上独具特色。在表情达意方面,则常借助“剑”“春晖”“萱草”等意象,形成个性鲜明的抒情体系。
  关键词: 祁寯藻 师法渊源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63-66
  
  祁寯藻,字叔颖,一字淳甫,号春圃,晚号息翁,观斋,山西寿阳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卒于清同治五年(1866)。祁寯藻是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帝师,也是咸丰前期的首辅,对道咸年间的政治走向有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祁寯藻学问渊博,是著名的汉学家,但他并不株守汉学,而是融合汉宋,以期通经致用。祁寯藻在仕宦、为学之余,倾力于诗歌创作,有《谷曼 谷九 亭集》和《谷曼 谷九 后集》两部诗集。《谷曼 谷九 亭集》收祁寯藻嘉庆十七年(1812)至咸丰四年(1854)致仕前的诗歌1660首,《谷曼 谷九 后集》则录祁寯藻咸丰四年(1854)致仕后至咸丰七年(1857)的诗歌634首,共2294首诗。寯藻诗,出之以性情,寓平生哀乐于诗中,展示出晚清特定的时代风貌与文人士大夫的心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个性色彩。但目前学界对祁寯藻的诗歌缺乏关注,一般论者只在论及宋诗派时对祁寯藻顺提一笔,基本不作深入分析,仅有张厚余的《祁寯藻诗歌初探》一文对祁诗的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解析,之外如诗学渊源、师法渊源以及艺术手法等问题则鲜有人论及。事实上,祁寯藻除宗法杜甫、韩愈、苏轼外,尤为推崇白居易,在师法渊源上独具特色;在表情达意方面,则常借助“剑”“春晖”“萱草”等意象,形成个性鲜明的抒情体系。
  
   一
  祁寯藻是近代宋诗派的领袖人物,与程恩泽、郑珍、莫友芝、何绍基等人一道推动了道咸时期诗坛宗宋风气的发展。祁寯藻的诗学观主要承自黄左田。黄左田(1750-1841),名钺,当涂(今属安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累官户部尚书,谥“勤敏”,有《壹斋集》传世。黄左田于嘉庆十年(1805)督学山西,任职期间对县廪生祁寯藻非常赏识,以诗相授。在《谷曼 谷九 亭集序》中,祁寯藻对黄左田的诗学主张有一番描述:“先生(黄左田)尝曰:诗以言志,言为心声。若徒揣摩格律,雕琢词藻,纵成结构,终乏性情。古人颂诗读书,必先知人论世。盖非学无以扩识,非识无以范才。至于穷通显晦,境遇各殊,敦厚温柔,体要斯在,则视乎其人之自得耳。”指出黄左田论诗以“诗言志”为核心,重性情,也重学、识、才。祁寯藻“谨记斯言”(《谷曼 谷九 亭集序》),论诗以性情为出发点,参以学问,不以一朝一人之诗为尊,对唐代诗人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宋代诗人欧阳修、苏轼、黄庭坚乃至杨万里等都作了公允的评价,这种不拘一格的开放态度使他能够转益多师,对唐宋诗的不同风格都有不同程度的取法与吸收。
  祁寯藻对杜甫的吸收既有语言方面,也有句式方面。他在诗中常化用杜诗句,如“渔家还泛泛”(《辰阳五日抒怀》)用杜甫《秋兴八首》“信宿渔人还泛泛”;“坎坷文章老更成”(《题刘澄斋先生锡五诗集三首》)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日暮徒成梁父吟”(《闻牛镜唐同年迁顺天府尹》)用杜甫《登楼》“日暮聊为梁父吟”。祁寯藻在句式上也有化用杜诗之处,如“滩水一何疾,滩石一何多”(《下滩歌》)“枯桑一何知,天风日夜吼;游子一何悲,远道难为久”(《海州五首送张石州入都》)用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句式;“便向徐州入赣州,却临河水思江水”(《徐州渡黄河望城上黄楼寄怀王子卿泽前辈》)“定因汾水思淮水,且向元方问季方”(《闻沈舜卿侍御巍皆主讲晋阳书院奉寄二首》),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式。另外在诗歌特别是叙事诗的结构安排上,多仿杜甫《石壕吏》中“听妇前致词”的写法,如《生日感怀答余铁香》中用“把酒前致辞”引出自己的故事,回顾平生。《自新城抵白沟河》中用“舆夫前致辞”引出舆夫的故事。《更夫叹答少泉》则用“更夫前致词”展开更夫与我的对话,道出更夫令人心酸的故事。《除夕咏怀简少泉孝廉研邻舍人》也用“二客前致词”让客人畅诉衷情。此外,祁寯藻受杜甫的《秋兴八首》影响很大,不仅仿其体制作诗如《秋获八咏》、《秋感八首》等,还有次韵诗如《秋感八首用杜陵秋兴韵》,写忧国悯时的愁绪与悲慨心境,与杜甫感时忧国有共通之处。
  祁寯藻继承了韩愈诗歌不避丑俗的特点,在诗歌中写日常生活俗事,如《病舌》、《嘲落齿》;或以丑俗意象入诗,如《二虫》、《冬蝇》,又如“牛溲与马勃,杂以香汤沃。三沐而三熏,有如霸才辱”(《赏花》),“牛溲马勃杂群药,餐英饵实称上仙”(《季高和小圃种花诗叠韵戏答并简黄景完富民》)等。
  祁寯藻对苏轼的吸收是全方位的,包括意象的使用,字句的化用,韵律的次用等多个方面。首先是对“雪泥鸿爪”“跳珠”意象的吸收。前者如“我亦如宾鸿,爪泥聊暂驻”(《答燕语》);“聚散鸿泥真莫定”(《送郝梦山台魁下第之官太原》);“鸿爪凭将积雪留,燕泥忍使空梁堕”;“飞鸿踏雪元无定,塞马嘶风且欲还”(《城北君山时莲西将旋里即以志别》)等,感叹人生的漂泊无定与命运的未知与无常。其次是化用苏轼诗句,“平生兹游信奇绝”(《夜抵东平》)用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兹游奇绝冠平生”;“亦知横侧看难尽”(《潜山道中十首》),用苏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黑云翻墨珠跳白”(《伏日雨中置酒观斋袁勇之和予去年山桃诗笺赠次答》)用苏轼《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三是用苏诗韵,如《峡山飞来寺用东坡诗韵》、《大雨适读东坡歧亭诗即次其韵简季高景完》等。苏轼的旷达精神也影响了祁寯藻,祁寯藻在诗歌中经常自嘲解闷,有时以“坡老”之言开解,如“非人磨墨墨磨人,坡老此言谁与伦。达人妙喻无不可,曰我饯书书饯我”(《书饯园》)。
  杜甫、韩愈和苏轼是以宋诗为宗的诗人都会选取的师法对象,比如郑珍,对杜、韩、苏、黄都有所取。祁寯藻的独特处在于他对白居易非同一般的尊崇。祁寯藻多次评论香山诗,表达追思之情。如《再题香山集》:“直使元刘心暗愧,岂为牛李党都忘。欲知此老非真醉,试读禽虫十二章。”写白居易始终不忘时事的心怀。又如《题香山新乐府二首》:“隋柳空攀折,骊宫罢扫除。如何杜陵叟,肠断白麻书。”“鼃黾鸣无谓,鸾凤静不喧。惟余秦吉了,辛苦尔能言。”向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致敬。祁寯藻以白居易为楷模,力图步武前贤,在《丁巳岁除自题谷曼 谷九 亭后集》中以“一卧三年诗书卷,且排后集拟香山”表达自己对白居易的效法。祁寯藻继承了白居易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的精神,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与时局的衰败,如《行次禹城孟氏庄》:“眼见河瀛南,田野惟蒿莱。十室八九罄,流离及翁孩。”写山东禹城因旱久不雨、麦苗枯死导致百姓流离他乡的惨景。《飞蝗叹》则写蝗虫对麦苗大肆侵袭,使麦田无收,农事衰微,百姓无望。《哀流民》、《牵夫谣》则表达诗人对流民与牵夫的怜悯。现实主义的诗作在祁寯藻的诗集中比比皆是。
  祁寯藻在语言方面也吸收了白居易浅白平易之风,在诗歌中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如“楚南周翁老农圃,对花植杖心回旋。……殷勤劝我不如已,面汗耳赤言语坚。主人与客皆目笑,置酒且复传诗笺”(《屋后小园既成余意杂植花卉,园丁周翁欲种瓜蔬,力争不得,卒从吾好,戏作此诗》),勾勒出一位憨厚朴实的花农形象。又如“我病经三秋,卧榻生青苔。恸念汝父丧,魂梦有余哀。汝又遭母忧,睘睘谁与侪。借我同怀亲,比年已半摧。仲兄逾七十,耳目神先溃。有妹亦老病,还家能几回”(《送吾侄世佶归里》),粗笔交代了家事的沧桑变化,以及兄弟姐妹的衰老状况,流露出诗人的悲戚与沉痛。祁寯藻对诗歌过于讲究格律的做法不以为然,在《朱伯韩琦观察以来鹤山房诗钞见示,即和其论诗绝句五首》中曾明确表示:“一自唐音别盛衰,苦将格律较高卑。请看圣代铙歌曲,远轶周京大武诗。”《诗经》中的《大武》是周王祭祀先祖时的乐章,庄严雅典,铙歌曲则多为乐府民歌,富于情思,不讲求格律,一般归于俗乐。而在祁隽藻看来,铙歌曲要远胜《大武诗》,因为前者更多地描写普通人的情感。格律是否严整并非他评判诗歌高下时考虑的因素,所以他推崇白居易,认为“乐府篇篇欧肺肝,白诗谁道不如韩。亦知大户嫌甜酒,缩頞菖菹可是难”(《朱伯韩琦观察以来鹤山房诗钞见示,即和其论诗绝句五首》)。祁寯藻对白居易诗歌的喜爱于此可窥缘由。
  
   二
  祁寯藻的诗歌在意象的使用方面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寯藻诗意象集中,常用意象之一是“剑”。 剑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剑”标示着一种侠义精神,常与游侠、侠客形象相联系。诗歌中“剑”意象一般是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以及愿望无法达成的愤慨之情。屈原的诗歌中已有“剑”意象,如“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中之“长铗”。唐代诗歌中“剑”意象大量出现,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贾岛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剑客》)等,彰显出唐代文人特有的昂扬精神。“剑”意象在唐诗之后就很少出现,直到近代才再度大放异彩,以龚自珍“剑气箫心”的组合意象最广为人知,如“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又忏心一首》)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漫感》)等。嘉道之际,君臣庸懦守旧,学者埋首书斋,整个社会暮气沉沉。诗人倍感压抑,却又无可奈何,只有借饱含力量的“剑”来抒发他心中的澎湃激情与狂放不羁。他渴望自己成为一个仗剑而行的英雄,冲破社会的种种束缚,唤醒沉睡的国人。箫剑的组合意象“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1],标示着龚自珍侠骨与柔情两种性情的融合,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祁寯藻与龚自珍同时,两人诗中“剑”意象的运用也几乎同步。祁诗中“剑”意象首现于《策马入太行山径》:“丁年慕远征,千里独横行。适野心逾壮,看山气不平。断沙迷马迹,枯木聚鸦声。短剑知吾意,腰间时一鸣。”此诗当作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左右,时寯藻丁父忧守制在乡。龚诗中最早使用“剑”意象的是《又忏心一首》:“佛言劫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复中宵。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心药心灵总心病,寓言决欲就灯烧。”此诗作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时龚自珍会试不第,捐官内阁。祁为山西人,龚是浙江人,两人从无往来,在诗歌创作上几无互相影响的可能。且祁寯藻是规行矩步的道德君子,而龚自珍是不中绳墨的狂士,两人却不约而同地以“剑”自举,折射出嘉道时期一股潜兴的社会文化思潮。嘉庆一朝,文网甚密,文人固守书斋,致力考据,不敢稍涉时务。道光朝士风开始转变,部分士人开始留心实学,以天下为己任,问学议政,意气风发,释放出鲜活的生命力。多难的时代与风发的士人面貌是酝酿祁寯藻与龚自珍诗中剑气的土壤。
  祁诗中的“剑”意象在影响力与知名度上虽然不如龚诗,但比龚诗的内涵更丰富。祁诗中的“剑”主要包含三种意蕴,一是象征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如“幽燕老将气纵横,仗剑曾为万里征”(《城头角》);“征袍欲染羞无色,宝剑重逢信有灵”(《忆柳四首赠铁香》);“归路黄金近,雄心宝剑长”(《有怀三首》);“少年剑马气纵横,折节儒冠岂慕名”(《谒滕文公祠》);“少年负剑走陇右,登高望远论边陲”(《勿斋题余诗集,长言咏叹,情见乎辞,次韵志感》);“曾看长剑戮鲸鲵,倘许偏舟狎鸥鹭”(《北顾山怀古》);“挥剑翻招跋浪鲸,士衡抚掌误论兵”(《松翁寄示哭亡弟幼章诗感恸不已次和二首》);“上下数千年,剑气不可埋”(《孔叙仲宪彝舍人致经堂图》)等。道光时期,随着盛世之梦的消逝,西方列强的威逼,思想控制松动起来。文人一方面为辉煌的失落而痛心疾首;一方面也激发了建功立业的热情。祁寯藻集官僚、学者和诗人于一体,其学术主张、诗歌创作都具有典型意义,其诗中高扬着的以天下为己任,力图做出一番经世济民的伟业,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传递出道咸时期中上层文人积极的精神面貌与心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剑”还象征祁寯藻意欲冲破障碍,为国家扫除贪官污吏、为民请命的勇气与决心,如“拔剑驱未能,成雷势方借。愿乞金风力,一扫炎歊罢”(《二虫》);“毕竟高歌能拔剑,堂前辟烛是同心”(《次韵田季高编修春闱分校》)。祁寯藻心系百姓,注重吏治。在《林少穆前辈则徐以苏抚述职来都,旋拜湖督之命,赋诗奉饯》一诗中他论道:“臣闻牧民如哺乳,黔赤则子吏则母,吏或不良民乃窳。其始巫鬼牵习俗,甚者当车恃螳斧。时和必先去害马,政猛务在除苛虎。”认为官吏要像慈母一样对待百姓,摒除苛政,才能达到“时和”的状态。清政府自对太平天国用兵后,吏治愈加恶化,祁寯藻曾上疏请求查处贪官污吏,任用贤良,“请中外大臣,保举循吏及伏处潜修之士,以备任用。”[2]他对循吏非常推重,把改善吏治的希望寄托在品行端正的人身上,其《沙沟纪言》一诗就对治蝗有功的兰山县尹赵云鹏称叹有加。同时,祁寯藻非常痛恨官吏的腐败与欺压行为,历次要求改革弊政,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在官场中屡受诽谤与诋毁。在其他事情上也因坚持己见而受非议,譬如他在鸦片战争中持抵抗派态度,而鸦片战争最终以清朝的割地赔款而告结束,祁寯藻无比痛心,在《纪梦》诗中坦陈当时的心情:“国威尚未复,臣辱奚迷罪。将毋忝所生,履险且及殆。白云翳松楸,茅屋渺何在。海波倘许填,衔石终不悔。”此诗道出了战败带给他的耻辱感和久涉宦海、忧心国事而体力难支的疲惫,以及因持坚决抵抗态度而陷入的危险处境。但这一切都不足以动摇他报国为民的意志与理想,他仍有精卫填海、矢志不移的勇气。祁寯藻一生老成持重,以谨慎行事,但遇事毫不退缩,即使处境艰险,依然举“剑”高标,忠心谋国。祁寯藻终其一生,“赞画枢务,简任纶扉,总理部务……克慎克勤,无忝厥职”[3]。其胆气与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剑”也象征诗人性格的激昂与豁达,如“磊落未销长剑气,激昂聊发短檠歌”(《留别楚南诸生四首》);“鸣弦队里壶浆檠,俘玉壇前剑佩高”(《秋感八首》);“酒酣拔剑为君歌,歌声似逐离愁起”(《送程玉樵同年得润出都即题其浮槎图后》);“读书每闻风雨集,拔剑或作蛟龙吼”(《忆昔行》);“豪情长剑拔,密咏短檠移”(《冬夜同舍联句和韵答之》);“壮志何曾销剑气,冷宦况有看花缘”(《清明日看桃花,次少泉和世长韵》)等等,皆是豪放激昂之语。祁寯藻谨慎持重,但性情中实有激昂豪迈的一面,直至晚年仍持有此气质,如“酒酣拔剑为君起,青眼高歌吾老矣,看取骅骝致千里”(《读少泉游子吟生日感怀二诗歌以和之》);“酒酣拔剑歌莫哀,旧雨春明今又来”(《春明六客图为王子楳鸿题,即送其还济南》),不作颓丧语。
  祁隽藻虽为朝中重臣,身居扯皮推诿、八面玲珑的官场,仍不乏经世济民、为国纾难的豪情。如“书生意气动,投笔羡班超”(《夜行》)。“风流放诞亦超群,酒肆琴台傍夕曛。到底名心消不尽,千金买得赋凌云”(《杂咏八首》)。“平生颇笑凌云赋,日暮徒成梁甫吟。长策要思保民障,大才难得器深沉”。“不独弹冠相慰藉,青山还有济时心”(《闻牛镜唐同年鉴迁顺天府尹》)。动荡的时代不仅需要儒生献策,更需要将士保国。祁寯藻以一介书生,挥洒投笔从戎的豪情,书写“保民”“济时”的凌云之志,展现出他性情的激昂。
  诗中另两个常见意象是“春晖”“萱草”。吟咏亲情特别是歌唱母亲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传统,唐代的孟郊在《游子吟》中以“谁识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赢得了天下人的共鸣,被视为咏母恩的典范。自此,“春晖”就成为母恩的代名词,它与“萱草”一起在诗歌中传递着游子的心声。祁寯藻的诗中多次用这两个意象,如“苦节报春晖,名儒期上治”(《为董醖卿农部醇题篝灯课读图》);“痛我思萱草,何人助麦舟”(《哭姐夫平遥阎春府庭椿》);“遥知闻捷日,正是忆亲时。萱草看何在,荆花发故迟”(《闻三兄乡试中式感喜交集赋寄四首》);“徒抱寸草心,莫答春晖哀”(《岁暮与三兄六弟述怀,用东坡寄子由诗韵三首》);“春晖报答非容易,岂为区区一第荣”(《示三侄世龄》);“春晖恸已矣,报答终何时”(《忆昔十首》)等,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力图回报母亲的决心以及未能反哺母亲的遗恨与悲伤。祁寯藻自父亲遣戍伊犁后,在母亲教养下长大,母亲为他的成才付出了很多心血,“为儿裁布襦,为儿延师席,为儿课经畲”(《生日感怀答余铁香》)。其母“性最严,延师课读,督备至,偶一懈怠,辄加笞楚” 。祁寯藻则“奉命惟谨,未尝稍失”[4],他能有所成实赖母亲之力。因此他对母亲充满感恩,努力尽人子之孝。但他长年仕宦在外,未能亲侍母亲,“独念倚闾望,何以慰母慈”(《七月四日滩溪纪事》),因此怀愧于心。道光十年,其母病重,祁寯藻上奏陈情辞归,未获准,但获假三个月归里省亲,祁寯藻得以稍解思亲之心,曾作诗抒发心情,“每愧春华学未忧,不因莼菜始思秋。陈情一表君恩重,违养三年子职羞。司马尚存家四壁,士龙仍住屋东头。回看滚滚黄尘里,皁帽归来得暂休”(《庚寅岁七月蒙恩予假回籍省亲慈心感慰旧疴渐瘳敬纪二首》),将一颗为人子的拳拳之心表露出来。
  祁寯藻的诗歌,以性情为统摄,师法杜甫、韩愈、苏轼以及白居易,在宋诗派诗人中独具特色。其诗借助“剑”意象表达人生理想与抱负,坦露强烈的济世情怀,祛除了台阁诗视域狭小的弊病,反映出道咸时期上层文人的精神风貌与心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又真实传达内心情感,借助“春晖”“萱草”等意象表达郁郁亲情,在抒情方式上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祁寯藻能成为宋诗派的领袖人物,并不仅仅是其台阁重臣的“官高位显”身份造就的,其诗歌本身的特色与成就也是重要因素。
  
  参考文献:
  [1]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12.
  [2]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二•祁寯藻[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678.
  [3]王忠翰.清史列传•祁寯藻[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22.
  [4]寿阳县志•人物志上[M].清光绪八年刊本,16a.
  
   Bi Jing Gao Ge Neng Ba Jian
   ——Qi Junzao's origin of poem-learning and poem images 
  Abstract:Qi Junzao was the teacher of three Emperors of Qing Dynasty and had a very high status in the government. He had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on XianFeng politics. He wrote poems sincerely and put his sadness and happiness into his poems, showing us a special times' look. He was a leader of Song Shipai. His poems learned from Du fu, Han Yu, Su Shi, especially Bai Juyi. There were many images in his poems such as " sword" and so on.Keywords: Qi Junzao; the origin of poem-learning; images
  
  责任编辑 黄万机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环境法上之权利(权力)的性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澄清,环境法上的权利(权力)不明晰及其司法实现手段的不足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法律规制。因此,应当明确环境公益权的概念,通过环境立法,合理地配置权力和权利,井由此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现环境法权的可司法化。  关键词:环境;公益权;诉讼  中图分类号:D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3—00
期刊
内容提要:明中叶以后,江右王门学者广建书院、频繁地举办讲会活动,不但推动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发展,也使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并广泛流传于乡村社会。在学术思想草根化过程中,王门学者又将之与地方宗族紧密结合,在加快了宗族内部整合的同时,也使宗族更主动地承担起乡里的责任,如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乡村利益而与政府谈判。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邹守益及其家族以书院为依托,以讲会为形式,以乡
期刊
内容提要:以革命手段推翻专制制度和逐步地建立“民主政治”,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之一。而颇有特色的是,孙中山把这一建设过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训政时期是进入宪政时期、实现五权宪法的必经阶段,是一种程序设计。也是在革命三阶段中别出心裁而又最具争议的部分。尽管它与孙中山毕生追求的民权目标存在内在冲突,但在一定程度仍对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训政思想 政治民主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地下发掘的实物与典籍记载相印证,探索华夏创世之谜。论文认同炎、黄二帝与蚩尤并列的华夏三祖地位,并指出:“三祖”地位的确立,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拨正了以往”独尊炎黄”的偏颇,又填补了历史传承的缺失。  关键词:炎帝 黄帝 蚩尤 华夏三祖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0)04-30-34    一    这个题目,是从CCTV拿来的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梁绍辉先生全盘否定曾国藩的观点,从三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是肯定曾国藩倡发的洋务运动,比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更具积极意义。二是认为曾国藩及其子孙后代的言行,体现了关心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命运的入世精神。三是肯定曾国藩是一位对近代中国社会起了推动作用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 曾国藩 是非功过 客观评判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
期刊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科普体系不健全,文化水平偏低,广西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不高,科普教育形势较为严峻。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广西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广西;农村居民;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N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2—0021—03
期刊
摘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乡镇政权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都曾做出巨大的贡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行、公共产品的市场化趋向、新的管理理念的冲击,乡镇政府已有的职能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对其职能进行科学定位是其解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乡镇政府;政府职能;职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2—0043-
期刊
2005年12月21日,为促进企业持续做强,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由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论坛》杂志社主办、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广西强势企业发展论坛”在广西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隆重召开。来自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共103人参加。会议由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德民教授主持,区发改委《市场论坛》杂志副总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苏树远致开幕词
期刊
作者简介:费尚军(1975—),男,湖南湘阴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摘要:亚当·斯密从人性的基点出发,探求人类社会财富的累进动力和社会秩序与文明的和谐机制,在对私利追求的价值肯定中,斯密揭示了现代市场社会中社会公正的向度和多维的价值内涵。文章试图通过对私利与公正、正义与美德、公正与报偿以及公正旁观者可能向度的思考,来解读其公正观的内涵,揭示其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期刊
作者简介:宋冰(1963-),女,辽宁辽中人,北京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  摘要:我国入世4年,已跃居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但我国政府在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尚需借助WTO之推动力,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力求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两相提升。文章结合新时期的工作和任务,在对WTO关于政府义务的规则作分析后,认为应该借助WTO规则推动我国政府职能继续转变。  关键词:WTO规则;政府;转变;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