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生命之灯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世界每年新增700万癌症病人,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正超过心脑血管疾病而成为第一死亡原因。无数医疗、医药专家为此殚精竭虑。现年67岁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潘敏求教授,继承和弘扬中西医传统,独创“潘氏法则”,为10万余人重燃生命之灯,成为享誉全球的“癌症克星”。
  
  从小立志学医
  
  


  潘敏求是湖南省浏阳人。其父潘中元是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其母傅波华是一名小学教师。
  潘敏求的爷爷是位中医,也是远近闻名的喉科医生。他的姨妈是学西医的,大姨爹是位西医医师。长辈们平日的把脉看病、打针手术和他们切磋医术的谈话在小敏求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刚满4岁的小敏求常给爷爷捉那爬在水缸边上的蚜泥婆。他看到爷爷将蚜泥婆焙干碾成粉,加冰片、麝香制成给人治喉病的药,高兴极了,因为这喉药中也有他的劳动。就像出生在文学气氛浓厚家庭的孩子,八九岁时会背诵唐诗宋词一样,潘敏求在爷爷的指导下,少儿时期即背熟了不少汤头歌。这为他以后学医特别是涉足中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潘敏求懂事了,当他看到一个个重病患者被病魔夺去生命时,感到十分痛心。他想:是什么恶疾(多数是癌症,当时还没有这种规范化的名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这种恶疾,我的爷爷为什么治不好?我的姨妈、大姨爹为什么也治不好?脾气倔强的潘敏求人小志大,立志要研究一种新方法,研制一种新药,攻破这个恶疾堡垒,为患者根除痛苦。
  1960年,潘敏求参加高考,尽管成绩优秀,但录取的不是他最理想的学校,因而拒绝入学。他来到株洲市一家医院打工,担任司药员。一面工作,一面继续备考。1963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被湖南中医学院(现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录取。
  湖南中医学院汇聚了一大批在中医药领域里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潘敏求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这里贪婪地吸吮知识的乳汁。他除了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科学业和实习外,还强迫自己反复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医方剂》等古医典籍。课余,他到学院图书馆翻阅报刊杂志,了解省内外、国内外新医新药的科研动态及其成果。
  大学5年,他没有忘记在少年时代锁定的目标——攻破恶疾堡垒。这个恶疾,在大学教科书里就叫“恶性肿瘤”,也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癌症。如何治疗癌症,这正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许多医学专家谈“癌”色变,望而生畏。对此,潘敏求却暗暗下功夫,多方搜集资料,了解国内外中医治疗癌症的前沿动态。他还特别注意搜集民间的偏方、验方、单方,以便毕业之后,深入基层,结合临床,探索治癌之道。
  
  自愿接诊肝癌病人
  
  1968年,潘敏求从湖南中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芷江县人民医院工作。
  当时,当地人正被肝炎、肝硬化等顽症困扰,由于这些病太难治了,这里的医生都有点不敢接诊肝炎、肝硬化这类患者,因为治一个死一个,这对医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简直是摧毁性的打击。
  初来乍到的潘敏求,在医院分配工作的会议上,面对院长说:“我家世代医生,让我来专门负责诊治肝病患者吧!”院长求之不得。于是,潘敏求成了芷江县人民医院专门接诊肝病的医生。
  肝硬化的早期是乙型肝炎,晚期发展成肝癌。由于不少患者耽误了诊断期,一入院就成了肝癌的中晚期,要治愈难度大。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原发性肝癌新病人,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达10万之多,而我国就占了其中的40%。肝癌一旦被发现,绝大部分都已是中晚期,故自然生存期限很短,大都在2至6个月之间。上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们千方百计试图攻破这个被称为医学领域的堡垒,然而进展甚微。
  潘敏求苦苦地思索着,成堆成捆的古医典籍被他再次翻过,在大学里接触到所有现代医学前沿知识,一遍遍地在他头脑里浮现。他诊治肝癌患者,采用的是古典医籍所载之经方,或是在实践中疗效独特的偏方、验方、单方。但他总感到解决的办法还是零零碎碎,未成体系,却与西医使用的方法(手术、放疗、化疗)进行比较,效果较好,似有独特之处。
  他认为:西医是个基础性的学科,对病情能进行科学的诊断,提出科学的治疗方案,但西医外科手术讲求一刀切去肿瘤,放疗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化疗是应用化学药物(包括内分泌药物)治疗肿瘤。这三种方法虽为当前治疗肝肿瘤的主要方法,但都有其局限性,如在杀死肿瘤细胞时“敌我不分”,无辜杀死正常组织细胞,使病人免疫系统遭破坏等。而中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既考虑局部的治疗,又对患者全身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整,降低毒副作用,缓解病情。为此,在他的头脑中蕴酿着一个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的构想,扬中、西医之所长,弃中、西医之所短。
  1973年,32岁的潘敏求根据自己5年来的临床和实践研究,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癌的思考》。由于当时没有专业性杂志可以投稿,他便寄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二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张平化。
  张平化读了这篇来自基层的治癌专业论文后,很兴奋。在“文革”的特殊年代,许多科研机构瘫痪,居然还有这样的年轻人独领风骚,拿出如此高水平的科研论文,怎不令他感奋?于是,他立即将论文批示给主持省卫生厅工作的军代表侯金龙,让其组织专家研讨。随后,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省内知名老专家、老教授刘均等积极发言,肯定和赞赏了这篇论文的立意和提出的观点,同时也从关怀爱护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和修改意见。
  研讨会后,省卫生厅安排潘敏求到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进修。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并临床见习了肿瘤的诊治。这样一来潘敏求就既懂中医,又懂西医了。这为他日后制订科学的治癌方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7年,潘敏求惜别工作10年的芷江县人民医院,调任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他的妻子黎月恒医生也一同调来。这里和芷江差不多,同事们接诊时,将肝癌、肺癌患者一一拒之门外。他们说:“这是不治之症,接诊一个,死一个,不如不接的好。”潘敏求看到这些患者无可奈何地离开医院,实在心痛不已!于是,他向时任省肿瘤医院院长的陈章提出:“你们不愿意接诊的肝癌、肺癌患者,我来接诊行不行?”“行!”陈章院长说:“他们回去,是死;不回去,由你接诊,可能有生还的希望。”潘敏求接诊了一批肝癌、肺癌患者,采用了活血化瘀、健脾理气等中医传统方法,使他们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如新邵县农副产品公司党委书记李吉昌患肝癌,经潘敏求治疗后,又在公司党委书记的工作岗位上干了数年。随后,潘敏求建议在省肿瘤医院设立中医肿瘤科,得到了院里的批准。院里同意建立病室,床位由9张增至15张,专接诊各种肿瘤患者。创办中医肿瘤科,当时全国肿瘤医院里仅此一家。潘敏求任科主任,他的妻子黎月恒协助他工作。
  


  潘敏求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医肿瘤科,既接诊肝炎、肝肿瘤患者,又进行实验研究。尽管这里条件简陋,但环境宽松,有图书资料可供参阅,经济上也能得到支持。
  
  研制抗癌新药
  
  1978年,充满激情和兴趣的潘敏求带着助手,花了3个多月时间,跑遍了全省80多个县、区,从海拔1000多米的山区到一望无际的湖区,深入乡村向一些民间杏林高手求教讨方,共收集了上千个有关治疗肿瘤、肝癌等的秘方、偏方。接着,他又跨出省门,北上长春、北京,南下广州,东赴上海,西抵重庆等地,登门拜访我国各地有名望的医学专家,向他们求教。
  在和医学专家探讨中晚期肝病和肝癌诊治方案时,潘敏求和专家们都感到攻破“腹胀—腹水—死亡”这个恶变三步定律是个难题。如何攻破这个难题呢?潘敏求在苦苦地思索着,探索着,加班、熬夜、配方、实验、调整、再调整。有时候,潘敏求感到明明就要抓住什么了,可那东西却又像滑溜溜的鳝鱼一样无声无息地从他的指缝中溜走了。
  终于,长时间无规律地加班加点,潘敏求累倒了。同事们发现他时,他双眼紧闭,嘴唇布满血泡,可手里却还紧紧地拿着一本古医典籍《金匮要略》……他陷入了深深的梦魇之中。
  “我有办法了!”突然一声惊叫,潘敏求醒过来了。他精神大振,告诉同事们:《金匮要略》中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8个字,给我很大启示,它告诉我们,见到肝脏有病变,下一阶段演变就要影响到脾脏,先要对脾脏加以防护,阻止疾病的传变。治肝病,要加健脾的药,肝、脾的药都要用。
  潘敏求认为,肝脏病变是由于瘀毒内结,脾气亏损,邪实正虚引起的。“瘀、毒、虚”正是肝病的基本致病机理。此三者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根据这一理解,他在治疗肝病时首创了“健脾理气、化瘀软坚、清热解毒”的法则。这一法则后来被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六版教材采用,命名为“潘氏法则”。
  理论上的突破,使肝病、肝癌研究终于柳暗花明。在经过近万次的配方后,潘敏求成功拟定了治疗晚期肝硬化腹水和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为主的处方——肝复方。尔后,又在此基础上制成了肝复乐片和肝乐合剂。肝复乐攻破了腹胀、腹水难关,而且对手术后的肿瘤细胞复发、肿瘤细胞扩散转移等均有稳定的控制作用。
  肝复乐在临床上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湘乡市龙洞乡城前村11组村民沈聪兰,患晚期肝硬化腹水,来到省肿瘤医院。经检查,总胆红素515umol/L,B超示:大量腹水。潘敏求给她开了肝复乐及每日中药煎剂一副。1月后她感到病情好转,尿液增多,黑色的瘀血从大便排出,腹胀减轻,硬硬的肝逐渐软化。再次门诊,总胆红素135umol/L,B超示:少量腹水。后又3次门诊,黄疸、腹水消失。
  长沙县黄兴镇太平村村民杜建成,因肝硬化腹水、全身发黄入省城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住院47天病情恶化,大量腹水、黄疸加重。该院认为无法再医治了,劝家属接回去安排后事。家属决定到省肿瘤医院试试。潘敏求接诊后,经查总胆红素816umol/L,B超示:大量腹水。他给杜建成开了肝复乐及每日中药煎剂一副,1个月后门诊,总胆红素155umol/L,B超示:少量腹水。2个月后第3次门诊,黄疸、腹水消失。
  宁乡县山桥乡登高村59岁村民廖爱莲经B超示,右肝后叶有一大小约5.7×5.4×6cm肿块,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潘敏求给她开了肝复乐片及中药煎剂,2个月后肝肿块缩小至3.8×3.6×2cm,4个月后肿块缩小至2.5×2.3×1.7cm,10个月后肿块消失。
  1979年至1984年,潘敏求采用肝复乐与放、化疗对照观察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12例,其中60例单纯用肝复乐治疗,24例采用放疗,28例采用全身化疗。尽管中药组的患者病情较放、化疗组严重复杂得多,但治疗结果却出乎意料:一年生存率中,中药组达20%,放疗组为8.3%,而化疗组无一人。同时,潘敏求还完成了一系列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肝复乐抑癌率达47.34%,无论是口服还是腹腔给药,肝复乐均有非常明显诱导干扰素产生、增强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吞噬癌细胞功能的作用,并对抑制乙肝病毒、恢复肝功能和降低甲胎蛋白有显著的效果。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瞩目。
  1985年,潘敏求的“肝复方(肝复乐)治疗肝病及肝癌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1986年,潘敏求调湖南省中医药院任附属医院院长、中医临床研究所所长兼肿瘤研究室主任。1991年,潘敏求的论文《肝复方(肝复乐)治疗Ⅱ、Ⅲ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省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随后,他的论文《中医药治疗肿瘤调查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药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均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他成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4年,卫生部正式批准肝复乐为国家级抗癌新药,这是我国第一个治疗肝癌的三类新药。9月21日,肝复乐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严济慈、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出席会议。1997年,肝复乐生产线在湖南冷水江市建成投产,当年产值达2000万元,现年产值已过7000万元。
  在肝复乐投入批量生产后,潘敏求又研制了肝喜片(副名平癌片),肝喜片对肝癌、肝硬化、乙型肝炎、肺癌、乳腺癌、胆管癌、食道癌、胃癌、肠癌、肾癌、膀胱癌、鼻咽癌及其他恶性肿瘤,都有显著疗效。此药获省卫生厅批准,由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制剂室生产。
  
  主编《中华肿瘤治疗大成》
  


  
  “癌症可治了!”消息不胫而走。潘敏求所在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肿瘤病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远的有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的,近一点的有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本省患者更是比肩接踵。
  无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每到潘敏求坐诊的头一天下午,病人家属们就在门诊大厅里排起了长龙,挤得密密匝匝。医院门诊办公室、挂号室、煎药房,忙得不可开交,不是这里喊人手不够,就是那里喊莫挤、慢点、等一下。后来,医院党委、行政多次开会商量,终于定下了电话预约挂号和现场挂号两个办法,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又改为报病人身份证号码电话预约挂号,过去那种通宵达旦排队候号的纷扰终于消失了。
  随着病人越来越多,潘敏求开始注重培养后学。他将自己看病的心得、体会、技巧、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的助手和来求学的年轻人。从1992年起,他萌发了写书的念头。他要用手中的笔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在时任副省长潘贵玉和省卫生厅、省科委、省中医药研究院领导等的支持下,他组织部分专家学者,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治疗进展,历时2年多,撰写完成了《中华肿瘤治疗大成》,全书约160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基础理论,阐述了中医肿瘤之病因及致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常用方剂及中草药的运用及现代研究概况等内容;下篇为临床治疗案例,共收集了内、妇、儿等科100余个肿瘤病种,并重点突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中成药治疗等9种治疗方法。
  该书于1996年1月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和归纳中医治疗肿瘤的巨著。中医药大师、中国中西医结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桂清在本书的序言中指出:“此书有如下特点:1、收集病种多,共计100余种恶性肿瘤;2、资料收集丰富,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分门别类收集中医药治疗肿瘤文献、资料,并重视去伪存真;3、治疗方法及手段多样:全书收集了肿瘤辨证论治、中成药治疗、手术及放化疗后治疗、特色治疗、药物外治、针灸、气功、药膳及治疗进展等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特色。”2004年,《中华肿瘤治疗大成》被中华医药学会授予科学技术学术著作优秀奖。
  继《中华肿瘤治疗大成》之后,潘敏求的《中医内科治疗大成》(约130万字)、《肿瘤特色方药》也相继出版。另外,他还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999年,潘敏求被省人事厅和省卫生厅联合评为湖南省名中医。为了医治病人,为了弘扬中医药事业,年过花甲的潘敏求依然每周去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专家门诊坐诊一天。近30年来,他接诊肝病、肝肿瘤患者达10余万人次。
  
  受外国朋友欢迎的中医肿瘤专家
  
  2006年8月,潘敏求当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在此之前的1995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当选为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2001年,他被选为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他被选为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中医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潘敏求的名字远播海外。早在1990年8月10日,世界第15届抗癌大会在德国汉堡举行时,时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所长的潘敏求,就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学界第一人,应邀登上讲坛,宣读了他的论文《肝复方(肝复乐)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向来自世界各国的肿瘤专家阐述肿瘤之病因、致病机理和用中西医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接着他放映了随身携带的3张幻灯片:第一张是介绍中国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新的科研成果;第二张是某肝癌患者的病历及做切片检查的情况;第三张是该患者经治疗后在长城上骑马的雄姿。顿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他走下讲坛时,大会组织者和与会的外国专家、学者纷纷上前同他热烈握手,称赞他的报告很精彩,学术价值高,为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1998年8月,潘敏求应邀在菲律宾访问半个多月。他除了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给医学专家、社会上层人士和华侨华人代表作了中国中医药医治肿瘤的学术报告外,还在马尼拉市一所慈善机关举行了两场义诊。第一场义诊,肿瘤患者排队请潘敏求辨证施治;第二场义诊时,闻讯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他们将潘敏求团团围住,幸有菲律宾官员维持秩序,才将潘敏求“解救”出来。两场义诊,潘敏求给100多位菲律宾癌症患者开了中医药处方。其中,该国一位将军夫人服了潘敏求的肝复乐及中药煎剂后,很快就能在庭院里散步了,令刚从美国学医归来的将军女儿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2002年6月30日,国际中医药治疗肿瘤大会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之一的潘敏求主持会议,听取治癌新秀们宣读自己的论文,他最后进行点评,奖掖新秀,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中国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原则。会后,有人找他索取治癌资料,更有癌症患者要求当场施治,潘敏求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近17年来,潘敏求多次应邀赴美国、德国、韩国、泰国、菲律宾、澳大利亚、南非、坦桑尼亚等国参加学术活动、讲学和义诊。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将他的名字和事迹收入《世界名人词典》。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普通家庭,都知道中国湖南有个潘敏求,用中医药医治癌症,疗效好。⊙
其他文献
春风扑面,潮涌三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启了富民强省的新征程,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础,作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三湘人民在新一届省委的带领下,万众一心,真抓实干,奏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强音。希望,在田野大地上升腾。    湘江之畔,鱼米之洲,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湖广熟
期刊
1984年7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许海峰在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决赛中以566环的成绩获得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记录。许海峰还是萨马兰奇以奥委会主席身份颁发的第一个奥运会冠军。  1957年8月1日,许海峰生于安徽省巢湖地区,1982年入选安徽省队,1984年入选国家队。在1986年第10届亚运会
期刊
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组织就是他们温馨的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接受组织的教导和鞭策,拥抱同志的鼓励与帮助;在这个大家庭里,他们的理想信念不断得到升华,他们的思想情操不断受到磨砺。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引为最大自豪与骄傲的就是:    正是因为党在心中,湘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顾一切艰难困苦,坚定不移地走上为人民奉献的道路,留下了许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的感人事迹……    疾风知劲草
期刊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高票通过决议: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此举是中国实施“为农减负”等惠农政策的重大举措之一。此前,全国各地即已开始了“为农减负”的种种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湖南省湘乡县(今湘乡市)迈出了为农村生产队(村民小组)、社员(农民)减负的坚实步伐。1978年,中共中央以37号文件对湘乡经验进行了转发,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湘乡经验”的
期刊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国南车集团株洲车辆厂组装车间中电班班长欧清莲是一位个头不高、略显文弱的女电焊工。她始终坚持在技术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的新造铁路货车关键生产第一线,就像一颗钉子钉在了“苦、脏、累”的电焊班组。1994年以来,她先后17次获得“三八红旗手”、 “高产能手”、“质量能手”、“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永葆本色的主人翁    “干好活
期刊
接到爸爸粟裕病危的通知,经上级批准,我从部队赶回北京,赶到解放军总医院。此时,爸爸已生命垂危。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30分,我陪爸爸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旅程。如今,爸爸虽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谆谆教诲,仍时时浮现在我眼前。    教我爱枪,要我做知枪懂枪的军人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出生在江苏扬州的外公家。那时,爸爸正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行频繁的反“扫荡”和艰苦卓绝
期刊
他朴实谦和,甚至略显“笨拙”,然而,貌似笨拙的他,却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催人奋进的事迹,有着一种让人崇敬的可歌可泣的高贵品质和一种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从农民到采煤工,从矿先进工作者到全国劳模,从省党代表到党的十七大代表,他用心点燃了那盏闪亮的矿灯,实现了人生最辉煌的跨越。  他,就是新时代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湖南省衡阳市柏坊煤矿斗岭工区掘进一队队长唐孝君。    1988年3月,年过30岁的
期刊
进入衡阳市西外环路段,耀入眼帘的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园林式的现代化新城。这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生产厂房比肩林立。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广场和公园星罗棋布。绿树花草掩映在楼宇之间,整体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方便。这就是衡阳市新崛起的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衡阳高新区)。      蒸湘河畔辟新城    20世纪80年代,衡阳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拳头产品,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试图赶上沿
期刊
2000年9月18日,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湘西妹子杨霞在女子举重53公斤级的比赛中,以100公斤的成绩打破抓举世界纪录,以绝对的实力夺得冠军,同时实现了其集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冠军于一身的“大满贯”梦想。杨霞满含自信和渴望的微笑,还有脸上那一对深深的酒窝,自此成为永远驻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经典瞬间。    蛮劲不让须眉    1977年11月,杨霞出生在湖南湘西自治州保靖县迁陵镇龙头山下
期刊
毛泽东两打茶陵城    茶陵地处湖南东部,是井冈山的西边门户和屏障。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计划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第一步就是占领茶陵县城。因而192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工农革命军两次攻打茶陵县城。  10月中旬,毛泽东指示前委委员、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党代表宛希先率一营二连、三连经安仁打茶陵。临行前,毛泽东召集准备攻打茶陵的干部战士讲了话,大意是:要向群众作宣传,扩大革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