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悲壮

来源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斯塔夫.马勒,这个有着犹太血统的奥地利籍波西米亚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音乐作出的贡献,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在他弥留之际,留下了一部写满他的内心体验的套曲《大地之歌》。我所关注的三个方面是,一,歌曲的创作动机背景;二,马勒在他音乐创作中的生命体验;三,马勒作品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关键词:心理精神分析;唯心主义哲学观;宗教信仰;后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3-122-03
  
  一、《大地之歌》的诞生
  在20世纪初,马勒作为典型的世纪末的人物,他的成熟创作就是创作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是1911年去世的。这个人在音乐史上是个特例,原来都被认为只是个小人物,原来不被认为会是个有很大影响力的作曲家。但是从60年代以后,他的地位在音乐史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被认为是继莫扎特,贝多芬等等这些人以后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很忙碌,因为他是一个职业的指挥家,也是原来维也纳歌剧院院长,所以作曲是业余的。
  那么,为什么马勒在最近几十年中变得这么重要?原因在于他的作品中所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的人文精神,而这样的主观体验在他的最后作品《大地之歌》中尤为显现。
  1907年对马勒来说是多事的一年,种族的排斥,生活的打击,精神的折磨使马勒在四年后的生命之终怀着无奈,凄苦,愤世悲观的情绪以及对艺术的执著离开了人世。
  《大地之歌》是马勒生前,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本汉斯.贝特格译文的唐诗集子《中国之笛》(中国笛子)激发的创作灵感。这本集子中的诗作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他当时的心境处境太吻合了。于是,他从中选取了七首诗,写出了这部包含六个乐章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马勒称它为“一部男高音,女低音(或一部男中音)和乐队的交响曲作品”,以表现他这一时期的复杂的内心情感。只可惜这部作品在他在世之日并没有得到演出,直到1911年11月20日才在慕尼黑首次上演。
  在这部作品中,马勒用取了李白的三首诗(《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的(《送别》)作为歌词,而其他的两首歌词已经无源可查了。
  歌曲作于1908年。三年后初演于慕尼黑,当时作者已经去世。作品用女中音 (或男中音)、男高音演唱加上乐队演奏。作者称之为“交响曲”,但未排入其交响曲的编号,这部作品完成于作者的第八交响曲之后,据说是马勒认为按顺序将之排为“第九交响曲”不吉祥,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大地之歌”,然而这竟也成为马勒的绝笔之作。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写作完成,这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酒歌”,原诗为李白的 《悲歌行》,在暗淡中藏有无限的憧憬和美感。
  第二乐章:“秋日孤人“,据说原诗作者是钱起。此曲虽然具有普通交响曲的慢乐章性格,但是却并非形式音乐,而是一种内容很深的诗。
  第三乐章:“青春”,被认为是李白的原诗。音乐表现了马勒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借酒消愁,设法逃避尘世的一种厌世思想。
  第四乐章:“美女”,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中国风味的木管旋律与歌曲互相交缠,乐章末尾则留下了神秘性的大提琴与竖琴的泛音。
  第五乐章:“陶醉于春天的人”。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德译文与原诗很接近,马勒也完全依照原德译文使用,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忠实于原诗的部分。这个乐章以音乐华美而著称。
  第六乐章:“告别”,原诗为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的《送别》。这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长大,而且最优美的音乐。也可以说是马勒对现世的告别。这是一首悲观主义者对现世的厌倦,对彼岸的憧憬,和赞美大地的最后的颂歌。
  我们能知道的是,李白,这个生活在封建而古老文明的东方国度。马勒,这个生活在资本主义思潮的西方,是什么吸引了他对李白如此浓厚的兴趣?是因为他们同样有着孤傲和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脾性?还是都经历了怀才不遇,虽有远大理想抱负却无法实现的共同遭遇的缘故?这只有当时的他才能超越时代地去体会了。
  二、《大地之歌》的创作生命体验
  马勒是个很注重生命感觉的人,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对世界美好的无限渴望,矛盾的人生态度,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至高无上的神灵。包括现在人的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承受的现实压力,痛苦和他产生的共鸣。人的心里发生变化,人们发现生活就是这样的,生活本身不是美好的,生活就是苦难多多的,生活就是一个大杂烩,所以音乐也是宣泄苦楚的一个工具。
  马勒曾经自己说过,他说音乐就应该象一个世界,应该包容一切。
  在这部《大地之歌》中,他以一个唯心主义的表白者,表达他对尘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烦恼,忧郁,寄托凄凉落魄的情感。在六个乐章中,第一,三,五乐章由男高音独唱。第二,四,六乐章由女低音,男高音独唱。歌曲中既有对生活热情的期盼,又有对死亡恐惧的感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尽情享受生命与预感面对死亡的矛盾和困惑。这个有深刻的宗教思想的作曲家,把哲学与世俗,个性与共性,浪漫与现实糅合进了音乐中。马勒在后期创作中,把大多时候都放在了死亡的这个乐思上,他总是会去思考面对死亡,他对死亡和无奈命运有着很执著的关注,关注人最重大的命题,人生存以后怎么样生活着,死亡后会是什么样。在《大地之歌》中无不流露出来他的思考和体验,在音乐中,表达无可奈何的心情夹杂着刻薄的讽刺。
  《大地之歌》的第六乐章“永别”的主体作为典型的象征,表现他悲哀地告别生命,痛苦和无奈,还有无助。不难想象,痛失爱女,艺术道路的坎坷不平给马勒带来了深刻而可怕的打击。他在作品中关于自己生命里真实的体验,在那样一个混乱而倍受排挤的现实生活中,还能够努力坚持发出自己的内心声音,自己最真切的体会,并倔强地走下去,伴随着马勒痛苦不堪的岁月,聆听自己内心,表达对女儿的哀思。这样的孤独和悲伤,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并且深切体会的。马勒的音乐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他的音乐要求要有比较复杂的人生经验,能够在音乐中和生命相似体验产生共鸣。
  在《大地之歌》第一乐章中,马勒运用“告别”的动机,表达中国诗人所描述的“生死两茫茫……”第六乐章中描述的“大地一片青葱,春意盎然……”这样尽情享受生命和面对死亡的矛盾态度,不仅是他本人,也是后浪漫主义的暮秋意境的写照。他的歌曲创作,很讲究性格,心里纬度比较复杂,听他的歌曲,音乐往往有很多侧面。刻骨铭心的音乐表情,他沉醉在自己编制的矛盾的“世界”里。一面痛苦地煎熬,一面又希望得到精神和灵魂的救赎和释放。把马勒《大地之歌》的六个乐章的标题内容拿来比较排列一下,是否就是作曲家本人一生的写照,我想这个问题在歌曲本身的表现中就已经找到了答案。
  由于世界观的局限,加上马勒受到叔本华,哈特曼等德国,奥地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并受俄国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灵魂净化,服从命运”说教的感染,使他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找不到正确的出路,只能够在宗教信仰中寻找自我解脱。他对身体遭受的折磨,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对死亡的恐惧,无奈孤独地承受着。《大地之歌》正寄托了他愤世嫉俗,孤高超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浓烈的悲观情绪。他的六个乐章,标题、内容展示了他从哲学角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同样如此消极:人生是虚无的,人们只有在天国才能得到安息。这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处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世界观上的局限性和对现实的迷茫困惑。
  《大地之歌》的第一,三,五乐章歌词相对比较欢快激动,而二,四,六乐章的歌词就带有更多的感伤和哀怨。在第二乐章中,歌词“微风爱抚的手打开了她们的衣袖,它把她们迷人的香气传到周围的空气中。”正是马勒的自我感受,对美好的期望和他的音乐修养,他对人生和音乐的真诚,这种真诚让他的音乐在完整表现时不断抒发出一种悲剧的美。
  三、马勒作品体现的人文精神和内涵
  研究马勒的学者Neville Cardus形容马勒在创作每一部新作品时就好像“蜕了一层皮一样”,另一位马勒专家Deryck Cooke在看到这句话时就写下了这样的批注:“马勒的作品总是充满热情、甚至是不顾一切地将作品同某种特定的氛围紧紧联系在一起,且不论这种方式对作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至少每次给人的感觉都是唯一的。”马勒的人格分裂在音乐上的表现是悲惨和欢快、沮丧和癫狂、痛苦和欢愉、绝望和希望的对立,所有的对立都并存于他的音乐中。这些全然对立的特性不仅在他的声乐作品中表现出来,在他的交响乐曲创作中也是十分突出的。马勒音乐的起点是绝望,而终点则通向终极意义上的快乐。马勒在《大地之歌》中终于将自己毕生主要运用的两种音乐体裁——交响曲和艺术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我们中国听众来说,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马勒是受中国唐诗的启发而写出这部交响曲的。他从中国古诗中找到了与自己的心境契合的因素——对自然的体悟和热爱、人生的苦难以及对短暂的尘世生命的感喟。这些优美的诗篇跨越了地域、时代和民族的鸿沟,同二十世纪壮丽的交响音乐融为一体,它承载了作曲家晚年的深沉情怀,同时散发出一种绝伦的凄美。
  马勒最忠实的朋友和支持者布鲁诺·瓦尔特在《古斯塔夫·马勒》一书中指出:“在《大地之歌》里,大地在逐渐消逝。他呼吸到了另一种气息,被新的光芒所照耀——这是马勒写出的一部完全新颖的作品……每个音符都传递着他的独特声音,每个词,尽管来自千百年前的古老诗篇,都是他自己的。《大地之歌》是马勒最个人化的内心表白,也是一切音乐中最个人化的内心表白。”但马勒未能听到《大地之歌》的演出。1911年11月20日时候瓦尔特在慕尼黑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演。
  马勒酷爱文学,在这方面的修养可说是相当渊博,借着他浓厚的浪漫精神,诗与音乐得以自由地交流,表现强烈的个人特质。马勒的时代到来了,而且已经到来很久了,甚至在他的精神顺着笔尖流入他的每部作品的每一小节的时候就到来了。然而在那个时代,仅仅就他早已知道人们将在半个世纪后理解并接受他在人生和生死的见解上深刻感受,他是具有预见性的。
  马勒的全部作品基本上是关于矛盾的。试想一下,马勒既是作曲家又是演奏家;既是犹太人又是基督徒;既有信仰又是怀疑论者;既天真又世故;既是波希米亚人又以维也纳为家;既是浮士德式的哲学家又是东方神秘主义者。然而,主要的冲突产生于一个处于世纪之交时代的西方人和他的精神生活之间。从这一对立中产生了存在于马勒的音乐中的那一长串数不胜数的矛盾对比,我们能够感受到马勒的两面性在他《大地之歌》中的表达。
  还是回到那些冲突。马勒的两面性意味着什么?他眼中的世界,十分体面、虚荣、繁华,并且似乎无疑将永久这样维持下去,还有对灵魂不朽的信仰,然而世界却在这样的外表下崩溃而化为碎片。而造成这些使人心力交瘁的两重性的原因在于,所有这些忧心忡忡的形象,都是伴随着精神生活中的各种印象一起形成的。马勒的灵魂包围、渗入并照亮了这些残酷的画面,并以此戏谑的手法预示了人生可能会何等悲惨。急切地渴望宁静,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渴望之后所只能得到的不祥的怀疑。显然,音乐之中那些与生俱来的狂热、情绪的过度渲染、对组织机构的狂热、显示力量的姿势,所有这一切都因引起天真的回忆、对年轻时的梦想的痛苦回想、对天国的向往、对拯救的神圣宣告或者其它一些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东西,从而使人更为痛苦。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厌恶、对永生的强烈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之间的冲突。在马勒的音乐中最终所能领悟到的是终生折磨并撕裂他的两面性,这就是马勒所说的“我的时代终将会到来”的含义。而这预言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世界从未有过的美丽。
  命运确实赋予他非凡的魅力,并在音乐史上占据一独特的地位。对他来说《大地之歌》中最后的C大调大三和弦是一切浮士德式的历史人文精神的最后的C大调大三和弦。
  
  参考文献:
  [1] Philharmonia.Partituren《Gustav Mahler,the song of the Earth》[J].published by Universal Edition.No.217.
  [2] 大地之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34).
  [3] 汪启章,顾连理,吴佩华编译.外国音乐辞典[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462.
  [4] Grout.D.J,Palisca.C.V著.《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W.W.Norton&Company,Inc.in 1988.4th.edition.P682.
  [5] 钱仁康编著欧洲音乐简史[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39:141.
  
  作者简介:
  叶潇奕,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在回顾了个体户税负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例得出了当前我国个体工商户税费负担较重的结论。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一是适当降低增值税征收率;二是调整个体户生产经营所得税前扣除标准和税率;三是大力推行个体户建账制度;四是大力推行电子定税制度,变人管为机管;五是继续实施和加强税收精细化管理等等。  关键词: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税收政策: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810.42
期刊
(一)传统中国画写生的含义  英语中“写生”被称为Formnature ,取面向自然之意,其中不免有将“自然”对象化的意思。西画中那种定点观察(焦点透视)的绘画方式,便于对象做细致的分析和入微的了解,促成了西方绘画长于状物和刻画的特点。而在中国画语境中,关于“写生”则有着多层的释义,有人把“写生”理解为某种技法的规定,有人把“写生”解释为一种绘画体裁,有人把“写生”当作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语言。但深
期刊
摘 要:文章从高职院校“双证型”学生培养模式入手,分析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全面阐释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而分析“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与模式:首先,各部门联动积极培育“双师”文化;其次,高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再次,以校企合作、学研结合为切入点,成立师资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后,成立专家组织,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文章为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
期刊
摘 要: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会计与审计专业通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注重实践能力的“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对“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总结。首先介绍了“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其次总结了实施“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的五项工程。最后对创建“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与审计专业;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随着流通市场的日益完善,国内外巨型零售商的崛起,电子商务对消费形态的革命性颠覆,供应链体系的日趋优化,定位于传统批发市场的华东食品城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生存空间逐渐萎缩,要想重新回归市场,必须找到突破点,实现定位创新。本文结合华东食品城的优劣势分析,从战略定位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商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与集成。  关键词:批发市场 ;商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4.1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本文依循巴克森德尔的方法,从关良作品简单稚拙的表象层层深入,将其中的相关“规则”抽丝剥茧,呈现于读者面前,以期待更多的人深入到关良的艺术世界之中,正确地理解并欣赏他的戏曲人物画创作。  关键词:融戏入画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3-124-03    关良是中国20世纪极具创造力的杰出画家,他年少时便负笈日本,在那个多元并存的特殊的文化时
期刊
摘 要:随着环境的动荡和顾客需求的复杂多变,制造柔性逐渐成为制造商在不确定环境和动荡的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竞争武器。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具体研究环境不确定性、制造企业柔性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来自珠三角的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利用SPSS16.0、LISREL8.7分析工具验证了环境不确定性与制造柔性及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关键词:动态环境;制造柔性;竞争优势  
期刊
摘 要: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湖泊生态问题已引起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战略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生态湖泊”,实现渔政管理事业的新飞跃,就是要实现“三个拓展”,即从生产管理,拓展到注重渔业产业服务、促进渔农民增收上来;从渔业资源管理,拓展到注重渔业资源养护、促进湖泊渔业生态环境优化上来;从作业秩序管理,拓展到注重平
期刊
摘 要:面对淘宝、麦考林、梦芭莎等网络销售的迅速发展,网络营销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融合《洪范九畴》天人关系思想,提出若干网络营销服务管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营销;服务管理;洪范九畴;天人关系思想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2-35-02     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包括Intranet企业内部网、EDI行业系统专线网及In
期刊
摘 要:词是一种和音乐有着密切联系的文学形式,长久以来,在与音乐的交流和碰撞中,它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远不能达到的。宋代婉约词本身便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把宋词作为艺术歌曲的表现主题或内容,运用现代的作曲技法来重新诠释古代经典之作,这便给了艺术另一方表现空间,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本文以词与曲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结合柳词的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