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王立华,1979年生,1998年参加工作,曾于山东省临沂八中、临沂十二中任教,现任职于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全国首届十佳班主任,系教育部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特聘导师,应邀到全国近30个省、市、区作教师培训讲座近600场。出版有《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等4部著作。
优秀学生的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话题,目前的“学生评优”仍然存在需要弥补的种种不足。基于此,我对“学生评优”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探索。
一、“学生评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目前,“矮中取高”的差额式评选是一种典型的区分性管理行为,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行为。这分明是在拒绝肯定学生的成长行为,自然会打击各个层面学生的成长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学生评优”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广大学生的成长行为未必会受到表彰
第一,绝大部分学校以学习成绩和品德为基本的评价内容,导致学校或班级设置的评选项目不能涵盖学生多元化的成长空间、丰富多样的成长行为。第二,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优秀生在各个班级不是均衡出现的。按比例分配的学生评优名额只考虑了各个班级的人数,没有关注到各个班级的实际发展区别。第三,评奖方式、奖励形式很单一,未必能真正体现优秀生的成长价值。
(二)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学生的成长积极性
第一,经常被评为优秀生的学生,多半以为荣誉迟早会“等来”,他们并不一定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秀素养。第二,评选名额有限,班级中总会有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成为“不优秀生”,这些“不优秀生”还会努力吗?第三,选出“优秀生”后发奖状、戴红花、发奖品对学生进行“名正言顺”的群体、层次区分,过早地给学生“贴标签”,这对于那些大器晚成型的学生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们的优秀素养需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三)引导学生从小过分地关注外在评价
现在,“学生评优”的项目、标准、程序等大都是教师等成年人设定的,这无异于把学生们生拉硬拽过来参加成年人的评选游戏,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评选结果,无疑是在引导学生过分地关注来自成年人世界的外在评价。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成功几率的增加、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所需要的评价素养是较高的自我评价素养。目前的“学生评优”,恰恰忽视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素养。
二、“学生评优”本来是怎么回事
人的尊重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对于学生而言,他尊需要是指学生渴望拥有外界赋予的名誉、威信,或得到他人的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自尊需要是指学生天生具备向往完美身体、优秀学业、展示优秀特质、自我改善、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基于此,学校在组织“学生评优”时,既要有他评,更要有自评。
他评,理应是肯定学生成长体现的教育行为,满足学生的他尊需要。他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些有关组织按照某种标准对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成长质量进行衡量、评价,分出档次,并对评定为较高档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物质肯定。他评的落实载体是教师评判和同伴互评。他评理应是对全体学生的他尊需要的满足,通过这种外在肯定帮助学生辨别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继续前进,同时吸引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
自评,理应是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技术手段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行为,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论证、明晰自己应当达到的成长境地,并在具体真实的任务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在多种成长表现形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使自己的潜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激励自己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三、“学生评优”改革走向哪里
(一)形成独特的“学生评优”方法论:培根 育种
1.“学生评优”是一种培根行为
我以为,促进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学生评优”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应定位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学生评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发光体”,这样才有助于培育学生挖掘成长潜能的能力。
2.“学生评优”是一种育种行为
我以为,“学生评优”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进步,意识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成为优秀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这样,“学生评优”的频率越高、项目越多才越有助于培育学生心中自信快乐、积极向上的“种子”。
(二)设置尽可能多的评优项目:智能发现 成长领域
1.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理性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行为
学生的智能系统是多元的,相互作用后会产生特殊的外显行为,这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学生智能类型的特征界定指标,共分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8类62个分析方向,提醒学生辨识自己的智能类型,并据此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关照自己的成长行为。
2.引领学生关注自己多元的成长领域,科学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体现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工具,我设计了优秀项目申报参照框架。我从社会责任、社会实践、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自我服务等领域设计了相关的申报方向,提醒学生从多个方面寻找自己的成长体现。
(三)设置多种申报形式:自荐与他荐结合 竞争与展示结合
1.常规优秀生项目的申请
学期初,我和任课教师、学生们一起确定各类优秀学生的申报标准,公示出来,让学生们按照标准去努力。学期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填写优秀生申报表,申报相应的优秀生类别。最后,我和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一起根据学生的申报材料,确定学生们是否符合相应的优秀生条件。每一类优秀生的名额不限制人数,具备条件的学生就可以申报。
评优如果不展示,学生的优秀也就微缩成了一张荣誉证书,无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品味到它的分量。因此,评优的过程中,必须加入展示的环节,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准备素材、陈述理由甚至当众拿出“绝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本人的求胜欲望,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痛。
2.优秀生的自主申请
学期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自主确定要申报的项目。比如,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书写有了明显的进步,只要学生提供一套完整、齐全的本学期作业本,然后描述清楚自己的书写有了哪些进步,由我、任课教师、课代表、申请者本人选取合适的时间,一起分析,最后确定该申请者是否具备这一项优秀条件。
3.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根据班级实际、一些优秀学生的特殊成长表现、向家长征集来的成长体现等情况,在学期末共同商定设立一些优秀生项目
在每一学期的第一个星期,我负责牵头成立由我、各科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班干部代表组成的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大约有15人左右。有时也邀请家长参加,但家长一般不参与投票、表决。
(四)使奖品设置个性化:个性奖状 个性奖品
1.改变奖状的设计方式,尽量使奖状能凸显学生受表彰时的背景因素
比如学生个人的奖状,要把学校的校徽设计进去,代替学校的印章,奖状中要出现学生获奖前拍的照片(见图1)。比如班级的集体荣誉奖状,我把全班学生的合影也设计进去了(见图2)。
2.奖品尽量实现个性化
我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不同年度的奖品不一样,同时,在价值等同的前提下,实现奖品的个性化。比如两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位上学需要骑自行车,我便向学校申请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一位英语成绩不好,需要练习听力,我便向学校申请给她买了一个MP5。
(五)评优滚动效应的发挥:定期评审 不定期抽检
优秀生自主申报后,受表彰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容易给外界造成优秀生泛滥的假象,降低优秀生的含金量。为此,我将学生自主申报和不定期抽检结合起来。在下一次评选优秀生之前,如果多次抽查某一位同学的某项奖项,结果均显示为合格的话,可以免评,再度授予该生此种荣誉称号,并用基础奖励、发展奖励、优秀奖励三个不同的档次加以区分。对于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优秀生,督促其在一定期限内整改、提高,否则追回证书,取消荣誉称号。
(六)加大外围支撑力量的建设力度:自身力量 家庭力量
1.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为这些优秀生项目都属于个性化奖励,科学设置这些项目要求我必须非常熟悉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2.激发起学生的申报热情
我组织班会讲这种评优制度的益处,让学生意识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当代成功人士的重要素养,先从意识上对他们进行唤醒。
3.争取家长的支持
绝大多数家长只认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四个优秀生项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把学生的申报项目进行整合,把一些相关的评优项目统一到家长普遍认可的某一评优项目下。比如,把单科成绩优秀者、总成绩优秀者、学科的某一项学习素养优秀者统一命名为“学习标兵”。而且,我和任课教师还对每一位获得优秀生奖项的学生进行成长描述,让家长具体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
4.引导学生科学地积淀成长结果
学生普遍不会理性地积攒日常成长体现的档案材料,导致学生们学期末申请优秀项目的时候,拿不出有力的材料证明。为此,我和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教他们学会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为自己积攒下有关成长的各种材料。
王立华,1979年生,1998年参加工作,曾于山东省临沂八中、临沂十二中任教,现任职于临沂光耀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全国首届十佳班主任,系教育部骨干班主任国家级培训特聘导师,应邀到全国近30个省、市、区作教师培训讲座近600场。出版有《回归生命——一位班主任的生命教育实践》等4部著作。
优秀学生的评选、表彰(以下简称“学生评优”)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话题,目前的“学生评优”仍然存在需要弥补的种种不足。基于此,我对“学生评优”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与探索。
一、“学生评优”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目前,“矮中取高”的差额式评选是一种典型的区分性管理行为,而不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行为。这分明是在拒绝肯定学生的成长行为,自然会打击各个层面学生的成长积极性。
我认为,这样的“学生评优”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广大学生的成长行为未必会受到表彰
第一,绝大部分学校以学习成绩和品德为基本的评价内容,导致学校或班级设置的评选项目不能涵盖学生多元化的成长空间、丰富多样的成长行为。第二,各个班级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优秀生在各个班级不是均衡出现的。按比例分配的学生评优名额只考虑了各个班级的人数,没有关注到各个班级的实际发展区别。第三,评奖方式、奖励形式很单一,未必能真正体现优秀生的成长价值。
(二)会不同程度地打击学生的成长积极性
第一,经常被评为优秀生的学生,多半以为荣誉迟早会“等来”,他们并不一定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优秀素养。第二,评选名额有限,班级中总会有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成为“不优秀生”,这些“不优秀生”还会努力吗?第三,选出“优秀生”后发奖状、戴红花、发奖品对学生进行“名正言顺”的群体、层次区分,过早地给学生“贴标签”,这对于那些大器晚成型的学生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们的优秀素养需要在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三)引导学生从小过分地关注外在评价
现在,“学生评优”的项目、标准、程序等大都是教师等成年人设定的,这无异于把学生们生拉硬拽过来参加成年人的评选游戏,使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评选结果,无疑是在引导学生过分地关注来自成年人世界的外在评价。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成功几率的增加、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所需要的评价素养是较高的自我评价素养。目前的“学生评优”,恰恰忽视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作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素养。
二、“学生评优”本来是怎么回事
人的尊重需要包括自尊需要和他尊需要。对于学生而言,他尊需要是指学生渴望拥有外界赋予的名誉、威信,或得到他人的赏识、重视和高度评价;自尊需要是指学生天生具备向往完美身体、优秀学业、展示优秀特质、自我改善、实现自我价值等需要。基于此,学校在组织“学生评优”时,既要有他评,更要有自评。
他评,理应是肯定学生成长体现的教育行为,满足学生的他尊需要。他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一些有关组织按照某种标准对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成长质量进行衡量、评价,分出档次,并对评定为较高档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物质肯定。他评的落实载体是教师评判和同伴互评。他评理应是对全体学生的他尊需要的满足,通过这种外在肯定帮助学生辨别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继续前进,同时吸引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向优秀学生看齐。
自评,理应是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技术手段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的行为,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论证、明晰自己应当达到的成长境地,并在具体真实的任务解决过程中提高和发展自己,在多种成长表现形式中展示和证明自己,使自己的潜在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激励自己向人生的更高层次迈进。
三、“学生评优”改革走向哪里
(一)形成独特的“学生评优”方法论:培根 育种
1.“学生评优”是一种培根行为
我以为,促进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学生评优”改革的价值取向,也应定位在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学生评优”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发光体”,这样才有助于培育学生挖掘成长潜能的能力。
2.“学生评优”是一种育种行为
我以为,“学生评优”必须让每一位学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进步,意识到自己非常有可能成为优秀学生,或在某一方面是优秀的。这样,“学生评优”的频率越高、项目越多才越有助于培育学生心中自信快乐、积极向上的“种子”。
(二)设置尽可能多的评优项目:智能发现 成长领域
1.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理性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行为
学生的智能系统是多元的,相互作用后会产生特殊的外显行为,这决定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平衡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学生智能类型的特征界定指标,共分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8类62个分析方向,提醒学生辨识自己的智能类型,并据此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关照自己的成长行为。
2.引领学生关注自己多元的成长领域,科学地看到自己的成长体现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理性的分析工具,我设计了优秀项目申报参照框架。我从社会责任、社会实践、学习习惯、团队精神、自我服务等领域设计了相关的申报方向,提醒学生从多个方面寻找自己的成长体现。
(三)设置多种申报形式:自荐与他荐结合 竞争与展示结合
1.常规优秀生项目的申请
学期初,我和任课教师、学生们一起确定各类优秀学生的申报标准,公示出来,让学生们按照标准去努力。学期末,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填写优秀生申报表,申报相应的优秀生类别。最后,我和任课教师、学生代表一起根据学生的申报材料,确定学生们是否符合相应的优秀生条件。每一类优秀生的名额不限制人数,具备条件的学生就可以申报。
评优如果不展示,学生的优秀也就微缩成了一张荣誉证书,无法让学生本人和其他同学品味到它的分量。因此,评优的过程中,必须加入展示的环节,学生直接面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准备素材、陈述理由甚至当众拿出“绝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本人的求胜欲望,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苦痛。
2.优秀生的自主申请
学期末,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情况,自主确定要申报的项目。比如,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书写有了明显的进步,只要学生提供一套完整、齐全的本学期作业本,然后描述清楚自己的书写有了哪些进步,由我、任课教师、课代表、申请者本人选取合适的时间,一起分析,最后确定该申请者是否具备这一项优秀条件。
3.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根据班级实际、一些优秀学生的特殊成长表现、向家长征集来的成长体现等情况,在学期末共同商定设立一些优秀生项目
在每一学期的第一个星期,我负责牵头成立由我、各科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班干部代表组成的班级优秀生评选理事会,大约有15人左右。有时也邀请家长参加,但家长一般不参与投票、表决。
(四)使奖品设置个性化:个性奖状 个性奖品
1.改变奖状的设计方式,尽量使奖状能凸显学生受表彰时的背景因素
比如学生个人的奖状,要把学校的校徽设计进去,代替学校的印章,奖状中要出现学生获奖前拍的照片(见图1)。比如班级的集体荣誉奖状,我把全班学生的合影也设计进去了(见图2)。
2.奖品尽量实现个性化
我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保证不同年度的奖品不一样,同时,在价值等同的前提下,实现奖品的个性化。比如两位非常优秀的学生,一位上学需要骑自行车,我便向学校申请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一位英语成绩不好,需要练习听力,我便向学校申请给她买了一个MP5。
(五)评优滚动效应的发挥:定期评审 不定期抽检
优秀生自主申报后,受表彰的学生数量增加了,容易给外界造成优秀生泛滥的假象,降低优秀生的含金量。为此,我将学生自主申报和不定期抽检结合起来。在下一次评选优秀生之前,如果多次抽查某一位同学的某项奖项,结果均显示为合格的话,可以免评,再度授予该生此种荣誉称号,并用基础奖励、发展奖励、优秀奖励三个不同的档次加以区分。对于抽查中发现的不合格的优秀生,督促其在一定期限内整改、提高,否则追回证书,取消荣誉称号。
(六)加大外围支撑力量的建设力度:自身力量 家庭力量
1.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因为这些优秀生项目都属于个性化奖励,科学设置这些项目要求我必须非常熟悉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专业领域的知识。
2.激发起学生的申报热情
我组织班会讲这种评优制度的益处,让学生意识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是当代成功人士的重要素养,先从意识上对他们进行唤醒。
3.争取家长的支持
绝大多数家长只认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学习标兵”“学习进步奖”四个优秀生项目。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把学生的申报项目进行整合,把一些相关的评优项目统一到家长普遍认可的某一评优项目下。比如,把单科成绩优秀者、总成绩优秀者、学科的某一项学习素养优秀者统一命名为“学习标兵”。而且,我和任课教师还对每一位获得优秀生奖项的学生进行成长描述,让家长具体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
4.引导学生科学地积淀成长结果
学生普遍不会理性地积攒日常成长体现的档案材料,导致学生们学期末申请优秀项目的时候,拿不出有力的材料证明。为此,我和任课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教他们学会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为自己积攒下有关成长的各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