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不必不如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ar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评析试卷的操作目的
  1.为改变学生不主动学习,不认真学习,敷衍潦草的学习态度,让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考试,以教师的角色参与评卷。
  2.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专心于学习当中。从评卷者的角度来看试卷,看答案,看答题。每次评析试卷,认真解读一道题,客观评价一道题,清晰讲解一道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水平。
  3.改变以往教师评卷时因为工作量大而时间长,影响及时反馈,不能收到最好测试效果的现状。学生评析试卷活动完成试卷评分和分析工作及时,反馈及时,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
  4.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真正做到学生自己能讲的、会讲的都不讲,学生讲不明白搞不清楚的细致讲。教师的助手作用和“解惑”作用真正体现出来。
  二、操作过程
  1.教师认真审题,慎重选取考卷。
  2.学生课堂规定时间完成测试。
  3.辅导评卷学生把握评卷重点,确定评分标准。
  4.评卷学生每人评改一道题,流水评卷。评卷时做好学生答卷情况的记录,如记录答题优秀的同学姓名或答案,找到错答有代表性的同学姓名或答案。当天完成试卷评改工作。
  5.教师查阅评改完毕的试卷,全面了解学生评卷情况、学生整体答题情况,掌握试卷评析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答题难点,有针对性确定每卷1-2个知识点的突破和拓展的内容。
  6.教师辅导评卷学生做好有针对性的试卷评析准备工作。
  7.评卷学生课堂评析自己所评试题的答题情况,对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并接受学生质疑。
  三、学生心得
  (一)试卷评析学生
  1.比平时更加认真地研读试题,并且有深入和拓展。开始关注解题和答题的方法。
  2.讲评试卷时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试题分析的能力水平,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其他学生
  1.改变了教师评卷讲卷的传统,每道题有新面孔,新讲法,所以学习就有了新鲜感。
  2.随时可能被同学叫起来展示自己的答案,或说明答题思路,听评卷时比以往认真。因为自己也会参与评卷,所以关注评卷学生的讲评方法,会虚心学习,并有在此基础上创新的决心。
  四、活动反思
  (一)活动过程
  1.选卷选择不能过于依赖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参与选卷。
  2.参与评卷学生人数多(10人左右),每位参与评卷的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欲望,要考虑处理好展示人数和课堂重难点突破以及教学时间等几方面的关系。
  (二)活动内容
  1.评卷时应更多侧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这需要教师平时着力训练和提高全班学生的解题方法,做好评析试卷学生讲评试卷前的辅导工作。)
  2.展示优秀解答和有问题解答时,可以考虑借助多媒体,以方便学生参照思考和分析。(要考虑学生完成幻灯片等工作存在时间和器材的困难)
  (三)活动效果
  从整体上讲,全体学生都有收获。评改试卷的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分析试题和答案的能力水平,有了关注解题方法和规范答题的意识。其他学生明白了自己答题的问题,学习了评析试卷的方法。总体上看,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评卷优秀范例一则
  评析人:新疆沙湾县一中?摇高二(2)班?摇雷疆伟
  评析内容:文言文《史记穣侯列传》翻译第一题
  题目内容: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穣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
  评析过程:
  雷疆伟:我这次改的是文言文翻译第一题,下面我给大家把句子读一遍,“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穣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以伐齐矣”。在这个句子中,重要的词有“习”“益”,翻译中错的主要是这两个地方。我们看文本中这个句子是怎么来的。在这个时候,秦赵联合伐齐,齐王讨好秦王,所以主要是阿谀奉承的话。“明而熟于计,智而习于事”句式是一样的,所以“熟”“习”相近,“熟练”的目的是为了“精通”,“习”就翻译为“精通”。“益”,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曾益其所不能”,“益”为“增加”的意思。这里可以直译为“秦国增加赵国四万人马”,一个国家把军队增加给另外一个国家,所以要翻做“增援”了。同学们普遍的错误是,把“习”翻做“善于管理”,把“益”翻做了“有利”“好处”,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结合语境来翻译。
  方雪儿同学这个句子翻译的很好,请她来展示一下。
  方雪儿:我因此说秦王英明而且熟悉计谋,穣侯机智而且精通事物,肯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
  雷疆伟:她这里译得特别好。“习”翻作了“精通”,“益”翻作了“增援”。
  同学们做这道题的时候,可以借助文言文选择的第一题(实词辨析)和第三题(文章内容判断)来更准确的翻译。
  对这道题,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过程评价:雷疆伟同学的讲评非常细致。他首先给同学们强调了翻译必须结合语境的原则,然后引导同学们联系已有知识解决实词难点。优秀解答的展示给同学们一个榜样和规范。最后的解题技巧指导具体可行。敢于接受同学质疑,说明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一范例证明:我们的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并能够有效帮助其他同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关键,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新特点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新的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需要教育的有效培养。新课标充分展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
“花儿”,盛开在西北大地的一朵娇妍的民歌奇葩,野芳幽香,浪漫迷人,旋律动人,韵味独特,歌词淳朴清新,蕴含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独特而珍贵的艺术价值。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地带,历来有传唱“花儿”的风俗习惯。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地方资源,让“花儿”进校园,发掘西北“花儿”的教育功能,让“花儿”民歌在校园绽放。  一、“花儿”进校园,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动形式。  “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适应素质教育新形势的迫切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尊重培养个性,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和分析角度常常不同,因而思考和理解的结果也就往往因人而异。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于同一则语言材料的认识和理解,是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汉民族语言特
人类认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体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小学课本的插图明显多于中学。这就需要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文章的内容设计一些简洁明了、直观形象的“图示”,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训练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从无意识的信手涂鸦到有意识的运用“图示”,深切的感受到每当这个时候,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好奇心最强,兴趣最浓
心理异常者更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干预与影响,诸如为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而忏悔,千方百计想去赎罪,由此构成自虐心理的一类源头。对于感性的人,特别是广大女性,更可能会因为认知偏差,成为她们的一大心灵毒瘤。  在铁凝的作品《大浴女》中塑造了一个对自己所犯的罪行,耿耿于怀,长时间难以释怀的形象——尹小跳。尹小跳因为自己曾有过的杀人念头,在尹小荃堕井后,受到莫名的“罪行”长期缠绕,难以摆脱,希冀赎罪而痛苦不堪。
现在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公字,让我不思考就说出它的意思,那我一定会说公就是雄性的统称,还有就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解释并不完整。  朋友之间有人玩游戏,偶然之间兴趣大来,在朋友跟我大谈特谈游戏之时,我便顺口问了他的ID,名称非常简单,就叫做公子。一般来说,“公子”这个称呼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但是,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有人习惯称呼男生为公子了,在清代,公子这个称呼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例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  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生2:“区别不大,看不出来什么不同。”  生3:“用‘叫声’太难听了。”  生4: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项的要求,有一条内容始终居于首位,那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在各种阅读方式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随着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除朗读外,其他阅读方式如默读、略读、浏览等也越来越多地用于学生的阅读活动中。这些阅读方式较之朗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间短、速度快。这种优势随着阅读任务的增多也愈发显得明显,于是朗读便随着学段学龄的增高逐渐退居了二
有人认为魏书生有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胆量,科学家的严谨;有儒家的礼让,有释家的胸怀,道家的超脱;有社会活动家的阅历,演讲家的口才……也有人说:“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些不仅仅是对魏书生的褒奖,更是给我们为师为人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有幸悉听他三个小时的讲座,感觉如同弹指一挥间。他那极富感染力的讲演,深深地渗透着一位平凡人的不平凡的魅力。一次教师间的心灵对话,似乎激活了多少教师内心早
一、考点阐释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最能够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大题分值重(20到25分),主观性强(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特别是“分析综合”中的第二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