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决定军事。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
1950年12月上旬,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接近尾声,“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遭到志愿军的沉重打击后,被迫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志愿军则乘胜追击,以第39、第40军各一部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临时首都平壤。此时,敌人营垒内部笼罩着一派失败情绪,英、法等国和美国在战争看法上存在严重分歧。作为美国帮凶的印度等13个国家向中国政府抛来看似“善意”的“橄榄枝”,称中国如果宣布不越过“三八线”的话,则将得到他们的欢迎和道义上的支持。周恩来指出,美军既已过了“三八线”,则“三八线”已被麦克阿瑟破坏而不复存在。周恩来的表态完全符合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一贯战略思想,意思很明确,中国军队绝不会宣布不越过“三八线”。谋求世界霸权的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出发,耍了一个“先停火,后谈判”的花招,企图诱使我军停战,实施“赢得喘息时间,继而卷土重来”的阴谋。针对朝鲜战争的形势,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美、英各国正要求我军停止于“三八线”以北,以利其整军再战。因此,我军如到“三八线”以北即停止,将给我政治上以很大的不利。他致电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提出我军必须越过“三八线”,并寻歼敌一部的指示要求。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电,彭德怀立即召集志愿军总部其他首长紧急讨论。从政治上分析,从军事上研究,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政治必须决定军事,而且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于是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打过“三八线”去,将“联合国军”赶至“三七线”一带。
志愿军总部决定集中西线6个军,在人民军3个军团的协同下,突破敌人在“三八线”的既设阵地防线,寻机歼敌,然后再进行休整,准备春季攻势。战法上决定不用侧翼迂回,而采取正面突破的办法,重点突破临津江,把美军与南朝鲜军分裂开,然后消灭东面第一线布防的南朝鲜军。为达成战役的突然性,战役的发起时间定于1950年12月31日17时。
在开城附近从西往东排列的志愿军第50、39、40、38军和配属的6个炮兵团为主攻右翼突击集团,由副司令员韩先楚统一指挥,在人民军第1军团配合下,从高浪浦里至永平30余公里的正面上突破,向东豆川里、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39军从中央突破临津江撕开口子,割裂美军与南朝鲜军的联系。第40军从中间,第38军从东面往下插入,围歼南朝鲜军第6师,再歼南朝鲜军第1师,得手后再向议政府方向攻击前进,并与第39军会合相机夺取汉城。第50军自茅石洞至高浪浦里一线突破后,随第39军跟进,配合歼敌。人民军第1军团从东场里以东向汶山方向进攻,保障右翼安全。
第39军把在高浪浦里东南的新垈至土井地区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任务,交给了所辖主力第116师。
临津江位于汉城以北75公里处,江面宽150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时值寒冬,东边土井渡河点已结冰,冰层厚度约15厘米,但西边砂尾川、新垈地段的江面均未结冰。南岸的舟月里北、新垈南、土井对岸均为天然峭壁,高度7~10米,不便攀登。南岸延伸均为中等起伏地,便于运动;北岸地势平坦,距江岸2公里以外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有数条深约1.5~2.7米的自然沟。
主力对主力,志愿军第116师要跨越南朝鲜军第1师的“铜墙铁壁”
12月11日,第39军军长吴信泉命令第116师师长汪洋,派第348团从平壤出发到九化里以南地区,执行突破临津江的战斗侦察任务。汪洋遂配属给第348团山炮、工兵、侦察各一个连组成先遣团,由师参谋长薛剑强带队。薛剑强下到第348团团部,与团长高克、政委王竞等一起在作战地图前研究制定完成这次战斗侦察任务的行动方案。接着,第348团由平壤市郊出发急奔“三八线”。走到沙里院以东的公路鱼渊里时,作为尖兵的团侦察连发现撤退的美军第25师后尾部队在飞机的掩护下乘汽车南逃,全连立即在公路边一个小土丘上展开松散的战斗队形,随时做好战斗准备。此时,公路上的美军指挥车、装甲车、运兵卡车,一辆接着一辆,估计撤逃时心神不定,以为第116师侦察连是南朝鲜部队,也顾不得打招呼联络就呼啸向南开去了。敌我相距不到300米,互相都能看到,如果美军过来查问,那将引发一场恶战。经过7天行军,先遣第348团到达临津江北岸九化里以南的青连里、下高密地区,立即展开了6个连的兵力,进行战斗侦察,驱逐了南朝鲜军第1师第11、12团战斗警戒分队,控制了北岸的制高点。之后,他们又瓦解了敌人的8次战斗侦察,俘敌5人,经过审问基本上了解了南朝鲜军第1师各团的部署、战斗编成和阵地火力配备等情况。
12月13日,第116师主力由平壤向高浪浦里地区开进。20日,全师主力经过急行军到达临津江北岸集结地域。第346团位于后谷、冷井、梧村地域,第347团位于防筑洞、木果、梧谷地域,第348团位于上高密洞、沙岩、禹勤里地域,师指挥所位于店村东南侧无名高地,师后方指挥所及弹药库、军需库、伤员收容所等配置在上、下勿闲一线。接着,汪洋命令各步兵团和师山炮营,在江北岸设立4个观察所,对敌人展开日夜不间断的观察,并随时登记上报。
汪洋还带领团以上指挥员到预定突破地段反复进行现场侦察、分析,认为西段元堂里至戎滩浦虽江岸朝向我方,形成一个大突出部,易于徒涉和攀登上岸,但敌防守兵力强,工事坚固,江南大片地面较为平坦,不易向纵深发展。而东段新垈至土井,江岸朝向敌方,容易遭到敌两翼的火力封锁,江对岸为7~10米高的峭壁悬崖,难以攀登。但正因如此,敌人防备疏忽,且我方阵地为小起伏地形,加以改造可隐蔽突击部队和炮兵,江南地形也有利于挺进纵深,对于许多高低不等的悬崖,采取用梯子“接力”攀登的办法就能解决问题。经过综合对比,东段的条件占优势。至于敌人埋设的雷群,汪洋决定集中几十门迫击炮,在冲锋发起前进行密集的火力轰击,一是将冰层炸开,打出数十个“麻子”般的弹坑,便于突击队攀援;二是将地雷引炸,为步兵开辟道路。 志愿军第116师是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第一次战役中,该师首戰云山,重创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打出了国威、军威。第二次战役中,第116师又痛击美军第25师,第347团迫使美军第24团整建制的黑人第3连全部投降,第346团收复平壤,立下功勋。第116师是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其源头可追溯至1932年12月组成的西北红26军,刘志丹曾任该军第42师参谋长。由于战斗经验丰富,作风勇猛顽强,该部在抗战中编为新四军第3师第10旅,始终是我军的核心主力部队之一。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第四野战军第39军第116师,成为东北百万大军中7支头等主力师之一,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王牌师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中,第116师经过第一、二次战役的锻炼,在连续胜利的鼓舞下,士气高昂,斗志旺盛,求战心切,敢打必胜。
第116师当面之敌为南朝鲜军步兵第1师第11团、第12团,师属榴弹炮营及配属的美军炮兵约2个营。该师是南朝鲜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虽遭第一、二次战役的打击,但兵员已补齐,依托临津江天然屏障固守。其战斗队形为两个梯队,防御纵深约5公里,由三道防御阵地组成。敌每日9时开始以排、连分队渡江向志愿军阵地前沿实施战斗侦察,黄昏则撤回江南。敌航空兵每日分批轮番侦察、轰炸、扫射江北高浪浦里前沿和纵深较大的村镇、交通枢纽、制高点。夜间,敌交替使用照明弹、照明雷、夜航机和探照灯实施观察。南朝鲜军第1师凭借临津江天险构成的纵深横长防御阵地,号称“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厉兵秣马,步炮粮弹备精准;明暗配合,保证主攻突然性
战前,两个突击团的各级干部深入江边,对各自突破地段进行反复侦察,对自己攻击的具体目标、地形地貌,都做到了心中有数。突击部队选择类似地形构筑阵地,进行模拟突破训练。第一梯队重点演练徒涉、渡江冲击队形、障碍排除、架梯、攀登、消灭敌火力点、扩大与巩固突破口等战术动作;第二梯队侧重演练纵深战斗,包括对支撑点、堑壕、地堡的冲击,小分队的迂回包围动作,以及对连排支撑点的攻击战术。
战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为了隐蔽企图,必须派一支营级规模的部队对假定目标进行佯攻,吸引敌人火力和目光,以保障真实主攻地段的各种战斗准备。为此,第116师指定第348团第1营在高浪浦里正面地区进行了10天的袭扰和组织强渡准备,让敌人误以为志愿军在此渡江。接着,配合行动的第115师第344团第2营也同样进行了4天佯攻。敌人则整日集中炮火、飞机,向高浪浦里我佯攻阵地进行猛烈攻击,但均被击退。前后14天的战斗,敌人是陆空立体真攻,我们是地面真守。两个营的英勇顽强,起到了牵制迷惑敌人,有效地掩护师主力在新垈至土井突破地段进行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之目的。此外,各团阵地前沿都组织了若干小分队,击退了敌人的多次武装侦察破坏活动,保障了进攻阵地的隐蔽和安全。
如何保证进攻发起的突然性?关键是要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部队。而要隐蔽好部队,就必须构筑进攻出发阵地。汪洋根据解放战争中攻坚战的经验,对进攻出发阵地的地形反复观察,具体计算了工程量及所需的人力和时间,提前三天抽调全师一半以上的人力,在距敌150~300米,正面宽约2500米,总面积3.5平方公里的进攻阵地上,利用雨裂沟,突击构筑了316个简易掩蔽部,可容纳7个步兵营;在堑壕和交通壕内挖了3000多个防炮洞,每洞可容纳2~3人,构筑了18个营、团指挥所,50个弹药器材储备室,30余个掘开式的炮兵发射阵地,50余个带有掩盖的炮兵发射阵地。并将距阵地1000米内的电线、车辙和稠密脚印等用白雪覆盖,白天严禁人员、车马走动。各连炊事班于拂晓、黄昏或夜间,利用民房挡好门窗,修散烟灶制作熟食,通过交通壕将熟饭、热汤送到各班,既保证热食供应,又防止暴露目标。
炮兵火力掩护,是整个突破战斗的关键,而炮火计划和步炮协同,又是落实战斗突破的具体举措。战前,汪洋指定师炮兵营营长杜博为炮兵主任,负责协助师组织指挥、计划协同全师86门各种火炮的使用。师团均开设1~2个步炮联合观察所,把观察到的敌人火力点、障碍物编上号,具体分配到每一门火炮上,并不间断地更新以掌握敌情。同时,部署火炮在距敌300~500米处抵近射击,还修简易路,筑发射阵地,建掩蔽部,以保证配属炮兵到达后迅速做好射击准备。为保证准确射击,打开突破口,杜博还根据日落时间、我军炮火数量和弹药数,制定了炮火准备的程序和时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116师后勤领导根据师首长和军后勤部的指示,决心集中后勤主要力量,重点保障第一梯队突破,然后视战况发展,适时调整后勤部署,实施不间断保障。战前粮弹准备情况:野炮、榴弹炮每门45发,山炮、步兵炮、迫击炮每门60发,步枪每支100发,手榴弹每人3至5枚。每天保证部队两餐热食,发起进攻前要吃热饭、喝热汤,多吃油肉类食品,以增强御寒能力。
为了加强战前思想政治工作,第39军政委徐斌洲组织军政治部门领导起草了《为突破临津江告全军指战员书》,用简短、明确、有力的语言,阐明了突破临津江的意义,胜利的条件和作战的要求,提出了个人、集体记功、授予荣誉称号的条件,勉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所有战斗英雄、功臣模范在战斗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指战员们深受鼓舞,战斗积极性和荣誉感得到了高度激发,纷纷写下了请战书、决心书、入党入团申请书,还有挑战书。接着,各师督促落实工作,第116师政委石瑛指导师政治部对突破临津江火线的政治鼓动进行了详细的部署。石瑛要求,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向梁士英等战斗英雄学习,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突破临津江,夺取战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