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需要精心准备的“成人礼”

来源 :教育·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el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关于幼儿园大班幼儿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上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话题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调查显示,家长寄希望于利用幼小衔接班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在我看来,幼儿园升小学是一场“成人礼”,其本质是幼儿由此转变为小小的“大人”,即将踏入的不仅仅是课堂,还是校园这个小型的社会,要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心理预期。而开展这方面工作,需要幼儿教师帮助家长消除焦虑,让他们科学、正面地面对幼小衔接。对此,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幼儿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举办家长交流会,重塑“幼小衔接”教育观


  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是开展幼儿园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园可以组织大班幼儿的家长开展专题交流会,以此帮助他们重塑“幼小衔接”教育观。我园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多次邀请专家教师、小学教师来园与家长交流,向家长说明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科学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方向方法。我们还特别邀请同样面临孩子即将升入小学考验的教师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请他们以“小学老师”“幼儿家长”的双重身份为其他家长“拆解”焦虑,这样更能获得家长的认可和共鸣。在家长交流会上,大家坦诚交心,专家、教师能够为家长提供很多有用的教育建议,也可以现场解答家长的诸多疑问。

家园共育,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基于此,承接着小学教师在交流会上为家长带来的思想启发,我园着手引导家长与我们一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时间管理 我园教师加强对于大班幼儿按时入园、不迟到、不早退的关注,并与家长沟通协调,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同时,我们建议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尝试进行时间管理,帮助他们在量化管理上建立自信心。
  社交关系 家长在帮助孩子面对幼小衔接阶段社交关系的挑战时,可以预先带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接触不同年龄、能力和个性的小朋友,从而锻炼社交能力。同时,在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时,向他们讲解建立友谊的方法;当遇到困难时要教会孩子主动向负责人或教师求助,以正面方式共同处理和解决问题;当孩子们产生矛盾、发生争执时,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帮他们分析事情,正面解决问题。
  生活自理 升入小学后,孩子们需要独立吃饭、如厕、收拾书包等,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压力和焦虑。对此,幼儿园教师要提醒家长全方位地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不要过分骄纵宠溺。家长要相信孩子的潜能,给他们提供充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有耐心地进行指导。同时,我们也为家长指明了幼儿亟待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独自进食、穿衣技巧、如厕卫生、简单家务等。
  在引导家长做好以上几方面工作后,很多家长开始意识到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学习上的跨越,更是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规则意识、基本自理能力、倾听和专注力的挑战。而这些也恰恰是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也是最能够引起家长焦虑的。

拓展实施课程的新内容,增强家长和幼儿的信心


  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上,需要设置有关幼小衔接的相关内容,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做好升学准备。首先,我园在幼儿园一日常规活动中,融入了诸多贴近幼儿兴趣和经验的游戏活动,以此帮助幼儿做好升学准备。例如,带领幼儿参观了小学后,在角色扮演区中创设“快乐小学”游戏,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开展学校游戏,模仿教师讲课、学生上课、课间活动等。
  其次,在生活活动中,重点引导幼儿预估收拾玩具、整理床铺等所用的时间,活动后对比用时长短,帮助幼儿树立时间观念,养成做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组织“我的小书包”整理心得交流活动,鼓励幼儿相互学习整理书包的好生活方法,引导幼儿感知整理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最后,在实践活动中,确保入小学参观活动的常态化。在大班下学期,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提前感受小学的文化、生活、环境,成为一项必有的外出实践活动项目。这满足了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好奇,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当了解到小学丰富多彩的学习和课外生活后,幼儿产生了成为小学生的期待感,能够将这种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家长,增强家长对孩子入学的信心。
  幼小衔接对于小主人翁幼儿来说,是一场小小的“成人礼”。作为参与幼小衔接的各方,都要注重从多方面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社交能力等。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师更应提醒家长开始为幼小衔接做合理准备,而不仅仅是通过要求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来拔苗助长。同时,小学方面也尽量根据幼儿的生理、心理情况,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作者單位: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永安路幼儿园)
其他文献
和美小镇打造的真实社会情境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小镇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能力逐渐获得提升。因此,我们班结合和美小镇开展了室内外结合的和美花店,通过创设相关的活动情境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和美花店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每月分别有招聘周、打工周、开放周、收拾整理周四个阶段。和美花店大调查  我们先是带领孩子对花店进行了调查,通过人、事、物
期刊
做班主任,不容易,一人要承担数十名孩子的教育重担,压力可想而知。通过多年的摸索,我总结并掌握了三個育人法宝爱、做、梦,这三个法宝伴我在教育工作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让我成为一个爱做梦的引路人。育人理念——爱  首先,“爱”作为一种态度,它会在你思考的时候给你指明方向。爱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润物细无声。当爱作为一种的态度,这份爱就架起一座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在面对学生时,爱能够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让学
期刊
墨墨,白净的脸庞,大大的眼睛,长得十分可爱,他爱帮助人,他待人热情……但他也是我做班主任以来最令人头疼的一个孩子,他患有重度注意力障碍。  他无视课堂纪律,随便在教室里活动,还总去打扰别人,他不能友好地与同学相处,他父母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但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终于看到他的进步。现在,他基本能和其他同学一样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与他人友好相处。他的改变让我坚信,这样的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是
期刊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世人认为教师之职不过在于“传其道,解其惑”。实则不然,为师者,不仅要教人格物致知,更应育其三观,传其处世之道。所谓“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愁丝,三千桃李……”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不会只满足于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做学生的知心人,懂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悲伤。  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学生,她叫谷梓涵,是个活泼懂事的
期刊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只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优良的素质才能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结合教委和学校开展的“美丽少年”“做最好的我”等教育活动,笔者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优势,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符合班级学生成长的综合评价体系,让评价引领学生成长,让学生为了自己的梦想默默付出,努力成为璀璨星空中的耀眼之星。建设班级目标  一是在小组共同监督中,提
期刊
“爱”是学生发展的基石  我认为做好教师工作,首先要突出一个“爱”字,即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自己从教的学校、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并坚信:捧一颗爱心,倾心于教育事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好孩子。  首先,因为有爱,才会包容。桀骜不驯的孩子总是让老师头疼,每每遇到这样的孩子,我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怎么办?作为母亲,我肯定要好好教育、耐心培养。因此,我总是以宽大的胸怀来
期刊
学习共同体建设在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实施已有三年时间,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致力于营造安全、温馨、协同、倾听的课堂,通过交往互动、倾听协作等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更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同伴间能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分享想法,产生思维碰撞,实现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  
期刊
时光如梭,从事幼儿园工作已经有16年了,在园所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我始终不断磨炼着自己,点点滴滴的学习与生活让我体味到了人生的乐趣和生活的多彩。勤学习,塑师德  积极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紧跟党的步伐,时刻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曾经很幸运能在祖国70年大庆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是我一生都感到骄傲的事情。每每想起,我心中只有一句话:我爱你,我的祖国!肯鉆研,注师爱  2005年大学毕业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门关键课程,承担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特殊使命。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门艺术,不仅需要方法策略,还需要技巧和情感,更涉及导向、观念和认识等层面的问题。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只有做到有趣、有理、有情,才能让中国故事入耳、
期刊
将青少年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而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更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责。与此同时,各科任课教师上课的总时长远远超过德育教师、班主任、校领导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并非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