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樊洪业教授

来源 :科学文化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回忆老友樊洪业的交往,包括他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任职,不辞劳苦选编任鸿隽的文存《科学救国之梦》及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的往事,还有他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时的辛勤工作,感念他在世时为中国科技史事业立下了好几座雄伟的、不朽的丰碑。
  关键词   樊洪业   自然辩证法通讯   任鸿隽   竺可桢全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   N092
  文献标识码   A
  我认识樊洪业是在1980年9月后。198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时,中国科学院想把我调过来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常务副主编。在考虑要不要接受这一职务时,我翻阅了1979年的《自然辩证法通讯》,看到了石希元写的“李森科其人”,  于有彬写的“鲍文奎: 绿色的目标”,也看了金观涛、刘青峰的一些作品,觉得杂志社有人才,愿意同他们共事,这样就下定决心,并于9月份,正式调到杂志社,才知道石希元和于有彬就是樊洪业,此后我们开始熟识。
  我到杂志社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说作家杨沫要控告石希元。缘由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有一青年研究人员刘亚光,他沒有做出什么成绩,却吹嘘自己有了巨大成就,说所里压制他,告状到一些领导干部那里。杨沫很相信他,写了一篇文章《是这样一个人》,表扬他、推荐他,说微生物所压制了他。石希元是从微生物所来的,他了解情况,就写了篇文章《是“那”样一个人》说明了真相,结果就把杨沫给得罪了,就要到法院里面控告石希元。因为这件事情涉及到如何评价科学技术成果的问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杂志社同“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召开座谈会,讨论应该由谁来评定科技成果与人才,这件事我就委派樊洪业先生具体组织筹备。会议组织得很好,他还把会上的发言整理并发表(见《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第1期)。通过这件事,我对他有了很好的印象。
  樊洪业是负责科学技术史专栏的编辑。当时中科院已有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他们办了两个杂志《自然科学史研究》和《科技史文集》,他们的工作偏重于中国古代科学史和内史,  所以我们就偏重世界近现代科技史和科技社会史(外史)。从1980—1985年底,在科技社会史方面,我们发表过国别科技史(美国、日本、印度),  地区科技史(安徽、福建、阿拉伯等),不同时期的科学史(如康熙、乾隆时期)、机构史(如研究院、大学等)、科学会议(如青岛遗传学会议)以及德国的反相对论运动和“文革”中的相对论批判等文章。1982年,《通讯》杂志社在成都召开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讨论会。1985年,杂志社还在福建召开了我国第一次科学社会史会议。在世界科技史方面,我们发表了有关信息科学、计算机、人工智能、核能、激光、超导、大陆漂移说等历史的稿件。我们介绍过近代引进西方科学的人物,如徐光启、利玛窦、汤若望、李善兰、华衡芳等,还介绍过启蒙思想家蔡元培。也揭露过苏联搞伪科学的勒普辛斯卡娅和波斯扬。对编史学理论、分期问题、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观点也有所介绍。总之,我们的科学技术史专栏在拓宽我国科技史工作者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研究领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专栏也一直是樊洪业同志具体负责的。
  1985年,《通讯》杂志社并入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成立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政策所),樊洪业任院刊编辑室主任。1991年樊洪业任院史研究室主任。他创办了《院史资料与研究》,访谈了许多老的科研管理干部和老科学家,抢救、积累了大量资料。1987年底,我离休了。第二年底,去美国波士顿大学做访问教授。当时听说, 樊洪业当了政策所的副所长,我觉得这很合适。1991年回国时,又听说他被免除了副所长职务。我知道他并不在乎行政职位的高低,更关心的是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所以我们也从未谈论此事。
  本世纪初我每年到美国居住半年,也帮忙照看外孙和外孙女。回国时,我每月去所里一次,每次都要到他的办公室小坐,世界大事、学界新闻无所不谈,我们的观点也比较一致。
  2002年樊洪业同张久春合作选编了任鸿隽的文存《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是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社长,探索我国科学体制化的先锋,他曾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兼干事长,中研院总干事,是我国现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樊洪业在书中写了记载其生平的“任鸿隽: 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拓荒者”。我应约在《科学时报》上写“任鸿隽先生不朽”的短文,以做介绍。樊洪业还在2005年7月14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了“我们三个朋友: 胡适、任鸿隽和陈衡哲”一文,介绍了他们三人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
  2003年,在众多院士的创议下,决定编辑出版《竺可桢全集》。有能力又愿意担任此巨著主编的,除了樊洪业,很难找到第二人了。2004—2013年,全集24卷终于都出版了。樊洪业为这套巨著的编辑出版费尽心血和精力。《竺可桢全集》为20世纪中国的科学史、  教育史、社会史、文化史提供了大量基础性资料。我们不能忘记樊洪业的功劳。
  2006年,湖南教育出版社有意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又是樊洪业担起了这套丛书的主编重任。2009—2018年,这套丛书出了54种(56册),被访问者有300多人,涉及到许多学科、许多行业。樊洪业早就计划要我作为科学哲学界的代表, 也写一册。我觉得自己学术水平不够,迟迟没有动笔。2013年,在樊洪业的催促下,经熊卫民的帮助,我们开始了《行走在革命、科学与哲学的边缘——范岱年口述自传》的写作。到2016年脱稿,2017年出版。樊洪业把这部稿子看了3遍,把了政治关,使这部著作得以顺利出版。那时,樊洪业的身体已不太好了,直至最后完全病倒,不能工作。我说他是工作负担太重、太劳累了。在病中,我去看过他两次,一次同姚蜀平、王德禄等一道,一次同赵英一起,他还是比较乐观。想不到他在2020年8月就离开我们长逝了,享年78岁,现在来说这不算高寿。他是工作太累,累坏的。但是,他为中国科技史事业立下了好几座雄伟的、不朽的丰碑。樊洪业同志,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您。   最后,我建议,尽快由专人负责,编辑出版《樊洪业文集》,收集他写的许多富有文采的文章,作为纪念。
  In Memory of Professor Fan Hongye
  Remember two or three things with my friend
  FAN Dainian
  Abstract: The paper recalls my old friend Fan Hongye's contacts including his appointment in the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his painstaking se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Ren Hongjun’s Collection: dream of saving the nation through science. It also recalls the compi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 and his hard work in editing the series of or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in memory of his several magnificent and immortal monuments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his lifetime.
  Keywords: Fan Hongye,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Ren Hongjun, The Complete Works of  COCHING CHU, Oral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收稿日期:2020-11-10
  作者簡介:范岱年,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编辑室原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北京航空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和美国科技史。
其他文献
20世纪上半叶,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此问题不仅在科技史界无人不晓,其影响更远达历史学和社会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对此问题,李约瑟本人最为集中而详尽的回答出现在《文明的滴定》(The Grand Titration)一书中。  一成书背景  1900年,李
期刊
摘要: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噬菌体发现优先权之争。参与者分别来自法国、英国和比利时。最终尘埃落定则是在四十年代,美国的噬菌体群体的研究工作发表之后。时隔半个多世纪,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当年很多谜团的答案都已经成了生物学常识,但它所昭示的科学发现规律却历久弥新:突破性的成就,往往是由一些非正统的研究者作出的,因为他们最少受到既定理论藩篱的限制。然而这样的学者,又总要为其特立独
期刊
访谈整理者按 受访人张礼(1925—),原籍安徽祁门,出生于天津,理论物理学家。1946年从辅仁大学毕业,先后在山东大学、辅仁大学任助教。194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49年回国赴解放区,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1953年到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做理论物理研究生,1956年获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到清华大学工作,参与创建工程物理系。1963—1964年赴丹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所研究;1980—1
期刊
编者的话: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同步辐射应用专家洗鼎昌院士于今年4月7日不幸辞世,噩耗传来,编辑同仁扼腕恸绝。冼先生对中国物理学的贡献我们无需多言,遗憾的是这位深具人文修养的科学家,曾经应允为本刊撰写一篇有关科学与音乐的文章,如今人琴具亡,神与物游,我们决定临时打破本刊不登旧文的老例,精选出先生的两篇美文,以及记者何华1996年对他的采访,辑成下面一个专栏以表达对逝者的纪念。以上提到的三篇文章均出自先
期刊
摘要:西方解剖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它明显地不同于中世纪,在如何看待盖伦时又分成两个时期,维萨留斯就处在这个分界点上。维萨留斯之前的解剖学受到盖伦的绝对影响;在他之后对盖伦进行全面批评的风气出现。就维萨留斯本人而言,他的解剖学也呈现了革新与保守的两重性。可以说,维萨留斯在解剖学上的认识过程就像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发展的缩影,西方解剖学就是基于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发展的。  关键词
期刊
一 主题、作者与写作背景  由两位著名的欧洲科技史学者撰写的《专利争执: 英国关于电气技术及其发明者身份的诉讼》(Patently Contestable: Electrical technologies and inventor identities on trial in Britain,图1)一书,是刘东等主编的“科学与社会译丛”中第一本翻译出版的著作, 其研究对象是“电气革命”时代中英国发
期刊
摘要 细胞核迁移是一种细胞核向细胞中特定位点移动的非随机现象,对于生长、分裂以及发育等正常细胞活动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这一过程涉及细胞骨架、分子马达和其他相关蛋白.虽然在高等生物尤其是高等植物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在酵母和丝状真菌中对于这些相关蛋白的研究已经很深入.  关键词 细胞核迁移 细胞骨架 马达蛋白
期刊
针灸虽为古术,但今人所知、所学大多已去古甚远,原因在于术的传承方式及人心所向:一方面,针灸传承的载体,自古即是书于竹帛或口手相授,文本历经更迭,概非原貌,而师承所传,亦有出入; 另一方面,近代西学传播对传统学问产生了范式上的冲击,这种趋势愈演愈烈,时至今日,精通传统文化的人甚少,中医研究者亦多以自然科学方法“破解”传统之谜为己任,着力于为古术寻找现代科学的依据。大势之下,有什么必要再翻故纸堆呢? 
期刊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A12O3,纳滤膜.N2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膜的特性参数为:BJH脱附平均孔径3.9nm,BJH脱附累积孔容0.33cm3/g,BET比表面积245m2/g,孔径分布非常窄.测定了Y—A1203纳滤膜的Ca2+截留率—跨膜压差、Ca22+截留率—处理液浓度、Ca2+截留率—处理液pH值等工作曲线,发现Ca2+截留率随跨膜压差的升高而增加,随处理液中Carl2浓度的
期刊
摘要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1CP—MS)测试了宋元时期磁州窑、吉州窑、龙泉务窑瓷胎的39种微量元素,以探索这种在中国科技考古中尚极少使用的方法的应用前景.发现微量元素特征明确反映了3个瓷窑不同种类的瓷胎原料及其矿物组成,可将其产品明确区分.磁州窑元代与宋金样品之间、龙泉务窑粗细两组瓷器之间的元素特征也明显不同.磁州窑中优质仿定窑瓷器的元素特征迥异于普通产品,说明仿定瓷胎使用了特别的原料,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