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写意人生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终生的幸福来自于家庭。而我有幸的,自始至终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在这个家庭中,给予我最大影响的是父亲。成长至今,几乎所有的人生态度都来自于父亲。
  父亲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家里的藏书和父亲的博学在无形中,牵引着我自幼时便喜爱读书。如果说,书是人生里最大的财富,那么,父亲给予我的引导便是我幸福的起点。
  自小时候起,父亲就一直教育我“知识就是力量”。他说,爱读书,会读书的人,视野和心胸会开阔,而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随着胸怀走的。视野有多开,胸怀有多大,素养就会有多高,路就会有多远。
  多年以来,父亲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证明了这句他深以为然的人生宗旨。
  曾经,父亲站在人民大会堂,站在中山陵、兵马俑、乐山大佛、长城、栈桥、黄果树瀑布等无数中国大好风景前,英姿飒爽,让年幼的我,每每看到,总是向往而又幸福;又曾经,父亲被诬陷,被抄家,官司,民怨,可他回报给他们的却是善良——为了七千元的债,把十几万的房子抵押给债主,后来对方不放手,父亲又痛快地把房子無偿给了他,不为别的,只因为他觉得人家现在过得并不好;同样的,又为了不损害乡亲的利益,父亲在80年代,背负了如同天价的并无合同约束的十几万的民债,而自己却因此放弃公职。下海经商的日子,如同沧海扁舟。严寒酷暑,贩卖西瓜、梨子、鞭炮,其间的苦楚一言难尽。但这些都打不垮父亲。因为在父亲心里“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没有钱,而是人心的沦陷”。
  在那段痛苦的年月里,从不懂务农的父亲,因为拖走了割稻子的机器,被打。他头绑着白纱布,鲜血染红脸颊,在乡镇医院破旧的白床单上,忍了两年,终于嘤嘤啜泣的样子,始终是刻在我心里的刺。可是,那又如何?
  上天从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灵魂,父亲在创业之初,选择了刚刚兴起的工艺品加工业,有谁能想出一个年过而立、身姿卓越的年轻男人,拿起针线的样子,还有那背后的心酸。可是,人生没有退路。
  在经商的日子里,父亲从不贪利。母亲每每因为他的太过大方而责怪,他却义正严辞地说:“不要耍聪明,总有人比你聪明;不要只看眼前,给人诚信和让利,得到的会更多。”
  商海无情,无数个酒场后,姐姐端着脸盆接呕吐物,母亲在厨房里忙着熬玉米面的深夜,我蹲在一边或者站着看着,心疼而又无奈。可是,正是这样的时刻,让我深深地佩服着父亲。他的每一份努力,每一种痛苦里,都是对我们拳拳的爱意和不屈不挠的铮铮铁骨。父亲用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灵魂,向我展现了人生该有的斗志和勇气,他值得我终生学习。
  都说,商人唯利是图。可一个优秀的商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的眼里,处处都有商机。工艺品厂为父亲打开了人生的新局面之后,父亲因为一个偶然的念头,便拿下了几十年从没有人能拿得下的三叉路口,开山填湖,建了加油站。这其中的周折自是酸楚,但父亲从来就是想做就绝不会停。苍天不负有心人,办理加油站的过程中,父亲的人生就像开了挂。市长签字,二十四局,八大银行,每每遇到困难,就会有人来相助。
  人生就是如此,只要你肯努力,只要你心念正直,上天总会还你的。而我知道,这些其实都来自于父亲多年来积累的广博的人脉和信誉。父亲有一个名片夹,他想做什么,随便一个电话,一次出行,就能展开一场生意。当然,这靠的是口才,更靠的是人格魅力。而我的父亲,他的魅力何止于此!
  父亲身上最让人敬佩的闪光点,就是懂得舍弃,愿意退让。工艺品行业没落时,父亲放手依然盈利的公司,果断转让。加油站行业崛起时,很多人眼馋着,他要大发横财时,父亲又毅然退出。问他为什么,他也很大方地承认自己胆小,害怕黑道抢劫,“钱没有挣够的时候,但幸福要有命去享。”这就是父亲的价值观。
  也正因为这句话,让我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总是劝说自己,不要为钱妥协,不能因为钱,牺牲了对孩子的陪伴,牺牲了自己的热爱。
  谈过了父亲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他的世界观。长久以来,父亲一直相信因果,相信意念暗示的力量。
  长大后的我,每每遇到困难,父亲总会让我思前想后,想明白了原因,自然会坦然接受后果,并且他会指引我,如何把不好的结果变成未来的坦途。
  当然,人生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如果说,过去的父亲给予我的是书里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那么,他赋闲后极其规律的生活方式,更是让我在浮华繁世中,学会了沉淀。
  父亲每天都在坚持晨跑,晨跑之后,就搬出他上山下河捡回来的石头,一块一块摸索着欣赏。太阳慢慢升腾出清冽的光,细碎的光影从翠绿的银杏树叶中穿过。父亲认真地给每块石头打油上蜡,看到不太好的,他会穿上旧时工服,灰头土脸地打磨。我总取笑他爱好太多,都是叶公好龙,他却回我:“一块好看的石头就能换取我的好心情,这就是无价之宝。”
  是呀,人生不就是活得一种心情吗?或许正是因为生活里有了这种信仰,父亲才可以时刻都如此朗然清气。仿佛一幅写意山水,线条粗犷,却层次分明;笔调起伏,却内蕴静和。无意露锋芒,却又难掩物华。
  人生有父如此,路怎会难走!
其他文献
我们家的高祖,五百多年前是从云南移民到山东来的,来到烟台牟平县城西南官庄西村。按家谱从高祖开始,在姓氏后的第二个字就是下一辈的名序,前十代家谱都有记载,后十代从我祖父开始,其排序是,华,启,景,瑞,锡,洪,均……我是第13代。父亲给我起名为孙启悦。我的祖父名叫孙玉炳,家穷,没有读过书,年轻时闯过关东,到过海参崴。祖父性格开朗,特别爱开玩笑,所以村里人都说他喜欢吹牛。我上小学时,听村里一位老伯说:本
期刊
趁着端午节三天假,我像往常一样回老家探亲,当我把车刚停到门口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便从那座我许久未曾住过的老屋里射出,将我的灵魂和身体一起拉拢了过去。母亲说,家里那口曾经装水的大缸里,还藏着她去年秋天精心安放的苹果。因为女儿爱吃苹果,这几年跟着我在城里住的母亲,每年秋天都要回老家挑拣一些好苹果,藏到那口大瓷缸里,一直能供女儿吃到来年的六月份。在我看来,母亲对女儿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完全是“隔辈亲”的
期刊
唉!扳指一算,父亲已去世两年多了,正所谓死人活人的日子都不见混啊。  在这静谧的夏夜里,我坐在纳凉椅上,念想起和父亲生前的点滴往事,又悲从心来,潸然泪下。  曾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去世了,我赶去悼念。朋友的妻子哭得昏天黑地的,真有些天塌了的感觉。我劝她:““嫂子,生死由命,你节哀保重。”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这人就这样没了?我……现在怎么净想他的好呢?”  我的心一颤:她的这句话很揪人心。  
期刊
一周前,远在吉林的三姐回来了,想家了,想爹妈了。那天到父母的墓地扫完墓后,她还想到村里的老屋看看,其实没有了父母的空巢,看了只会从心底泛起许多酸楚。这样的滋味我尝过许多次,每年的清明都会回家看看,大多是这样的感觉。推开斑斑驳驳的门,拨开重重蛛网,走进尘埃占据的老屋,看着许多年前父母留下的原封未动的家什物件,触景生情,会勾起一些尘封已久的往事……  拉开一个木柜的抽屉,我发现了一只梭子,约有半尺长,
期刊
前言:  我的爸爸于2014年的4月份被查出了肺癌,因当时年近八旬,身体各器官、部位状况欠佳,我们就对其采取了保守治疗。虽然,这一切没有明确告诉爸爸,但,凭直觉,他是早有心理准备的。  2015年10月的一天,爸爸把我们姐弟三人叫到跟前,说:“家人都齐了,再有一个多月,你们的爷爷就诞辰110周年啦,我呀,不想把我们家的这段儿历史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为爷爷诞辰110周年写祭文
期刊
2017年是女儿最辛苦的一年,也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就读上海财经大学的女儿,顺利修完研究生学位,迎来了毕业季。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普通教师家庭出身的女儿,凭着自己坚韧执着的闯劲,先后参加了上海、北京和山东多地的笔试和面试,收到了多家外企、央企的offer,同时取得了万人瞩目的烟台审计局面试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最终,她选择放弃二十几万的高薪,毅然加入了薪水并不高的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安永。  说起
期刊
远海的呼唤(外二首)  面对近来外军舰、军机不断侵扰我远离大陆母体的南海及其岛礁,还有此前被外贼侵占的岛屿,心中甚感愤懑,特作此诗,以抒胸臆,抚慰心伤。  ——题记  有一片海在遥远的地方  那是一片远离母体的海  那是一片水温较高的海  那是一片资源丰富的海  那是一片遭受掠夺的海  那是一片距离赤道线很近的海  那是一片被热带季风裹挟的海  那是我心中的圣海  我曾经守卫的领海  和那片海在一
期刊
旧诗囊(四首)  鸟群  好多年了,它们每晚都从我屋后经过  发出低沉,而又神秘的鸣叫  它们舒展的翅膀与空气摩擦  在星空下唰——唰——格外清晰  有时候它们也会在我房顶逗留片刻  坚硬的长喙使劲剥啄着青黑的瓦楞  似在焦急地寻找什么  它们的爪子、眼睛  会时不时地进出火星  牵引下幽冥的电闪  有时候,它们也会轻易来到梦里  眼睛像两束直射出很远的手电  不断地向黑暗处交叉探寻着什么  它们
期刊
尽管已是人至中年,千帆过尽,可是少年往事犹在心中清晰。那一年,我和哥哥也就是七八岁的年纪。一个隆冬季节的夜晚,爸爸在学校里值班,妈妈去对门邻居家串门,家里只剩下我和哥哥。我们两个在暖烘烘的土炕上玩耍。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我家在城里,可那时在北方城市人家的家里,一方土炕仍然是家里人活动的主要地方。那时候,家里不生火炉,更没有暖气,无事或有事,大家总喜欢聚在炕上,休憩或谈事、做事。比如拉家常,比
期刊
有人说,当你对自己保留下来的某个老物件爱不释手的时候,当你时不时地总爱回忆你年少、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时,说明你已经老了。我并不这样认为,有些记忆是需要尘封的,有些是可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因为她曾是某个时期刻在我们心底鲜活的印记。  一  思绪回到了三十三年前的初秋,有这样一幅情景:母亲在往灶台的锅下添柴做饭,父亲站在梯子上,把编好的一串串玉米棒子放在墙头上让它们自然风干,院子中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在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