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您的好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唉!扳指一算,父亲已去世两年多了,正所谓死人活人的日子都不见混啊。
  在这静谧的夏夜里,我坐在纳凉椅上,念想起和父亲生前的点滴往事,又悲从心来,潸然泪下。
  曾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去世了,我赶去悼念。朋友的妻子哭得昏天黑地的,真有些天塌了的感觉。我劝她:““嫂子,生死由命,你节哀保重。”她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这人就这样没了?我……现在怎么净想他的好呢?”
  我的心一颤:她的这句话很揪人心。
  今夜,我也这样问自己:为什么现在总想父亲的好呢?他生前你不是也曾怨怪过他吗?
  记得那是东山的苹果刚红了脸的时节,我和干部的孩子一起偷偷去果园尝鲜,结果被看园人员捉个正着。被捉后,干部的孩子拿着苹果哼着曲儿回家了,我却被村广播点名批评罚款。父亲揍我,可我心里却在怨恨着他的无能。当然,从此我再也不敢偷了。
  忘不了那年刚进入霜降,母亲就开始忙碌我们一家人的冬衣了。晚上,我听到了父母亲这样一段对话。
  “他爸,怎么棉花弹过后我觉得少了呢?”
  “正常的。怎么,不够了吗?”
  “唉……”
  “这样,把我的减减,加孩子们身上。”
  “这哪行呢,你还要到外边干活呢,外边冰天雪地的,还是减我的吧!”
  “没事,我抗冻,再说一干活就出汗暖乎了。”
  “那也不行,冻坏了,谁挣工分养活孩子们呀?”
  “这样,你弄些乌拉草垫我棉衣里,保证也暖和!”
  第二年时值霜降,母亲又拾掇打冬的棉衣了。记得很清楚,母亲悄悄把街门插上,然后把存放在木箱里的旧棉衣拿出来,仔细地摆在炕上。只见她把她和父亲的旧棉衣慢慢拆开,把里面已发硬的一缕缕乌拉草换了下来,再仔细地垫进些新的;而我们兄妹的棉袄里仍是厚厚的暖暖的棉花。
  我曾怨父亲怎么把日子过得这么穷呢?但也想过:他在冰天雪地里去搞“农田基本建设”“学大寨”,真的不冷吗?
  当我快长成大小伙子时,我的饭量同时也在与日俱增。母亲说:“队里分的口粮不见长,儿子们的饭量却天天长,这青黄不接的春天太难熬了!”
  家里的饭食越来越差,开始还有地瓜干饼子,十几天后,饭篦子上只有地瓜干了。父母亲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我瞅着他们,心里很明白。那些年,我最怕过的就是“诗情画意”的春天,噢,对了,庄稼人叫“青黄不接”的春天。
  中午,全家人终于改换了口味:母亲端上了一盆地瓜母子。可刚开始吃,村治安主任就进了屋,父母吃惊地看着他,又都傻傻地苦笑着。
  “吃吧,吃吧!”治安主任铁青着脸,一屁股坐在木凳上,吧哒吧哒地吸起了旱烟袋,还时不时乜着眼看我们。
  我已感觉出气氛不對头。
  治安主任把烟袋锅朝鞋底咚咚嗑了几下,说:“哥,你出来一下。”
  父亲绷着脸,也不吱声,讪讪地跟了出去。
  母亲的眼眶里已噙满了泪水。
  我悄悄跟了出去,心想:他胆敢打父亲,我就……
  “哥,集体的东西不能拿。”
  “家里快断顿了……”
  “那也不行!地瓜母子是牲口的口粮,你们吃了,集体的牲口咋办?”
  我听明白了,今儿吃的地瓜母子是父亲偷来的!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自私自利的父亲啊,你让儿子怎么有脸见人啊!
  “你准备一下,明晚在村广播上做检讨!”
  治安主任的话音刚落,让我最感羞耻不堪回首的一幕出现了:父亲竟硬生生地跪下了!
  “兄弟,我有三个儿子……”
  治安主任猛地把父亲拽了起来,压低声音说:“你干什么!快起来,别让孩子们看到。唉……我的哥,叫我怎么说你呢?”父亲双目呆滞地望着他。
  “哼!不看在你平常老实和孩子们的份上,我非广播你!这样吧,下午去会计那儿支三十块钱,明儿去穴坊粜点粮。”治安主任一甩袖子走了。
  父亲回屋后和母亲的泪眼对视了许久……
  母亲说:“多悬,若广播了你偷盗,咱儿子们长大就别想参军娶媳妇了。”
  “若都饿死了,还怎么参军娶媳妇……”
  我当时忽然涌上一头热血,指着父亲:“你——你,你太自私!脸皮太厚了!”
  父亲慢吞吞地说:“为了你们要脸,父亲可以不要脸。”
  如今,生过地瓜芽的老地瓜母子已是弃物,因为它的营养成分早已奉献给了新芽。但我每当看到被丢弃的老地瓜母子,心就会酸酸的。
  正想着念着,忽然一阵凉风袭来,我顿感有些凉意。唉,该回屋了。可我又分明听见风儿送来的天籁之音: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您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您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啊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
其他文献
记得小时候,我们家的大门上常贴的对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字是父亲自己写的,字体既不是颜体,也不是欧体,而是父亲自创的赵体。  那时候,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不多,父亲是小学老师,虽然没学过书法,却自己独创了一种字体,瘦瘦的,有筋骨,也有棱角,看上去很好看。也许今天看来很一般,但在当时那个年代,父亲是出了名的写春联的好手。每年过年时,总是会有很多乡邻们到我家讨要春联和酉帖子。而父亲也是笑呵呵的
期刊
我出身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世家,听父亲说,从太爷爷到父亲,三代没出过一个哪怕像村长这样小的官。学而优则仕,因为没人做官,自然也没出过什么文化人。父母都是小学文化,在我印象中,他们从没坐下来对我们做过为人处世方面道理的教育。所以,说起带有文化气息的家风,我往往一片茫然。然而沉下心来,细细追忆父母创立家业和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我又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我们的家风——实干。  爷爷过世得早,大爷姑姑成家立业都
期刊
去婆婆家,婆婆递给我一把钥匙,对我说:“陈颖,把钥匙收拾好了,等我下次再把自己锁在门外面,好来送钥匙给我开门。”我双手接过钥匙,把钥匙仔细地挂在我的钥匙环上。婆婆家的这把钥匙是多少年以前给我的?我还真记不起来了,只是知道有了这把钥匙之后还真方便,有时候买点好吃的东西送过去,恰巧两位老人都不在家,就用钥匙打开门,把东西放好,再给婆婆一个电话,就免去来回跑腿了;有时候婆婆家做了好吃的饭菜,婆婆就电话告
期刊
父亲三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奶奶是个盲人,母亲常对我说:“十里八乡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你爸这样受罪的人!”母亲还说:“你爸舍不得让你受一点罪,就是因为他受的罪太多了。”所以从小我就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孝敬父亲。  我的这个愿望直到去年夏天,也就是父亲整整六十岁的时候才得以实现,我让父亲停止了一切劳作,从此,他和母亲的所有花销都由我承担。为了让父母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结婚后我就搬离了老家,给他们营造了
期刊
如果把我的人生比喻成一条起航的船,那娘家就是我的港湾。爸妈的舐犊之爱,妹妹的手足之情,我对娘家的信赖与依赖,是这条船能在人生的大海上乘风破浪的动力和船帆。  我出生于1970年,年少时爸妈爱我至深,每天小米饭和必不可少的鸡蛋养大了我。小时候我曾咳嗽气喘,妈妈打听了许多偏方为我治病:仙人掌肉炒鸡蛋,香油煎鸡蛋,西瓜瓤里倒上稍许红酒吃瓤……年长的邻居们看妈妈焦急,都对妈妈说,女孩成年后这病自然就会好的
期刊
近年来,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要把母亲的一生付诸文字,为母亲留作纪念。然而每每提笔,却无从下手。母亲的一生,实实不是一篇短文能够概括的。而如今仓促落笔,也只是雪泥鸿爪,略记一二而已。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从舅舅及亲朋的口中,我知道了母亲自小便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八岁的母亲就踩着小板凳开始在灶上忙活,帮姥姥做饭、为姥爷送饭。十一二岁母亲的针线已经做得极好,可以纳出针脚漂亮的鞋底,可以为弟妹缝补衣
期刊
春风在温暖的阳光里徐徐而至,不经意间迎来新的一年清明时节。每到这个时候,就想起被十里八乡称为好人的爷爷,心里满怀着春天里的感伤和思念。  记忆中的爷爷,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浑身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冬天穿着破旧的大襟棉衣,腰上扎着布条带子;夏天多是光着膀子,打赤脚,只穿着一条灰白色过膝的短裤。饱经岁月风霜的打磨,他有点驼背,银发白须,褐色的脸膛布满了刀刻似的皱纹,四肢经脉分明,清晰可见,手脚像桑
期刊
时间像白马过隙,一晃,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这些年,我一直在异乡漂泊,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我常常想起父亲。那些记忆的碎片,时不时地在我脑海里浮现。  父亲走的那天晚上很冷,北风在屋外刮得呼呼直响,像是一个人喘着沉重的气息。在熊熊燃烧的火炉面前,围坐着大哥、二哥、三哥和我兄弟四人,我们都沉默着,没人说话,大家的心情很沉重。  此时他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手上打着点滴。一场来势汹汹的疾病把父亲压倒了,他
期刊
我们家的高祖,五百多年前是从云南移民到山东来的,来到烟台牟平县城西南官庄西村。按家谱从高祖开始,在姓氏后的第二个字就是下一辈的名序,前十代家谱都有记载,后十代从我祖父开始,其排序是,华,启,景,瑞,锡,洪,均……我是第13代。父亲给我起名为孙启悦。我的祖父名叫孙玉炳,家穷,没有读过书,年轻时闯过关东,到过海参崴。祖父性格开朗,特别爱开玩笑,所以村里人都说他喜欢吹牛。我上小学时,听村里一位老伯说:本
期刊
趁着端午节三天假,我像往常一样回老家探亲,当我把车刚停到门口时,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便从那座我许久未曾住过的老屋里射出,将我的灵魂和身体一起拉拢了过去。母亲说,家里那口曾经装水的大缸里,还藏着她去年秋天精心安放的苹果。因为女儿爱吃苹果,这几年跟着我在城里住的母亲,每年秋天都要回老家挑拣一些好苹果,藏到那口大瓷缸里,一直能供女儿吃到来年的六月份。在我看来,母亲对女儿这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完全是“隔辈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