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化趋势下如何“治官”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as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述由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开始走入公众的视野:今年2月初,山东新泰市新提拔了7名副局级干部,其中6人是80后,最年轻的仅23岁,参加工作的年限才2年多;去年,29岁的周森锋以全票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25岁的孙靓靓成为江苏省泰州团市委副书记…… 可以说,培养好、选拔好、任用好年轻干部已成为各地干部建设工作的热点问题,那么究竟如何选拔培养好年轻干部呢?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年轻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政治上培养和选拔干部,这是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手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当前,由于不同程度受全方位对外开放、多元化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一方面为年轻干部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与全方位的参与、接触各类事物提供了机会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极容易使年轻干部的思想产生某种混乱。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受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重党性锻炼,政治敏锐性不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较差,出现价值观念向“钱”看、生活作风漂浮、行为取向简单、党性原则不强、党性观念弱化等现象。
  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艰苦奋斗、拒腐防变精神的教育。要教育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坚定政治立场;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和政绩观,告诫年轻干部树立忧患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年轻干部的优势和特长;要经常教育和引导年轻干部,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心系群众,顺应民意、深入基层,了解地区、部门工作的背景、历史和工作规律,掌握部门工作发展的趋势,增强自己把握全局工作的能力。
  此外,要根据年轻干部的实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期分批选送到党校、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学院和其他专门培训机构,组织他们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以及党的建设所需要的其他各种知识。河南省荥阳市就通过拓宽年轻干部培训渠道,灵活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该市先后选派数十名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培训,年轻干部在聆听红色理论的同时,重走红军挑粮小道,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
  
  注重基层锻炼,提高年轻干部的治国理政能力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一线是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的地方。我们的干部队伍中,包括中高级干部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农村、工厂等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但是,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中,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仅占12.5%。
  古有“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如果年轻干部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就会增加其脱离实际、官僚化和机关化的可能。为此,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工作要强化实践锻炼,通过采取不同的培养锻炼方法,使年轻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缩短成长期,尽快成熟起来,不断提高年轻干部的综合能力。
  一方面,要选派年轻干部到艰苦环境中锻炼。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相对而言,基层的条件仍要差一些,尤其是许多农村、边远地区,生活、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然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条件艰苦、困难较多,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越能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和作风,这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年轻同志应当高兴地到艰苦的地方去,在历练中成长成才。
  另一方面,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使基层一线真正成为干部培养的主阵地。近年,很多地方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担任村干部,不少地方从党政机关选派年轻党员干部到基层挂职、任职。与此同时,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多方创造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干事创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一些地方面向优秀村干部招考公务员,有的地方选拔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到省、市党政机关任职。这些措施,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完善选拔机制,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
  
  选拔培养年轻干部要标准明确,不能过于自由裁量,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方面,往往是“唯亲是用”。东北某地曝光的选拔团委书记、副书记的黑幕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考选的年龄性别限制很死,而具备条件的人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以至于一些考选就像“量体裁衣”订做的一样。最后能入围的,都是一些有背景、有关系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朝里有人好做官”。
  什么样的干部是优秀年轻干部?我们要有明确的标准和条件,而且这样的标准和条件要公布出来,让大家能够比较对照。即便是推荐的也可以有所参照。如今,在一些地方存在模糊的标准,往往自由裁量的成分大,也就很难避免任人唯亲,浑水摸鱼。
  当前,社会正处于推进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选拔年轻干部方面要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群众比较公认,实绩比较突出、大多数干部群众拥护和称赞等方面严格选拔标准和条件。坚持德才兼备,选工作“一流”型干部。在工作实绩上注重“横比实绩、纵比发展”的思路。以实绩论德才,让群众评优劣,凭实绩用干部,把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通过公开竞职、公开选拔等一系列举措,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了各级领导岗位上。
  此外,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不能因循守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不能论资排辈,不能求全责备,要敢于打破常规惯例,破除按年龄大小、资历深浅的顺序,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表现突出、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委以重任。做为老一辈或上级领导,要甘为“人梯”,要主动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开辟“绿灯”。
  
  强化监督管理 ,确保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历高、眼界宽、干劲足、决心大。许多年轻干部挑起为政一方的重任后,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很快打开了局面,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年轻干部,虽然才华横溢,能力很强,但在道德关口上却往往凸显软肋,甚至饱受群众诟病。如有的干部虽然冲劲十足,在干部选拔上却做不到“五湖四海”,听不得不同意见,喜欢任人唯亲那一套,搞帮帮伙伙;有的干部公开场合显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背后却在和小兄弟们吃喝玩乐,乌烟瘴气;有的干部把生活作风当作“小事”,不检点不自律不自重,极个别的甚至违法乱纪或者做出有悖社会道德的荒唐事。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表明,现实中年轻干部出问题,疏于监管是“罪魁祸首”。加强对年轻干部的管理,不仅要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引导约束,也要增强对年轻干部生活情趣的监督。不仅要注重工作时间内的管理,也要关注八小时之外的掌控。
  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平时考核,要建立健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任前,应该积极探索试用期、巡视、专项检查、年度考核、重大事项跟踪考察、信访举报等干部考核和评价办法,使干部表现在考察组中能初步呈现出一个整体的趋势和走向,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年轻干部的退出机制。年轻干部在仕途平坦,前景光明的情况下,往往缺乏忧患意识,在处理、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考虑不够谨慎、全面。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就应该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对情节比较严重的,要做出相应的处理,坚决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作者为郑州市委组织部正处级组织员)
其他文献
目前为解维稳之难,一些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了许多有益于维护民众权益、有益于减少行政资源浪费的维稳新举,看看他们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新思维?    浙江:推行风险评估机制    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刘树枝:通过试点引路,基层先行的办法,浙江积极推行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浙江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均建立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期刊
国务院参事、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朱维究:行政行为的作出,应当以“合法即合乎法律”为根本上的考量因素,而不能恣意地将法律之外的政策性因素、社会因素纳入合法性的评价标准体系之中。  尽管我们在处理人民群众上访的问题时,因其敏感性而应谨慎对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法治底线的突破;当地有关部门在合理化解矛盾、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过程中,强调自身的灵活性、应变性并无可指责,但若不顾法律
期刊
近日,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孤儿保障制度,使孤儿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一是拓展安置渠道。按照有利于孤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采取亲属抚养、机构养育、家庭寄养、依法收养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孤儿。二是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照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的原则,确定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地方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确保孤儿基本生活费及时足额
期刊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新宝:从中央到地方党委和政府把维稳当做第一要务,对稳定问题高度重视。当然这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样的维稳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一些问题,不是越抓越少,而是越抓越多了,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了。比如说土地问题带来的利益诉求纠纷。在一些群体事件处理中,谁闹得凶一点,就可以获得利益。这样的处理,没有了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和应当遵守的法律制度。让不该得
期刊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轶:这个问题涉及到合同法和物权法,翻身村村委会和几个村民小组分别与福中福公司和松茂公司签订的所谓合作开发合同,究其实质,如果运用合同解释的原则,不拘泥当事人所使用的文字,而是探求当事人的真意,它们的确属于转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同。至于福中福和松茂公司之间订立合作开发的合同,如果不拘泥于当事人所使用的文字,同样探求当事人的真意,表面上
期刊
8月15日上午,由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纠纷问题研讨会”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法学会、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机关及知名院校的领导、专家及法制日报等单位媒体记者50余人参加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纠纷的现状、特点、实质、成因及如何化解等问题,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杨伟东:当今,因土地而引发的纠纷,可以说形态各异,种类多样。从纠纷性质上分析,有单纯的发生在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类土地纠纷,也有单纯的公民、组织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类土地纠纷,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行政与民事类纠纷交织、纠缠在一起的纠纷形态。  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角度分析,依个人观察,土地纠纷中涉及行政机关的无非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因为行政机关就土地及相关不动产的许可、裁决和登
期刊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戴玉忠:土地纠纷的实质是土地利益之争。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的权利和利益,也涉及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利益。产生土地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背景下,加强法治,是有效化解和减少土地纠纷的根本途径。  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效化解
期刊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任进: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加快,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和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如土地纠纷、房屋拆迁事件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特别是土地纠纷已经成为第一位的突出信访问题。我认为,造成土地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处理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纠纷,也要采取多元化的对策和方式。  从土地制度本身看,
期刊
我们正出现了一个悖论,经济越是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越是提高,但是患慢性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健康友好型产业,对健康危害型产业则应限制其发展,甚至让它消失    现在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一个核心的问题,到底我们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我们称之为健康友好型产业,要鼓励发展,大力发展。我们现在要更加明确、更加严格地限制健康危害型产业发展,这应该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