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摸清水稻品种“花优14”在嘉定地区种植的最佳栽插密度,发挥该品种的产量潜力,2015年在嘉定区华亭镇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该品种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较早够苗,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但是成穗率比较低;从产量来看,在嘉定地区当行距固定为30cm时,株距14cm为杂交晚粳“花优14”最适宜的栽插密度。
关键词:水稻;花优14;栽插密度;产量;茎蘖动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31-02
“花优14”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以BT型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繁14配组而成的中熟晚粳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高、米质好、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强、田间病害轻、后期熟相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为了摸清“花优14”的最佳栽插密度,更好地发挥其产量潜力,笔者于2015年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试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于2015年在嘉定区华亭镇联三村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秸秆还田,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嘉定区统一供种的杂交水稻品种“花优14”。
1.3 试验设计 试验固定行距为30cm,按不同株距设12cm、14cm、16cm、18cm、22cm5个处理,小区面积50m2,3次重复,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插深度、取苗量基本相同。试验于5月13日浸种,播种时间为5月18日,移栽时间为6月12日,收割时间为11月5日。各处理全生育期施纯氮300kg/hm2,基蘖肥∶穂肥=7∶3。各处理水浆管理、病虫草防治等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4 测定项目
1.4.1 茎蘖消长动态 栽插返青活棵后,调查基本苗,每处理10穴,定期考察水稻茎蘖消长动态。
1.4.2 产量结构和实收产量 水稻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每个处理2穴,考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测产时对每个处理单独实割实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各处理栽插行距固定为30cm、栽插深度、取苗量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基本苗在栽插株距为22cm时最少,仅为67.2万株/hm2,栽插株距在12cm时最多,达到114万株/hm2,同时基本苗随着栽插株距的减小逐渐增多。从表1的结果表明,相同栽插行距,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1],除株距为22cm的高峰苗出现7月22日左右以外,其他各处理均出现在7月14日左右。株距为12cm时虽然有最多的高峰苗以及有效穗,但是由于栽插密度过高,群体偏大,不利于个体肥料与养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阻碍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导致其成穗率最低,仅为67.6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结果显示,各处理株高、叶龄、绿叶数都无明显变化规律,由此可知,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的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2]。
2.3 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可知,各处理有效穗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少,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在株距为12cm时最少,株距为14cm次之。株距为14cm时,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均最高,说明当株距为12cm时,虽然栽插密度最高,有效穗最多,但是由于群体过大,阻碍了单株的发展,导致其实粒数最少,影响产量;株距为22cm时,虽然实粒数最多,但由于有效穗太少,产量最低;株距为14cm时群体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1)从茎蘖动态角度来看,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花优14”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较早够苗,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但是成穗率比较低。(2)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在行距为30cm的情况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大田生长不同时期的株高、叶龄、绿叶数等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3)从产量来看,株距为14cm栽插密度最适宜,产量最高;栽插密度过高,群体过大,成穗率低,对种子、肥料等资源浪费;栽插密度过低,群体太少,有效穗少,不利于获得高产。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固定为30cm时,株距14cm为杂交晚粳“花优14”最适宜的栽插密度。
参考文献
[1]苏瑞芳,江健,方群英,等.杂交晚粳‘花优14’机插栽培高产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3):98- 101.
[2]冯加根,周燕,龚才根.不同机插密度对“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2,(3):43-45.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水稻;花优14;栽插密度;产量;茎蘖动态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6-0031-02
“花优14”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以BT型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繁14配组而成的中熟晚粳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该品种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粒多、千粒重高、产量高、米质好、群体整齐度好、抗倒性强、田间病害轻、后期熟相好、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为了摸清“花优14”的最佳栽插密度,更好地发挥其产量潜力,笔者于2015年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试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设于2015年在嘉定区华亭镇联三村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秸秆还田,肥力中等。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嘉定区统一供种的杂交水稻品种“花优14”。
1.3 试验设计 试验固定行距为30cm,按不同株距设12cm、14cm、16cm、18cm、22cm5个处理,小区面积50m2,3次重复,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插深度、取苗量基本相同。试验于5月13日浸种,播种时间为5月18日,移栽时间为6月12日,收割时间为11月5日。各处理全生育期施纯氮300kg/hm2,基蘖肥∶穂肥=7∶3。各处理水浆管理、病虫草防治等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4 测定项目
1.4.1 茎蘖消长动态 栽插返青活棵后,调查基本苗,每处理10穴,定期考察水稻茎蘖消长动态。
1.4.2 产量结构和实收产量 水稻成熟期调查有效穗,每个处理2穴,考察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测产时对每个处理单独实割实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插密度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各处理栽插行距固定为30cm、栽插深度、取苗量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基本苗在栽插株距为22cm时最少,仅为67.2万株/hm2,栽插株距在12cm时最多,达到114万株/hm2,同时基本苗随着栽插株距的减小逐渐增多。从表1的结果表明,相同栽插行距,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1],除株距为22cm的高峰苗出现7月22日左右以外,其他各处理均出现在7月14日左右。株距为12cm时虽然有最多的高峰苗以及有效穗,但是由于栽插密度过高,群体偏大,不利于个体肥料与养分的吸收及光合作用,阻碍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导致其成穗率最低,仅为67.67%。
2.2 不同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由表2结果显示,各处理株高、叶龄、绿叶数都无明显变化规律,由此可知,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的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的影响[2]。
2.3 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从表3可知,各处理有效穗随着栽插密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少,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在株距为12cm时最少,株距为14cm次之。株距为14cm时,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均最高,说明当株距为12cm时,虽然栽插密度最高,有效穗最多,但是由于群体过大,阻碍了单株的发展,导致其实粒数最少,影响产量;株距为22cm时,虽然实粒数最多,但由于有效穗太少,产量最低;株距为14cm时群体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1)从茎蘖动态角度来看,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花优14”的基本苗、高峰苗和有效穗的数量逐渐增多,且较早够苗,易形成足够的有效穗,但是成穗率比较低。(2)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在行距为30cm的情况下,不同栽插密度对杂交晚粳“花优14”大田生长不同时期的株高、叶龄、绿叶数等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3)从产量来看,株距为14cm栽插密度最适宜,产量最高;栽插密度过高,群体过大,成穗率低,对种子、肥料等资源浪费;栽插密度过低,群体太少,有效穗少,不利于获得高产。综上所述,本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固定为30cm时,株距14cm为杂交晚粳“花优14”最适宜的栽插密度。
参考文献
[1]苏瑞芳,江健,方群英,等.杂交晚粳‘花优14’机插栽培高产技术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3):98- 101.
[2]冯加根,周燕,龚才根.不同机插密度对“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2,(3):43-45.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