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一个人的流派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so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印象”
  印象这个词大家都并不陌生。张艺谋带着它从南到北,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到印象西湖,带着一路的风光和历史,印象中国,深入人心。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张艺谋的《印象丽江》的宣传片,请大家通过这段视频感受一下,所谓的“印象”,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视频,你们认为“印象”一词应该如何理解?请你们从以下词语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你认为可以解释“印象”一词的词语(完整、零碎、没有逻辑关系、精致、华美、充满主观意象)。
  设计意图:通过张艺谋的《印象丽江》的宣传片,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印象”一词。
  二、“印象”的来源
  师:印象主义这个词来自于1874年,法国画家克劳德.奈莫的《印象·日出》这幅画。这幅画在巴黎展出时因为与以往古典画风的大相径庭而被频频耻笑。在这幅画里,艺术家一改往常绘画写实的功能,大胆创新,描述了一幅随意、浪漫、透着任性和艺术家偏执的充满艺术家主观感受的作品。当时的评论家根据他作品的名称,讥讽他为“印象派”。想不到,一个偶然的称呼竟然变成欧洲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
  师:这里有两幅画,一幅是印象派,一幅是写实派绘画作品,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生1:写实派线条很清晰。
  生2:写实派很真实。
  生3:印象派很朦胧。
  生4:印象派有些抽象。
  生5:印象作品《日出》好像更多的是体现画家的主观感受。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印象派绘画是抽象的、迷离的,充满不真实感、难以捕捉的。接下来,让我们来听四段音乐,请大家判断一下,其中哪一首是印象派音乐。
  A.哈利路亚 B.命运 C.革命练习曲 D.牧神午后
  生:牧神午后。
  师:为什么?
  生1:这个音乐很朦胧。
  生2:很另类。
  生3:有飘渺的感觉。
  生4:很浪漫。
  师:同学们说得对极了。刚才我们听的这段印象主义的音乐来自德彪西的《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飘渺,朦胧,浪漫。这首看似随意懒散的作品是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的。法国作曲家、指挥家皮埃尔·布莱兹说:“现代音乐史被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唤醒。”德彪西通过这一作品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奠定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形成。
  设计意图:“印象主义”音乐是一另类的音乐门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于是笔者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来理解“印象”。通过第一环节观看《印象丽江》,学生已经对“印象”初有体会,然后再通过两种绘画门派的比较,学生感受到“印象派”绘画作品的迷离,抽象和难以捕捉的特点。两个环节下来,学生已经对“印象派”有些了解。于是进行音乐的欣赏,通过4首音乐的分析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
  三、介绍德彪西
  师:说到这里,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牧神午后》的作曲家,也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人公——德彪西。看一段关于德彪西的短片。
  德彪西是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印象主义音乐因为德彪西而大放异彩。虽然另外也有法国的拉威尔,德国的卡洛斯·克莱伯等作曲家的部分作品里含有印象主义音乐的因素,但这并不是他们创作的主流。只有德彪西的创作充分显示了印象派个性的光芒,因此,他也被称作“一个人的流派”。
  设计意图:德彪西是“印象主义”乐派的创始人,要了解“印象主义”,必须要知道德彪西。
  四、欣赏德彪西的《月光》
  师:在德彪西的艺术创作中,与他生活的经历有关并富含象征意味的大海、月光等事物是他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些音乐如金色的光芒,绽放了黑暗深处的华丽,像爱情般痛苦,像死亡般寂静,音乐的描述不动声色,淡淡叙述,让人在轻盈、零碎的音乐声中欲罢不能。
  现在,让我们来听德彪西的另一段著名的作品《月光》,并完成以下这个表格。
  
  
  设计意图:以我们之前欣赏音乐的习惯,大家都是从头到尾完整地听一首曲子。听完会觉得音乐好听、唯美,却很少去研究作曲家的意图。这是一种感性的习惯。现在,我把《月光》这首曲子拆开,选取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片段,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音乐并捕捉其中的音乐发展动机。
  尽管德彪西对自己被贴上“印象主义”的标签极为反感,但他确实是印象乐派的创始人。在他的音乐中,旋律简短零碎,结构自由模糊,和声色彩斑斓,织体纤细精巧,配器细腻透明,力度层次渐变,音色丰富多变。他打破了西欧几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创造了一种朦胧、飘逸、空幻、透明、幽静、纤细、优美、雅致的音乐音响。他的音乐给后代作曲家以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彪西解开了尘封多年的缆绳,撞响了音乐新纪元的钟声。
其他文献
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确保学生每日在校的一小时活动时间,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化多样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兴趣,提高锻炼效果,发展学生个性。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形式活、强度大,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思路   大课间体育活动安排在上午的第二节课后,下午的第二节课后,时间应为30分钟。在活动的内容、结构设计上,允许有较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果,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对多媒体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并发难,他们将课堂的一些弊端归罪于多媒体,如人机交往过多、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影响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获得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
期刊
教研是教师生存常态的一种展示,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教研内化成为教师成长的自觉行动,那么它将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校本研究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现实当中的校本研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许多教师面对校本研究倍感困惑。  一、教研组活动,爱你在心口难开  教研组是学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和学科竞赛的
期刊
一  关注生命成长,同学生一起体会成长的经历和得失,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必将为课堂教学带来一个崭新的变化,并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使学生体会到成长是一种经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是成长中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种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与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愿望相联系的。只要教师留心观察,时时刻刻将学生的生命成长放在心上,就会发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最好的沟通平台,是关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的作用,教师应该讲究课堂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实现课堂评价的目的。  一、注重对评价结果的描述  1.课堂语言评价描述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回答、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如
期刊
复杂性思维是与简单性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自然科学领域广泛运用的一种方法论,它具有自组织性、自我调整性、非线性、不可还原性等特征。新课程改革在思维范式和研究方法方面体现着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有意摭拾复杂性思维理论知识,尝试从新的理论视角来深入剖析当今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种种现象,分析原因机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从二元对立走向二元统一
期刊
通常所说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教育内容。大多数学校偏重于抓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因此,如何利用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期刊
多年来,作文一直是学生最难学的,也是教师最难教的。面临新的形势,作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新时期作文应根植于生活这块土壤,基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积累,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评价和真情,增加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学生作文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一、敏锐地感受感受现代生活,开启作文的丰富源泉  写作脱离不了生活的源泉。因此,从现实生活中来搜集写作素材,是开启作文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当代中学生生
期刊
当前各地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了杜郎口课堂教学的“三三六”模式,洋思中学的堂堂清模式,东庐中学的学案导学模式等。一切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就从课前5分钟活动的实施原则、活动形式内容及意义等方面结合实际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实施原则  一节课是40分钟,5分钟就占了整个语文课堂的八分之一,而如何有效地利用好这5分钟也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