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化学新课程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新增了许多实验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正确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出现的“意外”问题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进行二次备课,使备课变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多样的、生动的备课,“与时俱进”地实施教学。
一、教学案例
在“燃烧与灭火”(沪教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探究指导,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接着我补充一个演示实验,以巩固刚学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指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原因。
(投影出示实验指导:在大烧杯里放一小块白磷,倒入80℃左右的水,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铜片上一边放一小块白磷,另一边放一药匙红磷。提示: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生:认真学习实验指导,兴致勃勃地观看演示实验。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接着,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使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课堂也开始骚动起来。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下来,面对实验的失误,向学生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实验时,出现了失误,不小心使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并用手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生:笑过之后又安静下来。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实验失误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纷纷献计献策。
生1: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
生2:使用更大的烧杯,使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
生3: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
生4:白磷燃烧后,在白磷与红磷之间放一块较大玻璃片,将它们隔开。
……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得出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后,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讨论探究改进的措施,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这样既解决了意外事件,又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拓展和延伸所学的知识,我接着安排了以下探究实验。
师:怎样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马帅(学生):向水中吹气。
我一听,问题又来了:人吹出的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
师:(笑着说)马帅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
师:马帅同学尽管实验没有成功,但他积极开动脑筋,敢于实践。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方法?
生: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师: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我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的白磷产生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师:通过吸管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马帅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马帅: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氮气,它们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以前我们探究过的。
师:好,请坐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我注意观察马帅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
二、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二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产生矛盾。这两件事的发生是我没有预想到的,但处理的方法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以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在课堂中体现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地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引导他自己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发挥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1.“意外”是一种教育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把“意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意外”不管是来自学生的,还是来自教师的,都是很珍贵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对“意外”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让“意外”真正为教与学服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即“意外”大多数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有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2.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以学定教,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和“错误”极为不宽容。然而,“意外”和“错误”有时却是一个绝佳的教学题材,围绕这一题材展开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放弃经历“错误”,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接纳,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的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意外”和“错误”设计教学,以学定教,将重点放在分析出现“意外”、“错误”的原因上。
有些“意外”、“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意外”和“错误”中寻找真理。有些“意外”、“错误”是不可预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动态备课,灵活利用“意外”和“错误”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妙生二次备课。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3.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主要历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应不断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怎样分析推理,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去伪存真,怎样用实验事实为依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因此,改变教育观念,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进行积极的、动态的二次备课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苦练内功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教学案例
在“燃烧与灭火”(沪教版)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根据探究指导,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燃烧一般需要的条件。接着我补充一个演示实验,以巩固刚学的知识。
师: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指导,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分析原因。
(投影出示实验指导:在大烧杯里放一小块白磷,倒入80℃左右的水,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铜片上一边放一小块白磷,另一边放一药匙红磷。提示: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生:认真学习实验指导,兴致勃勃地观看演示实验。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接着,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使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课堂也开始骚动起来。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下来,面对实验的失误,向学生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刚才实验时,出现了失误,不小心使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并用手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生:笑过之后又安静下来。
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实验失误的原因及改进的措施。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纷纷献计献策。
生1: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
生2:使用更大的烧杯,使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
生3: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
生4:白磷燃烧后,在白磷与红磷之间放一块较大玻璃片,将它们隔开。
……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在得出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后,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分析失误的原因,并对刚学的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讨论探究改进的措施,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这样既解决了意外事件,又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拓展和延伸所学的知识,我接着安排了以下探究实验。
师:怎样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马帅(学生):向水中吹气。
我一听,问题又来了:人吹出的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
师:(笑着说)马帅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
师:马帅同学尽管实验没有成功,但他积极开动脑筋,敢于实践。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什么方法?
生:应该向水中通氧气。
师:这个办法是否可行?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
我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的白磷产生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师:通过吸管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马帅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马帅: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及氮气,它们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以前我们探究过的。
师:好,请坐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
我注意观察马帅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
……
二、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二是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产生矛盾。这两件事的发生是我没有预想到的,但处理的方法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以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在课堂中体现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我没有严厉地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引导他自己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和表扬,发挥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1.“意外”是一种教育资源
在本节课中我把“意外”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意外”不管是来自学生的,还是来自教师的,都是很珍贵的课程资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对“意外”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让“意外”真正为教与学服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即“意外”大多数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则有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2.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以学定教,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和“错误”极为不宽容。然而,“意外”和“错误”有时却是一个绝佳的教学题材,围绕这一题材展开活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放弃经历“错误”,缺乏对差错的欣赏与接纳,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的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索意识被压抑乃至被扼杀。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利用“意外”和“错误”设计教学,以学定教,将重点放在分析出现“意外”、“错误”的原因上。
有些“意外”、“错误”是可以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应该预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充分呈现出来,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活动中比较、思辨,从“意外”和“错误”中寻找真理。有些“意外”、“错误”是不可预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动态备课,灵活利用“意外”和“错误”设计教学,因势利导,妙生二次备课。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的宝贵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3.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种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主要历程,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应不断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怎样分析推理,怎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怎样去伪存真,怎样用实验事实为依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因此,改变教育观念,开展科学探究教学,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进行积极的、动态的二次备课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苦练内功的新课题。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