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战的号角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p90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八路军要到太行山区创造游击根据地”的指示。随后。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等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率领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师等部队、机关,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相继转战到晋东南一带,开辟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并且建立了各级民主政权。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党的抗战主张,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揭露日寇残暴罪行和反映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成就,各级军政机关、救亡团体等部门,曾先后编辑出版了各种形式的报纸杂志近百种,起到了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激发边区军民抗战意志的特殊“武器”的作用。
  笔者多年来留心收藏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现介绍几种,以飨读者。
  
  朱德题写报头的《胜利报》
  
  《胜利报》,1938年5月1日创刊于和顺县园街村,初为中共晋冀特委的机关报,后改为晋冀豫区委机关报。它是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大众化报刊之一。报纸的任务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报头由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张玉麟任社长,安岗任总编。
  《胜利报》为四开二版,用粉连纸单面石印。发行量最多时达3000份。其栏目:一版有社论、评论、新闻、通讯、工作研究、经验介绍等,二版有国际要闻、国内大事、民革室、老实话、小辞典、小说连载、漫画等。
  笔者收藏的这张《胜利报》为1941年6月2日出版的第367期。此期内容主要是中共晋冀豫区委根据冀太联办制定的抗战时期卫生防疫计划而安排的宣传活动。
  《胜利报》于1941年7月7日根据区党委决定易名《晋冀豫日报》。在三年多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报社频繁转移,初步统计为5县18村。而报社人员从不嫌吃苦受累,使报纸逐步发展成日报。
  据《太行新闻史料汇编》载,《胜利报》仅存26张半,全部收藏在北京国家图书馆。
  抗战初期,在国统区一些悲观的亡国论调充塞之时,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却高举抗战旗帜,英勇杀敌。同时创办《胜利报》来传递着胜利消息,鼓舞人民的抗战意志。
  
  决死队创办的《战旗》
  
  《战旗》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一纵队政治处编辑的军内刊物,在薄一波领导下创办,创刊于1938年初。它是以教育培养决死队干部战士认清抗战形势,坚定抗日情绪,奋勇歼杀敌寇为目的的一份不定期的战时出版物。32开30页,粉连纸油印。
  笔者收藏的这册《战旗》为1938年7月12日出版的第20期。封面上方为一手挚军旗图案,旗帜上印有刊名“战旗”二字。下方是本期目录。29个页码,单面油印。虽是油印,但封面设计得非常美观协调。此册为“特务大队”阅读品。
  本期以纪念抗战一周年和决死队成立一周年为主题。第一篇为回忆文《抗战过程中山西的变化》(无署名),文中略述了山西抗战一年来的政治、军事(包括决死队)等方方面面的变化。第二篇为梁述哉写的《抗战一年来几个大的教训与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文中例举了山西军队在与敌几次交战中的失利及血的教训。第三篇为《决死队的本质危机与前途》,文中阐述了决死队组建一年来在山西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从最初驻防沁源时群众不了解,要“活埋决死队”,到后来的“欢迎决死队”,说明这些都是干部战士受政治教育的结果。最后还希望决死队应更进一步发展壮大。
  《战旗》在决死一纵队加入八路军序列之前终刊。
  
  八路军创办的《前线》
  
  《前线》为八路军总司令部主办的刊物。创刊和休刊时间不详。1939年1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在沁县组建后,于2月1日开始出版《前线》复刊号(第一期)。刊名由朱德题写,半月刊,16开新闻纸铅印,属当时晋东南有史以来最为先进的印刷品。
  笔者收藏的此册《前线》为1939年2月16日出版的复刊二期。封面为木刻《坚持华北抗战 保卫大西北》时事宣传画,漫画是一只象征华北抗战力量的巨手,紧紧拖住一张牙舞爪、挥刀持抢、凶相残暴欲以侵占大西北的日本鬼子。
  刊物所载内容有八路军军政领导撰写的抗战论文、军事战术、重要讲话和文件指示,另外还转载有延安或重庆方面的重要文稿和缴获的敌人文件等。第一篇转载了陈诚写的《关于政治部今后工作之讨论与决定》。第二篇为彭德怀副总司令在八路军干部会上的讲演纪录《论坚持华北抗战》(孙泱记)。第三篇为左权副参谋长的军事论文《埋伏战术》。最后两篇为翻译苏联斯米尔诺夫所著《战术教程》中的《苏联红军新战术思想的要点》一文和李鸿著的《侵略战争怎样加重敌国社会的危机》。
  《前线》于1940年改名为《前线月刊》。1941年又复名为《前线》,编辑也改称十八集团军野战政治部。
  
  “一张报纸顶一颗炮弹”的《新华日报》华北版
  
  《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于1939年元旦在白晋线路西的沁县后沟村创刊。办报宗旨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反映广大抗日军民的斗争生活,报道根据地的党政军建设成就,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刊载国际国内大事。它是抗战初期太行根据地惟一一份铅印报纸,4开4版,所用纸张为新闻纸或麻纸。首任社长兼总编何云。
  笔者收藏的这张《新华日报》华北版是1939年7月5日出版的第92期。这是一份用新闻纸单面试印的一、四版报样。一版内容有通讯《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纪念中共成立十八周年》,有《八路军捕获要犯》报道:“国民党某军马青山,采用金钱诱惑、阴谋欺骗手段,勾引我军战士开小差。”对此破坏抗战部队的罪恶行径,报社发表重要社论《巩固抗战部队的团结》。四版登载有露蒂的《新时期中的敌寇困难》,李伯钊的《谈谈艺术与政治》。另外,还有著名美术工作者彦涵的连环画《王村长》。
  1943年10月,由于形势的变化,《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
  朱德总司令当年曾对《新华日报》华北版高度评价:“一张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新华日报天天在作战,向敌人发射出千万颗炮弹。”
  
  如火如荼的《抗战生活》
  
  《抗战生活》创刊于1939年4月1日,它是一份反映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综合性杂志,半月刊,32开石印,由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该社设在长治府上街,即现在的上党门北边。主编张磐石。
  笔者收藏的此册《抗战生活》为创刊号。封面为黑红套色木刻,表现一位骑着战马的八路军首长,指挥着一支部队向敌后挺进的雄壮场面。图案是由当时著名美术工作者杨角绘制的。
  创刊号中的栏目有专论、时论、工作经 验、文艺、书报介绍和读者信箱等。内容有竹如撰写的《半月国内大事分析》、磐石的《半月国际大事分析》、易君的《紧急形势与紧急动员》专论、李伯钊(杨尚昆夫人、剧作家)的《关于紧急动员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等。文艺栏目里有流焚的《新战士张庚金》、野蕻的《模范绅士》、春风的诗二首。从每篇文章的标题不难看出根据地抗战军民如火如荼的生活场面。
  《抗战生活》出至第六期后,因日军围攻长治地区,便于当年6月15日休刊。
  1940年5月1日,《抗战生活》又在太北的新华日报社复刊,并特聘何云、张磐石、李伯钊、林火、徐懋庸、杨献珍、高沐鸿等为编委委员。复刊从二卷第一期始,16开、铅印。朱德总司令还亲笔题词“祝抗战生活复刊”。
  1941年12月,《抗战生活》与《华北文艺》合并后停刊。改出《华北文化》。
  
  赵树理编辑的《黄河日报》
  
  《黄河日报》(最初为上党版)创刊于1939年5月,其名义上是牺盟会长治中心区主办,实际则是在中共五专署党组织领导下编辑发行。办报宗旨是,传播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抗战。是年夏,日军大举进攻晋东南,五专署分两路从长治撤出,一部分(包括黄河日报社)由专员戎伍胜带领向西南转移到太岳山区的沁水。另一部由专署秘书主任杨献珍率领向东转移到太行山区的壶关,并在壶关设立了五专署路东办事处。为给路东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又组建了路东《黄河日报》社,属杨献珍主任直接领导。为了与原版《黄河日报》相区别,路东的黄河日报称为“太行版”。
  太行版《黄河日报》通常只有两个版面,总编王春负责编辑第一版,赵树理负责编辑第二版。第二版为综合版,副刊就设在二版,副刊栏目叫“山地”。副刊所用文章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欢迎。
  笔者收藏的这份1939年11月6日出版的第42号《黄河日报》,8开,正反两个版面,用厚新闻纸石印。报头用行草体书写,报头下方印有“太行版”三个小字(原上党版报头采用隶书体)。一版内容有对国际评论的社论,有本报特讯,有各地来的通讯等。二版上部为国际新闻,介绍各国近况,下方为国内新闻,总标题为《天涯海角捷报》,报道全国各地传来的抗敌胜利喜讯,用以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战信心。
  《黄河日报》于1940年4月底停刊,5月1日改出《人民报》,赵树理继续留在报社编辑副刊。
  
  威震敌胆的《百团大战捷报》
  
  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直接指挥下,发动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华北交通总攻击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
  当年夏季,日军利用它在华北占领的各主要交通线的优势,重点对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太行区进行“扫荡”、封锁、围困,使我军和其他抗日武装的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对此,八路军指挥部动用了100多个团的兵力。于8月20日晚在正太线、同蒲线及白晋路等5000公里的交通线上,对沿线各日军据点进行全面攻击。这次战役共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6000多人,破坏铁路900多公里、公路3000多公里,迫使敌人封锁我根据地的计划彻底破灭。
  笔者收藏的是一份由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参谋处编辑,华北新华日报分馆印刷的第21期《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它用红色粉连纸铅印,16开,出版时间为1940年10月3日。
  我收藏的这份《捷报》共有四条新闻,从标题上就能反映出各战场的壮烈情景。有华北新华社晋冀豫10月1日电讯《辽榆线我军续克管头》;有新华社晋冀豫急电《榆社外围歼敌大战 红崖头寇尸遍野 王景村血战方酣》,有新华社冀察晋电《冀察晋南线敌伤亡逾千》;最后一条是新华社西北电《我军及民众千余人于宁武至轩岗段破坏铁路十二里》。
  百团大战一开始,华北新华社就派出随军记者出征采访,十八集团军参谋处和华北《新华日报》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连续出版《捷报》21期。每期除随《新华日报》发行根据地外,还通过秘密交通线散发到了敌占区。
  
  刊载有左权将军绝笔的《党的生活》
  
  《党的生活》为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太行根据地出版的党内秘密刊物,所载文章多由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撰写,还刊发有各领导机关下达的通知、指示等。该刊政策性极强,专供县、团职以上领导传阅。主编由北方局委员、组织部长刘锡五兼任。当时,每期《党的生活》出版后都要送往延安。供中央领导同志阅览,毛泽东主席对此刊也是很熟悉的。
  笔者收藏的这册《党的生活》为1942年5月15日出版的第53期。该刊用粉连纸铅印,64开,125页,体型很小,类似现在的袖珍书籍,非常适合于战时行军转移途中携带,随时随地均可拿出来阅读学习。
  此期所载文章有: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关于反对敌人特务与勾结敌人破坏根据地之××党特务斗争的指示》,彭德怀副总司令的《学习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还有左权撰写的《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等。左权将军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日军蚕食根据地的伎俩和目的,并且针锋相对地提出我方对敌蚕食政策的办法和政策。不幸的是此文发表后仅仅10天,左权将军指挥部队突围时被日军流弹击中,壮烈牺牲在反“扫荡”战场上。这篇《开展反对敌人蚕食政策的斗争》之杰作,成了他生前绝笔。
  此刊封面加盖有“太行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教育科”菱形印章,还有用钢笔书写的“司令员、副司令员、副政委、参谋长共阅”的领导传阅顺序。太行第四军分区当时驻地在山西省平顺县。
  
  英勇杀敌的《太行民兵》
  
  《太行民兵》为晋冀豫区(太行区)武委会机关报。关于它的创刊时间,《中国报刊辞典》(书海出版社)定为1944年1月,但从我收藏的一份《太行民兵》的期号和出版时间上推算,应该是1943年7月1日,即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纪念日。该报宗旨是宣传“劳武结合”的民兵制度,指导民兵军事训练,报道全区民兵杀敌的英雄事迹,登载武委会对民兵工作的指示。
  《太行民兵》初期为半月刊,报头隶书竖排;后期为周刊,报头行书横排。8开2版,麻纸铅印。只发给区以上和部分基点村武委会干部阅读。
  笔者收藏的这份《太行民兵》为1944年2月15日出版的第15期。此期为“石雷专刊”,是太行区武委会向全区民兵推广地雷新品种——石雷的专刊。
  《太行民兵》曾于1945年1月1日作为太行版《新华日报》副刊,即每周在报上辟出一个整版,随报发行,出了五期后又改由太行区武委会单独发行。1946年底终刊。
  
  喜迎胜利的《新大众》
  
  《新大众》杂志由华北新华书店编辑出版,创刊于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1日为综合性通俗化、大众化读物。由于其内容活泼、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深受大众喜爱。刊物为32开本,52个页码,铅印月刊,社长王春、主编冯诗云,赵树理等任编辑。其栏目有时事新闻、诗歌戏曲、小说散文、农业知识、卫生常识、漫画插图等。
  笔者所藏《新大众》为创刊号。主要内容有重文撰写的介绍中共七大会议精神的《咱们老百姓的代表大会》;有作家赵树理用“吉成”笔名发表的《辽县城又复活了》一文,描写了八路军收复辽县(左权)县城后的新景象,并配有著名画家枫川所绘《辽县城街头》画插图;有介绍当年5月7日晚全世界电台轮番播放重要新闻“德国无条件投降了”一事的《欧战结束法西斯罪魁伏法,远东吃紧小日本四面楚歌》一文,另外还有长篇故事连载《太行山英雄传》等。
  杂志封面绘画为新华日报美编邹雅的《收复后的辽县城》,图画反映出辽县城在八路军收复后的景象。封底为艾炎(曾任鲁艺美校校长)的画作,内容为收复辽县城时,八路军朱德警卫团在县城附近的平顶山上,与600多日军的激战场面。
  当年8月《新大众》月刊出至第三期时,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责编 晋 源)
其他文献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同藏族人民(包括上层宗教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我国民族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1936年夏天,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坚决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规定红军不得擅自进入寺庙,不准毁坏寺庙经典,不准强借乱没收;积极团结各界人民,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人民政权和民族武装,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深得藏、回、
期刊
人活脸树活皮。这是老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面子比性命还重要。这是极而言之的,一般专指妇女。这是老例。总之,面子对于中国人,是极为重要的。  每逢喜事,比如儿子成亲,总要请人来吃饭喝酒,大排筵宴。每当这样的时候,总免不了要花大价钱请当地一些有势力的头面人物、有名的士绅、家族的长者来撑门面,人家不来就是不给面子。穷一些的也要尽力如此办理,借钱也得办,当然那场面不论怎样还是要差得多了。很大的人物出于有
期刊
旧中国积贫积弱。为了求存图强,一批批有志青年负笈海外,走上留学之路。他们寄人篱下,奋发努力,寒窗苦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期盼有朝一日能“以西方之技术,灌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能用自己了解和掌握的国外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去改造和建设祖国,使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无数的海外学子看到了民族振兴的曙光。于是。他们毅然放弃获得舒适生活待遇和优越工作环
期刊
一    吴亚鲁乳名肃官,学名吴肃,字亚鲁,又名吴渊,字渊之,号亚鲁,笔名耐苦生,曾化名李汉民、陈俊卿、野鹭、雅鲁、野鲁等。1898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潮桥镇(今属如东县)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潮桥私塾读书,后进马塘第四国民小学(今潮桥小学)学习。吴亚鲁从小就受到父亲吴璜(绍穆)的良好教育,关心劳苦大众,乐于助人,经常接济穷友。1915年考入如皋师范学堂,毕业后在金沙小学教书半年。
期刊
邓小平倡导对外开放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对有关引进外资、利用外资、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问题,作过多次论述。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邓小平是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他在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思想,也可以看到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又是如何紧扣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丰富、发展,又一步一步指导中国经济特区的试办、创建和发展的。  早在1978年3月,邓小平
期刊
1978年    12月28日至翌年1月23日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2月28日至翌年1月8日,中共山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1月9日至23日,省委召开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王谦就关于工作重点转移、解放思想、平反冤假错案、总结农业学大寨经验教训等问题作了讲话。这两次会议传达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实行工作着重点转
期刊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从留下“可爱的中国”动人篇章的方志敏到“狼牙山五壮士”,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
期刊
由河北省省会石家庄驱车东行50公里,就来到驰名天下的周家庄。  周家庄因农业合作化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因集体经济搞得好而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地、市领导的表彰;更因历经50余年风风雨雨,坚持集体经济不动摇而声名远播,被媒体称作是最后的“人民公社”。    在农业合作化的道路上走在前面    周家庄属河北省晋县,是革命老区,建立党的组织较早。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周家庄的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期刊
近几年来,笔者在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历史档案和接待有关当事人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到开国总理周恩来与铁人王进喜相关的一些史料,从中感受到周总理与王铁人不同寻常的关系以及总理对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邀请出席国宴和毛主席生日宴    在铁人纪念馆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两张极其珍贵的请柬。说它珍贵,一是发请柬的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二是被邀请人是王进喜;三是邀请参加的活动是国宴。因为其内容比较简练,所以
期刊
“要什么夜餐费?马上给公家退回去!”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传家宝。建国以后,刘少奇虽然担任党和政府的要职,但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那种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2年以前,刘少奇住的是一幢旧式房子,共有三间,一间是办公室,一间是会客室,一间是卧室,因年久失修,都已十分破旧。后来,管理部门给刘少奇调了好一点的房子,但他的办公室仍然简单:办公桌、书架、文件柜、一对沙发、一把藤椅,没有地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