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犯罪的概念与法律特征分析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先阐述了刑法规定的聚众类犯罪与群体犯罪的关系,然后将群体犯罪定义为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作用下以聚众的形式实施的具有严重法益侵害性的一种犯罪行为。笔者认为群众犯罪具有法定性、聚众性和首要分子必备性三大法律特征。
  【关键词】 群体犯罪 聚众犯罪 首要分子 聚众
  近年来,国内群体事件频频发生,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的数据统计,2013年-2018年间聚众斗殴罪的一审案件分别是895件、4159件、4237件、4152件、4993件、4724件。由此可见,群体犯罪案件在我国并非少数,无论是法律实务界还是学术界都应当予以重视。
  一、群体犯罪的概念
  法律概念是法律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和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基础和前提。
  “群体犯罪”概念在我国法律界并不常被用到,人们熟知的是“聚众犯罪”,因为我国刑法将一系列“群体犯罪”冠以“聚众”的头衔,例如聚众斗殴罪、聚众哄抢罪等。因此大部分学者从法律本体适用角度将其表述为聚众犯罪,例如《聚众犯罪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在分析具体案件时偏好表述为“群体犯罪”,例如《群体性犯罪事件的刑法适用研究:以瓮安“6.28”事件系列案件为分析样本》,而一些偏向法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的学者将其表述为群体性事件,例如《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以上举例并非术语用途分类,笔者做上述阐述主要是说明在我国的法律语境下,群体犯罪基本上等于聚众犯罪。
  目前国内刑法学者对群体犯罪的概念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共同犯罪说,该学说认为群体犯罪是一种共同犯罪(符合二人以上共同实施故意犯罪)。2、犯罪要件构成说:该学说认为群体事件要构成犯罪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聚众”这一必备犯罪构成要件。3、首要分子说:该学说认为群体犯罪是由个别首要分子组织、策划、指挥由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实施的犯罪。4、法定说:该学说认为群体犯罪指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以聚众的行为方式实施的犯罪。以上学说均从不同方面解释了群体犯罪的某些特征,但是都没有揭示其全部内涵。共同犯罪说的缺点在于,虽然理论界对于群体犯罪“聚众”要件中的人数及人员构成尚未达成一致,但学者均认可“3人”作为分界线,而两人即可构成共同犯罪。不可否认群体犯罪属于一种特殊的共同犯罪,但是后者的范畴明显大于前者,该学说扩大了群体犯罪的范围。犯罪构成要件说忽视了犯罪行为必须具有法益侵害性,如果一群人进行开会、游戏、学习等没有危害性的活动,无论这规模多大,均不构成群体犯罪。首要分子说认为群体犯罪是首要分子作用的结果,而聚众和首要分子不是群体犯罪的独有特征,根据刑法规定,集团犯罪也有实施组织、策划、指挥行为的首要分子,并且其他一般共同犯罪也常常表现为聚集形。法定说虽然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但仍然有些不足。
  借鉴以上学说的优点和我国刑法的规定,笔者认为群体犯罪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在首要分子的组织、策划、指挥作用下以聚众的形式实施的具有严重法益侵害性的一种犯罪行为。该定义包含了“刑法明文规定”、“首要分子”、“聚众”、“法益侵害性”四大不可或缺的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称其为群体犯罪。
  二、群体犯罪的法律特征
  关于群体犯罪的特征,学界有从犯罪学角度解释的,也有从刑法明文规定的角度来阐释的,还有结合以上两方面从综合角度来分析的。笔者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学习和对发生在我国境内的10起大型群体犯罪案例的分析,总结其主要有三大法律特征:
  (一)法定性。这一特征包含“法定”和“聚众”两个方面。聚众犯罪(即群体犯罪)作为一种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类型,具有鲜明的法定刑。其具体表现为刑法分则规定的“聚众”罪名和以“聚众”做为情节的罪名。前者主要有第368条聚众哄抢罪、第292条聚众斗殴罪、第301条聚众淫乱罪等,后者主要有第209条第2款聚众哄闹、冲击法庭的;第315条第3款聚众闹事,扰乱正常监管秩序的。凡是未納入刑法规定范围内的,都不能按聚众犯罪处理。
  (二)聚众性。聚众性则是指将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间聚集在同一地点或场所。其中对于具体人数标准,主要以“三人说”为主,但是对于三人具体包含哪些人,各位学者众说纷纭。有学者主张三人包括所有参与者在内,即纠集者、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以及不属于犯罪分子的参与者,也有学者主张应当将纠集者本人排除在外,也有学者主张应当将不属于犯罪分子的参与者排除在外,还有学者主张应当只包括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另外一种争论是,仅需一方达到三人即可还是参与双方总人数达到三人才行。
  对于以上争议,笔者认为,参与人数在三人以下的,绝对不能构成群体犯罪,但是三人及三人以上是否构成,应当根据具体案件情节判定,例如彼此没有共同犯罪故意的三人在参与合法的集体抗议时利用混乱进入超市抢商品,此时构成聚众哄抢罪还是抢劫罪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构成犯罪的具体人数范围的争议,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上述第一种学说,因为当参与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法益就有了随时被侵害性的可能性,此时已经产生的不良影响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应当严格地将所有参与者包括在内。另外,考虑到群体犯罪所产生的严重的社会危害,为了严格打击此类罪,笔者认为仅一方参与人数达到法定人数,即符合“聚众”要件。
  (三)首要分子必备性。“首要分子”是刑法明文规定构成聚众犯罪必要构成要素之一。刑法第97条规定,本法所称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团或者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在规定聚众犯罪的行为方式时,刑法分则并不明示犯罪的主体,仅使用“聚众”一词,这必然表明实施聚众者只能是首要分子。一个群体犯罪,可以没有积极参加者,可以没有其他参加者,但是如果没有首要分子,群体犯罪就实施不起来,首要分子是群体犯罪的核心人物。刑法在规定聚众犯罪的处罚时,则将首要分子予以特别明示,或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或规定首要分子的法定刑有别于其他参与者。因此,首要分子是所有群体犯罪的必备条件,是表明群体犯罪的鲜明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 以上数据来自中国司法大数据服务网,http://data.court.gov.cn/pages/index.html
  [2] 《聚众犯罪研究》,刘德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4月。
  [3] 《群体性犯罪事件的刑法适用研究:以瓮安“6.28”事件系列案件为分析样本》,舒燕平,西南政法大学政法干警招录培训体制改革试点班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8月。
  [4] 《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王洁,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其他文献
【摘 要】 缺席审判作为对席审判的例外,是在被告人不到庭的情况下对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作出认定的程序。2018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在特别程序增设了“缺席审判程序”,这一设计是当前推进反腐败工作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及时裁判,力求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实现诉讼效率与公正之平衡。缺席审判程序作为新增的部分,在适用条件及其理解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浅析,以期完善缺席审判制度。  
期刊
【摘 要】 行政行为在行政法理论体系中有特别的意义,特别是司法权在何种范围下可以审查行政权的问题上。行政行为的概念则是研究一切问题的开端。本文从中国、法国、德国三个国家对行政行为的概念进行考察。  【关键词】 行为主体 法律意义 具体事件 行政合同  一、行政行为在中国的学理概念  在学理上,我国对于行政行为的概念尚未统一,主要是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职能所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行政伦理文化角度出发,认为行政人员在面临利益冲突和角色冲突的两难刺激情景下,产生一系列行政失范行为,导致了当前的伦理困境。故此,通过以推行行政伦理立法为核心,加强行政管理教育和廉洁管理制度的方式去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伦理道德素质。  【关键词】 行政伦理 行政人员 利益冲突  一、利益冲突的含义  利益冲突,可以概况行政人员代表的公共利益与他自己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  二、行政人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已经不足以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为改善环境质量,遏制环境污染,我国环保部门制定一系列的环保措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第三方治理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化治污模式,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引入市场这一第三方主体,排污企业以付费的方式将污染物交给第三方企业进行专业化治理,从而达到一定的
期刊
【摘 要】 现代企业面对着多种用工需求,针对不同的劳动服务提供主体,可以签订不同类型的合同。一般来说,目前常见的有关劳动服务提供的合同有以下几种: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合同以及劳务合同。出于成本核算、人员管理各方面的考虑,企业常常与劳动服务提供者签订劳务合同。但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劳务合同被劳动仲裁机构认定为劳动合同的情况。针对该情况,本文将对劳务合同的法律关系进行辨析,以在法律法规等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问题,电商平台的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行为就是之一。平台内经营者、相关行为人作为虚假交易的主要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电商平台对虚假交易的直接侵权行为是否承担责任的法律规定仍有缺漏。我国法律关于侵权责任的规定可以涵盖电商平台的帮助侵权责任和引诱侵权责任。但是,对于当电商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虚假交易的直接侵权行为有监控的权利
期刊
【摘 要】 在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对劳动规章的司法审查采取的是间接诉讼、附带审查模式。即劳动者不得直接就劳动规章内容之整体或一部分提请仲裁、诉讼,法院、劳动仲裁机构也不得直接将劳动规章本身作为审理、仲裁的对象。此种模式存在较大弊端,直接规章制度争议诉讼模式亟待建立。  【关键词】 劳动规章 间接诉讼 直接诉讼  劳动规章间接诉讼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后40余年中处理劳动争议所秉持的一贯立场。这种诉
期刊
【摘 要】 玩忽职守罪属于渎职类犯罪的一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均未对玩忽职守罪的行为方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学界对于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存有不同观点。本文从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形式的现有观点入手,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应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并对主观罪观罪过包括间接故意的情形进行论证。  【关键词】 玩忽职守罪 主观罪过 过失 间接故意  一、玩忽职守罪主观罪过形式
期刊
【摘 要】 抵押权作为在世界范圍内广泛使用的担保物权,为了充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价值目标,要求各国立法制度能够合理明确的规定:抵押物能否自由转让?转让效力如何?不同的立法模式会导致抵押人、抵押权人、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的差异。本文现从比较法的视野探究我国抵押物转让制度的重构和实务处理思路。  【关键词】 抵押权 抵押物 比较法 追及效力 制度重构  为保障主债权在债务履行届满前得以实现,增加优先于普
期刊
【摘 要】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国家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国家反腐败工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里程碑意义。监察委员会拥有监督、调查、处置三把利剑,权力封闭且刚性,谁来有效监督监察机关,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如何构建对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机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