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好莱坞早已装备上物美价廉、携带方便的数码摄影设备。许多著名的电影制片厂也深受数字革命冲击波的影响。
新千年伊始,数字革命的浪潮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席卷着昔日妄自独尊的电影王国。今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美国在线公司与时空公司两大产业巨头合并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电影业界摇摇欲坠,无论是电影产业还是视频行当,眼下都倍感慌恐不安,无所适从。
随之而来的是影片制作商与艺术家之间的两极分化。过去后者绝不用自己掏钱来购置道具等,而前者则必须去斤斤计较。但在数字时代,这一状况就截然不同了。2000美元左右的录像机,就能拍摄到绚丽多彩、令人满意的电影画面。如果某人花1500美元购置一部DVD的iMa型机的话,那他在编辑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游刃有余地去考虑如何再添加一些特殊技能以突出戏剧效果。
录像片的成本,每小时仅为10—20美元。而用传统胶卷拍摄的话,每分钟至少要耗费100美元,数字影像的优点十分显著,不仅可以使雇用的名演员、名导演的预算开支减至最少,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巨额保险金。
数字革命和数码相机的应用,也使传统的照明系统受到致命的挑衅和严峻的考验。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卡尔·弗兰克林已与天马公司签约。他们的数字电影处女作是由明星演员伊桑·霍克主演的巨片《天堂末日》。这是一部在纽约彻西区旅馆里,仅仅用了16天就完成的杰作。演员霍克本身就是一个走火入魔的数字电影崇拜者。他对那些无聊业余艺术家的作品泛滥和污染电影主流,不仅忧心忡忡,而且始终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虽然数字化电影人人都有可能自导自演甚至一举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鱼虾混杂,泥沙俱下。他说虽然随着数码相机的引进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使得影片的制作费用几乎接近于出本画册和出本小说的价格。但“数字化本身意味着影片质量的提高”。
鉴于数码相机人人都能买得起,人人都能自由拍摄,由此而带来了“是否会搅乱电影市场”的种种议论和疑虑。其实,这种“庸人自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录像带比胶卷硬,因此在表现手法上亦尚欠灵活性和细腻性。所以,在用录像机拍摄宏大场面时,由于它的局限性,只能相当粗糙马虎地表现那些极其微妙的情感变化,因此它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胶片电影摄影机。有远见的电影导演不但不会完全摈弃或瞧不起传统的胶片影视,反而会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使自己的创造力在影片的制作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影片更具艺术魅力。罗斯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只是在应用数字技术的拍摄手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暂时看来还有必要去专门创造一门新技术来特意推广数字电影。”
数码影片另有一大特色,是它能将故事情节与欢乐气氛同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时间上的压缩,经费的节约以及操作、携带方便等优点,自然会赢得制片厂、导演、演员以及消费者的青睐。顺带说一句,那些曾主演过诸如《这群猎人》、《街头艺人》、《过眼烟云》和《三代号手》影片的演员们,在数字技术的协助下,很快就能背熟台词和自如掌握说台词的技巧。如今在好莱坞银幕上放映的那些黑人喜剧片,其上映时间则完全与一盘录像磁带的放映时间合拍,刚好93分钟。
数码影片在放映时可同时运转四台放映机。立体场面气势磅礴,各路人马尽收眼底,都能无一遗漏的在银幕上亮相,在美国,此类立体全景电影十分火爆,通常得提前三个月预定座席。在一幅大银幕上用四台放映机同时放映四部影片。同一个剧场里摩肩接踵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一部影片观赏。只要将选择按钮轻轻一摁,每个人头上的立体声耳机就会根据观众的需要,为你自动转换好你所欣赏的那部影片的立体声伴音及画面上的人物对话。四部影片交相辉映,同时会有四种不同的语言和音乐为您服务,观众可随意选看,互不妨碍。
这种由数字控制的可同时吸纳多层次和多情趣观众的数码影片,是否代表了未来电影业的发展方向?是否仅仅局限于“试放映”阶段?说来还有些扑朔迷离,难以一锤定音。
但不管怎么说,数字革命将无情而惨烈地冲击传统的胶片电影业。这点毋庸置疑。
首先,一个极其现实的选择是,用传统胶片拍摄的那些耗资2亿美元的超级大片,与耗资寥寥的由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独树一帜的巨片以及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相比较,舍谁?求谁?如此简单的一笔帐,恐怕人们心底里都无须再三掂量和反复斟酌就能首肯。其次,在如此开放的电影世界,数码影片又为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洞开了一幕新天地。因为人人都能自成演员和导演,故鱼虾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尚难避免。人们不禁会问:大批新的人才会由此而层出不穷吗?许多平庸的作品也能呼风唤雨吗?未来影视开放世界,会出现那些富有艺术表演天赋的大明星演员与一文不值且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们争抢“镜头”、争抢“饭碗”的尴尬局面吗?
恐怕20年后才能找到明确答案。正如曾在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中担纲主角的阿尔·乔尔森所说,胶片电影与数码影片“各有所妙,各有所长;要顺其自然,不必勉求”。
(编译:徐新明)
(责任编辑:秦雯)
新千年伊始,数字革命的浪潮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席卷着昔日妄自独尊的电影王国。今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美国在线公司与时空公司两大产业巨头合并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得电影业界摇摇欲坠,无论是电影产业还是视频行当,眼下都倍感慌恐不安,无所适从。
随之而来的是影片制作商与艺术家之间的两极分化。过去后者绝不用自己掏钱来购置道具等,而前者则必须去斤斤计较。但在数字时代,这一状况就截然不同了。2000美元左右的录像机,就能拍摄到绚丽多彩、令人满意的电影画面。如果某人花1500美元购置一部DVD的iMa型机的话,那他在编辑过程中,就会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游刃有余地去考虑如何再添加一些特殊技能以突出戏剧效果。
录像片的成本,每小时仅为10—20美元。而用传统胶卷拍摄的话,每分钟至少要耗费100美元,数字影像的优点十分显著,不仅可以使雇用的名演员、名导演的预算开支减至最少,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巨额保险金。
数字革命和数码相机的应用,也使传统的照明系统受到致命的挑衅和严峻的考验。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和卡尔·弗兰克林已与天马公司签约。他们的数字电影处女作是由明星演员伊桑·霍克主演的巨片《天堂末日》。这是一部在纽约彻西区旅馆里,仅仅用了16天就完成的杰作。演员霍克本身就是一个走火入魔的数字电影崇拜者。他对那些无聊业余艺术家的作品泛滥和污染电影主流,不仅忧心忡忡,而且始终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虽然数字化电影人人都有可能自导自演甚至一举成名,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鱼虾混杂,泥沙俱下。他说虽然随着数码相机的引进大大降低了电影制作的成本,使得影片的制作费用几乎接近于出本画册和出本小说的价格。但“数字化本身意味着影片质量的提高”。
鉴于数码相机人人都能买得起,人人都能自由拍摄,由此而带来了“是否会搅乱电影市场”的种种议论和疑虑。其实,这种“庸人自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录像带比胶卷硬,因此在表现手法上亦尚欠灵活性和细腻性。所以,在用录像机拍摄宏大场面时,由于它的局限性,只能相当粗糙马虎地表现那些极其微妙的情感变化,因此它暂时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胶片电影摄影机。有远见的电影导演不但不会完全摈弃或瞧不起传统的胶片影视,反而会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使自己的创造力在影片的制作中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影片更具艺术魅力。罗斯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只是在应用数字技术的拍摄手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暂时看来还有必要去专门创造一门新技术来特意推广数字电影。”
数码影片另有一大特色,是它能将故事情节与欢乐气氛同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时间上的压缩,经费的节约以及操作、携带方便等优点,自然会赢得制片厂、导演、演员以及消费者的青睐。顺带说一句,那些曾主演过诸如《这群猎人》、《街头艺人》、《过眼烟云》和《三代号手》影片的演员们,在数字技术的协助下,很快就能背熟台词和自如掌握说台词的技巧。如今在好莱坞银幕上放映的那些黑人喜剧片,其上映时间则完全与一盘录像磁带的放映时间合拍,刚好93分钟。
数码影片在放映时可同时运转四台放映机。立体场面气势磅礴,各路人马尽收眼底,都能无一遗漏的在银幕上亮相,在美国,此类立体全景电影十分火爆,通常得提前三个月预定座席。在一幅大银幕上用四台放映机同时放映四部影片。同一个剧场里摩肩接踵的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一部影片观赏。只要将选择按钮轻轻一摁,每个人头上的立体声耳机就会根据观众的需要,为你自动转换好你所欣赏的那部影片的立体声伴音及画面上的人物对话。四部影片交相辉映,同时会有四种不同的语言和音乐为您服务,观众可随意选看,互不妨碍。
这种由数字控制的可同时吸纳多层次和多情趣观众的数码影片,是否代表了未来电影业的发展方向?是否仅仅局限于“试放映”阶段?说来还有些扑朔迷离,难以一锤定音。
但不管怎么说,数字革命将无情而惨烈地冲击传统的胶片电影业。这点毋庸置疑。
首先,一个极其现实的选择是,用传统胶片拍摄的那些耗资2亿美元的超级大片,与耗资寥寥的由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独树一帜的巨片以及富有感染力的作品相比较,舍谁?求谁?如此简单的一笔帐,恐怕人们心底里都无须再三掂量和反复斟酌就能首肯。其次,在如此开放的电影世界,数码影片又为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洞开了一幕新天地。因为人人都能自成演员和导演,故鱼虾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尚难避免。人们不禁会问:大批新的人才会由此而层出不穷吗?许多平庸的作品也能呼风唤雨吗?未来影视开放世界,会出现那些富有艺术表演天赋的大明星演员与一文不值且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们争抢“镜头”、争抢“饭碗”的尴尬局面吗?
恐怕20年后才能找到明确答案。正如曾在首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中担纲主角的阿尔·乔尔森所说,胶片电影与数码影片“各有所妙,各有所长;要顺其自然,不必勉求”。
(编译:徐新明)
(责任编辑: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