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始于问题情景;呈现不良结构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辅导而不是指令。基于问题式学习有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本文运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明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式学习;分组实验
1 什么是基于问题式学习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精炼和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特征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方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开始于学生遇到的包含问题的情景;呈现的问题往往是不良结构的;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单元的教师对学生负有辅导的责任而不是指令。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
3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要素
基于问题式学习有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当学生身处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動机和挑战,它的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惟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欲望,构建继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期间,学生是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老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工作伙伴,他们以身作则地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满腔热情;老师也是学生解决过程中的指导者,他们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环境。
4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关于初中生物的分组实验可分为两种,分布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运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分工合作,手脑并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过程中智能被进一步开发,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本文运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明。
4.1 运用情境设置,使学生主动发问
提出问题,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怀疑精神的起点,是创造的起点。如果没有问题,便无法拥有创造性。此处所说的问题,并非是普通教学课堂上所说的问题,而是指在实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创造情境,为的是教师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全身心的投入。在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的过程进行完全按照教材中方案进行。而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如: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但是对照性实验只设立了两组,没有说服力;唾液的浓度是否影响淀粉的分解;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不当,水浴时间过短,但是实验最终现象不变,由此引发了问题,温度对于唾液的作用是否有影响等问题。通过教材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进一步对实验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4.2 实验源于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①发动学生主体性,自主讨论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自己选择和提出课题,去解决前一阶段教材中实验不完善而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准备、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感觉,全程以学生为主体,处于主动自觉的地位。
在教材实验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几个问题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分组,将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在一组,让每组学生进行讨论设计补充实验解决相关问题。若有学生有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去加入小组。在进行实验设计和讨论研究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和指导者,深入各组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操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实验操作有序顺利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教师当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供学生翻阅。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都很投入,每个人都进行了实际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养成了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设计了三组实验进行探究。结果第一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由于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支试管,但实验的结论却更有说服力。第二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分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物质是唾液。唾液的浓度对淀粉的分解速度有影响。等量的馒头碎屑在同样时间内,若加入低浓度唾液,则淀粉分解速度变慢,分解的淀粉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常温及超低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部分变蓝;低温和高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据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被分解,而使淀粉分解的是唾液。温度对唾液的作用有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下降。
②对于实验结果一同归纳,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关于第三组实验,实际情况与学生操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此时遇到了之前没有估计会发生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整之后,进行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结论,最终结果与实际相符。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成长环境及操作能力不同,在最后落实实验操作时,也会各有不同,有些学生操作实验能力较强,可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而有些学生则无法做到,需要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引导他们完成。在第三组实验中,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教师不同,与教材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为了验证对错,学生自行做了实验结论分析,说明了自行设计的实验是否成功,以及理由是什么,针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对于实验操作中的不足,自行总结纠正,并在老师的协助下重新改良完善了实验。在这一过程之中,有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也会有老师的补充完善,也有老师对学生质疑,学生反过来对老师质疑的过程,形成学生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师生之间有更为民主和和谐的新关系。通过平等沟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问题式学习;分组实验
1 什么是基于问题式学习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后来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得到精炼和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
2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特征
基于问题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方式,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开始于学生遇到的包含问题的情景;呈现的问题往往是不良结构的;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单元的教师对学生负有辅导的责任而不是指令。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的思想。
3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要素
基于问题式学习有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情境、学生和教师。问题情境是课程的组织核心。当学生身处可以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的环境时,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動机和挑战,它的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惟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欲望,构建继续学习的需要和联系。期间,学生是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并努力探求、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老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工作伙伴,他们以身作则地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满腔热情;老师也是学生解决过程中的指导者,他们积极创造出一种支持开放性探究学习的环境。
4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
关于初中生物的分组实验可分为两种,分布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运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积极的进行思考,分工合作,手脑并用,自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过程中智能被进一步开发,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本文运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明。
4.1 运用情境设置,使学生主动发问
提出问题,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怀疑精神的起点,是创造的起点。如果没有问题,便无法拥有创造性。此处所说的问题,并非是普通教学课堂上所说的问题,而是指在实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创造情境,为的是教师能够采取合适的措施,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全身心的投入。在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验的过程进行完全按照教材中方案进行。而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了几个相关的问题,如:教材中的相关因素有三个,但是对照性实验只设立了两组,没有说服力;唾液的浓度是否影响淀粉的分解;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不当,水浴时间过短,但是实验最终现象不变,由此引发了问题,温度对于唾液的作用是否有影响等问题。通过教材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进一步对实验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
4.2 实验源于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①发动学生主体性,自主讨论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自己选择和提出课题,去解决前一阶段教材中实验不完善而提出的问题。围绕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准备、操作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感觉,全程以学生为主体,处于主动自觉的地位。
在教材实验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几个问题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分组,将相同问题的学生分在一组,让每组学生进行讨论设计补充实验解决相关问题。若有学生有几个问题,让学生选择最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去加入小组。在进行实验设计和讨论研究时,教师作为合作者和指导者,深入各组了解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操作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实验操作有序顺利的进行。在进行的过程当中,教师当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供学生翻阅。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都很投入,每个人都进行了实际操作,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养成了积极解决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学生设计了三组实验进行探究。结果第一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馒头变甜是由于其中的淀粉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一支试管,但实验的结论却更有说服力。第二组实验后得出结论: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分解,而造成这一现象的物质是唾液。唾液的浓度对淀粉的分解速度有影响。等量的馒头碎屑在同样时间内,若加入低浓度唾液,则淀粉分解速度变慢,分解的淀粉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常温及超低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部分变蓝;低温和高温试管中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据此,学生得出的结论是:馒头变甜是由于淀粉被分解,而使淀粉分解的是唾液。温度对唾液的作用有影响,温度过低或过高,唾液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下降。
②对于实验结果一同归纳,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关于第三组实验,实际情况与学生操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此时遇到了之前没有估计会发生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整之后,进行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结论,最终结果与实际相符。由于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成长环境及操作能力不同,在最后落实实验操作时,也会各有不同,有些学生操作实验能力较强,可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而有些学生则无法做到,需要同学及老师的帮助,引导他们完成。在第三组实验中,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教师不同,与教材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为了验证对错,学生自行做了实验结论分析,说明了自行设计的实验是否成功,以及理由是什么,针对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对于实验操作中的不足,自行总结纠正,并在老师的协助下重新改良完善了实验。在这一过程之中,有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也会有老师的补充完善,也有老师对学生质疑,学生反过来对老师质疑的过程,形成学生间,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权威的化身,师生之间有更为民主和和谐的新关系。通过平等沟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