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清华图书馆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杨绛先生的相识,始于上个世纪末。1997年我来到清华图书馆,负责清华特藏资源建设工作。清华大学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众多大家学者,他们的著作是我重点收藏的资源,于是我联系到众多著名校友,征集他们的签名本赠书,其中也包括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与清华大学和图书馆深有渊源。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9月,首任校长罗家伦到校时,正值秋季招生,罗校长在招生简章上加了四个字:“男女兼收。”17岁的杨绛一心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但当年清华没有在南方招收女生的名额,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杨绛与朋友们一起北上京华,考入燕京大学,但杨绛临时变卦,毅然去了清华当借读生。1933年秋季,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直至1935年与钱钟书一同出国留学。六十多年后,她回忆道:“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但最爱的是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源于1912年建立的小图书室,1916年建设新馆舍,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设计,1931年进行扩建,由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设计。杨绛先生到清华不久,图书馆就成了她的最爱。1999年,我为了编写《不尽书缘——忆清华大学图书馆》,向杨绛先生约稿,希望她写点纪念清华图书馆的文字,杨绛先生以耄耋之年欣然命笔,寄来文稿《我爱清华图书馆》,并嘱我署名一定要写她在校时用的名字“杨季康”,以表达她对母校的深厚感情。
  杨绛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她第一次到清华图书馆的情形,在中学同学蒋恩钿的带领下,她拉开图书馆沉重的铜门走进去,“地,是木头铺的,没有漆,因为是软木吧”。书库里安装的是玻璃地板,上楼时“只敢轻轻走,因为走在玻璃上”。她回忆道:“我做研究生时,一人住一间房,读书何必到阅览室去呢?想一想,记起来了。清华的阅览室四壁都是工具书;各国的大字典、辞典、人物志、地方志等等,要什么有什么,可以自由翻阅;如要解决什么问题、查看什么典故,非常方便。”上世纪30年代,清华图书馆允许读者自由进书库查阅资料,杨绛先生记得,解放后的新北大图书馆“编目特好,有双套编目,一套作品编目,一套作者编目,查编目往往会有意外收获。可是不准我们入书库。我曾把读书比作‘串门儿’,借书看,只是要求到某某家去‘串门儿’,而站在图书馆书库的书架前任意翻阅,就好比家家户户都可任意出入,这是唯有身经者才知道的乐趣”,因此她肯定,“钱钟书最爱的也是清华图书馆”。
  钱钟书先于杨绛于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与杨绛结识,嗜书如命的钱钟书立志要“横扫清华图书馆”,与美丽知性的才女杨绛成为从清华大学走出的最耀眼的伉俪。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去世,杨绛先生将钱钟书的《围城》捐赠给清华大学图书馆,并在书上签名“钱钟书赠杨绛代”,表达了对钱先生无限的思念和对母校深深的爱。她还用稿酬代表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材报国。
  2000年12月27日,我和当时的清华大学校友会秘书长承宪康老师一起去看望杨绛先生。杨绛先生一家自改革开放后搬入北京三里河南沙沟小区以来,一直住在那里。室内宽敞明亮,一尘不染,但简朴至极,水泥地面,油漆的木窗框,简单的白墙,老式的沙发,透着主人清雅、高洁的品性,小茶几上绽放的鲜花,透着主人热爱生活的雅趣。室内最显眼的是在靠墙的柜子上摆满了的贺年卡,足有上百份,贺年卡大小不等、形制不一,有序地展开,排列得井井有条,寓示主人很重视这种淡如水的问候。杨绛先生还专门把我寄的贺年卡摆在前面,并欣然与我合影留念。
  在谈话间,电话铃声响起,电话是出版社打来的。原来,钱钟书先生的新版《围城》刚刚出版,出版社想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当时钱钟书先生已经去世,出版社希望杨绛先生能够出席活动,并签名售书。杨绛先生静静地听完对方的陈述后,以她特有的、稳重的声音回答对方:“读者买书出于自愿,如果他认为这本书对他有帮助,自然会买的,如果他不需要,我不希望用这种方式吸引他买书。”杨绛先生拒绝出席签名售书活动,这种高风亮节令我由衷敬佩,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清华人不重虚名重实干的精神。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走完了她105岁的旅程,静静地离开了我们。为了寄托哀思,清华学子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门前摆放了杨绛先生的巨幅照片,照片前放着洁白的菊花,照片上方是清华学子精心制作的千纸鹤,照片边上写着杨绛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生与死》,这首诗也正好反映了杨绛先生高洁的一生。
  1998年钱钟书先生离世时,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2016年5月26日,清华大学又飞起了千纸鹤,不过这次是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老馆门前,在杨绛先生最爱的图书馆前。
  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的墙上爬满了浓郁的爬墙虎,只露出了大门上面郭沫若题写的“图书馆”三个字。当年,杨绛先生曾无数次出入这个大门,她用一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深受欢迎的作品,她将永远与她最爱的图书馆同在。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我为这一切而快乐:城市正被冲洗,  那些房顶,昨日还蒙蔽尘埃,  今天,却似光洁的丝绸般发亮,  闪烁白银的缕缕光芒。  我高兴,我的激情已然消耗殆尽。  微笑着眺望窗外,  看你飞快地走过  光滑的街道,孤身一人。  我高兴,这雨越下越大,  你躲进陌生的楼梯口,  倒提起潮濕的雨伞,  抖落去雨水。  我高兴,你已经把我忘记,  从那个屋檐下走出后,  你未曾向我的窗子望一眼,  甚至没朝我回
期刊
自2016年6月之后,浙江省高考命卷作文题的趋向已日渐显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既是重点,又是弱点,这便给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们布置下了教学工作的中长期核心任务。  早在高一,我就于课堂上分阶段向学生陈说了议论文写作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我得有观点,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它;  二、我得有层次,用简单的图示勾画它;  三、我得有材料,用准确的语言陈述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又特别设计了一堂写作指导,详细
期刊
谈起阅读,我总是首先想到《红楼梦》。它大概会是我一生最爱的书吧。从12岁初入红楼之梦起,至今还没从中醒来。  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真正了解,是从读《红楼梦》开始的。在這之前我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它总是伴随着一些颇为迂腐的封建传统思想,比如过度的孝道、迷信、巫术崇拜等等。然而,《红楼梦》为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古代社会图景:虽然它在描绘那些封建糟粕时不加掩饰
期刊
當我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的时候,我的好奇心极强,遇到什么问题都一定要固执地弄清楚,不明白便向母亲打破砂锅地问个究竟。见着生字生词不认识,母亲还好举例说明,然而遇到一些略微深奥的句子,譬如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词,她就不好细细给我解释了。因此,面对我刨根问底百般纠缠,母亲总是皱着眉头,无可奈何地说:“长大了,你就懂了。”  为什么只有长大才会懂呢?为什么长大了就能懂呢?我不满地嘟起嘴,却也只能信了。那些烂漫
期刊
2016年已然翻篇了,但有些给我们心灵留下温暖和力量的记忆却不应被翻过去。这事虽然算不上“十大新闻”“十大事件”“十大人物”等那样有规格、有影响力的大事件,甚至微不足道,但却以出彩的正能量彰显其品质和意义,不该被忘却。让我们拨回记忆的时针,定格事件发生的那一刻。  2016年1月18日,新浪微博用户麦城小明发了一条“北京地铁被‘阅读’占领”的微博。兹录于下:“这个周末,一群少年占领了北京地铁。在这
期刊
我一直坚信,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人生方式。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阅读的生活和人生的那一面,便是不阅读的生活和人生。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人并不只是一个酒囊饭袋——肉体的滋
期刊
【经典文本】  得 救  [捷克] 哈谢克  为什么要绞死巴夏尔,这是无关故事的宗旨的。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牢房里的时候,尽管良心上压积着好些罪恶,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了。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这么些。”  巴夏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
期刊
问: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宣布您获奖的瞬间,全场掌声雷动,唯有您本人十分平静。  答:我原来没觉得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奖,是从人们的热烈反应中逐步认识到的,这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际大奖。  问:直到哪一刻您激动了?  答: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在宣布得奖的4小时后,我收到了一条最值得一说、最值得纪念的短信,它来自给我家修暖气的师傅,我只知道他姓杨,所以手机里存储的信息是“杨暖气”。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