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的形成r——2021成都双年展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全球都在疫情的困扰之中,大部分的艺术活动处于停滞或者取消状态.所以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即将开幕的新闻一经爆出,便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参展艺术家的人数以及参展作品的规模,都是当下世界艺术展览中最多的.策展人团队的组成结构在国内也算是比较一线.当然,这个大型双年展的举办,也引发了人们对双年展这一热门的艺术展示形式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双年展?双年展的形式是怎样的?世界上重要的双年展有哪些?以及最为重要的——双年展给成都这座城市带来了怎样的新面貌?
其他文献
作为苏州现当代艺术生态项目对外呈现的部分,我把想法都赋予在展览的副标题中:“一个局部现代的艺术案例”.“局部现代”:“局部”,不等于细节,而是在作为一般的现代概念之下看某一具体组成部分的特质;“现代”,作为社会进程中的阶段性概念,是从一种相对稳定又模糊、松散的价值结构到一种清晰的、理性描述的转向,底色是大工业生产、全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行为规则的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其各自内部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时差、错位或断层,经济层面的转化或许生硬,却会更直接、顺利,但对复杂的历史惯性、文化心理而言,这种纠
期刊
人向来对自身的模拟物怀有复杂的情感:维多利亚文学中的画像可以联结欲望与生死,形形色色的布偶投射着恐惧和情爱,基于互联网的模拟角色让友谊、占有与发展得以拥有具身化的栖息之所.在超越了皮相、身体和经验之后,模拟物向技术造物衍化,人类则当然地发问:机器能否“思考”?
期刊
“八五新潮”时期大量青年艺术群体诞生,据不完全统计,从1982年到1986年,全国各地一共成立了七十九个青年艺术群体,分布于二十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举办了九十七次艺术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群体包括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研究群体、池社、厦门达达、大尾象工作组等.在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声音总是弱小的,如果形成整体的力量,具有相同主张的青年艺术家就可以发出更加惹人注目的声音.
在这里回溯二十年的石版画创作历程.二十年算是一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然而,留存在记忆中的也许就是某个关键的瞬间,以及每个特定的阶段让人辗转反侧的问题和思考.这里就以点带面地平叙而下,期待在平实的叙述中也能有关于我的发现.
期刊
据我所知,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法国历史年鉴学派认为,真正严肃的学者不应该去碰二十年之内的历史,以避免因情感原因而写下不客观与非学术的东西,同时也可防止将处于批评化状态还没有形成历史化的作品写进历史.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绝对化.从历史上看,中国人一直有书写当代史的传统,很多人甚至为客观书写当代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期刊
第一次听说何曦,源于张桂铭先生的推荐,还邀我同去苏州博物馆看何曦个展.这是张先生唯一向我郑重提及的当代画家,我也难得如此认真地巡礼一场当代作品展.震撼之余,也感叹印象中花好月圆的花鸟画竟可以如此表现,充满思辨的智慧和寓言式的表达,纵横开阖又一击必中,真是天纵其才.何曦总让我想起作家中的卡尔维诺,他们笔下的现代城市寓言轻逸奇谲,而又深刻隽永,充满极致的想象和不朽的意图.
期刊
展览“不准停电”是新型艺术机构雷电所(Raiden INST)成立以来筹办的首次大型展览.面对技术的迭代与艺术生态的转变,雷电所希望在现实与社会语境中思考科技,为跨学科的艺术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为发掘和扶持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青年艺术家个人及团体,雷电所策划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
期刊
诗意与生机的能量、数据流动世界的物质本质、对生命信念获取的斗争、对幸福追求自由的斟酌……一系列不同含义的创造语境促使陈淑霞在构建自身视觉秩序以及展现其情感触动的个体逻辑时,主动赋予个体视觉图式一种“未语的质感”.在她进行艺术流动的区间中,似有似无地形成了一种把现实空间作为“调色板”的意识系统.主色的笔触与边界色的并置建构出一种洋溢在“纯色之美”背后的“慢”意图.在这里,观者能够清晰感悟到社会现实中个体身份的时代敏锐度,亦可以觉察到一种文化对话的直接性视角.
期刊
今年是泰康保险集团成立二十五周年,“生命惊奇”收藏展是泰康藏品继2011年于中国美术馆首度亮相,2015年在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呈现编年脉络和2019年机构展览之后,第四次与公众见面.这次展览亦被视为泰康美术馆开馆前夕的一次预演.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本次展览是基于什么策展理念去筹备的呢?rn张翀(以下简称“张”):“离岸”项目一直以来是在M艺术空间举办的与年轻艺术家共同合作的周期性项目,为艺术家提供创作和思想碰撞的本土平台,至今已是第四期了.从探索当代艺术的新方、加强与年轻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到海外留学经历在地理上和创作上的体验,让年轻艺术家自主而不断地成长.“岸”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离岸”?每一届策展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