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德育:雷主任,您好!我们了解到荣昌区已创建成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请问贵区为什么这么重视劳动教育,你们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有哪些區域优势?
雷华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有部署,重庆有行动,荣昌有落实。
众所周知,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我们希望以此次“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创建为契机,引领家校真正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打造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为促进全市乃至全国的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积累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千百年来,以劳为荣、以劳为美、以劳为乐早已融进了荣昌人的血液。荣昌人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曾塑造出“一片陶、一块布、一把扇、一头猪”四大特色品牌。我区的荣昌猪、夏布、折扇和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古今中外驰名,文化特色明显。我们把非遗资源与荣昌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邀请专业大师参与指导,使陶、夏布、折扇的制作工艺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创新。各学校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美食、非遗等特色,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育效果明显,为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德育:劳动场所和基地建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条件。请问荣昌区在指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劳动场所、劳动基地这一问题的?
雷华初:目前我区劳动教育主要推行“政府 企业 N”的合作模式。
首先,全区从整体出发,以安富街道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为核心,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向劳动教育转移,大力促进专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同时,又以多所劳动教育示范校建设为中心,辐射区域中小学生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形成了全区劳动教育实施框架。其次,在我区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引领下,清江镇搭乘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与重庆市某文旅公司合作开发“创意农业·一日农耕园”精品课程;仁义镇与重庆市某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形成“学校 基地”的中长期劳动教育模式。最后,各镇较大规模学校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的培养为切入点,积极开发以折扇、夏布等非遗文化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目前我区本着“成熟一个,辐射一片”的原则计划先建成10所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然后由点及面,让劳动教育在我区遍地开花结果。
当前,筹备申请“劳动教育示范校”的各校坚持“一目标多路径”的思路,探索出“用好空地、外租扩地、接受赠地”三个路径,丰富了劳动教育场所。我区城区学校如学院路小学,主要采用在校外租地的形式,解决劳动教育场所问题。农村学校如峰高中心小学则采取“捐赠 租地”的模式,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盘龙中学利用校园内一块空闲自有土地,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双河中心校利用闲置校舍,开展劳动教育。此外,我区有的学校还开拓创新,将楼顶、廊道等开发成为劳动教育基地,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典型的是学院路小学以楼顶作为果菜种植地,双河治安中心校以墙为载体,形成农耕劳动教育多样平台。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的师资问题是很多地方开展劳动教育遇到的难题和瓶颈。荣昌区解决了劳动基地建设的困扰,那么在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等团队建设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雷华初:在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方面,荣昌区教委成立了专门班子进行协调统筹,并聘请有关劳动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引领,着重对我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转变教师劳动观念和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区教委还充分利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资源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将高校的专家教授聘为我区的外聘老师。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积极开发荣昌区域劳动课程资源,以指导学校校本教研。区教委在专家指导下成立荣昌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核心团队,编写出了劳动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发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劳动教师都按指导手册和培训课程的要求进行了系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教研团队努力做到读好一本书、写好一个案例、上好一堂课,并通过结对帮带、二级培训的方式,辐射、示范、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目前,我区已建有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1个,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1个,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团队1个。
中国德育:我们了解到荣昌区组建了重庆市首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工作室,这当中有哪些经验和措施可以分享?
雷华初:我区教委早在2017年就制定并印发了《荣昌区中小学学科工作室管理办法》,学科工作室主要在把有共同志趣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于一体的高效团队。劳动教育工作室从区域全局出发,以《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以下简称为《清单》)为基础,践行“资源整合、联盟发展、课程创新”的理念,形成了“联盟 ”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一是形成区域联盟。区劳动教育工作室牵头组建了22个劳动教育基地校并授牌,形成了区域劳动教育联盟,引领搭建了劳动教育学校实施框架,团队指导学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二是引领课程建设。坚持“创新 实践”的原则,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本校劳动教育特色。譬如学院路小学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与农事活动结合,安排学生进行时令果蔬种植,同时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开发出了“三纵四横”实践创新特色劳动课程。
三是学习分享经验。一方面强化团队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工作室教师队伍素质,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做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经验推广与分享交流,团队先后组织到上海、四川、重庆主城等多地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及经验分享。2020年12月,荣昌区劳动教育工作室还牵头承办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劳动教育成果展”,四川、重庆两地专家和教师400余人到荣昌区劳动教育现场观摩学习,此次成果展大大拓宽我区对未来劳动教育发展的思路,推进了荣昌区十四五教育规划中劳动教育工作的进程。 中国德育:刚才您说荣昌区有四项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问区教委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是如何把非遗文化和劳动教育做到有机融合的?
雷华初:陶、夏布、折扇、荣昌猪是我区的四大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这几大非遗传承和学习好,我区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我区发动一大批非遗传承人,邀请他们将折扇、陶、夏布的制作技艺带进课堂,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支持,加强完善我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二是各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设置校外实训课程,将非遗教育场所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设计工作室等,学生们在体验劳动艰辛和快乐的基础上,既感悟了工匠精神,又传承了非遗文化;三是学校将传统的非遗制作这个“宝贝”带回到课堂,通过文艺表演、文学作品等形式,展现荣昌的非遗文化,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评价问题,目前是区域和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我们了解到荣昌区发布了《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作为评价依据,请问贵区在设计《清单》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雷华初:《清单》的作用重点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的问题。
《清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充分考虑了学校、家庭等实施主体的可操作性,坚持“实践体验,适当适度”的原则,根据不同学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高中段,按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三个板块,列出了洗衣、做饭等细而又细的劳动实践教育任务,全力让劳动教育“方向清、目标明,成果显”,着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我区以实现劳动教育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为宗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劳动素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基本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区有些学校还在《清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微项目式劳动、学科项目式勞动、跨学科项目式劳动三种实施路径。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在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方面,荣昌区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雷华初:当前,许多青少年不愿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因此,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问题导向,教育为主、激励为辅,通过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业、将内务整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抓住特殊节点激发学生劳动情感、强化劳动教育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的劳动舆论生态等措施,整合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育人观念,统筹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逐步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中国德育:雷主任,我们刚听取了您对荣昌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及评价工作等经验做法,接下来还请您总结一下现阶段荣昌区劳动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并展望一下贵区“十四五”期间劳动教育的前景。
雷华初:荣昌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委2017年下发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通知》,2018年印发《荣昌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荣昌区委区政府2020年印发《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制定《荣昌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落实了劳动教育实施保障,将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全区各学校都落实了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并加强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全区开发折扇、竹、含硒花生、萱麻、蔬菜种植等30余项校本课程,建立校内外劳动生产生活基地25处,实现了器材齐备、场所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局面。
目前,荣昌区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2个,20所学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10所学校开展了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新劳动教育。近年来,我区劳动教育及创新获市级以上奖项300余项,科技创新获市长奖1次、市长提名奖1次,并于2020年底成功创建成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今年4月教育部评定了96个县区(市)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我区榜上有名。
接下来,我区将在“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上下功夫,从“招才”“引才”“育才”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1 N”劳动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开发“基础 特色”课程体系,创建“平台 示范”教育模式,构建“实践 创新”区域特色,建立“过程 结果”评价体系,全力打造劳动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劳动项目。区教委将以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契机,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促进区域劳动教育常态化,确保劳动教育在荣昌区提质增效、开花结果,为创建具有中国西部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而努力。
创建是目标,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真正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坚持三方协同发力、五育融合并举,实现我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立足新时代,开启区域特色劳动教育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丨赖泰荣
雷华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部署。中央有部署,重庆有行动,荣昌有落实。
众所周知,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我们希望以此次“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创建为契机,引领家校真正转变劳动教育观念,打造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为促进全市乃至全国的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积累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千百年来,以劳为荣、以劳为美、以劳为乐早已融进了荣昌人的血液。荣昌人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曾塑造出“一片陶、一块布、一把扇、一头猪”四大特色品牌。我区的荣昌猪、夏布、折扇和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古今中外驰名,文化特色明显。我们把非遗资源与荣昌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邀请专业大师参与指导,使陶、夏布、折扇的制作工艺得到传承和进一步创新。各学校因地制宜,结合本土的美食、非遗等特色,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教育效果明显,为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德育:劳动场所和基地建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条件。请问荣昌区在指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劳动场所、劳动基地这一问题的?
雷华初:目前我区劳动教育主要推行“政府 企业 N”的合作模式。
首先,全区从整体出发,以安富街道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为核心,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向劳动教育转移,大力促进专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同时,又以多所劳动教育示范校建设为中心,辐射区域中小学生扎实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形成了全区劳动教育实施框架。其次,在我区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引领下,清江镇搭乘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与重庆市某文旅公司合作开发“创意农业·一日农耕园”精品课程;仁义镇与重庆市某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形成“学校 基地”的中长期劳动教育模式。最后,各镇较大规模学校以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的培养为切入点,积极开发以折扇、夏布等非遗文化为载体的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目前我区本着“成熟一个,辐射一片”的原则计划先建成10所区级劳动教育示范校,然后由点及面,让劳动教育在我区遍地开花结果。
当前,筹备申请“劳动教育示范校”的各校坚持“一目标多路径”的思路,探索出“用好空地、外租扩地、接受赠地”三个路径,丰富了劳动教育场所。我区城区学校如学院路小学,主要采用在校外租地的形式,解决劳动教育场所问题。农村学校如峰高中心小学则采取“捐赠 租地”的模式,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盘龙中学利用校园内一块空闲自有土地,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双河中心校利用闲置校舍,开展劳动教育。此外,我区有的学校还开拓创新,将楼顶、廊道等开发成为劳动教育基地,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典型的是学院路小学以楼顶作为果菜种植地,双河治安中心校以墙为载体,形成农耕劳动教育多样平台。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的师资问题是很多地方开展劳动教育遇到的难题和瓶颈。荣昌区解决了劳动基地建设的困扰,那么在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等团队建设方面,你们是怎么做的?
雷华初:在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方面,荣昌区教委成立了专门班子进行协调统筹,并聘请有关劳动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引领,着重对我区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专业的指导,对转变教师劳动观念和加强劳动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区教委还充分利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资源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将高校的专家教授聘为我区的外聘老师。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积极开发荣昌区域劳动课程资源,以指导学校校本教研。区教委在专家指导下成立荣昌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核心团队,编写出了劳动教育教师指导手册,开发了相应的培训课程,劳动教师都按指导手册和培训课程的要求进行了系统学习;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教研团队努力做到读好一本书、写好一个案例、上好一堂课,并通过结对帮带、二级培训的方式,辐射、示范、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目前,我区已建有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1个,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1个,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团队1个。
中国德育:我们了解到荣昌区组建了重庆市首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学科工作室,这当中有哪些经验和措施可以分享?
雷华初:我区教委早在2017年就制定并印发了《荣昌区中小学学科工作室管理办法》,学科工作室主要在把有共同志趣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是一个集教学、教研、科研与培训于一体的高效团队。劳动教育工作室从区域全局出发,以《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以下简称为《清单》)为基础,践行“资源整合、联盟发展、课程创新”的理念,形成了“联盟 ”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一是形成区域联盟。区劳动教育工作室牵头组建了22个劳动教育基地校并授牌,形成了区域劳动教育联盟,引领搭建了劳动教育学校实施框架,团队指导学校深入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二是引领课程建设。坚持“创新 实践”的原则,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打造本校劳动教育特色。譬如学院路小学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与农事活动结合,安排学生进行时令果蔬种植,同时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开发出了“三纵四横”实践创新特色劳动课程。
三是学习分享经验。一方面强化团队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工作室教师队伍素质,为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做好人才保障;另一方面加强经验推广与分享交流,团队先后组织到上海、四川、重庆主城等多地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及经验分享。2020年12月,荣昌区劳动教育工作室还牵头承办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劳动教育成果展”,四川、重庆两地专家和教师400余人到荣昌区劳动教育现场观摩学习,此次成果展大大拓宽我区对未来劳动教育发展的思路,推进了荣昌区十四五教育规划中劳动教育工作的进程。 中国德育:刚才您说荣昌区有四项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请问区教委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开展中是如何把非遗文化和劳动教育做到有机融合的?
雷华初:陶、夏布、折扇、荣昌猪是我区的四大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把这几大非遗传承和学习好,我区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我区发动一大批非遗传承人,邀请他们将折扇、陶、夏布的制作技艺带进课堂,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支持,加强完善我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形成;二是各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设置校外实训课程,将非遗教育场所延伸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设计工作室等,学生们在体验劳动艰辛和快乐的基础上,既感悟了工匠精神,又传承了非遗文化;三是学校将传统的非遗制作这个“宝贝”带回到课堂,通过文艺表演、文学作品等形式,展现荣昌的非遗文化,实现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评价问题,目前是区域和学校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难题。我们了解到荣昌区发布了《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任务清单》作为评价依据,请问贵区在设计《清单》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雷华初:《清单》的作用重点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效果如何的问题。
《清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充分考虑了学校、家庭等实施主体的可操作性,坚持“实践体验,适当适度”的原则,根据不同学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按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段、高中段,按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三个板块,列出了洗衣、做饭等细而又细的劳动实践教育任务,全力让劳动教育“方向清、目标明,成果显”,着力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
我区以实现劳动教育认知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为宗旨,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劳动素养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基本形成了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我区有些学校还在《清单》的基础上初步探索出了微项目式劳动、学科项目式勞动、跨学科项目式劳动三种实施路径。
中国德育: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在劳动教育的家校协同方面,荣昌区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雷华初:当前,许多青少年不愿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因此,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问题导向,教育为主、激励为辅,通过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作业、将内务整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抓住特殊节点激发学生劳动情感、强化劳动教育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的劳动舆论生态等措施,整合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育人观念,统筹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逐步形成了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
中国德育:雷主任,我们刚听取了您对荣昌劳动教育的制度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建设、课程设置及评价工作等经验做法,接下来还请您总结一下现阶段荣昌区劳动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果,并展望一下贵区“十四五”期间劳动教育的前景。
雷华初:荣昌区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教委2017年下发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通知》,2018年印发《荣昌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通知》;荣昌区委区政府2020年印发《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制定《荣昌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落实了劳动教育实施保障,将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前,全区各学校都落实了劳动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并加强了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结合区域本土特色,全区开发折扇、竹、含硒花生、萱麻、蔬菜种植等30余项校本课程,建立校内外劳动生产生活基地25处,实现了器材齐备、场所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局面。
目前,荣昌区劳动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个、市级研学旅行基地2个,20所学校开展特色劳动教育,10所学校开展了小发明、小创造等创新劳动教育。近年来,我区劳动教育及创新获市级以上奖项300余项,科技创新获市长奖1次、市长提名奖1次,并于2020年底成功创建成为重庆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今年4月教育部评定了96个县区(市)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我区榜上有名。
接下来,我区将在“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上下功夫,从“招才”“引才”“育才”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1 N”劳动课程内容,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开发“基础 特色”课程体系,创建“平台 示范”教育模式,构建“实践 创新”区域特色,建立“过程 结果”评价体系,全力打造劳动教育示范校和特色劳动项目。区教委将以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为契机,不断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促进区域劳动教育常态化,确保劳动教育在荣昌区提质增效、开花结果,为创建具有中国西部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而努力。
创建是目标,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希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够真正转变对劳动教育的观念,坚持三方协同发力、五育融合并举,实现我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立足新时代,开启区域特色劳动教育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丨赖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