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秩序的接触

来源 :非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742578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季结束前的某个晚上,我和朋友在一间干燥缺水的旅店里生闷气。身后的单人床上横着一只丧失了行动能力的醉鬼。酒吧打烊前,他把自己灌了个稀烂,然后不容我们反应便一头扎进密实的昏睡。我们不得不把他架到旅店,然后面面相觑,耷拉着脑袋暗示自己这个诡异的夜晚不是真的。直到天亮我们也没能让自己更舒服一点,反而不断下沉,变得提心吊胆筋疲力尽。
  《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el:A Memoir,JeannetteWalls,2005)就是从那时起一页页掠过脑海的,这几乎是当晚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情了。某种可以称之为正面性逻辑的东西打破沉默,伸出韧性十足的胳膊,用讥诮和诙谐讲述了一段残酷的故事。问题在于,这种残酷是以一种耐心、乐观、理解以及赞赏的面貌呈现的,它使整个阅读充满了由趣怪和愤怒交媾出的陈杂。随处可见的匪夷所思让人不止一次怀疑这本回忆录的真实性,你没法想象一双拥有百万美元地产的父母在高度成熟的社会体制下不断突围,以贫穷、混乱和无序为代价,任由四个子女随波逐流的故事,你也没法想象父母可以为坚持自己的人生意志而忽略孩子将为此付出巨大牺牲的可能。我们只知道,为了完成被动接受与自主选择间的互搏,孩子们会努力破坏父母旧有的生活原则,因为饥饿、肮脏和来自外界的蔑视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防御体系:而父母可以为此失落伤神,却依旧不与从前的生活决裂,反而更加热切地投身其中。就这样,一个家庭在经历了近似虚构的离奇后,终于衍化为相对独立的存在。
  我承认,在这样的生活面前,想要获得更多感同身受的快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仿佛一张关于多样性选择的复杂蓝本,你只能去面对,去有意识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就像Jeannette的父母主动选择了不负责任的颠沛;就像孩子们在获得反抗能力前选择了接受这种颠沛。残酷性显而易见,但无处不在的浓郁包容性又在试图否定过去经历的全部斑驳——绝非无法复制的跌宕起伏扩张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而是这种淬炼过的人生观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可以被饶恕的固执:任性、放纵、艺术化和自由化的青春期是完全有理由延续整个人生的!
  这才是作者铺垫良久的东西,这才是作者花了二分之一人生去领悟的东西。现在,她迂回地把它写进回忆录,包裹着甜美与痛苦,试图以此打动愈发糟糕的世界。回想起那个晚上,书页翻得飞快,手指焦灼地敲打不存在的鼓点,我在一弧没有纹路的灯光里琢磨作者的意图。不是爱,不是怎样变成优秀之人的指导手册,而是一个简单的,可折叠的法宝,无论如何都能让自己熠熠生辉的秘密武器。一个连绵不绝的青春期。
  一切都可以被解释了。Walls一家人并不曾比我们体验过更多的可能,他们也不曾拥有比我们更多的坚韧与勇气。他们仅仅拥有难以驯服的漫长青春期。一旦他们在井然有序的大城市安居,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千奇百怪的麻烦,他们一面抱怨,一面窃喜着启程,然后幻想一座永远无法付诸现实的玻璃城堡,以太阳光为能源,拥有完整的自我净化系统。青春期无法容忍记时卡、银行账户、账单、停车计时器、纳税申请表和闹钟,青春期要求我们不要忘记与这个世界的自然秩序的接触。
  所以,在加利福尼亚的沙漠露宿,在硫磺温泉学蛙泳,让猎豹舔舐抓过爆米花带有盐粒的手掌才是支持我继续阅读的动力。至于古怪的成长,其实无益于我去理解一个价值观及生活态度造就贫困的故事。当我合上书,准备把它扔进黑色大箱子的时候,全部印象只是一句话,“与这个世界的自然秩序的接触”。
  就这样,我继续着吃饱喝足的日子,继续散步和锻炼身体,继续用各种方式扒下一张张CD,然后听掉它们。直到某个下午,我猛然发觉自己居然在反复消化Sylvain Chauveau,这才让我真正意识到“自然秩序”是怎样可恶地霸占了我的大脑,像一只不怀好意的虫子,在脑沟深处产下半透明的记忆之卵。我不得不停下来,把脑袋浸泡在冷水里,然后暂停片刻。片刻。
  说起Sylvain Chauveau,我实在懒得拿他和法国人沉闷的天性对比,况且他一点也不传奇,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无师自通的钢琴技巧。事实上,Sylvain Chauveau靠的正是这种天赐秉赋来不断堆垒自己的音乐景观。从真正的单调进化成全世界都要敬畏三分的极简,始终是一架钢琴,一支四重奏弦乐团的严谨模样,不慌不忙地操控电子音效,沉着、内敛,穿插着和蔼的高低频,不动声色地更迭推进。他用静谧到近乎停滞的铺陈考验着对方的定力,仿佛这就是他与人沟通的神秘暗号,或是一幅珍珑棋局,有心有意反而无从下手。他大手一挥便是成群的留白,却亳不在意这种技巧有多少可行性,有多少人望而却步有多少人垂头丧气,统统不是他考虑的内容。他只需要遵循自己的意愿,只需要和自身音乐的秩序相接触,就足以展露出光滑无瑕的哲学体例。
  设想一下,不识乐谱的Sylvain Chauveau在展开个人项目的头几年便接连拿出四张精巧盎然的古典专辑。你可以追溯到德彪西式的印象派音乐,继而挖掘出一条清晰而自溺的创作轨迹:从处女作《Le Livre Noir Du Capitalisme》的缥缈感性到隔年作品《Nocturne Impaipable》的室内音乐结构,从第三张《Un Autre De cembre》个人风格淋漓尽致的非调性电子节拍和频繁的Minimal脉络到第四弹《Des Plumes DansLaTete》紧密的氛围编制。此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带有严谨之外小聪明的Sylvain Chauveau,他探索自己想要的,然后去实施,如同一株有着强烈自我认知的植物,于无声中悄然播种,最后听见一阵轻雷。
  真正在我耳机里流连忘返的是那张被人津津乐道的致敬碟《Down To The Bone》,Sylvain Chauveau和一干艺术青年组成夜曲小乐队(Ensemble Nocturne),把Depeche Mode改了个釜底抽薪,有板有眼地Acoustic了一回。听到Sylvain Chauveau老实的开口唱歌,听到小乐队真诚的演奏,我不得不去反省从前为诸多敷衍之作辩护的情景。那时,我永远可以理解一个音乐人从容地燃烧过后的力不从心,可以理解他们为什么选择温和地步入每一个良夜。他们就像以宽容为食的益兽,等待着相当程度上的情有可原。他们丧失了感悟音乐秩序的能力,当他们看到滚烫的落日悬浮在半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片曾经是巨大海洋海底的广阔土地所构成的无限空虚和肃穆。他们只懂得一次完成一个动作,能触摸就不能亲吻,能失败就不能赢。他们被音乐甩掉了。
  而这一切,都必须赶在他们下一次的心血来潮前指出来。
  2007年,Sylvain Chauveau在Type厂继续焕发活力,s.和Nuage相继登场。有过电影配乐历练的他褪去了音乐人的跳跃,披上了作曲家的稳重和思索。器材或电效的内部冲突成了他的新课题,他开始研究实践手段和终端表达间的互异性,用实验低频来表现封闭在空间维度的延展,用古典构架和Electro-Acoustic来描绘原音器乐的阴霾与钝重。音符间是否存在某种可逆,段落间是否拥有逻辑,怎样制造出意料之中的冲突,怎样消解控制之外的混沌,这些所有,能否具备影像般的叙事性和绘画般的色感——Sylvain Chauveau成了个科技人。他从音乐的灵感层逐渐涉入原理层,从一种有感而发的忧愁转变为对普遍法则的痴迷。微观世界里的Sylvain Chauveau像极了演算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员,他关注本质,再实践,而实践永远应该摆在第一位,就目前成果来说,他干得相当不错。
  问题就是如此,与自然秩序的接触是一个庞大的课题,即便在音乐上,也没有谁能百分之百肯定自己的创作法就是一种与音乐本身的碰撞。选择Sylvain Chauveau,选择《玻璃城堡》,没准就是某个自然秩序的引导与催化。在我看来,它们如同相互印证的连环谜,首尾相连,提醒在我们这个年纪风行的华而不实的理想主义背后,需要一种身体力行的钢铁决心。
  那个诡异的夜晚结束后,我和朋友洗了把脸,面无表情地送走了那只一脸无辜的醉鬼。我们冒雨爬上公车,并为无法解释的彻夜不归忐忑了片刻。然后,就像我说的那样,冬季在一片欢呼声中如期落幕,不管它是不是来得过早,不管它是否与人类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战斗。雨过天晴,冬去春来,这就是颠扑不破的自然秩序。
其他文献
一 Bella Union的二三事    在故事的开头,用一个长镜头把时间拉回到1997年。    Cocteau Twins也许是最受中国非主流音乐爱好者喜爱的乐队之一,这支来自极地的候鸟用它独特、优美的鸣叫在乐迷心中引起了很大的共鸣。1997年,CocteauTwins创建了这个如今影响力极强的独立厂牌Bella Union,厂牌成立之初,并没有出现什么惊人的大动作,反而以发行Cocteau
期刊
采访手记:    “路口往东,见一面馆,往南,经过一小学一公厕即到”,在阿飞详细的指示后,我好不容易找到她住的地方,很旧的楼,屋里还时常收不到手机信号。我想如果她不做乐队,她应该早就不用租这样的房子了,或者说如果她更擅长经营自己,也应该像那些摇滚乐手一样搬进高尚小区了吧。她供职于“大”单位,出版了那么多书,按理也挣了些钱,但是她却永远在买打折的裙子,用旧的手机,且在吃饭的时候对男友说“哥们儿你买这
期刊
封面一句话:“告诉你一个秘密哦,周薄暮他喜欢你。”  目录一句话:  “各位观众朋友,接下来,由我——俞绵绵来表演:情书朗诵。”  周薄暮眼眸眯了眯,单手插兜,疑似微笑了。  上期提示:  主持人选拔赛上,顾心将难题抛来。俞绵绵回答完后,满场响起暧昧的口哨。一场考核,活生生成了表白盛宴。  秦唐皱眉将她拉入怀里,镁光灯光照了过来,将两人亲密的样子映在电子屏上。  一场酒局,俞绵绵正与小鲜肉热舞,某
期刊
简介:因为一场家族联姻,徐念真假装讨好富家大少简凌恒,他性格恶劣,喜怒无常,平均每天被他拆台一百次,更可怕的是,她居然没办法完全讨厌他。眼看着她谎言被拆穿,联姻就要失败,他却忽然说喜欢她?  【一】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他在身边,其实好像也不是很必要,但如果不是他,其他人更没有必要。X先生——我的不必要之必要。PS:与X先生相识的一周年纪念日,忙到完全忘了,但他居然偷偷订了餐厅。”  在微博
期刊
Waking Ashland是一个来自美国走英伦风的乐队。虽然换了好几茬成员,但核心成员San Diego一直没离开乐队。和Thirteen Senses。Keane等英伦风格乐队不同的是,虽然主唱自己也弹键盘。但却不是很抑郁,当然小忧伤自然还是有的。  2004年发表了首张EP《I Am for You》之后。于次年推出了第一张正式大碟《Composure》。开篇曲“Shades Of Grey
期刊
音乐远远早于世界上的任何物事而达到大同的境地,这便是我们常常选择用音乐说话的原因,虽然初始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这同一段旋律打动了不同的你与我,但归根结底还是音乐这种与普通意义之上不同的语言交流手段超越了其他的方式,同时亦涵盖了更广的意义。比如地域:当你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接触到某种音乐,它们使用了世界语言来阐述,或者它们并没有加进人声,你很可能极难猜测得到这样的音乐来自何方,或许能够指出个大致方向,但
期刊
时间也许有狂妄的企图,即使许愿电话亭让有憾的时光逆流一次,不完整的地方依然会千疮百孔。加泰罗尼亚小孩不用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天都会关注一位名叫埃里克·卡斯特的法国球员的成长,埃里克,这个白色头发的巴萨7号不再是仅仅活跃在法国人雷蒙德·雷丁和比利时人弗朗西斯·休斯笔下的漫画人物。28岁的埃里克·阿比达尔带着1600万欧元身价来到了诺坎普的球场,这个真实存在着的埃里克在2007年踏上了诺坎普的球场,
期刊
和这个世界交手的这许多年来,你是否光彩依旧,兴致盎然?  先不用急着为过个博客贴什么标签,也先不必猜想博客的主人cbvivj到底是什么身份,他可以是你在足球场看到的长发飘逸的少年,可以是在办公室的窗口仰望天空湛蓝的白领,可以是一个走出电影院后兴致勃勃和朋友讨论电影情节的路人甲,可以是一个嗜姻如命,爱猫如命,玩wii如命和看球如命的标准OTAKu,甚至,可以是在地铁里喝掉一罐啤酒后心满意足的发出一声
期刊
但凡中国的作品受到国外肯定、被贴上“国际条形码”后,才会引起国内的更多关注,文艺英雄贾樟柯如此,上海原创乐队“甜蜜的孩子”亦如此。若干年前被默默放上唱片架的第一张专辑《在街上》暗示他们初涉世事的风尘仆仆,当下的新专辑,《水》却十分高调,围绕这张新专辑的方方面面,无不谈及他们获得的国际赞许,例如成为戛纳音乐节杂志的封面人物,吸引曾挖掘Ramones、The Cure的经纪人Seymour Stein
期刊
可能记得这辈子渡的第一座桥?这样飘渺的设问到底是难倒所有的人。怕真是走的桥比走的路要多,桥作为一个建筑物,比起实在的路来说,天生多了一份空中楼阁的意味,但正是如此的意味,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冷不防的会对桥想的不行,看着眼前直路没有尽头地延伸,直到在地平线的距离里消失,桥的需要就变得迫切起来。没有实验证明,这是大脑皮层里第几道工序的摩擦所产生的效应,反正离奇得可以称之为白云对天使的回响。  钥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