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研究的鼎力之作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wjdb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涪陵区社科联主席何侍昌同志完成的《涪陵榨菜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是国内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鼎力之作。该书调研详实,分析透彻,笔力深厚,是对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一、该书成书缘起
  涪陵是榨菜之乡,涪陵榨菜不仅在国内也在世界享有盛誉。涪陵榨菜有着厚重的历史,在种植和制作榨菜的过程中,涪陵人民厚植了丰富多姿的榨菜文化,对于榨菜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在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意义深远,功泽后世。
  那么,缘何在此前未有此类专门论著呢?原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曾超同志认为,过去学界关注的重点在于涪陵榨菜生物性、榨菜工艺,虽然涪陵榨菜办曾编撰过《涪陵榨菜志》《涪陵榨菜续志》等,但这些毕竟是志书性质,而非文化专论。因此,从研究史判断,对于涪陵榨菜文化的研究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弥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文章合为时而著。进入新时代后,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在望。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起着重要的沟通和桥梁作用。无论中西,无论肤色,人民群众对于美食的追求是可以跨越国境、跨越种族的。即便没有语言,仅仅凭借感觉器官,人们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对饮食的共鸣。在种类多样的中华饮食文化中,榨菜文化独树一帜。其特色在于快餐化和美味,并藉由快餐和方便食品打入各国市场,从而赢得了全球声誉。
  何侍昌同志一直关注于涪陵榨菜研究。早在2014年就出版了《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从产业组织角度对涪陵榨菜产业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学界较多关注和好评。这构成了何侍昌同志衷心于榨菜文化研究的学术基础。重庆市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主任范永红同志认为,何侍昌同志出生于涪陵菜农世家,近年来,他多次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开展涪陵榨菜及其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这构成了其撰写该书的实践基础。
  综合这些因素来看,何侍昌同志完成该书的撰写与出版工作既呼应了时代需要,又是水到渠成之事,当对解开涪陵榨菜的文化意蕴助莫大焉。
  二、《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架构与特点
  (一)《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架构
  该书融历史视角、文本叙事和总结提炼等于章节安排中,使得各部分逻辑清晰、衔接自然、重点突出。该书第1~2章查阅并多方考证了涪陵榨菜的起源及早期种植的历史、涪陵榨菜产品形成及近120年曲折发展的轨迹,对“涪陵榨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在第3~10章分别对“涪陵榨菜企业文化”“涪陵榨菜管理文化”“涪陵榨菜营销文化”“涪陵榨菜品牌文化”“涪陵榨菜工艺文化”“涪陵榨菜科技文化”“涪陵榨菜饮食文化”“涪陵榨菜企业文化”“涪陵榨菜非物质文化”等进行了研究,内容新颖、见解独到,且结论科学可靠。在第11章深刻分析并确立了“涪陵榨菜文化精神”,即诚信至善、精益求精。
  (二)《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特点
  总体来看,《涪陵榨菜文化研究》一书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该书全面系统地研究并建构了涪陵榨菜文化体系,是一部填补国内榨菜文化研究的系统性著作。涪陵榨菜扬名于世界,是重庆为数不多的世界级品牌,对于世界饮食文化尤其腌制菜品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榨菜由邱寿安于1898年发明,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制作,唯有“涪陵榨菜”驰名中外,成为地理标志产品。然而,对涪陵榨菜的研究仍然较少,关于涪陵榨菜文化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该书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不足。同时,该书意在理清涪陵榨菜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构建涪陵榨菜文化的发展谱系,凝练涪陵榨菜文化精神,对助推涪陵榨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该书对于“涪陵榨菜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做了較为系统的分析。何侍昌同志在该书中明确地提出,涪陵榨菜文化研究是以榨菜产业为基础、加工工艺为依托、品牌培育为载体、产品营销为手段、科技创新为动力、非物质文化为核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文文化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研究。这个定义框定了榨菜生产方法、品牌建设、销售渠道、创新动力等技术层和管理层,提炼出了榨菜文化构成。
  第三,该书选题极富现实意义,实用性较强。何侍昌同志针对独具中国特色的榨菜产业,以文化人的全新视角,将历史文献学、文化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多种方法熔于一炉,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涪陵榨菜文化,提出了不少化“榨菜”为文化及产业的新观点、新精神,推动了涪陵榨菜文化的现实性转化。
  三、《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
  涪陵榨菜文化高度契合当今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和宏伟蓝图,必将为涪陵榨菜产业再创辉煌注入精神动力和决策依据。
  首先,它对涪陵榨菜行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客观要求榨菜管理者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和理念,着力提高服务效能,真正把管理切实转变到依法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优化指导服务上来,推动涪陵榨菜的产业化发展。
  其次,它为涪陵榨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共同价值追求。它激励和引导涪陵榨菜人紧跟世界食品发展潮流和酱腌食品发展大势,立足涪陵榨菜产业发展优势,直面发展短板,破解发展瓶颈,深挖发展潜力,围绕打造百亿级榨菜产业链的目标,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拓展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着力完善榨菜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品牌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榨菜生产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品向多样化、品牌化、高端化、绿色有机、高附加值方向转变,产业向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转变,继续引领全国榨菜产业发展,再创涪陵榨菜新辉煌。
  再次,它为打造涪陵榨菜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基础。作为榨菜文化的凝聚和升华,涪陵榨菜文化精神将深刻影响涪陵榨菜人的思想和行为,对正在规划建设的1898中国榨菜文化小镇、涪陵榨菜博物馆、重庆涪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榨菜交易所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为实现涪陵榨菜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涪陵榨菜文化软实力,推动涪陵榨菜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注 释:
  [1] 本文内容系由王志标根据涪陵榨菜文化研讨会发言稿整理而成。其中,《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架构与特点主要由范永红同志评价;《涪陵榨菜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由汤勇同志评价。
其他文献
2020年10月17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内掌声如雷。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在这里拉开帷幕。  当晚,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创作原型的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作为全国脱贫攻坚题材优秀舞台艺术剧目展演的开幕剧目震撼上演。  民族歌剧《扶贫
期刊
有人说,米粉真是个多情物。无论你是外乡人还是本地人,无论你是平民布衣还是社会名流,它都一视同仁地缠绕你、滋润你、慰藉你。  有人说,米粉在人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吃法。年少时吃米粉,固然随它的味;长大了吃米粉,却是品它的味;年老了吃米粉,简直是在捉摸它的神韵了!多少人生沉浮,个中甘苦,唯有米粉相知。  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几乎每一个地方的人都有吃米粉的习惯,且风味不同。广西的“桂林卤菜米粉”“柳州
期刊
坚持“一条主线”,夯实创建工作基础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坚持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全市脱贫攻坚,全力东融两大主战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始终让创建工作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四个强化”,推动创建工作新发展  “四个强化”即坚持强化思想认识、强化统筹部署、强化部门联动、强化思路创新。  (
期刊
瑶族天生是大山之子,生性自由,自给自足,从小就培养出一套靠山吃山的本领。隆安县东信村的瑶族妇女兰美贤就是这样一个人。  20年前,兰美贤嫁到村里的坛灵屯,生了2个儿子。她和丈夫苏积煌辛勤劳作,养牛喂马种玉米,一年收入也就8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她说:“能干的活我都干了,肉也有得吃,就是没挣到钱。”  2014年,东信村的苏宁华作为东信村致富带头人,率先与富凤公司合作,建设万羽鸡舍。2015年,
期刊
会鼓声声源远流长  马山壮族会鼓鼓声丰富,开始时轻缓如春溪出山,姗姗潺潺;接着渐变疾急迅猛,鼓声如惊涛拍岸,洪波决堤,大地震颤,千山震撼,人心震动……  凝神倾听,会鼓之声有除旧布新之妙:瞧,那厚重的冬霾变轻变薄了;芭蕉林中那卷成筒状的顶叶也悄无声息地舒展开了。听,蜂巢里传来了蜜蜂惊梦后的振翅声;老竹下有笋芽拱破黄土的微响……  这会鼓声声,源远流长。  “会鼓”是壮话“牛皮鼓”的音译,意指用牛皮
期刊
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隆林各族自治县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各民族,在千百年的风土人情和风尚习俗中,这里积淀了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其中苗族吹打乐——唢呐最具特色,普及最广,在民间文艺长河里生生不息,久传不衰。到了如今,面对现代文化强大的冲击势头,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传承力存活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苗族唢呐形制与汉族唢呐相似,由管身、芯子、管哨和喇叭口组成。通高46厘米。管身多
期刊
“有福之江”美如画  五十多年前,我和同学小潘被分配到武鸣县工作。当时,我工作的地点是双桥,他分配在两江的雷江中学当老师。那时,我们都是年轻人,又是好朋友,走动也多。我去雷江玩的次数不少,对雷江周围的村屯有一定的了解,其中离雷江大约有两公里的福江大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人们之所以把福江称为“有福之江”,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福江村位于大明山南侧、小明山北侧的两山峡谷
期刊
“雅——呜!”一群汉子端起酒杯,齐声高呼,“雅”声响亮,拉得很长,再以爆炸声“呜”结尾,震天动地、气壮山河!这就是苗族群众的喊酒声,即“好啊”之意。  我生长在苗山,后来到邕城生活,自认为是了解苗族生活的壮家人。1987年冬,在南宁首届苗族苗年节上,我第一次听到苗家人“雅——呜”的喊酒声,这一听就是30多年。至今我才弄明白,苗家人的喊酒声,有着千般风采,饱含万种深情;不仅洋溢着浓郁的苗族风情,还传
期刊
壮族诗人石才夫新近出版的《流水笺》是一本蕴含着深刻理趣滋味的诗集,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家园亲情的不舍。石才夫2016年创作的《过柳江桥》开启了诗集对家庭亲情的抒写。他写母亲,如《谜》《老房子》;写父亲,如《父亲还在》;写姐姐,如《木桶》;写兄弟,如《旧衣服》;写儿子,如《天行健》;写姑妈,如《九月一日回乡记》。这些诗情真意切,感动人心。《番石榴》描写孩子们都在城里的婶婶,把挡住阳光的果树
期刊
一  有古城路的地方就应该有古城吧。  巴马县城有一条古城路,二十米宽,二百米长,不长不宽,刚好够两头的人相望相闻。当地人叫老街。南北走向,南头一拐就是新建路。从字面上就知道是一老一新相接。从北头炊烟深处出发,向南走去,通向遥远。  沿着古城路走,看不到古城。小城变化太快,承载着历史与渊源、民俗与地貌的老街老房已经坍塌、消失……古城路周边都是繁华的景象,没有废墟,没有瓦砾。再努力寻找,远去的古城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