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alaog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为论题,论述了如何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要领,明确了解决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方法是:需要考生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思考,难点就可以突破了。
  【关键词】高考;诗歌;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层级为D级。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就需要考生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往往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思考,难点往往就可以突破了。
  【典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解】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2)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3)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解析】
  这首分析归纳思想情感的题有一定难度,若找到答题的切入点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就找到难点的突破口了,那么难题就变容易了。我认为,此题的切入点是注解①中的“半官半隐”。针对这“半官半隐”四个字,可以发问,做深入思考,再结合诗中的关键句及关键词印证。比如,诗人为什么要归隐?为什么厌恶仕途?从文中“无才不敢累明时”来看,当时王维是名满天下的年轻才俊,不是真“无才”,而是谦词反语,为何要说反语?他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所以才想去“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一“厌”一“嫌”既道出对官场厌弃之极,又道出归隐之切。厌恶在官场不被知遇不被重用,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每天在林中漫步,与白云为伴吧。
  由注解①中的“半官半隐”切入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那么此题所涉及三方面的思想情感问题就都在诗句中得到了印证。
  【典例二】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解】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一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这首诗尾联用典“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委婉含蓄道出诗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是为什么?要回答原因,除了韦曲景致美之外,主要原因应该在注解①中“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处于此种境遇之中的人应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所以,我觉得要解答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切入点有二:一是题干中的“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二是注解中的“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此种境遇中,诗人的情绪和心态应该是焦虑、烦躁、厌倦、失望的。知人论世,推断出答案就不是难事了。
  【典例三】
  閱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5分)(对一个得3分)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5、(6分)(每点2分)(1)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2)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3)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
  此诗鉴赏的切入点在14题选项A中“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回洛阳探望友人”。关于15题中的“复杂情感”,还要到诗中找关键句关键词来印证。“南溟作逐臣”“途中属暮春”“故园肠断”,三个短语之中的“逐臣”是核心词,因为被逐,所以为故园肠断,因为被逐,触暮春之景才有惜春伤时之感。
  【典例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于《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C E。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酌情扣分)
  【解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
  这首诗的切入点应该在标题“泊岳阳楼下”,还应该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作者“杜甫”本身的遭遇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再与《登高》比较阅读,就不难梳理出答案了。
  总之,诗歌鉴赏考点的切入点应该怎么找?从标题、作者、注解、诗句、题干甚至选答题的选项中找,皆可能找到答题的方向,找到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葛兆光.唐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蕭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蒋宝清,女,1965年生,高中语文教师,中教高级,现就职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正> 实验目的八○年起,我们在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启、读、议、讲、练、结”几个方面的课堂教法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
摘要:  新时期、新形势,图书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化管理人才做保障,因此,图书管理工作亟需高素质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图书管理业务,而且还要求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以及现代科技素质,具备这些素质,需要管理员具有默默无闻、任劳任怨、甘为人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意识和奉献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关键词:提高;综合素质;图书;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思路,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充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和生活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
<正> 表格在各学科中均有应用,而在物理学科中应用表格的地方尤多,究其原因是(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较强的学科,实验数据和各种常数作为资料记录,多采用到表格,表格可以科学地,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沈阳市的几所高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从高中生对国学的认识、了解掌握程度和对国学普及的态度,学校对国学的重视程度,语文教师将国学在古诗文课堂的渗透程度方面对沈阳市400名高中生展开调查,并依据此调查结果得出国学在高中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的分析。  【关键词】国学;高中生;古诗文;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调查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目的  为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177页“功的原理”一节是通过分析杠杆、轮轴和滑轮做功问题的三个演示实验,总结得出结论的。因此,做好并分析好这三个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但课本
【摘要】两篇不同体裁的文章,却可以透过文本和深入挖掘语言的张力,进而走进文本。当人的思想和文本中语言与文字的延展与变形相契合的时候,自然我们就“触底”了。  【关键词】文本的距离;语言的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下的语文教学,浮华与热闹很多。基于此,作者有些许不成熟的反思。文本的距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关系与尺度,其间需要通过语言来支撑。课堂教学中读者的主体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增长,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为人们办公与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便利条件,同时,教育事业也在网络环境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对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方言电视节目可谓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眼下广受好评的方言栏目剧,贴近百姓生活的方言新闻,个性突出的亲民主持人,在广大受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正> 大家都知道,多数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也有些物质受热后反而收缩,橡胶就是其中一例。下面这个实验便可很容易地证实这一点。将一条橡皮筋绕在一小盒子上。用硬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