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欲.幻灭.理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德莱塞的主要作品中,物、欲、幻灭和理想是贯穿其小说的永恒主题,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物的尖锐叫嚣与欲望的急剧扩张,还可以看到作者对人心在物化过程中的困惑、挣扎、幻灭的深刻关注和描写,以及他对理想世界的探寻等多元的、动态变化的思想。德莱塞的小说揭示了在伦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都非常重要的本质现实。
  关键词:物 欲 幻灭 理想 本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的作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评论界曾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女权主义、精神分析、自然主义乃至现代主义和超验主义等各个角度分析其作品的哲学思想,这些分析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德莱塞复杂、动态的人生哲学,但是至今仍没有穷尽。在德莱塞的小说中,物、欲、幻灭和理想是贯穿其小说永恒的主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物、对人的欲望、人心在物化过程中的困惑、挣扎、幻灭的深刻关注和描写,以及他对理想世界的探寻等多元的思想。
  一 物·欲
  无论是反映农村打工妹进城谋生的普通人物悲剧,如《嘉莉妹妹》(1900年)和《珍妮姑娘》(1911年),还是描述上层人物金融寡头柯帕乌在商场和情场叱诧风云的《欲望三部曲》,或是使德莱塞赢得世界声誉的揭露社会道德滑坡与精神沦丧的《美国的悲剧》(1925年),都是以满眼是物的城市为核心背景创作的。在这些作品中,琳琅满目的百货公司、奢华气派的酒店,灯光辉煌的剧场、时尚的华衣美服、熠熠生辉的珠宝、豪宅雅居和价格昂贵的艺术收藏品,以及可爱精致的小饰品和用金钱支撑的丰富多彩的娱乐,构成了都市坚硬、繁华、诱人的物化空间;生活在其中的有钱男女尽其所能、通过种种方式彰显其富有尊贵之气,而囊中羞涩的人则充满了对物的羡慕、嫉妒、渴望以及为之奋斗的艰辛、痛苦。有的人因此心灵受到扭曲,还有人因此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在《嘉莉妹妹》中,嘉莉初次到芝加哥时就意识到这个城市里“财富、时髦、安详和自在——女人的装扮应有尽有。”嘉莉从接受德鲁埃的20美元到抛弃落魄的赫斯特伍德,再到成名后去那个“复杂的菜单上罗列着足以供奉一支中队的菜肴”的奢华饭店就餐,她每一次身份和地位的变化都源于物的诱惑,其结果也是服饰、住处、饭店更加高档、丰富、奢华。
  对商品和快乐的本能欲望驱使着嘉莉先后委身于德鲁埃和赫斯特伍德,并驱使她一直向前;赫斯特伍德最终在饥寒与羞愧中自杀,是因为他不再拥有他所代表的物的世界,这一切源于他对性和支配权的追求;珍妮行为的驱动力也是为获取生活所需的物质;而在《欲望三部曲》的前两部《金融家》(1912)和《巨人》(1914)中,德莱塞对金融寡头柯帕乌在商场中的争斗、对女人的追逐、摆阔性的消费的描述,也是他从男性视角对物、对人的欲望的更深刻的认识。
  人的欲望包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更高的精神需求。地位、权力、成就感是人更高的精神追求。人们通过豪宅、华服、香车、身边有美女俊男这样的外在符号来构建、彰显自己的地位、成功和权力,这就是挥霍性消费,人的欲望的无止境应该是其根源。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追求享乐,大肆炫耀财富,尽情享乐的挥霍性消费成了时髦,统治美国道德领域几个世纪的清教伦理遭到唾弃。崇尚挥霍性消费的消费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到二战甚至冷战在美国取得辉煌胜利之时。德莱塞从1900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到1946年的最后一部小说《斯多葛》,恰好见证并叙述了这一段历史。
  生活在挥霍性消费语境中的柯帕乌,把妇女、服饰和大厦等同起来。他不断地更换女人,每一个女人都能满足他某个方面的欲望,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柯帕乌在向白丽尼斯·佛拉芒表示爱情时曾谈到他对女人口味的变化:
  “我第一个妻子是个长老派信徒,她虔诚,传统。她比我大6岁或者7岁。我快乐了一阵子——5年或者6年。我们生了两个孩子——都还活着。然后,我遇到了现在的妻子。她比我年轻——至少10岁,非常漂亮。她在某些方面比我第一个妻子有才智——至少不那么传统,落落大方一些,我想。我爱上了她,我最后离开费城时,离了婚和她结了婚。当时,我深爱着她。我认为她是我理想的伴侣,我仍然认为她身上有许多特质使她很吸引人。但我自己对女人的理想要求一直在慢慢地变化的。……不管怎么样,我最好告诉你,我总是喜欢女人的。”(Dreiser:1914,421)
  柯帕乌在整个三部曲中不停地追逐形形色色的女人,其数量之多,有“美国文学史上最惊人的情妇花名册”之说。女人是他寻求美、寻求从肉体到精神欲望满足的艺术品,是他权力的象征和成就的证明。在德莱塞看来,柯帕乌令人诧舌的喜新厌旧和朝三暮四,归根结底是一种放荡自私的动物本能欲望使然。
  柯帕乌在发展生意和追求情人的过程中,建造了一系列风格各异的宅邸,并一处比一处豪华。“他对宅邸的重视不亚于他对艺术品和女人的重视。”(蒋道超:2003,258)他还收藏艺术品:祭坛盖布、地毯、挂毯、玲珑剔透的瓷器、雕刻以及世界名画,但他并不关心这些艺术品在实际生活中对他有什么用途,却更关心其是否能成为他死后的纪念碑,他希望他的豪宅和艺术品能够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二 幻灭
   德莱塞的小说世界充满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商品和诱人的消费,这点燃了无数人的欲望之火,人和物的关系完全被颠倒,物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而是成为了有些人生活的主宰,德莱塞所塑造的人物都被消费主义潮流无情地俘虏。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了追逐物质梦想、满足其生理和精神的欲望,崇尚适者生存的原则,不择手段,有的甚至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他们在此过程中并非心安理得,相反,却经常存在心灵的困惑和挣扎,并最终走向了幻灭:嘉莉在获得锦衣华服之后,坐在窗前的摇椅上感到空虚、孤独;赫斯特伍德被通奸一事搅得心神不宁,明显有责任和欲望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他最终像飞蛾一样,被那个充满欲望的世界吞噬;艾琳的闺房里可谓是物的海洋:缎子、丝绸、花边、贴身内衣、首饰、香水、头发饰品——一切可能衬托出女性美的东西,应有尽有。她是挥霍消费的典型象征,但她却不被上流社会接受。她背叛家庭和柯帕乌私奔,却生活在被柯帕乌抛弃的爱情悲剧中。而在《欲望三部曲》中,柯帕乌的越界行为始终处于被监视之中,他不得不偷偷摸摸地会见艾琳,不得不租房子作为爱巢。挪用公款、搞婚外恋的丑闻使得他不被社会精英聚集的上流社会所接纳。在死亡来临之际,他感到自己“精神上的孤寂”,并“在精神上怀疑生活的意义本身。”他每每想到孩子和妻子就有一种罪孽感;不论是死是活,他都官司缠身,结果所有的财产全部用于诉讼,最终“除了一个坟墓和记忆,什么也没有剩下。”《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从注重衣着打扮、逛妓院、体验享乐,到体味恋爱中金钱在生活中的分量,最后要杀害已经怀孕的女友,其一系列的非道德行为越演越烈,最终成了一个典型的丧失了尊严、人性的物的奴隶和消费欲望的牺牲品。在《天才》里,尤金·威特拉受到“挥霍消费”生活态度的影响后,渴望穿昂贵的衣服,住豪华的房子,浪费了绘画才能和天才转而做生意。其结局是他不仅将钱财挥霍一空,而且浪费了光阴,对于辜负了妻子而深感内疚。生活于挥霍性消费语境中的主人公的发迹只能是微笑背后“成功者的失败”。他们虽然获得了想要的东西或人,但心灵却一直不安宁、不满足、不幸福,经常在两种道德领域挣扎,有的甚至最终走向毁灭,给人一种真真切切的幻灭感。
  三 理想
  奈格这样评价德莱塞:
  “所有主要的矛盾都呈现出来了:他把自己看成‘外者’,鄙视美国中产阶级主流生活的观点,但他又终身崇拜‘成功’;他接受自然‘科学’机械论,用它来代替传统的个人和道德责任观点,但他对这些传统观点又颇为肯定。”(James Nagel:1977,54)
  德莱塞的矛盾思想必然让他不停地思考。所以,我们又看到了理想主义光辉闪耀在他的作品中。在《嘉莉妹妹》中,德莱塞塑造了嘉莉、德鲁埃、赫斯特伍德、万斯太太这样一群崇尚物质消费和享受的人群后,又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来自西部的艾姆斯这个人物,虽然他只被提及几次,出场次数极少,而且直到小说结尾,他才再次露面,但是,作为理想精神指南的他的率直见解,仿佛为充斥物质描写与追求的整部小说吹来一股清凉的精神之风。“有时候我觉得这么挥霍挺可耻的。”艾姆斯还直言不讳地指出:“人并不是非得要这些东西才快乐。”这种对众人所追求的挥霍性消费观点直接的大胆批评,给对万斯夫妇打扮华丽、仪态万千的又羡慕、又嫉妒的嘉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使她若明若暗地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艾姆斯是德莱塞探索人生意义的一个“新青年”的代表,也是德莱塞化解消费社会中物质与精神追求矛盾、最终到达理想境界的探索,反映了德莱塞理想主义的一面。正是艾姆斯的影响使嘉莉的追求从最初的物质欲望扩展到精神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一步步走向了追求高尚生活的理想境界。她最初那么热衷于关注别人和自己的服饰打扮,而现在“她经常把钱施舍给穷人。走在百老汇大道上,她不再一心研究过路人的举止打扮”,而是“对拥有更多的宁静与美好这两种闪光而凡人不可企及品质的人羡慕不已。”
  如果说,德莱塞在《嘉莉妹妹》中的理想主义还仅仅是萌芽、闪现的话,那么,在他1946年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斯多葛》(《欲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中,他的理想主义则表现得更加明朗,散发出耀眼的光辉。德莱塞企图“在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中找到方法否定柯帕乌的野蛮原始的动机。”(Richard Lehan:1969,235)在《斯多葛》中,德莱塞描写柯帕乌在临终前一想到自己没有使生活“具有崇高的价值”,不免黯然神伤。此时的柯帕乌和嘉莉一样,从物质追求转向对精神旨归的追求。白丽尼斯则是这种追求的体现,她代表着“宁静、和平”,是柯帕乌的理想追求。“白丽尼斯希望自己的生活意义不仅是造福自己也要造福别人。”(蒋道超:2002,2,82-89)在《斯多葛》中,德莱塞借白丽尼斯这个人物来思考生活的意义,体现出理想主义的色彩。
  西奥多·德莱塞既是一个积极参与生活的人,又是一个洞察力很强的观察者,更是一个关注社会、分析社会、探索社会,内心充满复杂情愫、充满矛盾价值观念的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目睹了物的尖锐叫嚣与欲望的急剧扩张,觉察到人的心灵在物的覆盖下所做的挣扎,洞察了挥霍性消费对人的心灵的侵蚀和支配及其所产生的幻灭感。但自始至终,德莱塞复杂的、天才的心灵始终没有熄灭过对理想之光的向往,对美国、对人的本质的深刻剖析,对人生意义的痛苦探索和真知灼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德莱塞的伟大并不在于他常说的关于美国生活他“讲了真话”,而在于他的小说透过现象揭示了本质现实,而且他所“揭示出来的现实在伦理上、社会上或者文化上都非常重要”。(W.M.Frohock,1972,7)
  
   参考文献:
   [1] James Nagel,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American Fiction-Historical and Critical Essays,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77.
   [2] F·O·Matthiessen,Theodore Dreiser,Westport:Greenwood Press,Publishers, 1973,116-117.
   [3] Richard Lehan:Theodore Dreiser:His World and His Novels [M]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9.
   [4] Theodore Dreiser,The Financier.New York:Harper,1912.
   [5] Theodore Dreiser,The Stoic.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1947.
   [6] Theodore Dreiser,The Titan.New York:John Lane,1914.
   [7] W.M.Frohock,Theodore Dreiser.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2.
   [8] 蒋道超:《德莱塞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 蒋道超:《构建超验世界——评德莱塞最后一部小说〈斯多葛〉中的哲学思想》,《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
   [10] 西奥多·德莱塞,王克非、张韶宁译:《嘉莉妹妹》,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陈静宜,女,1966—,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工作单位: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江西儿童文学领域一位有代表性的作家,曲一日的寓言作品与创作在江西新时期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拟从曲一日及其主要作品“狐狸艾克系列寓言”出发,从奇幻美、哲理美以及谐趣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寓言艺术的审美追求,以期对当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积极的启示作用,也为处在困境中的儿童文学进行突围指明方向。  关键词:寓言艺术 审美追求 奇幻美 哲理美 谐趣美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长久以来,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而其自身也有一种精英意识。但邱华栋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却别具一格。在他的小说中,知识分子集体背叛了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其宏伟理想也被世俗的现世态度取代,他们心甘情愿地向物质欲望低头,完成了告别崇高与自我庸俗化指认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分子 邱华栋 世俗 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21世纪初,女性诗歌写作深入到广阔的现实生活之中,诗人们不再过分张扬“黑夜意识”,而是目光向下,通过对底层世界、日常生活、自然万物以及美好亲情的细致抒写,以感恩敬畏的心向着诗意的天空仰望,而这也昭示出21世纪初的女性诗歌已然踏上了众人期待已久的从“黑夜”走向“白昼”的征程。  关键词:新世纪 女性诗歌 底层世界 日常生活 自然万物 美好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如果说
期刊
摘要徐则臣《居延》的意蕴有:否定泡沫般虚幻的爱情、肯定经受现实考验的平凡的真正成熟的爱情;张扬现代女性应对人生困境与现实情状时的独立精神,肯定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歌颂底层人们的互助与友爱,赞美人世间的温情;在否定虚幻的理想追求过程中,否定人性本身的诸多缺陷。  关键词:意蕴 爱情 独立 友爱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70后实力派代表作家徐则臣发表于2009年的中篇“京
期刊
摘要《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代表作,带有自叙传的性质。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了家乡呼兰河城的人民生活与社会风貌,揭示了那里的国民的落后、不幸与悲哀。小说既是作者孤寂与悲哀的内心独白,又是小城呼兰河的孤寂与悲哀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孤寂 悲哀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优秀长篇代表作,带有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的报章研究始于90年代,相关成果、论著斐然,但贵州现代文学的报章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由贵州近代报章入手,通过对贵州现代文学发生的原生态图景的展现,从整体面貌、创作者、作品题材三个方面,揭示了贵州现代文学的发生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的共时性特征。  关键词:贵州现代文学 发生 原生态图景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现代文学自发生之日起就与现代传媒共生共存,现代传
期刊
摘要五四时期的主体的传统观念,是重新建设以“民主与科学”为基础的“人生哲学”。冰心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鲜明和集中地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爱”与“美”的哲学对五四青年知识分子新的人生观产生的影响。“爱的哲学”曾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慰藉作用,安抚了青年知识分子苦闷落寞的心灵,鼓舞了他们生活和前进的勇气。但冰心之后思想的停滞不前也正说明了“爱的哲学”的局限性。  关键词:“民主与
期刊
摘要玛雅·安吉罗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的系列自传体小说,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品。本文从“肤色情结”入手,探讨了在“肤色情结”影响下处于双重压迫的黑人女性的悲惨命运,分析了玛雅·安吉罗自传体小说中摆脱“肤色情结”樊笼的黑人女性形象。  关键词:肤色情结 黑人女性 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民权运动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美
期刊
摘要时间哲学是导引《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走向死亡的深层文化机制。本文探究了时间指向对于生存、爱情与死亡的意义,借以推衍出昆丁之死的存在主义价值底蕴。时间之于昆丁表现为挥之不去的梦魇,“有时间性”是福克纳营构昆丁情绪记忆的重要维度。凯蒂作为昆丁的欲望对象的破灭是导致他选择死亡的直接原因,而意识中“未来性”的缺失,则使他只能以过去和记忆作为解释“此在”的根据,以致沦为一个没有“希望”的人。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谭恩美所著《喜福会》的每部分都由一个引言故事导出,四个引言小故事看似简单实则有着多重的功能:理清并强调了全书的结构,突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并且起到了独特的美学功效,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关键词:《喜福会》 引言故事 多重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所著《喜福会》被誉为是一张“编织精密的锦缎”。这张细密的织锦是由四组共16个小故事编织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