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基础展开延伸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x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延伸学习,巩固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认知基础 延伸学习 应用能力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31
  “认识负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介绍负数的基础知识。作为负数引入的初始阶段,“认识负数”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负数,还需要学生深入理解负数与正数的相对性,以及负数在实际问题中表示的含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个性差异,实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学习,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
  一、贴近生活实际,了解相关理论
  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是引导学生了解知识、学习知识、总结知识的关键,又是强化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因此,“认识负数”的教学可以选择生活化的导入策略,如“温度计的示数”“收入与支出、盈亏”“南北方向”等,这些问题都运用到了负数的知识,并且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很广泛。
  例如,关于气温,冬天很多地区的温度都是零下几摄氏度,可引导学生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在0刻度线以下用负数表示,如-4℃等;某超市的盈亏也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赚钱为正,亏钱则为负,如-2万等。另外,可设立坐标系表示上北下南,那么向北走为正,向南走则为负,如“小芳先走了 3米,再走了-5米”等。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负数的相关知识。
  二、应用对比分析,构建知识网络
  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对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负数和正数的区别在于“ ”与“-”号的区别。数字只是代表单纯的数量,加上正负号以后,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正数、负数与正负号、单位等的搭配使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单独的正负数运算问题,就可以将正号、负号与加号、减号互换,与之前学习的四则运算法则一样。
  例如,科学家规定,比0℃低的用带“-”号的数表示,如“-4℃”读作负四摄氏度,“ 4℃”读作正四摄氏度或四摄氏度。结合生活中对负数的运用,可以分析出负数与正数代表着相反意义的量。以-4来说,当是负数时,它的值应该小于0;当是正数时,它的值应该大于0。0介于负数与正数之间,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自然数。同时,根据界定,若上车为“ ”,那么下车就为“-”;若向北走为“ ”,那么向南走就为“-”;若收入为“ ”,那么支出就为“-”……
  三、实施案例讲解,促进自主学习
  实施案例讲解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的关键策略。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与归纳总结。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定科学的教学案例,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科学的案例分析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教师让学生制作家庭收支记录表:“小明家父母领取工资 2600元,送给爷爷奶奶-400元,父母奖金 500元,妈妈买衣服-300元,水电、燃气和电话费-200元,购买食物-1000元,你能说出小明家的各项收支情况吗?他家这个月剩余多少钱?”学生结合负数、正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计算,得出小明家这个月一共收入3100元,支出1900元,剩余1200元。有效实施案例讲解,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
  四、展开延伸学习,鼓励探索实践
  在学习相关知识以后,就需要展开延伸学习。教师既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负数的应用范围、应用方法与应用内涵,又可通过设计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探索实践。
  例如:“一辆公共汽车由起始站开始,途经6个停靠站,最后到达终点站,下表列出了载客数量的变化,那么中间6站中哪站没人上车,哪站没人下车?从列表中你还知道了什么?”结合实际问题展开延伸学习,学生了解到正数表示上车,负数表示下车,那么第三站没人下车,第六站没人上车,也可以起点站和各站人数的变化,计算出最多人的一站有28人。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延伸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实践、应用分析的过程,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可通过贴近生活实际、应用对比分析、实施案例讲解、展开延伸学习等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规律、掌握本质、探索实践,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角的度量”这一课进行了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导学单带领学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和形成数学技能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角的认识;导学单;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72-0
[摘要]“11-20各数的认识”这节课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是数概念形成过程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学生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认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通过对比分析三版教材,对本课进行全新设计,着重让学生了解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數感,使学生初步感知位值制。  [关键词]操作;思维;数感;位值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轴对称(一)”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积累活动经验,体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操作;兴趣; 思维;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5-004
[摘 要]问题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基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教师需确定好教学目标,有效设计问题及做好探究活动引导,最后有效实施课堂评价。  [关键词]问题情境;小学数学;多边形;内角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26-02  新课程标准
[摘 要]学情调研是“至理数学”教学主张下理学案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理学案中理学目标设定、主题研究任务设计的重要依据。适度的学情调研可以有效克服教学起点把握不准、研究任务缺乏挑战、学习素养考虑欠缺等弊端。学情调研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学习前测,把握起点;课中捕捉,适时调整;后测反馈,跟进延伸。  [关键词]学情调研;儿童立场;理学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发力,既要重视操作引领,又要关注知识迁移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还应适度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多维组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稳步发展、稳健提升。  [关键词]圆的认识;迁移;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8-0056-02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既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又要有合作学习
[摘 要]为了设计数学大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教师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设计了两节课:第一节素材少,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第二节为学生设计了数学大问题,让他们在独立思考问题。通过比较两节课的教学方式发现,精选学习素材可以丰富学生认知,设计数学大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思考。  [关键词]教学;大问题;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数学作业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数学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有趣味性的、有实效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切入口。那么,教师如何设计作业,让学生主动参与开放且层次多元化的作业活动,在能动创造性的
[摘 要]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求表面积和体积内容时,在复习题与测试题中间往往存在着知识点的断层,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迁移。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借助实物、动态演示、有效补充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点时,掌握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融会贯通,弥补知识断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面积计算 补充练习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 要]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练习课为例,展示如何在练习课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能达到形断意连、逻辑相通、环环相扣的境界,使练习课不但能够加固旧知、训练技能,还能发展思维,锻炼应用能力。  [关键词]练习课;两位数乘两位数;重点;新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1-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