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脚步加快,国家交流频繁,节日作为承载着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清明节与万圣节作为中美各自的“鬼节”,既具有差异,也具有相似性。差异使其具有多样性,而相似性使文化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关键词】:清明节;万圣节;起源;差异;共同点
1.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脚步正逐步加快,国家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而节日作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宗教等特征。在中国和美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鬼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被发展并传承下来。在中国,有三个节日被称为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而在美国,万圣节则最为流行。但因为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不同,鬼节的庆祝形式也存在差异。
2.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起源
清明节约在每年四月五日,即春分日之后十五天。清明节被视作新生命开始复苏的标志,这一天是调整农业活动的日子。据《周易》记载,人们在旧石器时代发现火,但当人们每次火时都要钻火,极其不便,于是为了保证有稳定的火源,人们无论昼夜皆保持着火光。但与此同时,迷信传说当一件东西使用太久就会变得邪恶,于是火就被禁止一直燃烧,而是在一定的时间熄灭。当火停止燃烧的间歇,人们就不得不只吃生冷的食物。这段时间就被称为“寒食节”。同时人们也开始在这一时间扫墓、禁火来纪念祖先。唐朝时,扫墓成为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但清明和寒食节时间较近,人们并不做明显的区分。直到宋朝时清明节与寒食节被合并在一起,祭祖成为这一节日的主要日程。人们进行祭祀并扫墓,整个家庭也会带上白酒、食物和黄纸到墓地去,祭祀的食物和蜡烛被摆放整齐,纸钱被点燃,这意味着已逝的祖先可以在他们的国度使用这些钱财。仪式以扣头或鞠躬结束。通过一些列的仪式,子孙们向其祖先传达了他们的尊重,并祈求祖先们的保佑。
万圣节(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的简称。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教会将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定为万圣节(旧称All Saints’ Day),以纪念逝世的先人们。然而,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将其改为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将其作为夏天的结束,和每年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庄稼收获,储粮过冬的时节。人们认为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将会返回世俗社会并寻找替身,于是人们开始在这天晚上熄灭灯火,穿上提前做好的万圣节服装驱吓鬼魂。在1840年左右,万圣节传入美国。
3.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差异
古中国农业居社会主导地位,因此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就随着季节变更,农业活动调整的时间出现并发展。在这一方面,清明节可谓是一典范。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日之后到来。每年这个时节,天气转暖,适合农业生产和户外活动。清明节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从汉朝时起,宣扬父系家庭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家族凝聚力的观念不断被强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被继承下来。清明节到来时,全家都要参与扫墓,这形成一种强烈的节日氛围,并有助于维持家族血缘联系。
然而,对于许多美国节日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节日都带有宗教色彩,万圣节也不例外。从万圣节的两个名字中这一特征就可以明显的表示出来——All Saints’ Day和All Hallows’ Day。万圣节起源于天主教廷对为本宗教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圣人的纪念。在万圣节形成初期,所有的信徒都要在这天去教堂做弥撒。在另一方面,万圣节更具有“外向性”。提倡自由、民族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人文主义也呼吁美国人民彰显独特自我,一种创新、向上的氛围应运而生,在万圣节的庆祝中这种文化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4.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共同点
对祖先或上帝的敬畏与崇敬是清明节与万圣节的一大共同点。中国人纪念他们的天和祖先,通过清明节的祭祀与扫墓等活动对他们表示尊敬,而西方人崇敬的对象则为他们的上帝。虽然清明节与万圣节有着不同的起源、信仰和纪念方式,他们却都有相同的观念目的——即他们对好运的祈求与盼望。
即使起源背景有差异,清明节与万圣节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共同点才让跨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对于中美两种文化来说,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其交叉点。在他们的节日仪式里,歌唱、舞蹈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的动机都是生活中幸福的最大化。中国人在清明节通过扫墓与祭祀祈求神圣祖先的保佑。美国人则通过万圣节的狂欢展示自我。
5. 清明节与万圣节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改变,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文化也会随之改变。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毫无疑问,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节日习俗与内涵也在随着历史进程悄声改变着。
如上所述,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唐朝之前他们在时间上相近,但内涵上却有着相似之处——清明节是为了迎接新生命,在寒食节人们纪念已逝的祖先。禁火是为了能用新火,祭祀去世祖先是为了保佑在世的后人。由于两个节日相近,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传统和节日内涵成为主流节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内涵也随之丰富起来。自从清明节被设立为法定节假日以来,人们也开始呼吁拜谒为中国独立和建设牺牲的烈士。清明节所纪念的已不仅仅局限在家族祖先,还包括杰出人物,与现代社会不断融入。同时扫墓的祭品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花束正在代替纸钱在一些地区成为新风尚。
在万圣节刚兴起时,凯尔特人在万圣节晚上穿上奇怪的衣服,手提南瓜灯列队在村子里庆祝,以求驱走鬼魂。而到了九世纪,欧洲基督教徒在万圣节晚上挨家挨户祈求面粉和葡萄干,捐赠的人即可得到保佑。然而到了现今,万圣节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已成为一个狂欢节。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这个节日越来越成为孩子们的节日。“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南瓜灯(the Jack-O-Lantern)等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
6.结语
跨文化节流不僅仅是一种口头交流,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文化交流。充足的文化知识对于不同民族的交流帮助莫大,意识到文化间的不同能有效避免冲突。节日承载着一种文化中风俗的多个方面,在庆祝不同文化的相似节日时,应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Clark,Cindy. Tricks of Festival: Children, Enculturation, and American Halloween. Ethos, 2008, Vol.33 (2)
Turner, Victor. Celebration.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13.
黄涛. 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民间文化论坛, 2004(5)
吕配莹.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比较和跨文化交际. 黑龙江大学, 2014.
施爱东. 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文化内涵. 新华网, 2007
王岩嵘. 中美节日对比与研究: 以清明节和万圣节为例. 中国校外教育, 2013(7)
江玉祥. 清明節的来历及文化意义. 西华大学学报, 2010(3)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2(4)
张淑红. 清明节礼俗考述及其当代意义. 人民论坛, 2013(11)
【关键词】:清明节;万圣节;起源;差异;共同点
1.引言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脚步正逐步加快,国家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而节日作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宗教等特征。在中国和美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鬼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被发展并传承下来。在中国,有三个节日被称为鬼节——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而在美国,万圣节则最为流行。但因为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不同,鬼节的庆祝形式也存在差异。
2.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起源
清明节约在每年四月五日,即春分日之后十五天。清明节被视作新生命开始复苏的标志,这一天是调整农业活动的日子。据《周易》记载,人们在旧石器时代发现火,但当人们每次火时都要钻火,极其不便,于是为了保证有稳定的火源,人们无论昼夜皆保持着火光。但与此同时,迷信传说当一件东西使用太久就会变得邪恶,于是火就被禁止一直燃烧,而是在一定的时间熄灭。当火停止燃烧的间歇,人们就不得不只吃生冷的食物。这段时间就被称为“寒食节”。同时人们也开始在这一时间扫墓、禁火来纪念祖先。唐朝时,扫墓成为寒食节的主要活动。但清明和寒食节时间较近,人们并不做明显的区分。直到宋朝时清明节与寒食节被合并在一起,祭祖成为这一节日的主要日程。人们进行祭祀并扫墓,整个家庭也会带上白酒、食物和黄纸到墓地去,祭祀的食物和蜡烛被摆放整齐,纸钱被点燃,这意味着已逝的祖先可以在他们的国度使用这些钱财。仪式以扣头或鞠躬结束。通过一些列的仪式,子孙们向其祖先传达了他们的尊重,并祈求祖先们的保佑。
万圣节(Halloween)是All Hallow Eve的简称。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教会将每年的十一月一日定为万圣节(旧称All Saints’ Day),以纪念逝世的先人们。然而,从公元前五世纪开始,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将其改为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将其作为夏天的结束,和每年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庄稼收获,储粮过冬的时节。人们认为在这一天,逝者的灵魂将会返回世俗社会并寻找替身,于是人们开始在这天晚上熄灭灯火,穿上提前做好的万圣节服装驱吓鬼魂。在1840年左右,万圣节传入美国。
3.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差异
古中国农业居社会主导地位,因此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就随着季节变更,农业活动调整的时间出现并发展。在这一方面,清明节可谓是一典范。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日之后到来。每年这个时节,天气转暖,适合农业生产和户外活动。清明节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从汉朝时起,宣扬父系家庭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家族凝聚力的观念不断被强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被继承下来。清明节到来时,全家都要参与扫墓,这形成一种强烈的节日氛围,并有助于维持家族血缘联系。
然而,对于许多美国节日来说,比较有影响力的节日都带有宗教色彩,万圣节也不例外。从万圣节的两个名字中这一特征就可以明显的表示出来——All Saints’ Day和All Hallows’ Day。万圣节起源于天主教廷对为本宗教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圣人的纪念。在万圣节形成初期,所有的信徒都要在这天去教堂做弥撒。在另一方面,万圣节更具有“外向性”。提倡自由、民族和平等的资本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人文主义也呼吁美国人民彰显独特自我,一种创新、向上的氛围应运而生,在万圣节的庆祝中这种文化也彰显的淋漓尽致。
4. 清明节与万圣节的共同点
对祖先或上帝的敬畏与崇敬是清明节与万圣节的一大共同点。中国人纪念他们的天和祖先,通过清明节的祭祀与扫墓等活动对他们表示尊敬,而西方人崇敬的对象则为他们的上帝。虽然清明节与万圣节有着不同的起源、信仰和纪念方式,他们却都有相同的观念目的——即他们对好运的祈求与盼望。
即使起源背景有差异,清明节与万圣节有着较大的相似性。共同点才让跨文化的交流成为可能,对于中美两种文化来说,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是其交叉点。在他们的节日仪式里,歌唱、舞蹈和其他形式的娱乐活动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的动机都是生活中幸福的最大化。中国人在清明节通过扫墓与祭祀祈求神圣祖先的保佑。美国人则通过万圣节的狂欢展示自我。
5. 清明节与万圣节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改变,与社会紧密相连的文化也会随之改变。而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毫无疑问,清明节和万圣节的节日习俗与内涵也在随着历史进程悄声改变着。
如上所述,清明节与寒食节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唐朝之前他们在时间上相近,但内涵上却有着相似之处——清明节是为了迎接新生命,在寒食节人们纪念已逝的祖先。禁火是为了能用新火,祭祀去世祖先是为了保佑在世的后人。由于两个节日相近,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传统和节日内涵成为主流节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内涵也随之丰富起来。自从清明节被设立为法定节假日以来,人们也开始呼吁拜谒为中国独立和建设牺牲的烈士。清明节所纪念的已不仅仅局限在家族祖先,还包括杰出人物,与现代社会不断融入。同时扫墓的祭品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花束正在代替纸钱在一些地区成为新风尚。
在万圣节刚兴起时,凯尔特人在万圣节晚上穿上奇怪的衣服,手提南瓜灯列队在村子里庆祝,以求驱走鬼魂。而到了九世纪,欧洲基督教徒在万圣节晚上挨家挨户祈求面粉和葡萄干,捐赠的人即可得到保佑。然而到了现今,万圣节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已成为一个狂欢节。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这个节日越来越成为孩子们的节日。“不给糖就捣乱(trick or treat)”,南瓜灯(the Jack-O-Lantern)等也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
6.结语
跨文化节流不僅仅是一种口头交流,而是建立在语言之上的文化交流。充足的文化知识对于不同民族的交流帮助莫大,意识到文化间的不同能有效避免冲突。节日承载着一种文化中风俗的多个方面,在庆祝不同文化的相似节日时,应采取积极、包容的态度,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态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Clark,Cindy. Tricks of Festival: Children, Enculturation, and American Halloween. Ethos, 2008, Vol.33 (2)
Turner, Victor. Celebration.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 213.
黄涛. 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民间文化论坛, 2004(5)
吕配莹. 中美主要传统节日比较和跨文化交际. 黑龙江大学, 2014.
施爱东. 感恩纪念与催护新生:施爱东博士谈清明文化内涵. 新华网, 2007
王岩嵘. 中美节日对比与研究: 以清明节和万圣节为例. 中国校外教育, 2013(7)
江玉祥. 清明節的来历及文化意义. 西华大学学报, 2010(3)
张承平, 万伟珊. 文化的普适与包容: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2002(4)
张淑红. 清明节礼俗考述及其当代意义. 人民论坛,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