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有效的练习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笔者以有关绳子的分数问题为例,对练习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高效的练习课对于农村学校的教学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提高练习课实效,特别在练习内容选择、引导感悟、当堂清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选 悟 清 思 实效
在小学分数教学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有关绳子的问题:把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各剪去一部分,第一根还剩1/3米,第二根还剩下1/3,哪根绳子剩下的长?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的学生初次见到此类题,题中的两根绳子却能让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犯难,当教师的讲解“绳子大于1米、小于1米”什么的还没完全明白,两根绳子又换成了一根,不少学生于是又云里雾里。
小小的绳子难倒了一大批孩子,是题目太过于刁钻,还是孩子们数学思维不行?本文主要就从类似“两根绳子”的问题来谈谈提升练习课效益的点滴思考。
一、“选”——不要怕麻烦
“练习”是教学工作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在练习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
那么,该如何实现练习价值的最大化呢?笔者认为,优化练习设计必不可少。教师不能怕麻烦,需要在课前深化对教材的理解,需要提高对学情的认识,最终选定教学内容,设置好教学环节。
一是要分析,即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分析本班学生的现状;二是要统计,即对各个知识点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弄清各种题型的易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建立错题库是比较好的选择。具体方法是,低年级教师建立教师错题库,高年级教师可以依托小助手,建立师生错题集。“建库”工作关键在于有恒心,不要怕烦怕累,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区域教研部门如果能建立错题题库管理系统,那就更好了。三是要分类,对于各类练习题,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要通过加注不同的标记,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有些题型还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反复性训练,不要以为练过了,讲过了就真的“了”了,只有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才是真的到位了。
二、“悟”——不要怕周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全体教师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些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了很多资料,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它们看起来仿佛有“新意”,实际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必须不要怕费时费事,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清”——不要留尾巴
扬州梅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四了”,其实质就是当堂清。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当堂清”呢?我们做了如下探讨:一是“清”到什么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保证至少70℅以上的学生做到‘当堂清’”。二是如何突出“当堂清”:(1)紧凑教学环节,想尽一切办法省时间:能直接引入的绝不扭扭捏捏,能简洁表述的绝不罗嗦,可以自学的绝不多讲,省下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操作、探究、合作。(2)简约内容安排。所有内容的安排均要突出“简、细、实”,有利于让学生从单一的模仿者转变为探索者和发现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他们的自主探索、操作实验等,从而得到发展。(3)要改变作业的内容与方式,分步做,分层做,注重基础,及时反馈;改变作业的形式,不抄题目、只列式不计算、写思路分析等作业形式,应在练习课中普遍使用。事实证明,这种作业效果远远大于课后布置作业。推进了作业“当堂清”的效率,课堂没有“尾巴”,既有助于暂时后进生完成基本训练,又有利于优生“吃饱吃好”。
四、“思”——当好“组织者”
近年来,心理学家在奥苏伯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辨析中厘清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教材的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明明对相关公式掌握得滚瓜烂熟,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问题略微变化,便会难倒一大片。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没有把握知识体系的结构。学生在“绳子”问题中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分数知识间的结构性的联系。
布鲁纳指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解释力,一个人学到的观念越基本,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首先要善于思,不要急于让学生完成练习题。练习后,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中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建构知识,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
【关键词】选 悟 清 思 实效
在小学分数教学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有关绳子的问题:把两根同样长的绳子各剪去一部分,第一根还剩1/3米,第二根还剩下1/3,哪根绳子剩下的长?这类问题看似简单,但我们的学生初次见到此类题,题中的两根绳子却能让班里一半以上的学生犯难,当教师的讲解“绳子大于1米、小于1米”什么的还没完全明白,两根绳子又换成了一根,不少学生于是又云里雾里。
小小的绳子难倒了一大批孩子,是题目太过于刁钻,还是孩子们数学思维不行?本文主要就从类似“两根绳子”的问题来谈谈提升练习课效益的点滴思考。
一、“选”——不要怕麻烦
“练习”是教学工作重要的环节之一,它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在练习中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不断改进教学。
那么,该如何实现练习价值的最大化呢?笔者认为,优化练习设计必不可少。教师不能怕麻烦,需要在课前深化对教材的理解,需要提高对学情的认识,最终选定教学内容,设置好教学环节。
一是要分析,即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分析本班学生的现状;二是要统计,即对各个知识点的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弄清各种题型的易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建立错题库是比较好的选择。具体方法是,低年级教师建立教师错题库,高年级教师可以依托小助手,建立师生错题集。“建库”工作关键在于有恒心,不要怕烦怕累,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区域教研部门如果能建立错题题库管理系统,那就更好了。三是要分类,对于各类练习题,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要通过加注不同的标记,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有些题型还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反复性训练,不要以为练过了,讲过了就真的“了”了,只有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才是真的到位了。
二、“悟”——不要怕周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全体教师努力转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些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绞尽脑汁搜集了很多资料,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放,它们看起来仿佛有“新意”,实际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必须不要怕费时费事,要突出教学内容的主干,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感悟,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清”——不要留尾巴
扬州梅岭小学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四了”,其实质就是当堂清。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当堂清”呢?我们做了如下探讨:一是“清”到什么程度: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保证至少70℅以上的学生做到‘当堂清’”。二是如何突出“当堂清”:(1)紧凑教学环节,想尽一切办法省时间:能直接引入的绝不扭扭捏捏,能简洁表述的绝不罗嗦,可以自学的绝不多讲,省下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操作、探究、合作。(2)简约内容安排。所有内容的安排均要突出“简、细、实”,有利于让学生从单一的模仿者转变为探索者和发现者,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引导他们的自主探索、操作实验等,从而得到发展。(3)要改变作业的内容与方式,分步做,分层做,注重基础,及时反馈;改变作业的形式,不抄题目、只列式不计算、写思路分析等作业形式,应在练习课中普遍使用。事实证明,这种作业效果远远大于课后布置作业。推进了作业“当堂清”的效率,课堂没有“尾巴”,既有助于暂时后进生完成基本训练,又有利于优生“吃饱吃好”。
四、“思”——当好“组织者”
近年来,心理学家在奥苏伯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了“组织者”的概念。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在辨析中厘清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教材的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明明对相关公式掌握得滚瓜烂熟,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问题略微变化,便会难倒一大片。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没有把握知识体系的结构。学生在“绳子”问题中遇到困难,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分数知识间的结构性的联系。
布鲁纳指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解释力,一个人学到的观念越基本,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首先要善于思,不要急于让学生完成练习题。练习后,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中渗透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建构知识,在学生心中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