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动力障碍及康复治疗的进展

来源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ee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肩胛动力障碍的病因、临床评估和分型,以及肩胛动力障碍康复方法.方法 调查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相关内容.结果 和结论 总结了肩胛动力障碍的临床评估和分型.肩胛动力障碍可继发于肩袖损伤、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盂肱关节不稳、肩锁关节损伤、投掷肩、冻结肩等,肩胛运动训练可进一步改善康复效果.
其他文献
自从20世纪60年代Harrington发明了哈氏棒,脊柱侧弯的外科治疗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在使用脊柱内固定物的半个世纪中,尤其在椎弓根钉固定和去旋转技术越来越广泛研究和使用之后,我们在获得坚固的脊柱融合和更好的脊柱畸形矫正两个方面取得了成功,脊柱畸形矫正率达到了 70%~90%.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虽然目前AIS外科治疗已经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主流的矫形手术牺牲了脊柱本身的活动度,潜在的邻近椎间盘退变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焦点,早期接受外科矫形手术的AIS患者目前正值壮年,将来他们面临的脊柱退变风
期刊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1].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等因素会使真菌性脊柱炎患病风险增加,近年来其相关的文献报道正在逐年增加[2、3].由于病史、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且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耗时较长,导致真菌性脊柱炎极易被漏诊或误诊,错失早期治疗的机会[4].此外,真菌性脊柱炎的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应用抗真菌药物,
期刊
传统的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效果确切[1].但同时也牺牲了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尤其是以胸腰段/腰段为主弯的AIS,腰椎运动丢失更多[2].Dynesys系统是一种经椎弓根固定的动态内固定系统.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术具有重建脊柱稳定、限制节段过度屈伸的同时保留一定活动度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3].作为一种半坚强固定系统,Dynesys系统也具有一定矫形作用,有学者尝试将
期刊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graphic abnormality,SCIWORA)由 Pang 在 1982年第一次提出,将其定义为在X线、CT、脊髓造影和动态X线片等放射影像学检查上未发现骨折和脱位迹象的创伤型脊髓病,并排除了穿透伤、电击、产伤和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情况[1].SCIWORA多见于儿童,且8岁以下居多[2].由于此类脊髓损伤的特殊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就SCIWORA的流行病学、致伤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及预后做一综
期刊
目的 针对手功能障碍患者,改进设计一种新型筷子辅具,以解决因肌力不足、精细动作困难等原因造成的用筷困难.方法 采用掌控式横握操作、一体化结构设计、折弯冲压加工工艺,改进折弯连接处、筷柄等关键部位.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制作样机进行力学测试,由一例3岁男童试用.结果 筷子辅具握持操作所需握力与折弯半径、材料、截面积和握持位置相关;握持操作对特定手指肌力和灵巧度的要求不高,使用时不易滑脱,两筷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左右筷头能自动弹开,便于左手使用.结论 本设计可解决手功能障碍患者就餐用筷问题,有助于患者提高生活质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率极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据统计,1990~2017年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发病率、患病率、伤残损失寿命年率均逐年上升,其诱因主要源于外伤,如跌落伤以及道路交通伤等[1].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目前对于原发性损伤的最有效的治疗是损伤早期(<24h)的手术减压[2].原发性损伤随后的几分钟内即可发生继发性损伤,其病理过程包括炎症、水肿、局部缺血、神经递质兴奋性中毒、离子失衡、钙离子超载、脂质过氧化、自由基形成和细胞死亡介导的级联性炎症病理反应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神经
期刊
目的 设计多位姿下肢康复机器人床身高度自动调整算法,以适应患者腿长和训练模式的差异,避免康复机器人与地面碰撞.方法 根据多位姿下肢康复机器人的6种训练模式和人体关节约束条件,建立不同模式下机器人床身高度与患者腿长和床身翻转角度的数学模型,分析机械间隙和挠变以及运动过程中腿部支架的抖动误差可能造成的影响;开发相关软件实现床身自动调整.招募志愿者10例进行实测.结果 床身高度实验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一致,间隙及挠变不影响床身高度理论计算.训练过程中,机器人下肢末端始终与地面保持在设定的安全距离以上.结论 建
目的 测量健康和受伤后示指关节活动空间,探讨其在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招募示指未受过伤的健康大学生志愿者30例(健康组)和示指近期受伤的大学生志愿者3例(患者组),嘱其在示指独立以及与中指协同状态下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每个动作重复2次,间隔30 s.采用高清相机记录示指运动轨迹,MATLAB软件整理分析视频,比较两组不同动作的运动范围,绘制伤指运动空间和范围对比图.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患者组示指独立屈伸及内收-外展范围分别缺失26.5%和24.6%.由于伤指恢复程度不同,3例患者环转运动缺陷个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发一系列脊柱相关疾患的病理基础,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IDD相关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2].研究表明,IDD是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3].早期观点认为IDD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椎间盘衰老引发,然而近年来IDD疾患的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4].因此,明确IDD的发病机制并寻求科学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当前的主要研
期刊
目的:基于流行病学调查进行Meta分析,明确中国大陆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的患病率和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检索数据库为PubMed、Scopus、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维普网,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20年12月.纳入文献为中小学生脊柱侧凸筛查相关横断面研究,诊断方法涉及初筛、二筛或三筛的物理检查、躯干旋转角测量、云纹图和X线检查等,两名人员独立提取数据(包括文献作者和发表年份、地区、筛查人数、初筛、二筛、三筛的阳性人数和侧凸类型等)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依据文献时间(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