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浅议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又是一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在概念教学中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以确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构建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他们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创设一个“猴妈妈分桃”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有的小猴很高兴?有的小猴很不高兴?(2)怎样做才能使大家都高兴?(3)接下来应该怎样做?学生可以根据这些问题讨论,也可以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圆片、小棒等)进行操作,从建立有关平均数的概念。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操作活动的安排。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自己“做”数学的过程,因此,要将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转变为在操作中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是通过直观方式获得数学概念的,不应简单地将这个直观过程理解为教师的显示和演示的过程,应将这个过程理解为学生自己尝试操作的探究过程。例如,学习“长方体”概念,可以让他们对各种各样的长方体实物进行摸、数、比等操作,来获得对长方体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又如,学生在学习“余数”概念时,可以让他们通过多次的“分物”活动,来逐步认识“余数”的本质属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情境的创设。丰富的情境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观察和积极的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角”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个子一高一矮两个学生来模仿健美运动员的造形,通过观察发现角有大小之分,而且通过自己的比较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又如低年级学数数,教师可以先开展这样一个活动:拿出一些黄豆,老师与学生一起来数,看谁数得准、数得快,结果学生发现老师比自己数得快,这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老师数得快呢?这时老师可以再演示一下,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老师不是像他那样一个一个数,而是五个、五个地数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两个、两个地数,或者十个、十个地数,通过操作学生就能体验到数数的本质属性。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加强知识之间迁移。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建立的旧知识引入概念,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可以从“加法意义”来引入;学习“整除”概念时,可以从“除法”中的“除尽”来引入;学习“质因数”可以从“质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来引入。
  在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建立的过程中,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发展抽象与概括的能力。学生在观察、分类、操作等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其他文献
案例    去年,新接了六年级(4)班,对班级情况不太了解。学校要组织一次“爱我穆源”的演讲活动,私下向几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都一致推荐班上的小沈同学,说该同学音色好,胆子大,平时朗读课文很有感情,而且经常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很有经验,是最好的人选。我想:“这么好的机会让她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展现自己的才能,她一定会特别高兴的。”课堂上我宣布了演讲比赛的事,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大家异口同声地推荐沈圆欣。
期刊
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强化学生的朗读训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语文课上“书声琅琅”已成了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在听课中我也发现,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从表面上看,学生读得“整齐划一”,“很到位”,其实不过是按教师的要求机械模仿罢了。这样的朗读,导致学生“拿腔拿调”,没有了体验,更谈不上真情。还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在读之前说出“应该怎样读”,读完之后还要说出
期刊
所谓教学案,就是教师上新课前,围绕新课精心设计的一些练习题,这些练习习题是对旧知识的巩固,是新知识的铺垫、引入,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学生自学课本的载体和手段。目前,教学案是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一种辅助讨论式教学的手段。    一、探究学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之前,要仔细钻研教材、精心编写好学案。编写时要考虑新知识的重点、旧知识的铺垫作用,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完成学案的
期刊
智慧学认为:智慧课堂是师生展示教学智慧和发展生命智慧的动场,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数学课堂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二是教师智慧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专业化。    一、创设认知冲突,让智慧在主动思维中萌发    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催发学生内心沉睡着的智慧之芽。没有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枯燥无味的教学;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
期刊
一年级学生处于儿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关键期,若能给儿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因此,在一年级时就注重通过多种手段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将大大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图画,打开“话匣子”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地位。儿童对于形象化的事物
期刊
一到三年级,便会发现学生的错别字比一二年级增多了不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片面理解课标要求,生字教学“只识不写”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中年级段的要求,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比较少,至于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等的要求更是只字未提。这给老师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老师认为识字写字不再是中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因此不必要再跟学生讲生字的识记方法和书写规则了,再加上三年级阅读任务的加重
期刊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有话不会表达,不乐于表达。学生生活和学校教育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深刻体验某些基本生活的机会,被异化为超负荷学习、被动学习,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力量已被削弱。在这种背景下,作文教学尤其令人担忧。一周两节课,四十分钟内完成一篇400字左右的作文,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追寻作文课堂的高效。  效率是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
期刊
预习是学生预先学习新知,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习之我见——为什么要预习    三年级伊始,我留心本班学生对预习作业完成的状况,发现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态度是敷衍的、不积极的;预习作业在学生心中是弹性的,可做可不做的;预习是无法可循的,一篇课文的预习充其量就是读读课文;预习是无效的、低效的。  针对这种现状,我明确预习步骤,指导预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预习效果。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
期刊
说到数学,不少人会联想到枯燥乏味,很难把它跟“美”联系在一起。数学真是乏味无趣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本身既是学生理解、运用知识技能,发展潜能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追求、创造美的过程。    一、从观察与探索中发现美、体验美    数学的数式、图形、比例等,无处不存在着和谐美的因素。这些美好的形态能
期刊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更重要的在于它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设计课堂教学,并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提出更高要求。    一、教学语言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