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唱歌的日子里 拿起相机畅游世界

来源 :职业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0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飘洒蓬松落叶的季节,周笔畅在北京举办了摄影展,为期三天。而為了这次影展,她筹备了近三年。只是借着不唱歌的日子,笔笔飞行了40多万公里,刚迈出录音棚逃离镁光灯,摇身一变就成了旅拍能手。从极寒之地的北极冰川,到神秘奇幻的冰岛极光,再到孤傲幽美的留尼汪岛,还有诸多独具人文情怀的国家……笔笔用脚步亲自丈量每一寸土地的美好,按下快门的瞬间让细碎的心动时光拼凑成图,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热爱生活的真性情表露无遗——“每个人拍的照片,都关乎自己的内心选择”。


北极冰川


雷克雅未克被遗落的酒杯


走在悬崖上


冰岛 徒步一个小时抵达飞机残骸


冰岛瀑布


迷离的伦敦眼


冰岛羊可爱的屁股


留尼汪的落日


令人生畏的墓地

  舞台上那个万人簇拥的气场女王,只是周笔畅多重身份中的“冰山一角”。 2016年11月底,她以摄影师的身份,在北京举办了个人摄影展:“每次出门我都带着相机,因为照片是需要积累的,摄影经验也是。”拿起相机的缘由是因为她一直都很喜欢拍照,是爱好且富有兴趣。
  冰岛、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北极、留尼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她可以自驾两千公里,可以蜷缩在车里等极光,甚至跑到危险的悬崖边取景。如果说音乐是她的工作,那么旅行和摄影,则是她的生活。
  旅拍作品的拍摄地都是她喜欢的旅行地点,随遇而安,久而久之积累了上万张精美作品:“我会在拍的时候就尽量拍出我想要的样子,后期如果有需要,我会再裁一下,调个色,但我不喜欢后期修饰得太多。”
  拍出来这么多的好照片,她便希望有一个立体的呈现方式。
  笔笔在办展前并没有刻意去设计主题:“把我内心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出来才最为重要,有放松、没目的的心态才能拍出好照片。”积累了三年时光,她所有作品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还是尽情享受它比较重要。有些地方去之前我想过,那边会不会适合我创作,但等抵达之后,其实你不会再想这些事情。”她在作品中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感触,就是她眼里的世界,和别人想象中她的世界会有什么不同,“想和大家分享我‘无声’状态下的另一面”。
  笔笔在2010年的巡演名为“唱歌去旅行”,其实在这之前,旅行就带给她潜移默化的心灵调适了:“我想旅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会带来兴奋的词,谁不希望去看更大的世界呢?”
  一个人旅行,她会带一个十几斤重的相机包。两台相机,三个镜头,三四个滤镜,快门线,三脚架。既然要拍,设备还是得带齐全,因为设备原因而留遗憾,是她不能容忍的。
  走出繁忙和喧嚣,她享受独自旅行探索,一人一世界。开上车,打开音乐,拍下作品,这是她自我创作的过程,她在享受这份自由。
  旅途中除了好事也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遗憾。她最近的一次行程是自驾冰岛,途中偶遇一名背包客。笔笔开门让他上车送他去下一个露营地,不巧开错了公路,在漫无边际的海岸线前行,“背包客有点慌张,觉得我可能是坏人。我手心发汗,慌张之下也没告诉他海岸线不会有合适的露营地。”于是空气凝固,两个多小时后,天色已晚,在一座没有人烟的山中背包客要求下车,笔笔一路担心他是否能找到下一辆顺风车。
  一个人的旅行是自我调节的过程,每换一个环境,心境也会不一样。就像灌录一首新歌,筹备一场演唱会,策划一次展览,都是一次次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磨合。笔笔享受每件事带给她的过程,也享受着旅拍带给她的信心,去尝试更多风格照片的拍摄。她简单而纯粹地记录着旅程中触发的体验,在相机的陪伴下出走与探索,留下无法复制的影像记忆,在绝美而陌生的地域里越来越靠近自己。



  CR:自我感觉是什么性格?这一步步走来,是过往的经历使自己变得勇往直前吗?
  笔笔:慢热。每个人都一样吧,有经历才会懂得向前。
  CR:感觉到自己的蜕变么?
  笔笔: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身的长大与成长,每个人都会蜕变,不单单是我。内心的变化是,世界变化再快,我还是我。
  CR:有没有在创作中感到困难,或是偶尔灵感枯竭?
  笔笔:不太常创作,哈哈,所以不会有这种体会。真要自己创作时,那都是灵感激发的时刻。而困难,如你我一样,工作生活都会遇到困难。大或小,尽力去解决就好了。
  CR:有崇拜的艺术家吗?
  笔笔:我想到的艺术家是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某一个作品就吸引了我,虽然那一幅画应该不是非常有名。
  CR:喜欢尝试什么风格的照片?
  笔笔:黑白或者是胶片质感的我都比较喜欢,所以几乎每次出去旅行我都会带两个相机,一个是方便携带的单反,还一个莱卡,虽然手动麻烦一点,但出来的照片质感真的不一样。
  CR:之后的工作计划有和摄影相结合的内容吗?
  笔笔:可能会出去旅行然后拍一些作品吧。
  CR:接下来最期待去的地方是哪里。
  笔笔:克罗地亚。
  CR:旅行间歇自己靠什么打发时间?
  笔笔:看电影。有一个电影叫《荒野生存》,想拍出电影里的那种感觉,那大概是我的终极目标。
其他文献
袁姗姗这一批经由古装偶像剧成名的新生代女演员,似乎都经历过人气与口碑难成正比的尴尬。她们以“新生代小花旦”的身份迅速蹿红,并品尝到名利的硕果。但在观众看来尚不成熟的演技以及快餐化的剧情与人物设置,又使她们背负了一系列的骂名。  在舆论的高压下,袁姗姗并没有过多解释,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己的演技和形体上。没有料到的是,当她偶然在微博上晒出一组健身照后,迷人的马甲线和腰窝竟令网友纷纷表示“黑转粉”
期刊
杂家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着多种角色,他们并不专攻于一项技术,他们沉迷于各种技能,他们的爱好包罗万象,他们的宗旨是学无止境,他们的兴趣点永远在开辟新天地。  敢挑战,能折腾,对于感兴趣的技能有照单全收的野心和干劲,直至最后取得满意的成果,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极致、完美,是他们的追求。李航就是其中之一。  多才多艺的李航在外人的眼里,就是个天生有才又有用的能人:他是活跃在屏幕上的演员、美食主持人;他是忙碌在翻
期刊
20岁出头的年纪,我曾独自一人游历过欧洲13个国家,40多个大城小镇。但从未有哪次旅途,像这次一般温暖。  因为有家人的陪伴,我们欣赏美景、共食佳肴、谈天说地、大笑拥抱。  原来,去哪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走到哪里,都在牵挂与被牵挂之间  来英国后,去过几次伦敦。虽然每次停留的时间都不短,但总是独自一人。  直到父母这次来英国前,我连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圣保罗大教堂
期刊
我从小就是一个理智、好强的女生,我一直都觉得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比如我一年之内就把自己的品牌做成新加坡小有名气的品牌。这种能力让很多中国男生对我望而却步,我差点觉得自己要孤独终老的时候,我遇到先生——一个地地道道的新加坡人。他用自己的温暖和大度融化了我内心所有的不安,让我愿意敞开心扉去接受一个人,组建一个家庭。  在遇到我丈夫前,我完全没想过会和别国男生结婚,对跨国婚姻也不怎么看好。我本身
期刊
如果远行能够打开眼界,如果海洋能够洗涤心灵,如果一双独到的眼睛能滤出万物之美,如果一种单纯的初衷能创造非凡图景,那么请你留意眼前、手边、地面或者远处的事物,是否恰巧有某样东西正在和你对视?  喧嚣和宁静,是城市的两边,也是心灵的两端。  生活亦是在以如此的姿态吸引着我们,一边是华丽炫耀,一边是简朴单纯,每边都有支撑的理由。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或因看破繁华,就向往自然,无所牵绊。现实总是处在两边中端
期刊
可能是从小性格使然,对于身边的好朋友们,我并没有过多地在意他们的肤色、外表。毕竟人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我刚开始也并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与我的英国太太成家。  就像一句老话说的:婚姻是建立在两个人牢固的感情基础上的。当两个人的感情、默契程度、生活惯性全部磨合到可以平稳运转、轻松自然的时候,肤色、种族等问题就都显得那么苍白,只有快乐的生活和一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奋斗,才是色
期刊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日本留学,认识了很多日本人,感觉这样日语进步会比较快。因为出国前没有谈过恋爱,所以留学时的男朋友基本都是日本人。由于日本和中国并没有特别大的文化差异,所以我也没有意识到文化上存在缓和不了的冲突,心里也没有特别区分中国男生和外国男生。  毕业后我离开日本去了美国,在朋友的生日会上遇到了先生。我们是闪婚,见面第二天就买戒指订婚了。巧合的是订婚当天我父母乘飞机来纽约看我,他正好有了一个接
期刊
沈梦辰的快乐很能感染人,眼角眉梢都透着欢喜。她圆圆的脸型和笑起来呈月牙形的眼睛,美得让各年龄段的观众都认可:年轻人视她为女神,年纪大的观众也乐意将她当女儿看。这大概就是湖南卫视力捧她的原因。这姑娘不用妩媚脸蛋和玲珑身段俘获人心,而是要传递给人们快乐的能量。她对自我也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干脆抛掉偶像包袱,坦坦荡荡地卖萌、搞怪、自黑。做一个综艺咖又如何?傻白甜一样有人爱!  “敢”是成功的第一步  沈梦
期刊
Q:今年你在《我是歌手》里做张信哲的经纪人,他是很多人的男神,没见他之前,你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接触以后又有什么样的改观?  他是我小时候理想中的男朋友样本,儒雅、风度翩翩的那种。见到他之后,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样,我以为他会很高冷,没想到是特别好说话的好好先生,很可爱,又很活泼,非常有综艺感。  Q:他竟然是你小时候的择偶标准?  对啊,因为小时候接触的男生不多,就会觉得要找一个像爸爸一样的男人,有
期刊
两年前,Cai Cai和陈靖夫妇凭着一股对于瓷艺的热情与执着,建立了瓷堂工作室。那时的他们非常迷惘,仍在反复思考为了达成所谓的梦想是否现实。  两年后,他们组建了包括雕塑家、设计师、瓷艺匠人在内的团队,并已能听到作品投放市场后碰撞出的回响。  由于产地原料、材质表现力和产业链发展的原因,少有人会坚持使用瓷泥作为创作介质。于是Cai Cai瓷艺工房的存在本身,就带着一份特有的珍贵。  人之所以能如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