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阅读训练设计的永恒追求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考小说考点回放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标题、语言。其中,小说“情节”考查两个点,即“内容概括”“作用分析”。本设计在“情节作用”视点下,专注于学生思维训练与提升作教学设计。
   小说情节作用题型主要有三种:1.XX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好处?2.XX情節是否多余/应该删除?3.小说中某事/物多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高考小说考点大致有八个,“回放”让学生搭建一个“高考小说考点”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上锁定“情节”,在“情节”上最终锁定本堂课复习的“作用”视点。这犹如电影画面的特写镜头,由“面”到“点”,凸显出本堂课复习的内容。单一、明确的课堂目标任务,置于“高考小说考点”框架上,画面感强,便于比较,利于记忆。
   二、整合小说阅读材料
  一
   向跃文站在悬崖边上,俯视其下,阴风呼号,江水污浊,世人皆如蝼蚁!背后一阵窸窸窣窣,然后是含糊的说话声,他不甚在意。如果这么跃身而下,那一秒钟的飞翔是不是无拘无束?
   有人突兀出声:“娃儿,要不要聪明药?”
   “啥?”向跃文回头。来者是一个干瘦的老头,莫名地有些眼熟。
   老头掏出一个鼓鼓的纸包,晃了晃:“聪明药!每晚十点半吃一粒,就可以变聪明!要不?”
   向跃文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神经病!”
   “你怕啥子嘛?大不了就是假药!于你有什么损失?”
   向跃文接过——是报纸包的,还是今天的报纸;不过确实,于自己能有什么损失呢。“多少钱?”
   “不急。吃了有效果,再付。”老头转身向山下走,留下句颇有高人风范的话,“小子,有缘再见吧!”
  二
   【A】
   向跃文就读县中五班。县里中考的前70名,除了极个别,都聚集在五班。第一名谭英杰,高高帅帅的,不大用功,却各科居首,被誉为“学神”。有了这样一个第一名,他这个第二名自然黯淡很多。初次见面,谭英杰眼神里全是城里人看待乡下人的傲慢与鄙弃。向跃文非常愤怒,发誓要超越谭英杰,然后也甩给谭英杰这样的眼神。他在学校作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回到出租屋就埋头苦学,维持着“天才”的形象,一时间名满全校。高一,他的成绩从年级前三下滑到了第三十名,关键是他从没有得过第一。班主任大刘和各科老师都找他聊天,鼓励他,给他开小灶,并暗示他不能和谭英杰去比;开了家长会的父母也配合着敲打他。高二,他加倍地努力,起得更早,睡得更晚,背更多的书,做更多的题。然而,期末他排到了一百五十名以后。若不是大刘坚持,他就“流动”出五班了。
   向跃文慌了,怕了,在校内也拼命地学,哪怕课间去厕所,都要拿本《争分宝典》。他知道,与成绩相比,什么都不重要。睡觉的时间越来越短,甚至不到4小时,且每每惊醒。然而,记忆力越来越差,书看不进去,题解不出来,上课控制不住地打瞌睡,头发一把一把地掉,视力越来越模糊,走路都没有力气。成绩却依然是每考愈下,二百多名,三百多名……
   一天晚自习,大刘找来向跃文,讲自己高中时谈恋爱,班主任是他亲爸老刘,得劲地抽他。大刘嚷嚷“打死我算了”。老刘就从厨房拿了一瓶子黑乎乎的液体,说是农药,按着大刘就灌,吓得大刘魂飞魄散。事后才知是给他妈熬的中药。然后,大刘就主动向女生提出结束关系。“我不过是在跟我爸赌一口气,哪里有这个必要?执念,会蒙蔽我们的心智。放下,自然就好了。”向跃文不明白大刘的隐喻:执念?难道想考第一名是一种执念吗?如果放弃对成绩的追求,还当什么学生?世上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全部的努力变成了旁人眼里无聊的笑话。他突然明白了,谭英杰的眼神不是嘲讽,而是无视。或许有些执念,确实该放下。
  三
   逃课来到山崖之上准备“放下”的时候,居然有个怪老头给了自己一包聪明药。向跃文很想笑,又笑不出来。罢了,试试又何妨!
   当天,向跃文准时服了药,才做几道题,就睁不开眼,倒在床上,一觉到了第二天七点。匆匆赶到学校,大刘没追究他逃课的事。课上,向跃文神奇地发现,自己竟然跟得上老师的思维了。此后,他每天按时服药,每晚死睡,而白天神清气爽,思维敏捷,学习效率越来越高,成绩扶摇直上。药吃完了,还是到点就困,一觉天明。经过两次月考,他追回到了八十名内。老师和父母看着他喜笑颜开,一堆同学围着他讨要学习秘诀。世界回归了最初的模样。
  四
   久违的阳光穿透绵绵的雨季普照山河。向跃文跟随放学后的人潮哼着曲子轻盈地穿过校园。这时,他看到,那位老人在街边站着。
   【B】
  (李晓翠《聪明药》)
   【设计意图】根据本堂课教学任务目标对原小说《聪明药》(李晓翠)进行整合,在原文本中删除了【A】【B】两处文字,再呈献给学生作为阅读训练材料。教师对选文进行整合有三个作用:整合后的小说阅读材料将产生“留白”的效果,给学生创设了更大的阅读思维空间;“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已经成为必考内容,某一类文本阅读量较之于选考时要适度压缩,整合“留白”正应了压缩的诉求;整合“留白”的地方,便于教师根据思维训练要求设计相关的问题探究题目。
   三、锁定“思维”设计训练
   1.请速读小说《聪明药》全文(时间4分钟内),并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20字)。
   【设计意图】设计者对学生的速读加了三个条件:时间4分钟内;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不超过20字。三个条件个个都是为着激活学生思维而设计的。限时,可以规范学生慵懒式阅读之弊,让学生集中心神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否则,将难以完成速读任务;用一句话概括,学生首先得思考“一句话”的语法内涵,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限制中被激活,否则,答案将不符合要求;字数不超过20字,即指向达成“简明”“概括”的训练目标,这更是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严格要求。    2.在【B】处给小说补写结尾(不少于80字),并说明设计该结尾的理由。
   【设计意图】补写情节,是着眼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合理”“适切”要求的前提下,补写可以有多种选择,这给了学生创造性发挥的空间。同时,“说明设计理由”,又紧扣了“情节作用”视点;并且,“说明设计理由”,还可以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补写行为是否合情合理。
   实施步骤:(1)自主按要求定时补写情节;(2)学习小组内展示,推荐佳作;(3)全部展示学习小组推荐的佳作;(4)展示原作删除的情节,并与学生的作品进行比较赏析。附原作【B】处情节:
   向跃文犹豫了一下,正准备过去,却看到大刘跑向老人:“爸,你怎么来了?”
   “你妈非让我给你送汤来,怕你带高三累着了。对了,你那个娃儿咋样了?”
   “好了!好了!他现在进前五十了,我估计他下学期能回到前三,考一流大学不成问题。这娃儿是我去招的,我清楚地很,他聪明又刻苦,就是压力太大,把自己逼得太狠了。唉,一想起当时他站在悬崖边边上,我这心里就慌。要不是你刚好跟过来,又把你的褪黑素贡献出来,我都不知道咋收场!嘿嘿,说起,聪明药,爸,亏你想得出来!”
   大刘提着汤,笑哈哈地拥着老刘走了。
   向跃文抬头望着天空,原来是这样啊,聪明药吗,还真是呢!他释然地笑起来:回家了,回家了,今天星期六,妈妈准备的肯定是豆腐鲫鱼汤。
   3.即兴识记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强记“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理解性记忆,时间3分钟。ppt显示:
   【设计意图】记忆,既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惜时如金的高三课堂适时安排记忆训练也是价值不菲的。“理解性”“3分钟”“强记”等达成目标要求,既对学生的思维运用提出了较高要求,又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恰切举措。这样的设计跟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的惯常课堂现象比较,其作用与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4.识记监测:用2分钟时间闭卷独立填充“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是针对学生课堂即兴强记效果监测的训练设计,“闭卷”“独立”“2分钟”等达成目标要求,都是聚焦学生思维的。没有这些要求的“同题”训练,学生就会漫不经心,就会照搬照抄,训练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同时,“即时监测”环节的设计具有任务驱动价值,将会促使上一个环节——课堂“即兴强记”的效果更好。清晰的目标、明确的任务,永远是撬动学生思维的杠杆。
   5.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字数在1300字左右。为了控制字数,【A】段文字在选文时被删除。你觉得这段文字是否应该被删除,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向跃文出生在一个小村子,田地都开垦在山坡上,难以灌溉,收成全看老天的心情。他自小学习成绩好,老师喜欢他,同学敬佩他,乡亲人前人后地夸他。他中考全县第二,进了县中,学杂费全免,还有高额奖学金。小升初的弟弟被县中录取;父母也因此在县城里谋了份工作。他一下子成了镇里的大名人,“别人家的孩子”。他爸妈天天说,以后全家就指望着他了,“人要是不挣个脸面,活着干啥”。那个时候,他虽然被念得头皮发麻,但是真的觉得自己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可以做得比父母想象的更好。
   【设计意图】这是就“小说情节作用”的探究题,学生的思维必须聚焦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从“情节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看,【A】段文字交代了向跃文的生长环境和辉煌过去,突出了向跃文聪慧要强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从“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看,【A】处内容与向跃文进入县中的黯淡境遇作对比,并为其后所有的行为、心理提供了现实依据,使故事更合乎情理,真实可信;从“情节与主题”之間的关系看,【A】处内容诠释了过高的自我期许产生的心理压力是其陷入执念的根本原因,使主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个小考点,一篇短文章,聚焦于训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度设计训练题目,多层次组织训练,一课一得,在“小说情节作用”这个视点上,学生的识记、理解、概括、综合、创造等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升。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渝教规办[2016]11号)“高中语文课时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6-30-006)阶段成果。]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语文阅读课堂须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开展,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发表独到见解,张扬阅读个性与风采。细读文本可使学生在读懂、读透、读悟的基础上,领略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感受文
一    2004年11月26日《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牛奶路”到“天鹅曲”》的文章,内有一副对联,上联:“前铺‘牛奶路’”,下联:“后唱‘天鹅曲’”,横批是“乱译万岁”!“乱译万岁”出自鲁迅先生笔下。他在《风牛马》这篇杂文中批评了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把“Milky Way”(天河,银河)译成“牛奶路”是“乱译”:“……有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翻译……这叫作乱译万岁!”。而那个“天鹅曲”是
在我们的文化概念里,“孤独”很难成为一种正面的生命价值。儒家文化里对于孤独的缺失,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竹林七贤,对于群体文化的对抗,都成为特立独行的大逆不道。“孤独”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似乎也只与士大夫、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有关。   我们沉浸在《哈姆雷特》王子式的孤独中,同屈原一起在雷电之夜孤独地呼喊,为《小王子》孤独地守着星球上的一朵玫瑰感动……我们总觉得这些场景极尽高贵与极具深度,因为这些人
《师说》一文历来为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其“‘说什么’与‘怎样说’”“说理逻辑”“《师说》之‘说’”“有无中心论点”等问题一直成为老师们争论的焦点。研读了徐江[1]、邓思庆[2]、王俊鸣[3]、郑新贤[4]、张正耀[5]、何元俭[6]等老师对《師说》一文的不同解读后,受益匪浅,但也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思维怪圈。多数老师采用先驳论再立论的论证范式来确立所论观点的正确性,他们一般通
庄照岗,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的作文题目并没有延续前两年高考作文注重宏大叙事和紧扣时政热点的趋向,也不再以多则或多元材料的形式呈现,而是另辟蹊径,给考生讲了一个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君臣默契配合共创伟业的故事。题目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既防范了猜题押题,避免了宿构套作,又暗合了主流价值导向,意在引导考生回望历史,品析人物,从中汲取中国智慧、民族精神,进而烛照现实
《月夜》是沈尹默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于2017年被收入部编本九年级语文教材。回望百年诗坛,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1期正式发表胡适、沈尹默、刘半农三人共九首诗作,作为新诗草创期的第一批实验之作,迎接它们的是反对派的激烈言论与新诗人的热切响应,但无论如何,随着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的新诗见诸报端、传播讨论,早期白话新诗在“四面八方的反对声音”[1]中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其中《月夜》因“五四
现在不少的文本阅读课非常热闹,师生问答顺利,互动精彩,但课后发现除了这个热闹之外,学生得之甚少。这样的课堂效果老师要负主要责任。不少人认为,语文阅读就是给学生感悟,不能急功近利。此话不谬,但是文本阅读除了给学生那些浸染熏陶的东西,还一定要给学生“立竿见影”的东西,一课阅读要有一课之得。   阅读课要想做到一课一得,老师首先要确定好这“一得”的“一”是什么,即这堂课的总目标是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在人教版《语文》(必修1)中,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题目中的“记念”被注释为“记念,现在写作‘纪念’”[1]。遵循这种注释,许多高中老师在授课中,也会将“记念”等同为“纪念”,并把这一现象视为五四新文学中并不鲜见的异体字现象。那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果真可以写作“纪念”吗?回归鲁迅的本意,“记念”与“纪念”果真没有区别,可以相互替代吗?   查阅鲁迅前后期的文章会发现,“记念”与“
《孔乙己》这篇小说,被鲁迅视为他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历来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经典篇目。本次统编版教材也不例外,它将《孔乙己》放在了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首篇位置。由此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时至今日,从不同角度对《孔乙己》进行相关研究论述真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但经典的作品常读常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已有定论的“笑”“小伙计的视角”及那件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等等的解读外,本人在重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最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而题目中的“套子”则可以理解为沙皇专制统治和一些旧制度、旧思想、旧观念、旧秩序的反动势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笔者觉得这篇文章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决定以文解文,探析《皇帝的新装》中那些“装在套子里的人”达到了相映生辉的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