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漫步柴达木,一片片枸杞林,印证着我省沙产业发展的成果。
我省沙产业发展始于2002年,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柴达木盆地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人工营造枸杞经济林至2007年达5.55万亩。其中4.33万亩已有产出,1.22万亩还未挂果。目前,枸杞干果加工和依托枸杞经济林发展起来的公司年产值达6258.2万元,沙产业在当地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达34.3%。仅德令哈市2007年完成产值940万元,销售收入932万元,带动附近农户1200户,1万余人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2000元。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我省结合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枸杞,发展枸杞经济林,达到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兼用的目的。在实施当中,严格工程管理,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在沙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我省沙产业龙头企业(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每年为沙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同时每年吸纳基地周围大量的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此方式已成为我省推动沙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开创了我省龙头企业反哺产业基地的新局面。通过产业兴林,形成了一个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和企业+基地+农户的沙产业新模式。在枸杞的种植培育中,当地林业部门将技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我省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我省开展的沙产业主要是以枸杞为主的种植业,结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由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国家补助性投资,投资不足(三北工程补助100元/亩,退耕还林工程补助50元/亩。) ,加之受干旱及土地条件差的影响,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使枸杞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除枸杞特色种植外,没有其他产业,产业种类单一。目前,在种植业中除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枸杞精加工和系列药产品开发外,其它企业、单位仍处在粗加工水平,年产值和收入较低。
沙产业种类的单一性,制约了我省沙产业的纵深发展。我省沙产业开发加工企业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由于国家和地方对沙产业加工这类公益性极强的行业尚无明确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介入沙产业的积极性。经营枸杞产业的沙区农牧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长期重农轻林的思维习惯,造成枸杞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缺乏,尤其对栽植、有害生物防治、抚育管理等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普遍反映不懂生产技术,更不懂经营管理。
令人欣慰的是,我省结合退耕还林专项规划,2008-2015年,规划在柴达木盆地沙区的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和格尔木市人工营造枸杞基地6.7万亩,投资7983万元,发展枸杞产业,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在青海湖环湖沙区和柴达木盆地沙区开展沙区旅游,发展沙区旅游服务业,扩大沙产业种类,增加沙产业收入,带动地方农牧民致富。
我省沙产业发展始于2002年,结合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在柴达木盆地沙区数十个绿洲及周边,人工营造枸杞经济林至2007年达5.55万亩。其中4.33万亩已有产出,1.22万亩还未挂果。目前,枸杞干果加工和依托枸杞经济林发展起来的公司年产值达6258.2万元,沙产业在当地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达34.3%。仅德令哈市2007年完成产值940万元,销售收入932万元,带动附近农户1200户,1万余人从中受益,户均年增收2000元。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我省结合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在沙化土地上人工营造枸杞,发展枸杞经济林,达到生态防护和经济效益兼用的目的。在实施当中,严格工程管理,按批复的作业设计施工、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枸杞产业的发展。
在沙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重要。我省沙产业龙头企业(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每年为沙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同时每年吸纳基地周围大量的劳动力到企业就业,此方式已成为我省推动沙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开创了我省龙头企业反哺产业基地的新局面。通过产业兴林,形成了一个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机制和企业+基地+农户的沙产业新模式。在枸杞的种植培育中,当地林业部门将技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我省枸杞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我省开展的沙产业主要是以枸杞为主的种植业,结合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由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国家补助性投资,投资不足(三北工程补助100元/亩,退耕还林工程补助50元/亩。) ,加之受干旱及土地条件差的影响,造林难度大,成本高,使枸杞产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除枸杞特色种植外,没有其他产业,产业种类单一。目前,在种植业中除柴达木高科技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枸杞精加工和系列药产品开发外,其它企业、单位仍处在粗加工水平,年产值和收入较低。
沙产业种类的单一性,制约了我省沙产业的纵深发展。我省沙产业开发加工企业才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由于国家和地方对沙产业加工这类公益性极强的行业尚无明确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介入沙产业的积极性。经营枸杞产业的沙区农牧民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普遍较低,长期重农轻林的思维习惯,造成枸杞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缺乏,尤其对栽植、有害生物防治、抚育管理等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普遍反映不懂生产技术,更不懂经营管理。
令人欣慰的是,我省结合退耕还林专项规划,2008-2015年,规划在柴达木盆地沙区的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和格尔木市人工营造枸杞基地6.7万亩,投资7983万元,发展枸杞产业,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在青海湖环湖沙区和柴达木盆地沙区开展沙区旅游,发展沙区旅游服务业,扩大沙产业种类,增加沙产业收入,带动地方农牧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