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开封教会中学兴亡研究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ia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与繁荣、调整与改革、没落与消亡等阶段。教会中学填补了新旧教育制度过渡时期的空白,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开封 教会中学 创立 繁荣 改革 没落 消亡
  近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伴随着武力的胁迫与枪弹,使得广大群众对基督教持普遍反感与敌视的态度。传教士试图以教育为突破口,打开人民的心扉,吸引大批虔诚的信徒加入基督教。“最初之教会学校,实为辅助传道而设,传道者既不能即得成人之信仰,乃开设学校俾得集孩童于基督教义之影响之下。”利用学校来传播基督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国素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人民也乐于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教会学校对基督教传播的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他们在就读过程中基本上都信奉上了基督宗教,毕业后大都成为了宣教人员,或是在教会从事其他服务工作。”“基督教教育对于中国教会全部事业上之特殊贡献,为能应用教育方法,以实现传教之目的。”
  经过传教士的辛苦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逐渐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相对比较完整的基督教教育体制。由于中学生还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其一生重大之问题皆于斯时决定之,如职业之选择,个人习惯及处世态度之养成,以及其一生之师友学校教堂皆于此时选定,而其信从或舍弃基督教亦于此时为解决之际也。”教会对其进行了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教会中学的快速发展。教会中学也逐渐成为基督教教育体制中发展最完善的一部分。
  开封作为近代河南省的省会城市,集河南的文化、政治中心于一体。基督教若想进入河南传播,自然要先打开开封的大门。但是由于开封相对闭塞、民风保守,排外情绪严重。传教士几次欲入,均已失败告终。直到1902年,传教士奉旨才得以正式进入开封。1909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被任命为河南教区的主教,在其不懈的努力下,加拿大圣公会在开封先后建立了“三一”大教堂、保生堂孤儿院、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圣安德烈中学,为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当传教士在开封成功立足后,为了迅速打开传教事业的新局面,1909年美国浸礼会的传教士施爱理建立了开封历史上第一所教会中学——济汴中学。1912年,加拿大圣公会的传教士怀履光创办了圣安德烈中学。当时开封的众多学堂仍然教授传统的孔孟之学,学生对新式的西方学校根本不感兴趣。但教会中学对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学费的学生实行免费的政策,这就吸引了一批贫穷但想读书的学生。加之,教会中学采取了西方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相比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先进性。教会中学的招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圣玛丽亚女中与施育女中的陆续建成,进一步扩充了教会中学的实力。此时的教会中学在开封教育界初露锋芒,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
  在1916——1924年,开封教会中学迎来了发展的繁荣期。首先在数量上,教会中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当时的开封私立学校除了教会中学外,只有一所中州公学,公立学校也寥寥无几。其次,在办学规模和学生人数上,教会中学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圣安德烈中学和济汴中学在当时的开封教育界具有较高的声誉,被称为当时开封的“两大洋校”,在省内外举行的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生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据史料记载,“男女学生不下一千六七百人。”
  随着1922国内收回教育权的运动的兴起,加之教会中学过度重视宗教思想的教育,长期与中国传统教育相分离,从而加重人们对教会学校的质疑和批评,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面临着危机。为了改善危机,教会中学开始了自我调整。圣安德烈中學在这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它首先采用北京国民政府在1922年颁行“壬戌学制”,并将原来的预科制和选科制改为三·三制,学生的课程也按照三·三制中学所规定的科目进行安排,随后又取消了圣道课。但是,随着收回教育权运动的深入,教会中学所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1924年,在开封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十届年会,先后表决通过《取缔外人在国内办理教育事业案》和《学校内不得传布宗教案》两项议案,将教会学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
  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给开封的教会中学带来了灭顶之灾。五卅运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教会中学的学生纷纷退学,转入其他学校。圣安德烈中学、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教会中学相继停课,关闭。尽管同年秋天又重新招生,但报考者、招生人数严重减少。北伐战争期间,战争对教会中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部分传教士为了自身安全撤离河南,教会中学又被迫关闭。为了谋求生存,教会中学开始了新的改革之路。
  教会中学首先面临的就是是否向国民政府立案的问题。学校管理人员担心立案后,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失去自由。而学生和部分教员则希望尽快立案。面对这样两难的局面,不同的学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1930年,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圣安德烈中学这两所中学进行了合并,后更名为私立豫中中学,向河南省教育厅提出立案申请。济汴中学也在重重困难中,履行完了各项立案手续。而施育女子中学则坚决抵制立案,并将学校改名为施育妇女圣经学校,以便于维持现状。其他的教会中学为了生存与发展,先后向河南省教育厅进行了备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学校名称“不得以省市县等地名为校名并必须冠以私立二字。”以区别于公立学校。其次,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进行了改革,教会中学的校长均换成了中国人。最后,学校的课程设置也进行了改革,新的课程开始实行国民政府的新学制,并且不再把宗教教育放在首位。教会中学进行立案改革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信任和政府的财政支持。
  三
  1937年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大举入侵中国,时局动荡不安,一部分西方传教士已经准备回国躲避战乱。部分教会学校提前放假,并宣布学校停办。1938年,开封沦陷,大部分居民为了保全性命,纷纷逃到外省。已经停课的教会中学被改为收容难民的难民营,未停课的教会中学虽得以办学,但必须在日伪政府的监督下,给学生灌输奴化的教育思想。1941年,战争中的光豫中学企图重新招生和复学,“当时本拟从外县各地招收一些教友的孩子来开封培养成初中程度。……但经过招收学生,从尉氏、杞县、兰封、扶沟、睢县、鹿邑等地的本堂神父推荐来的只有二十余名。”尽管学校如期开学,但是由于学生太少、经费不足等种种因素,学校只得又一次停办。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西方传教士又重新返回河南,投身于传教事业,教会中学也开始进行恢复与重建。豫中中学重建学校、重新招生,在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辛苦工作下,学校逐步进入正轨,“9 月开始招生,10 月开学,男女两部共有初中一、二年级学生五班 240 余人。1946 年续招高中一年级新生一班。后来逐年前进。直至恢复到抗战前的班级规模。其他教会中学也陆续迁回原址,重新办学。
  随着1948年开封的解放,部分教会中学开始接受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并慢慢拒绝西方教会的资助。济汴中学将全部的教学设施移送给开封市文教局,全体学生相继转入公立中学。1951年,开封市文教局将私立中学进行合并与改革,彻底纳入人民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完全摆脱了和西方教会的关联,成为新中国的教育教学机构,培养建设新中国的人才栋梁。
  纵观开封教会中学的发展,经历了初创与繁荣、调整与改革、没落与消亡等阶段。开封教会中学处在新旧教育制度的过渡阶段,填补了过渡时期的空白,引进了近代西方的教育模式,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河南人民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在河南的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注释
  1.《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报告书》,《中华教育界》,第 14 卷第 8 期,上海中华书局 1925 年。转引自李桂林主编:《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70 页。
  2.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7 页。
  3.《基督教教育之宗旨与精神》,《新教育》,第 5 卷第一、二期合刊号,1922 年 8 月。
  4.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编:《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2 年版,第 79 页。
  5.《豫省收回教育权之进行》,《教育杂志》,1925 年 17 卷第 9 期。
  6.徐白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第 3745 页。
  7.金良壁:《回忆我的宗教生涯》,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0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0 年版,第 98 页。
  8.王萍舟:《回忆豫中中学》,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2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2 年版,第 80 頁。
  【参考文献】
  【1】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07 页。
  【2】《豫省收回教育权之进行》,《教育杂志》,1925 年 17 卷第 9 期。
  【3】徐白齐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三册,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第 3745 页。
  【4】金良壁:《回忆我的宗教生涯》,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0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0 年版,第 98 页。
  【5】王萍舟:《回忆豫中中学》,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开封文史资料》第 12 辑,政协开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出版 1992 年版,第 80 页。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在作文教学方面,有一个两难问题:教师认为作文难教,学生又认为作文难写,因此教师要加大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去写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文章更生动形象,从而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写作自信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想象力的积极培养和合理运用能够有效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推进,本文简要从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着手,以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了大量的高考原题,概况了it的常见用法及其误区。  【关键词】:高考 It 用法  在英语中,it的使用相当广泛,它既可用作代词,如人称代词(personal it)、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 it)及非人称代词(impersonal it), 也可用作引导詞(anticipatory it)和强调结构中的强调词(emphatic it)。下面针对近年高考及模拟试题中
期刊
【摘要】:本研究是探究中学生外显、内隐欺凌态度与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法。抽取重庆市一所中学78名学生(男42名、女36名),收集了他们于欺凌行为和外显欺凌态度。二、实验法。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范式设计实验测量其内隐欺凌态度。结论:(1)12%的中学生报告有欺凌行为;(2)中学生的外显欺凌态度和欺凌行为存在显著相关;(3)外显欺凌态度直接预测欺凌行为,外显欺凌态度和内隐欺凌
期刊
【摘要】:学习数学,应当从小学起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培养小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关键词】:培养 数学 学习习惯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可以终身让人享用它的利息,坏习惯让人一生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能有一个好的习惯真的让人终身受益。小学阶段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关键时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既是学
期刊
【摘要】:新课标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的读写能力没有太大问题,但听说能力存在很大问题。小学英语对学生今后英语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拼读学习。本文主要针对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 小学英语 教学 运用  我国小学英语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灌输影响,绝大多数小学生的学习方法过于传统单一。这种单一的英语学习方
期刊
【摘要】:纵观当前的实际情况,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十分明显,与幼儿的心理特点与生理特点相违背,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顾名思义,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幼儿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小学教育十分接近,但因学前幼儿的年龄有限,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不高,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甚至会降低其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效性措施,促进幼
期刊
【摘要】:近年来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本文立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其现状进行浅谈论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可视化工具,既能将思维过程清晰的呈现,又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的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了小学生英语学习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思维导图 应用现状 
期刊
常言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科书,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的知识体系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语文的角度去觀察问题、思考问题,并发展思维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感悟语文的价值”。①因此,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才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才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质量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和技术层面,而是更需要综合人才,特别对人才的品质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发挥公民教育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其中,发挥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对公民教育模式予以创新。本论文针对中职生公民教育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职生 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言:  中职教育中,公民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中职教育更为偏重于职业教育,就
期刊
【摘要】:小学是人生求学的初始阶段,也是一个人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开始的阶段。我们应该培养怎样的小学生?分析语文教材中的儿童形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也许可以让我们知晓一二。通过分析,笔者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儿童形象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尊敬师长、勤奋刻苦学习、关注集体爱国爱家的特点。这背后有课程标准和社会现实两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选文 儿童形象 特点 成因  笔者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