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唱训练中的“唱”与“练”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jw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视唱练耳学科向前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传承与创新的结合。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在音乐教育领域内受重视的程度也日益增强,在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中,在各层次的音乐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普及。视唱是视唱练耳课程中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正确的读谱能力、音高音准感、节奏节拍感、一定的表达与感受音乐的能力,以及通过视唱练习得以接触不同风格的乐曲。

一、总体概况


  (一)作者介绍
  《視唱练耳简明教程(上)》由蒋维民教授与周温玉教授共同编著。蒋维民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高等音乐院校视唱练耳学会副会长。周温玉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以上两位老师曾分别或合著过多本专著与教程。主要有《视唱的艺术——音乐会视唱曲集》《音乐听觉训练12讲》《实用练耳教程(1-5册)》等十余种,其中有不少教材沿用至今,仍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大学音乐类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课程教材使用。
  (二)目录框架概述
  本书共分为二十个单元,除前言和教学建议之外,其余皆按照难易程度分成不同单元,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可分为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节拍、节奏训练;第二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三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四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五部分为低音谱表训练,第六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七部分为调式调性训练;第八部分为较复杂节拍、节奏训练;第九部分为变化音训练;第十部分为两声部视唱。

二、教学布局与内容特色


  (一)教学布局
  书中说到,视唱练耳课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是:唱唱、听听、唱唱、写写。其中,“唱”出现了两次,从唱到听,从唱到写,如何唱、如何练就成了最重要的一环。本书专门在训练前给予了教学建议,提供了有关教学方法的参考意见,其中更加具体的教学细节,皆在每个单元中有进一步的提示。[1]
  第一部分是整个视唱训练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书中的教学建议指出,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要养成用手正确打拍的习惯、背打背写相关节奏型,这样才能达到听唱结合自如。第二部分视唱训练开启调式和调性的训练,视唱教学建议针对不同的调式形式进行不同的练习方式,如在练习和声小调时加入对和声调式中特征音程的训练,把握调式色彩,增强调式调性下的音高音准感,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调式分析,找出其中的理论依据,并进行演唱和记写。从第二部分开始,其后还有两个部分皆为调式调性训练,难度从一升一降视唱开始到三升三降视唱结束。其中教学建议指出,要加强移调与背谱练习——移调能够增强学习者对于钢琴琴键的熟练度,也可以提高学习者对不同调式调性框架下音高音准感的把握程度;背谱练习可以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加以实时的复习与巩固,还能作为阶段性学习的总结测试与训练小结。从第三部分开始,分别有三个部分进行了较复杂节奏节拍的训练,对于较复杂的节拍安排,本书的教学顺序为:3/8拍、6/8拍—2/2拍、3/2拍—32分音符、混合复拍子与变拍子。先从不同音符时值为一拍的节拍出发,各类较复杂节拍,书中要求详知每项内容的核心要点,指出应将较复杂节拍中的重音位置的改变与旋律线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其训练主要目的。
  十个部分的单元中,有三个独立单元训练,分别为低音谱表训练、变化音训练和二声部视唱训练,其对应了下册听写训练的各个章节。教学建议依次如下:低音谱表的训练属于视谱的范畴,考虑到学习者来自各个专业,有很多并不是低音谱表视谱的乐器,故这一章节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变化音的训练中特别提到了增一度和小二度的半音音程关系训练,强调了半音阶的听唱训练。最后一部分的两声部视唱同听写训练一样,教学建议中指出,虽然将二声部视唱放在了最后,但其训练进度可根据调式调性训练一同进行,根据不同的调号顺序,在进行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同时,适时的加入二声部的视唱训练,并提出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的高效学习方式,力求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学习进度,稳步前进。
  (二)内容特色
  本书最大的内容特色是加入了准备练习这一重要训练内容。书中安排了准备练习的几个单元分别是第三—七单元、第九—十单元、第十三—十四单元以及第十六—十八单元。它们的共同特点,皆是调式调性等音高音准方面的视唱训练内容,这也是视唱学习的核心内容。
  以第三单元的C自然大调调式调性训练为例,其准备练习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音阶、调内音程模进、唱主音到各音及导音到各音、唱主和弦及正三和弦。这些训练内容皆不是视唱作品或视唱曲,而是单独的视唱练习,其中调内音程模进还根据音程的协和程度又分为三度音程模进和五度音程模进。该单元还通过对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指出若进行大调的训练,需先学习了解大调中主音到各音之间的关系由大音程和纯音程构成,形成大调式色彩。又如唱主和弦以及正三和弦之前,需学习了解在大调中的正三和弦都是大三和弦的性质,它们结合在一起,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大调式明亮的调性色彩,从调式调性的横向与纵向训练同时出发,更加系统地体现调性感,完善对C自然大调的整体把握。

三、“唱”与“练”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一)训练方法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自学的过程中,视唱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集体演唱、个人演唱、小组演唱、背唱、移调演唱等等,这些不同的演唱方式可在视唱练习中交替使用,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独立使用。[2]
  为了更好地加强综合的音乐感受力,提高视唱的积极性与表现力,训练手法可从单一唱的训练进化到弹与唱相结合的训练。除了在两声部视唱中加入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的训练方法之外,在视唱学习中还可加入伴奏,形成带伴奏视唱的训练。本书中包括准备练习在内,都加入了大量的带伴奏视唱,不仅可以供教师作为视唱练耳课堂练习使用,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自弹自唱的训练方式,增强教程的实用性。[3]   (二)实际教学中的“唱”与“练”
  在视唱训练中,针对调式调性的训练,还分成首调唱名法训练与固定唱名法两种形式。“首调唱名法,是一种由法国和意大利记谱法发展而来的记谱方式,其特点在于能简化读谱的程序。用唱名do,re,mi,fa,sol,la,ti等表示與一主音关联的音阶中的7个音阶。”这种唱名法不因调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视唱的唱名。与首调唱名法不同的是,“固定调唱名法,即唱名绝对固定,音高观念明确,不因调的改变而更换唱名,在五线谱中对于读谱和乐器的演奏上较为方便。”固定调唱名法会根据调式调性的改变来更改视唱的唱名。
  以书中第六单元调式调性训练(四)为例,该单元以练习G大调、e小调、G宫系统调为主。这三个调皆为一个升号的调号,由此可见,这是书中第一次出现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不同的调式调性训练。从该单元起,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训练需求,书中把“练”(即“准备练习”)分成了I类和II类,I类为固定唱名法训练,II类为首调唱名法训练。
  I类练习包括:构唱升fa练习、音阶、音阶调内音级模进、唱主音到各音及属音到各音四个部分,与上一章内容特色中举例的第三单元C自然大调的准备练习相似。II类练习包括:音阶、唱多音音组、唱调内和弦、唱快速级进及三度小跳的片段四个部分,其中音阶练习与唱调内和弦练习与I类练习相同。书中要求,固定唱名的训练,首要是确立新的调性感,将唱、听、写融合为一体。放入实际G大调练习中,即为把握“升fa”音的音准,领悟这个音与调内各个其他音级的关系,故练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升fa的构唱练习,感觉出升fa与相邻两音的正确距离,找到除调主音、主和弦之外,调内各音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感觉。而首调唱名的训练,则更注重“识谱”这一中心任务,书中提到,首调唱名法又称“移动do唱名法”,例如在G自然大调中,唱名do永远对应的是主音,所以当学习者看到曲谱中的主音sol时,也要唱成“do”,与其他的音级所呈现的音级关系也都固定不变。所以在G大调准备练习中,II类首调唱名的训练加入了唱多音音组的练习,该类练习没有规定节奏节拍,用全音符记谱各个音高,共五个例题,每个例题从易到难6-12个音符不等,音程关系由二三度起步,逐渐扩展。在熟读所有例题后,后续练习还可以加上节奏,以增加难度。对于大课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可以课上让同学们进行分组训练或连唱训练,以培养同学之间的默契程度。[4]
  视唱训练中的“唱”与“练”是密不可分的。“练”是“唱”的重要前提条件,视唱中的准备练习,使学习过程更细致,学习者更贴近实际,增强教程的实用性,也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了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技能,为视唱练耳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注释:


  [1]王文婷:《试论旋律听觉训练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运用——以〈视唱练耳简明教程(下)〉为例》,《北方音乐》2020年第5期,第165-166页。
  [2]汪苗:《视唱练耳在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音乐生活》2020年第5期,第79-81页。
  [3]雷光耀:《谈视唱的音准与训练》,《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第146-149页。
  [4]范建明:《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音乐读谱训练》,《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63-67页。
其他文献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贯彻职前职后,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全面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學技能训练与考核”[1],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价值导向、建设方向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远景目标,其中特别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
期刊
古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在几千年的悠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以地域划分的九大筝派。各筝派在融入当地民间音乐、戏曲、文化等元素,形成各自独有音乐风格的同时,逐渐发展出各自独特的演奏技巧。本文通过对古筝代表曲目《高山流水》三个不同版本在曲调、曲式结构、演奏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河南、山东、浙江三大筝派各自风格以及艺术特点的理解。  高山流水这一典故最早出现于《列子·汤问》一书中,无论伯
期刊
苏统谋于1955年元月正式加入晋江傀儡(提线木偶)戏班当学徒,当时16岁。他之所以会被剧团团长相中,就是因为他会演奏南音乐器,也会唱南音。虽然那时候已经变声,声音不太好,但是从小打下的南音基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好苗子。  据苏统谋回忆,解放初期,不管什么剧团,不管去哪里演出,都要送票给文艺群体,尤其是当地的南音社团,因为剧团、乐队里很多成员都是南音人。早期剧团都演传统戏,而传统戏音乐曲调很多都来自
期刊
张宝华先生是我所看重的一位青年学者,也是我在学术界的一位朋友。《辟斯顿弦乐四重奏和声技法研究》是他在中央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一份学位论文。张宝华先生在沈阳音乐学院教书,虽然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但之后他还是在不中断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攻读上海音乐学院的博士后,以获取国内这两所顶尖音乐院校教育的栽培。如此锲而不舍的学习和研究精神都使我这耄耋之人不可小觑。  和声学是音乐领域中自成体系的一门独
期刊
初识陆培在2011年,当时在第五届“京沪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上,他以一首管弦乐作品《虎虎生风》(又名《虎沪申风》)为大会揭幕,无论是作品气势恢弘兼具灵动智慧的风格,还是陆培豪爽率真又风趣幽默的个性,都令人印象深刻。自那时起,笔者数次在各种场合聆听到陆培的不同作品以及他对创作的观念与见解,于是便越来越了解他的为人和他的创作,越来越被其作品的开放多元性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很难简单地用某种主义、思潮或者
期刊
民族原创歌剧《长征》是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特邀国内优秀艺术家历时四年创作的既具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追求的史诗性巨作。故事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无奈撤离苏区瑞金为背景,通过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红军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  歌剧《长征》首演于2016年,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有三十多个,合唱人数和出场次数众多。通过对红军撤退瑞金、湘江战役、遵义会议、飞
期刊
文化语境严格意义上说是存在于审美语境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通常指与言语交际密切相关的元素。但随着不断扩大的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文化语境成为一种研究观念和手段被诸多学科的研究者应用。音乐创作与教学的研究也是文化语境应用的范畴。钢琴编曲在我国的钢琴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广东民间音乐,被改编成各种乐曲的数量最多,而且在音乐教学中改编曲已经成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介绍音乐钢琴改编
期刊
晚唐至五代時期,成都地区音乐文化是怎样的景象?偏于政治中心的音乐种类如何?成都永陵博物馆出土的王建墓乐伎石刻给出了实证资料。唐后的前蜀时期,王建墓石刻的历史遗迹,能让人感受到宫廷音乐的蓬勃发展盛况:有乐器、乐舞,乐器种类增多,舞姿婀娜曼妙,且有龟兹乐融入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1]。前蜀皇帝王建所葬之永陵,雕于永陵石棺床腰部的二十四伎乐图,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反映唐代及前蜀宫廷乐队组合的文物遗存,
期刊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路曲折且形式多样,从其在综合性大学中设立研究所与系科开始,到1925年在哈尔滨建立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1927年在上海建立的国立音乐院,这其中,既有官办亦有民办的体制,也有专业院校亦有大学校中的系科的形式,而师范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作为基础性的办学形式,一直是缺乏音乐师资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支柱型形式,即使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已经过了六十余年的探索后,它仍然不可或缺。但这一时期的
期刊
唐代的琵琶艺术繁兴,是其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上自宫廷,下至民众,它都是颇受喜爱的时兴乐器之一。在唐代的早、盛、中、晚等不同历史时期,琵琶在乐舞、唐诗吟唱中都有其艺术表现的身影,它是活跃于当时艺术实践的流行乐器之一,这与当时历史发展和社会文化需求密切相关。关于唐代诗词与琵琶音乐的研究,已有王昆吾的《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庄永平《唐乐琵琶古谱考辨与校译》、左汉林的《唐代乐府制度与诗歌研究》、刘
期刊